周新城
分配问题不是经济学问题的中心
摘要:作者从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两方面,对于国内经济学现状作出分析。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配不是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它是从属于生产的,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因而是第二位的。
马克思指出:“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经济关系的基础,它是决定性的关系,谁占有生产资料,他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就占有优势,他就可以统治、剥削丧失生产资料的人。分配关系则是从属的,由所有制决定的。
曹永强
自由、民主、平等与博爱从来是有历史性与阶级性的
摘要:文章从奴隶制社会开始经封建制、资本制再到社会主义社会,论述自由、民主、平等与博爱的历史性与阶级性。
其实,他们正如他们一向否定阶级存在一样,从来就是否认自由、民主、平等与博爱的历史性与阶级性。而且他们认为似乎只有资产阶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主张自由、平等、民主与博爱,而社会主义在他们眼中是反对这些。
就是在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提出善的理念,以及中国提出仁的理念,这些就类似于博爱,也往往把奴隶排除在外。在他们看来,奴隶制是非常合理的,是神的旨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孔子从来没有反对过奴隶社会。
对于博爱,他们博爱体现在资产阶级开明人士的慈善捐助与公益事业。由于不触及私有制的剥削与压迫,即使存在资产阶级人士的慈善,社会贫富差距无法大幅度缩小,毕竟资产阶级内部的开明人士是少数。他们的慈善捐助仅仅是社会财富分配的极少一部分,根本起不来大的作用。最多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矛盾而已。因此,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与博爱也深刻的打下阶级烙印,是一定历史条件的,带有本身历史局限性的自由、民主、平等与博爱。
张春桥
张春桥家书
摘要:原书收录了1985-2003年期间张写给家人的58封书信,本文节选部分文章,在力保每段节选完整性的情况下,按照内容相关度进行整理,若有时间可下载文末链接阅读原文。
现在西方资产阶级也在反暴力,但是,他们只反对革命人民的暴力,从来不反对用暴力镇压革命。
我说批孔不易,就是孔老二的话蒙蔽了许多人。本来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许多人认为他是为全民服务的。“仁者爱人”被不少哲学家解释为:人就是一切人,仁者爱人就是爱一切人。为了弄清一点,赵纪彬做了艰苦细致的工作,指出:“人”和“民”在《论语》中是两个概念,人是奴隶主,民是奴隶。《论语》只讲“使民”,没有一处讲“爱民”。
资产阶级最怕的正是知识分子的这种转变。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武装起来的鲁迅,对社会的分析,对论敌的批判,都面貌一新了。
威廉·韩丁
中国私有化大逆转
摘要:威廉·韩丁,美国记者,无产阶级战士,六四事件经历者。
数字是具有欺骗性的,其欺骗性的根源在于环境、资金、劳动等差异,在分析之前,须清楚各个被比较的概念。
这对许多人敲起了警钟,害怕中国走向一个典型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大量廉价的宝贵原料来换取昂贵的进口工业品,而不是建立自己的工业。
在我看来看,面条一样小块的土地只能是死路一条。我无法想象,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只拥有小块土地小农可以有什长远的的希望,而且他们当然不是中国现在这样的只有有四处分散的一两亩土地的小农。
戚本禹
戚本禹回忆录
摘要:文章节选自<戚本禹回忆录>,按原书章节顺序摘选,作者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部分注释同时受于篇幅和内容的限制,有时间的同志可以在文末链接下载原文。
他们讨厌马克思主义,刮歪风,发怪议论。他们只顾钻研业务,念书只为了将来多挣薪水、吃饭、讨老婆、生孩子。什么政治理论、国家前途、人类理想都不需要,马列主义也不顶事了。好像从去年下半年起,这些都不时兴了。对他们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要进一步改造自己,不要逃避改造。过去的改造方式有些粗糙,伤了人。
其实任何一次的群众运动,首先站出来的一定是这些“勇敢分子”。这些人平时比较活跃,但他本人的表现不一定好,身上常有不少的缺点。比如偷鸡摸狗,搞个“破鞋”的都有。运动一来,首先起来的往往就是这些人。
我以为,指毛泽东为“专制独裁的封建帝王”,认文革为“毛刘之争”,仅表明李志绥在政治观念上的无知与庸俗。作为一个留洋的医生,长期生活在一个大国的政治权力中心,纵然有千万自以为是的“灼见”,却难启齿,一旦找到宣泄之机,长期被压抑的政治表现欲骤然爆发,便飘飘然以为自己在一夜之间成了政治评论家。得意之余,容易忘形,夸大扭曲,在所难免。对此,我觉得尚可理解。但不能容忍的,是李志绥利用自己担任过毛泽东保健医生的身分,编造毛泽东的“假隐私”,蒙骗世人。这不再是一种正常人的心理需要,而是一个道德败坏者的宣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