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词典(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下


哲学小词典(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下

[TOC]

建议配合本网页导航条上的搜索按钮使用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唯一科学的辩证法。毛主席说:“科学地反映现实变化的同一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矛盾论》)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并批判地吸取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创立的。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

  黑格尔唯心辩证法认为,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规律是“绝对观念”的辩证运动规律的体现。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相反,认为物质世界本身有着自己的辩证运动规律,人的头脑中的辩证思维只是物质世界辩证运动规律的自觉反映。马克思曾明确表示:“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217页)

  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相反,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任何事物都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有矛盾就有斗争,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事物总是要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形而上学就是否认事物的对立统一,对立斗争,矛盾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走向它们反面这样一个真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就是承认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都是一分为二的。列宁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240页)毛主席说:“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矛盾论》)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

  唯物辩证法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指导三大革命实践的锐利武器。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一分为二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在阶级社会里,就是要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毛主席指出:“我们要求把辩证法逐步推广,要求大家逐步地学会使用辩证法这个科学方法。”(《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主席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社会主义社会,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阶级和阶级斗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制定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政策,指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方向。只有以唯物辩证法指导三大革命实践,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斗争中,不断地取得胜利。

  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218页) 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因此,它引起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的刻骨仇恨。从伯恩施坦、考茨基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以及刘少奇、林彪等叛徒,都竭力攻击、歪曲辩证法。林彪污蔑辩证法是“变化法”,胡说“辩证法就是那么几条”,像“玩积木一样”,可以任意拼凑,妄图用“合二而一”论、“中庸之道”和 诡辩来代替一分为二的辩证法,为他们的修正主义路线制造理论根据。因此,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形色色的形而上学和诡辩,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修正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是在斗争中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同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者的形而上学的斗争 中,写出了《哲学的贫困》、《资本论》、《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性质、对象、任务、规律和范畴,并运用它 研究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大大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列宁在同第二国际和俄国修正主义者的形而上学 的斗争中,写出了《谈谈辩证法问题》、《哲学笔记》等著作,阐明了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 质和核心,并运用它指导当时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毛主席 在同我国党内历次机会主义路线头子和国际上帝、修、反的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发表了《湖南农民 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 题》、《论持久战》、《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 基本原理,明确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并运用它指导我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以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实践,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 学的斗争一万年以后还会存在。唯物辩证法将在同各种形而上学的斗争中不断地发展。

辩证法

  辩证法 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在古希腊文中,辩证法一词,是进行谈话和辩论的意思。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就是发展的学说、矛盾的学说。恩格斯说:“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181页) 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278页)不论自然界或人类社会,都是按其本身固有的辩证性质发展着,人们的辩证思维,乃是客观世界的辩证规律的反映。

  辩证法的发展观同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是对立的。列宁指出:“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列宁选集》第二卷 712页)这是区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标志。

  毛主席说:“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矛盾论》)在中国,先秦法家、兵家、道家、名家的著作中,就包含着许多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例如,商鞅说,“以战去战,以刑去刑”;孙武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名家认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些便是很好的例证。在欧洲,古希腊辩证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万物皆变、对立统一、相反者相成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对辩证思维的主要形式作了初步探讨。“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矛盾论》)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黑格尔对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马克思称赞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恩格斯也称赞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界、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 写为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的过程,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多次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在其原有形式上是什么用处也没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它,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从此,辩证法才真正成为科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就是承认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的思维都是对立的统一。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开头就指出:辩证法的实质在于“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列宁选集》第二卷 711页)毛主席用“一分为二”来表述辩证法的实质,并在《矛盾论》中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明确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 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同时他还指出,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既互相联系又互相转化,便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从而得出结论说:“科学地反映现实变化的同一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形态,即朴素的、神秘的、科学的形态。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便是这三种形态的典型代表。在人类认识史上,辩证法是同形而上学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斯大林说:“辩证法是在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成熟的”。(《斯大林全集》第一卷 279页)一般说来,辩证法是反映进步的革命的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形而上学是代表没落的反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实质上是社会上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

  恩格斯说:“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482页)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反动的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者蔑视辩证法,结果都被辩证法所否定。全世界共产主义者比资产阶级高明,他们懂得事物的生存和发展,他们懂得辩证法,他们看得远些。我们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地和形而上学作斗争,积极投入三大革命实践,才能逐步学会使用辩证法这一锐利武器,去正确观察、分析和解决各种矛盾。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恩格斯说:“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534页)这就是说,客观辩证法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主观辩证法是人的思维的辩证运动规律,它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运动规律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的最根本的规律都是对立统一的规律。所不同的是,客观辩证法是自发地起作用,而主观辩证法是人们自觉地把辩证运动规律应用于思维。恩格斯说:“头脑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531页)毛主席说:“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 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矛盾论》)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客观现实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的实践和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一切客观 世界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实践论》)这就是由客观辩证 法向主观辩证法的转化。

  要使客观辩证法转化为主观辩证法,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积极地参加革命实践,对客观事物作周密的调查和研究;要学会全而地看问题。

  从客观辩证法转化为主观辩证法,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对于客观外界的辩证法的认识过程,往往要经过许多片而的 或错误的认识,逐步克服这些片面或错误,才归于正确。人们掌握了主观辩证法,在三大革命实践中就有了主动权,就能高屋建瓴、势如破竹。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人们要尊重客观辩证法,就必须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客观情况的发展。毛主席说:“人们的思想必须适应己经变化了的情况。”(《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能不能使思想适应客观情况的发展,是关系到能不能实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党的正确路线和政策,是伟大领袖毛 主席在尖锐、复杂的革命斗争中,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经过对我国社会各阶 级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经过对各个不同时期的形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制定出来的,是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人民群众利益的。而“左”右倾机 会主义路线,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是完全违背事物发展客观 规律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因而是完全错误的。

  客观的规律、历史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从孔丘到林彪都是违抗客观辩证法、历史辩证法,妄图开历史倒车,结果都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古代辩证法

  古代辩证法 指古代社会产生的一种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它是辩证法的最初形态。毛主席说:“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矛盾论》)

  古代辩证法就其总的成就来说,已经笼统地认识到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由于对立面的斗争而产生万物。例如在中国,先秦法家主要代表韩非认为,“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①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他还把矛盾的概念引入哲学,以朴素的形式表达了矛盾双方是互相排斥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此外,法家商鞅提出的“以刑去刑”、“以战去战”,法家荀况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都是以朴素的形式表达了通过斗争促使事物向反面转化的思想。名家、唯物主义者惠施认为,“物方生方死”、“日方中方睨”、“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说明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名家还认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以朴素的形式表达了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兵家孙武、孙膑论述了许多战争的辩证法思想。孙武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膑说:“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①都是说明要全面地看问题。道家老子的哲学也包含着许多辩证因素。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②,认为有无、难易、长短等都是互相依存的,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他又说:“祸兮 福所倚,福兮祸所伏”③。认为坏事(祸)和好事(福)可以互相转化。但是,他的辩证法基本上是消极的。①《韩非子?解老》 ①《孙膑兵法》 ②《老子》第二章 ③《老子》第五十八章

  在欧洲,古希腊唯物主义者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④,“同一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⑤。他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⑥。他认为“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宇宙中的各个部分都可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同样,气候分冬和夏,春和秋”⑦,“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 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①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列宁全集》第三十 八卷 390页)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辩证思想的杰出代表,他对辩证思维形式作了认真的研究。在他的《形而上学》一书中,充满了“辩证法的活的萌芽和探索”。(《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416页)

④⑤《古希腊罗马哲学》17页 ⑥《古希腊罗马哲学》27页 ⑦转引自《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396-397页

  古代辩证法的特点是,它直观地猜测到客观世界辩证发展的总的轮廓,但不能具体说明客观世界各个部分的辩证发展,因而对世界的认识是不完备的。这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毛主席说:“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矛盾论》)

  古代辩证法是在同古代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发展的。在中国,法家、名家的辩证法思想是在同儒家“无变古,毋易常”、“中庸之道”等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发展的;在欧洲,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是在同毕达哥拉斯学派、埃利亚学派等形而上学思想作斗争中发展的。古代辩证法和古代形而上学的斗争,是当时社会阶级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有的是反映奴隶主民主派和奴隶主贵族的斗争,有的是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

①《古希腊罗马哲学》19页

黑格尔辩证法

  黑格尔辩证法 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毛主席说:“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是唯心的辩证法。”(《矛盾论》) 。黑格尔对辩证法的重要贡献是,他批判了形而上学,第一个系统地表达了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自我发展。他认为,绝对观念是不断地运动发展的,而绝对观念的运动就是概念本身的自我发展。“概念的发展在哲学里面是必然的,同样概念发展的历史也是必然的。”①恩格斯指出:“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展”,“在自然界中和历史上所显露出来的辩证的发展,……只是概念的自己运动的翻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238-239页)黑格尔关于运动发展的观点是值得重视的,但他把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看成是概念辩证发展的体现,完全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黑格尔以唯心主义的方式,叙述了辩证法的三个规律。第一个规律是质量互变规律。他说:“‘有’的变化从来都不仅是从一个大小到另一个大小的过渡,而且是从质到量和从量到质的过渡,是变为他物,即渐进过程之中断以及与先前实有物有质的不同的他物。”②第二个规律是对立的相互渗透规律。他说:“一切事物在其自身中都是矛盾的”,“矛盾却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③。“说它们既对立而又统一,这就是矛盾。但是谁如果要求一切事物都不带有对立面的统一那种矛盾,谁就是要求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不应存在。”④第三个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他认为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二者可以互相转化。他指出:如果某物被规定为肯定的东西,那末,从这个基础出发继续前进,它立刻就会直接转化为否定的东西;反过来,被规定为否定的东西 也会直接转化为肯定的东西。他把这一规律归结为正、反、合的公式,即正题、反题、合题。黑格尔辩证法,特别是矛盾的学说,是马克思以前辩证法的最高成果,包含着合理的内核。

①《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40页 ②《逻辑学》上卷 404页 ③《黑格尔全集》德文版第四卷第 545-546页 ④《美学》第一卷 1150-161页

  黑格尔辩证法强调逻辑和认识论、历史是一致的。他说:“精神的运动就是概念的内在发展:它乃是认识的绝对方法,同时也是内容本身的内在灵魂。”①概念的自我发展,既是认识的绝对方法,又是一切事物的内在灵魂。“在哲学历史上所表现的思想进展的历程与在哲学系统里所发挥的 思想进展的历程,原是相同的”②。历史的发展和哲学思想的发展是一致的。列宁指出,按照黑格 尔的理解,“逻辑学是和认识论一致的。这就是极重要的问题”。(《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186 页)但黑格尔认为,“在概念与实在的统一里,概念仍是统治的因素”③,一切都统一于绝对观念,这显然是唯心的。

①《逻辑学》上卷 5页。 ②《小逻辑》67页。 ③《美学》第一卷 130页。

  总之,黑格尔辩证法是神秘的、头足倒置的辩证法。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第二章中,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特点作了精辟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说:“黑格尔认为,世界上过去 发生的一切和现在还在发生的一切,就是他自己的思维中发生的一切。因此,历史的哲学仅仅是哲学的历史,即他自己的哲学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108页)黑格尔辩证法在其原 有的神秘形式上是毫无用处的。只有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和改造后,才把他的辩证法思想从 唯心主义的体系中拯救出来。黑格尔辩证法也不可能是彻底的,他认为矛盾最后要被调和,“矛盾并不是究竟至极的,矛盾会扬弃它自己”。①在他所谓“绝对观念”的最高境界里就不再有任何矛盾了。他认为发展是有顶峰的,哲学发展到黑格尔哲学就到顶了,历史发展到普鲁士君主立宪政体也到顶了。他认为自然界没有时间上的历史,这也是形而上学的。恩格斯指出:在黑格尔那里, “方法为了要迎合体系就不得不背叛自己”,“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闷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225、214页)

①《小逻辑》267页

  黑格尔辩证法是总结了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另一些代表人物的辩证法思想,并在同十七世纪的莱布尼茨及其后继者沃尔夫的形而上学,以及十七、十八世纪的机 械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黑格尔辩证法和唯心主义体系的矛盾,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两重性在哲学上的反映。他的辩证法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进步要求。他的唯心主义以及辩证法的不彻底性,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向封建势力妥协和对人民革命的恐惧和憎恨。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也叫矛盾法则、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列宁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列宁选集》第二卷 610页)毛主席第一次明确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矛盾论》)这是因为,它揭示了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辩证性质;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的特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例如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等等,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它像一条红线贯串于唯物辩证法的一切方面。掌握了对立统一规律,也就从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

  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凡是对立统一,都是说不同性质的内容、对立的东西来统一。矛盾双方一方面互相作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具有斗争性;另一方面又互相联结、互相依赖、互相转化,具有统一性。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对立的斗争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矛盾双方各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使一事物变为他事物。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自然界中,机械运动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运动中的阳电和阴电、化学运动中的化合和分解、生物运动中的同化和异化,以及大至天体运动中的吸引和排斥、小至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等等,都是对立的统一。在人类社会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先进和落后、新和旧等等,都是对立的统一。在人们思想中,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正确和错误等等,也是对立的统一。毛主席曾经用很通俗的例子深刻地阐明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他说:“五个指头,四个指头向一边,大拇指向另一边,这才捏得拢。”这四个指头和大拇指也是对立的统一。又说世界上“不纯是绝对的,纯是相对的,这就是对立的统一。”总之,“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先是由黑格尔以唯心主义的方式加以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和科学新成就,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这一学说,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等光辉著作中对这一规律进一步提出了许多论述。毛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研究了中国社会复杂的矛盾,总结了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在《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光辉著作中,又进一步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学说,特别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社会主义社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阶级和阶级斗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制定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这是对唯物辩证法 的重大贡献。

  掌握对立统一规律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社会主义社会是有阶级的社会。有阶级就有阶级斗争,有政党就有党内路线斗争。有尊孔就有反孔。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会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指导工作,推动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就能使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清方向,掌握斗争的主动权,去夺取革命的新胜利。

  一切机会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由于他们代表反动阶级的利益,总是竭力攻击、否认和歪曲对立统一规律。特别是苏修的御用学者,胡说什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立统一规律“已经过时了”,鼓吹“对立向差别转化而以差别的融合结束”,宣称“统一”、“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可以“逐渐成长为共产主义”,叫嚷苏联现在“已经没有阶级对立”、“没有阶级矛盾”等等。他们否认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宣扬“矛盾融合论”和“阶级斗争熄灭论”,是为社会帝国主义的法西斯专政制造理论根据。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也玩弄诡辩术,否认辩证法,宣扬“希望没有矛盾”,污蔑我们党“制造矛盾”,胡说我国“社会主义在各个方面基本上战胜了资本主义”等等。其罪恶目的,就是妄图改变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在中国复辟资本主义。

一分为二

  一分为二 即对立统一规律。一分为二极其深刻、简明而又通俗地表达了对立统一规律,表达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列宁曾经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列宁选集》第二卷 711页)毛主席进一步发展了列宁的思想,指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是对唯物辩证法的新贡献。

  一分为二是指一切事物内部包含着两个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联系的方面;其中一方是主要的,另一方是次要的;这两个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使一事物变为他事物;对立的统一是相对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一分为二的核心在于“分”,就是承认矛盾,承认斗争,承认转化。

  一分为二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是事物固有的辩证性质,从自然界、社会到人们的思想都是可分的。一分为二是普遍的,只是不同的事物“分”的内容不同罢了。在自然界中,机械运动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运动中的吸引和排斥;化学运动中的化合和分解;生物运动中的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都是一分为二的。在阶级社会中乡奴隶社会的奴隶和奴隶主,封建社会的农民和地主,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也是一分为二的。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既是纸老虎又是真老虎,是一分为二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是一分为二的。在我们党内,毛主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和“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也是一分为二的。在人们思想中,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是一分 为二的。总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组成的。事物总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而任何一个过程,都是由矛盾着的两个侧面互相联系又互相斗争而得一到发展的。

  事物的一分为二是无限的,没有穷尽的。由原子论到“基本粒子”理论的发展史,有力地证明了这个真理。不但原子可分为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又可分为质子和中子,质子又可分为质子和反质子,而且还可以无限地分解下去。我国战国时期的名家认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以朴素的形式表达了物质的无限可分性。因此人们对物质的认识也是无穷无尽的。

  一分为二是斗争的哲学,是革命的哲学。矛盾不断发生,不断斗争,不断解决。一万年也是如此。毛主席说:“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矛盾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这样,如果没有对立两个方面的斗争,事物就不能发展,人类就会灭 亡。在阶级社会里,资本家讲:你们工人做工,我发给你们工资,不是蛮好。工人就给他一分为 二,资本家是剥削工人为生的,我们工人是受剥削的,这样工人不愿受剥削,起来斗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就前进了。社会主义社会是有阶级的社会。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斗争,贯串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始终。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中曲折地向前发展的。坚持一分为二,就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就要看到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长期性, 看到反修防修和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长期性;同时还要看到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特点。

  一分为二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是无产阶级分析和对待,一切事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按照一分为二的观点,就必须善于具体地分析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并且要看到它们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互相转化。在阶级社会中,就是要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去分析一切,这样才能分清是非,继续革命。工农兵说得好:“一分为二无价宝,继续革命离不了,大是大非分得清,革命到底不动摇。”掌握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这是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各项政策的重要保证。对自己,对同志,都要一分为二。这样,才能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基础上团结对敌。

  一切阶级敌人对一分为二都怕得要死,恨得要命。他们从反动阶级的本性出发,疯狂地反对一分为二。苏修叛徒集团的御用学者恶毒攻击一分为二是“假辩证法”、“分裂哲学”,是“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胡说一分为二是“统一没有了,只存下一味的斗争”。刘少奇在哲学界的代理人、叛徒杨献珍,公开抛出“合二而一”来反对一分为二。林彪也鼓吹“二合为一”来与“一分为二”相对抗。千百万群众的实践证明,一分为二是普遍真理,而形形色色的矛盾调和论、“合二而一”论都是地地道道的叛徒哲学、分裂哲学和假辩证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不断地一分为二的历史,这是铁的事实,任何谎言和诡辩都是抹杀不了的。苏修叛徒集团和刘少奇、林彪反对一分为二,鼓吹“矛盾调和”论、“合二而一”论,其反动目的都是为了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分裂党,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复辟资本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同以苏修为中心的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必将得到新的发展。

两重性

  两重性 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互相矛盾的两种属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重性,而且永远会有。只是由于事物的性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式罢了。列宁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两面。”(《列宁全集》第六卷 111页)毛主席指出:“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即对立统一规律)一样,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有两重性,它们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088页)历史上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它们取得统治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权内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真老虎。后来,它们就逐步向反面转化,成为反动派、纸老虎。乱子也有两重性。乱子是坏事,但坏事经过正确处理,经过批判和总结,可以锻炼、教育干部和群众,又成为好事。革命斗争 中出现的反复和曲折,也有两重性。它给革命带来了一时的困难,但经过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又为革命事业的更大成功准备了条件。世界战争也有两重性,它有破坏的一面,同时也能使人民觉悟起来,可以引起革命。修正主义分子也有两重性,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敌人,二是可以当革命人民的反面教员。革命的同志也有两重性,就是有正确和错误。总之,没有两重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由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因此我们必须运用两点论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一切事物,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不但要看到事物的现状,也要看到矛盾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看到事物的两重性,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去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

  一切修正主义者都否认事物具有两重性。苏修叛徒集团不仅否认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阶级和阶级斗争,而且否认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具有两重性。他们恶毒攻击毛主席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英明论断,叫嚷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真老虎,不是纸老虎。其目的是为超级大国争霸世界,压制世界人民反对两霸的革命斗争制造反动舆论。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两点论

  两点论 即一分为二,也是毛主席对唯物辩证法实质的简明而生动的概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都有两点;一点里而又有两点;一万年都有两点。两点论是事物矛盾的正确反映。

  两点论是唯物辩证法分析一切事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因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一切事物。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告诉我们,在认识事物、分析矛盾的时候,都要看到它的两个方面,而且要严格地把它们分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个方面,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和对一待事物。既要看到事物的正而,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事物的个性,又要看到事物的共性;既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主流,又要看到事物的非本质、支流;既要注意一种主要倾向,又要注意可能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既要看到事物的现在,又要看到事物的将来。比如看形势,既要看到在正确路线指引下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又要看到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既要看到革命发展过程中反复和曲折的必然性,又要从反复和曲折的发展中看到革命胜利 的必然性;既要看到斗争后的胜利,又要看到胜利后还有斗争;在敌人猖狂进攻时,既要看到他们真老虎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纸老虎的虚弱本质;在表面的“平静”中要看到不平静,如此等等。又如对一个单位的工作,不仅要划清正确和错误、成绩和缺点的界限,还要弄清它们中间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要看到在正确路线指引下,成绩总是主要的。这就是用两点论来观察和指导革命工作。

  毛主席指出:“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055页)只有运用两点论去分析事物,才能克服思想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认清事物发展的方向,并在实践中取得胜利。

  叛徒林彪胡说“辩证法是两点论(两个组成部分),又是一点论”,别有用心地把辩证法污蔑为一点论,把两点论和一点论混为一谈,这是对辩证法和两点论的恣意歪曲和恶毒攻击。两点论同 “一点论”是根本对立的。“一点论”认为事物只有一点,没有两点。它只看到事物的一面,看不到事物的另一面;只见局部,不见全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现象和支流,看不到本质和主流;只看到一种倾向,看不到另一种倾向;只知道斗争,不知道斗争过程中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或者只知道联合,不知道联合过程中包含着对反动事物、分裂倾向和错误思想的斗争;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看工作,不是否定一切,看不到成绩和光明,就是肯定一切,只见成绩,不见缺点,只能赞扬,不能批评。看后进单位,只看到落后,看不到进步,看不到 后进变先进的可能性。“一点论”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是主观地片面地静止地看问题,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完全违背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性质。用它来指导工作,必然使工作遭受损失。

  苏修叛徒集团恶毒攻击“两点论”’是“折衷主义”,完全是别有用心的。两点论跟折衷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折衷主义所谓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并不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内在联系,而是任意地把两个方面凑合在一起;或者把矛盾的两个方面平列起来,不看主要、次要,不分主流、支 流,结果掩盖了事物的真象,模糊了事物的性质。折衷主义貌似全面地看问题,实际上是主观地片面地看问题,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它表现在政治上就是阶级调和论,完全是反动的理论。

重点论

  重点论 指在分析事物矛盾的两方面时,要分清主要和次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所以要坚持重点论,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论》)

  重点论要求人们在分析问题和处理工作时,要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重点和一般、主流和支流、本质和现象,从而抓住重点,抓住主流和本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毛主席说:“在革命的队伍中,要划清正确和错误、成绩和缺点的界限,还要弄清它们中间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334页)在政治与军事、政治与经济、政治与业务、政治与技术的关系中,政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政治是统帅,是统率军事、统率经济、统率业务、统率技术的。因此在一切工作中,必须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毛主席说:“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毛主席为我们党制定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政策,并且为各项具体工作规定了具体的路线和政策。我们在工作中,不但要重视党的具体的工作路线和政策,而且要特别重视党的基本路线和政 策,这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党委要注意抓大事,抓路线,抓政治思想工作。如果大事不讨论,埋头抓小事,这样发展下去,势必要搞修正主义。

  坚持重点论,还必须注意分析重点和一般、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变化。例如苏联,无产阶级由统治地位转化为被统治、被奴役的地位,社会的性质就由社会主义国家变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

  懂得重点论的道理,对搞好革命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重点才有政策,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只有坚持重点论,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列宁在谈到马克思恩格斯善于抓住重点时指出:“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唯物辩证法的典范,看到善于针对不同的政 治经济条件的具体特点,把问题的不同重点和不同方面提到首位并加以强调的本领。”(《列宁全集》第十二卷 345页)毛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历次运动中,都明确提出了重点和相应的政策,指引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重点论跟折衷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折衷主义把事物矛盾的两方面平列起来,不分主要和次要、重点和一般、主流和支流,结果掩盖了事物的真象,模糊了事物的本质。林彪反党集团在政治与业务的关系上,一会儿鼓吹“业务挂帅”、“技术第一”,否认无产阶级政治的统帅地位;一会儿鼓吹“政治可以冲击其他”,把政治的统帅作用歪曲为“冲击”作用,实际上是用地主资产阶级政治 “冲击”无产阶级政治。他们还胡说什么,讲政治时“革命第一”,讲生产时“生产第一”,“要照顾两头”,这就是用折衷主义来偷换唯物辩证法把两点论中的重点论偷偷地抽去,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篡改为修正主义,其目的是为他们复辟资本主义制造理论根据。

矛盾

  矛盾 毛主席说:“一切矛盾着的方面都因一定条件具备着不同一性,所以称为矛盾。然而又具备着同一性,所以互相联结。”(《矛盾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过程和人们的思想,都包含着这样带矛盾性的方面,它们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联系。例如资产阶级残酷地剥削和奴役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为了反对剥削和奴役,就要对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它们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但是,它们又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没有无产阶级就没有资产阶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由原来的被统治地位转化为统治地位;资产阶级由原来的统治地位转化为被统治地位。这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又如工业和农业、红与专以及战争的进攻和防御等等,都是矛盾,都是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联系的。如果割裂矛盾双方 的这种辩证关系,势必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

  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你承认它,它存在着;你不承认它,它还是存在着。矛盾又是普遍的、绝对的。毛主席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论》)

  有矛盾就有斗争。矛盾和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一切修正主义者都是辩证法的死敌。苏修御用学者胡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矛盾本身并不是好事”,矛盾多半只起“显示缺点的信号作用,正如疼痛是疾病的信号一样”;林彪也叫嚷“我们当然希望没有矛盾”,“矛盾一方面是坏事”。他们所以要在哲学上否认矛盾,都是为了在政治上取消无产阶级革命,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就是要学会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不断革命,永远革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特别是要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不要“听到矛盾就发愁,碰到矛盾绕道走,解决矛盾不敢斗”。只有敢于承认矛盾,大胆地揭露矛盾,认真地分析矛盾,积极地解决矛盾,推动革命不断前进,才能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做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派。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毛主席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论》)无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或人们的思想中,都充满着矛盾。 每一个事物从其产生到灭亡的全过程,它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始终存在矛盾。矛盾处处在,矛盾时时有,旧的矛盾解决了,又出现新的矛盾。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论》)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事物的特殊矛盾决定事物的特殊本质,这是世界上各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人们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矛盾的特殊性有各种情形,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各个发展过程、各个发展阶段的矛盾以及各 个过程、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每一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了普遍性。无论是自然界、社会或是人们的思想中的任何一对矛盾,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例如,每一个社会的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矛盾的共性;但是,在每一个社会里,它的基本矛盾又有各自的表现、特点,这是矛盾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例如,阶级矛盾是一切阶级社会共有的,是矛盾的普遍性,但阶级社会只是人类社会的特定阶段,因而它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来说则是特殊的。

  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能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原因,找到解决矛盾的总的方向。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就能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找出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我们认识事物,必须以矛盾普遍性原理为指导,又必须从事物的矛盾特殊性出发,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来说,总是先认识个别的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联结原理的体现,是各国人民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毛主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这是为各国人民的无数革命斗争实践所证明了的。修正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却任意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从不同方面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毛主席指出:“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把它看成僵死的东西,这是教条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这就是修正主义。”(《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所以,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是我们反对一切机会主义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就是在许多矛盾中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就是处于从属和服从地位的矛盾。在复杂事物中,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它表明了各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毛主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矛盾论》)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辩证的统一。二者既互相依存又互相作用。主要矛盾对次要矛盾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可迎刃而解;但是次要矛盾的存在和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次要矛盾可以上升为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可以下降为次要矛盾。

  毛主席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矛盾论》)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不论对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以及日常的工作和学习,都是如此。“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抓纲也就是抓主要矛盾。在一切革命斗争中,全力抓住路线这个纲,就可以推动各项工作向前发展。

  在主要矛盾问题上,马列主义同修正主义始终存在着激烈的斗争。抓住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依据。毛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正确地分析了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制定了民主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和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而使我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一切修正主义者为了推行他们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总是千方百计地歪曲和篡改各个革命阶段的主要矛盾。例如,一九五六年,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刘少奇伙同陈伯达抛出了所谓“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谬论,偷偷塞进“八大”的决议。一九六四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刘少奇又抛出所谓 “四清和四不清的矛盾”、“党内外矛盾的交叉”等奇谈怪论,来掩盖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九大”前夕,林彪伙同陈伯达起草的政治报告,认为“九大”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鼓吹唯生产力论,否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改变党的基本路线,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

  恩格斯说:“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八卷 270页)因此我们 在工作中,一定要“牢记主要的东西”,“牵牛要牵牛鼻子”,“力气用在刀口上”,而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唯物辩证法强调抓主要矛盾,并不是忽视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必须逐一加以解决。要“学会‘弹钢琴’”,“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 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332页)这样,才能有节奏地把工作推向前进。由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无产阶级政党要善于掌握和预见主要矛盾的转化,及时提出新的任务和口号,自觉地有准备地把革命斗争从一个阶段推进到另一个阶段。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毛主席指出:“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论》)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在一对矛盾的对立双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就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任何一对矛盾,都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它表明了矛盾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性。例如,战争的目的, 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因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又如,从战争的全体来看,作为消灭敌人之主要手段的进攻是主要的,而作为消灭敌人之辅助手段和作为保存自己之一种手段的防御,是第二位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的统一,二者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没有主要,就没有次要;没有次要,也无所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影响主要方面。在政治和经济、业务、军事的关系中,政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政治是统帅,是灵魂。反过来,经济、业务、军事的发展,也影响着政治的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换位置,主要方面由大变小,变为非主导方面,次要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主导方面。这是依据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增减来决定的。有人认为,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实践和理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些矛盾,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是主要的,它们的地位并不互相转化。这是机械唯物论的见解。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然而,在一定条件下,生 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

  毛主席说:“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论》)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随着矛盾主要方面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变化。例如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这就决定了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由于无产阶级领导广大人民进行民主革命,打倒了三大敌人,使国内的反动统治者变为被统治者,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由被统治者变为统治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告诉我们,在认识事物、分析和处理问题时,一定要分清主要和次要、主流和支流、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无论看形势,搞群众运动,指导战争,分析一个单位、一个人的工作,都要善于抓住本质和主流。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真象,认清事物的本质,明确事物发展的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革命的胜利发展;才能在工作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促进事物向有利于革命的方面发展。如果不分主次,把矛盾两方面并列、等同起来,就会犯折衷主义的错误,在政治上可能走向机会主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也叫统一性、一致性。毛主席指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矛盾论》)例如,生和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战争与和平等等,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联系和互相转化。生转化为死,死物转化为生物,这是科学的事实。原来是被统治的无产阶级经过无产阶级革命转化为统治者,原来是统治者的资产阶级却转化为被统治者,中国已经是这样做了,全世界也将要这样做。战争转化为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这是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了的。只有机会主义和形而上学,才否认这些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互相斗争。有矛盾就有斗争,没有斗争就不成其为矛盾。“一切过程中矛盾着的各方面,本来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矛盾论》)矛盾的斗争是普遍的,它贯串于一切过程和每一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矛盾的斗争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正确路线同错误路线,马列主义同修正主义,真理同谬误,新生事物同腐朽事物,前进同倒退,革命同复辟,都是相 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旧毒,污浊,革命进程中的某些波折,以及可能的回头路,只有斗争和努力才能够克服,而且需要长期的斗争和努力。”(《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251页)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

  否认矛盾的斗争性,宣扬矛盾调和论,是一切反动阶级的腐朽哲学,是一切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共同特点。孔孟鼓吹“执其两端,用其中”、“和为贵”、“无所争”。叛徒刘少奇胡说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矛盾”,攻击党内斗争是“故意去寻找‘斗争对象’,作为‘机会主义 的代表者’来开展斗争”。叛徒、卖国贼林彪胡说“中庸之道……合理”,鼓吹“两斗皆仇,两和皆友”,攻击我党反修斗争是“做绝了”、“骂绝了”、“斗绝了”,咒骂斗争哲学是“整人哲 学”。这些谬论,都是否认对立面的斗争,否认矛盾转化,反对革命变革,反对社会的前进运动,力图保持旧事物使它免于死亡,为复辟倒退路线制造反动舆论。他们的反动阶级本性和反革命野心决定他们对革命人民的斗争和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怕得要死,恨得要命。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恩格斯说:“真实的具体的同一性包含着差异和变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538页)我们常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 性。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 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论》)

  掌握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对于正确制定和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批判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党制定的在统一战线中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就是以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为依据的。一切修正主义者从形而上学世界观出发,总是从不同方面割裂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或者借口同一,否认斗争,或者借口斗争,否认同一。在统一战线中,他 们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就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他们根本不懂得联合和斗争的辩证关系。周恩来同志在党的“十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天,在国际国内斗争中,类似过去同资产阶级讲联合,忘掉了必不可少的斗争;同资产阶级决裂了,又忘掉了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联合的倾向,仍然可能出现。需要我们尽可能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否认人民内部存在矛盾,只讲团 结,不讲斗争,就会危害革命事业;而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只讲斗争,否认团结,看不到革命团结的极端重要性,也会危害革命事业。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事物的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而矛盾的性质和斗争的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矛盾的性质基本上可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类,矛盾斗争的形式也可分为对抗和非对抗两种。

  对抗性矛盾是指最后要采取外部冲突的形式去解决的矛盾。在阶级社会里,是指阶级利益根本对立的矛盾。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都是对抗性矛盾,这种矛盾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才能解决。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同本国人民群众的矛盾,也是对抗性矛盾。这种矛盾也必须通过本国人民群众的暴力革命去解决。马克思指出:“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到目前为止,生产力就是由于这种阶级对抗的规律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 104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这种矛盾必须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在党内,广大党员同混入党内的叛徒、特务、死不改悔的走资派、蜕化变质分子、阶级异己分子的矛盾是对抗性矛盾,对这些人必须清除出党,并不准重新入党。

  非对抗性矛盾是指不需要通过外部冲突的形式去解决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指阶级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例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这种矛盾只能用无产阶级民主的方法,即说服、教育、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加以解决。毛主席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民内部在某些问题上看法不一致,应当通过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提高认识、分清是非的基础上逐步地统一起来。即使某些认识,一时统一不了,也应当从革命大局的利益出发,求大同,存小异,共同团结对敌。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还非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也有些矛盾则由原来是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矛盾论》)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存在着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这本来是对抗性的矛盾。但是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这两个阶级的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如果我们处理不当,不是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团结、批评、教育的政策,或者民族资产。阶级不接受我们的这个政策,那末民族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就会变成敌我之间的矛盾。我党十次路线斗争的事实证明,党内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在开始的时候,或在个别的问题上,并不一定马上表现为对抗性的。但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就可能发展为对抗性的了。随着矛盾性质的转化,斗争的形式也要相应地加以改变。

  正确区别和处理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阶级敌人及其在党内的代理人,总是竭力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利用人民内部的矛盾,挑拨离间,兴风作浪,企图实现他们的阴谋。因此,我们必须在斗争中努力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提高识别能力,按照毛主席提出的区别香花和毒草的六条政治标准,严格区别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斗争方法,以团结真正的朋友,打击真正的敌人,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奋斗。

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 也叫根本矛盾,它规定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本质,并规定和影响这个过程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毛主席指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矛盾论》)基本矛盾没有解决,事物的发展过程也就没有完结。例如,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这种基本矛盾没有解决,整个过程的社会主义性质是不会改变的。又如当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时代没有变,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今天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这是因为当代世界的各种基本矛盾还没有解决,因此它所规定的时代的性质也不会改变。只有当基本矛盾解决了,整个过 程才会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事物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事物发展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例如,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虽然整个过程中根本矛盾的性质,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性质,并没有变化,但是却经过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虽然整个过程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即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没有变化,但是整个过程又可以区分为许多发展阶段。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区分出很多阶段来。

  掌握事物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毛主席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当代世界的基本矛盾,正确地制定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胜利。

  林彪反党集团歪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胡说党的“九大”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这是刘少奇、陈伯达塞进党的“八大”决议中的国内主要矛盾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修正主义谬论在新形势下的翻版。林彪反党集团还反对毛主席对当代世界基本矛盾的分析,歪曲时代的性质,胡说我们的时代 “和列宁时代不同”。其目的就是妄图改变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复辟资本主义。

统一体

  统一体 指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的整体。毛主席说:“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论》)

  毛主席说:“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统一体总要分解为不同的部分,只是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罢了。”(《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不同的事物,由于矛盾性质不同,有着不同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的绝对统一体是不存在的。在统一体中,矛盾双方存在主次之分。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和富有是两个对立面。它们本身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二者都是由私有制世界产生的。问题在于这两个方面中的每一个方面在对立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确定的地位。只宣布它们是统一整体的两个方面是不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43页)

  在统一体内,矛盾双方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资产阶级在一定条件下建立了统一战线。在这个统一体中,中国共产党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联合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在联合时,就是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和平”的“不流血”的斗争。而在统一战线破裂,被迫同资产阶级分裂时,就转为武装斗争。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中发展和锻炼出来的。

  统一体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着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转化;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任何一种统一体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由于统一体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使旧的统一体破裂,新的统一体产生。如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矛盾统一体,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这个统一体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就使旧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统一体转化为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统一体。又如红与专这一矛盾统一体也是可变动的。只专不红或只红不专,在一定条件可以变为又红又专;而一定程度的又红又专,如果不继续努力,也可以变为不红不专。因此,任何一种统一体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从一种统一体转化 为另一种统一体的变动性则是绝对的。

  机会主义者都不懂得统一体是矛盾的统一体。在统一战线问题上,他们不懂得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只要联合,不要斗争;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只要斗争,不要联合,都是否认矛盾的统一体的表现。今天,在国际国内斗争中,类似过去同资产阶级讲联合,忘掉了必不可少的斗争;同资产阶级决裂了,又忘掉了在一定一条件下还可以联合的倾向,仍然可能会出现。因此,正确理解统一体的原理,对革命斗争有着重要的意义。

差异

  差异 差异就是矛盾。毛主席在批判德波林时指出:“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矛盾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重要发展。

  所谓差异,不是任何两个不相干的东西,而是指统一体内部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矛盾。例如,劳资之间,从两个阶级发生的时候起,就是互相矛盾的,仅仅还没有激化而已。又如工农业生产上先进与落后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矛盾。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是客观矛盾的反映,概念之间的差异也就是矛盾。因此,差异问题,是矛盾的差别性问题,不是矛盾的有无问题。矛盾是贯串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处处有,矛盾时时在,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

  机会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却否认差异就是矛盾,从而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德波林鼓吹事物的发展是先有差异和对立,后有矛盾,否认差异就是矛盾,否认事物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陷入了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和机械论。由此出发,他认为富农和一般农民之间只有差别,并无矛盾,为布哈林的 “阶级斗争熄灭论”和反对消灭富农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辩护。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哲学界批判了德波林的错误。现在,在苏修叛徒集团的统治下,当时德波林学派的一些批判者却变成了德波林学派的继承者。他们大肆宣扬差异不是矛盾,鼓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由“矛盾转变为差别,差别融合为统一”,胡说“差别不能认为是矛盾的表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农、城乡、脑力 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不能看作是矛盾”,等等。这完全是重弹德波林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老调。事实上,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个历史阶段自始至终存在着阶级和阶级矛盾。工农、城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就是矛盾。他们否认差异就是矛盾,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其目的就是为苏修叛徒集团推行“全民党”、“全民国家”的修正主义路线制造理论根据。叛徒刘少奇也鼓吹什么“差别的东西是没有形成的矛盾,是矛盾的萌芽”,与德波林、苏修御用学者唱一个调子,其目的也还是为了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内因和外因

  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指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从整个物质世界来说,其变化发展的原因完全在于物质世界本身的矛盾性,不存在外因的问题。从物质世界的具体事物来说,事物与事物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每一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都有其内因和外因。

  内因和外因是辩证的统一。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矛盾论》)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事物发展的很本动力和源泉。只有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才能理解世界上各种事物在性质上千差万别及其互相转化的根本原因,才能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是事物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外因作用的大小依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都要通过内因才能实现。外因总是通过增强事物内部矛盾的一方,去反对另一方,从而影响事物的发展。正如毛主席所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矛盾论》)

  掌握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大的意义。毛主席运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法观点,总结了国内外和党内外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指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矛盾论》)“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强调一个政党的成败是内因决定的,是由它执行的路线决定的。毛主席还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这条路线是以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这一原理为理论根据的。我们分析矛盾,处理问题,一定要从事物的内部矛盾去找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这样才能正确掌握解决矛盾的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事物的外在条件,充分利用有利的外在因素,防止和克服不利的外在因素,以促进事物的发展。

根据和条件

  根据和条件 根据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因;条件指同这一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着的其他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外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毛主席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论》)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

  条件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毛主席指出:“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矛盾论》)并且还指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矛盾论》) 例如,鸡蛋是孵出小鸡的根据,适当的温度则是它的条件,没有一定温度鸡蛋便孵不出小鸡;但一定温度不能使石头孵出小鸡来,因为石头没有孵出小鸡的根据。又如,一九二七年中国大资产阶级战败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国无产阶级内部的机会主义而起作用的。这都说明,事物的发展决定于根据(内因),但条件(外因)也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着的双方都不会转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条件(外因)只有通过根据(内因)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这就是根据和条件的辩证关系。

  实际生活中的矛盾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因而根据和条件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种范围内、一个问题上是“根据”,在另一种范围内、另一个问题上又会变成“条件”;反过来,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新老修正主义者都是外因论者和唯条件论者,他们片面夸大外部条件的作用,抹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刘少奇在经济建设中大肆鼓吹洋奴哲学和爬行主义,林彪借口“雷厉风行作风’”推行命令主义和使用,强制手段,都是企图用形而上学的外因论来破坏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唯物辩证法关于根据和条件的辩证统一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内因论,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必须坚持民主讨论和说服教育的方法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和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划清界限。

共性和个性

  共性和个性 唯物辩证法的一对重要范畴。个性是指各个事物的特殊点,共性是指事物间的共同点。个性和共性同个别和一般、普遍和特殊是同类范畴,只是在不同场合用法不同罢了。

  事物的个性和共性是客观存在的,是对立的统一。个性和共性是互相联结的,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包含着个性和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同样地,没有共性,也无所谓个性。例如,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这是共性;但这种普遍性、共性是通过各条战线、各个部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特殊性、个性表现出来的;各条战线、各个部门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特殊性、个性,又不是孤立的,它和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普遍性、共性联结在一起的。又如,我们党内出现的各次机会主义路线,都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这是共性;但每次机会主义路线又各有不同的特点,这是个性;而它们的共同的反动阶级本质,总是通过各次路线斗争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

  毛主席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矛盾论》)事物的矛盾问题,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不同性质和矛盾斗争的不同形式等等,都离不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辩证关系,它贯串于矛盾问题的一切方面,是我们研究矛盾问题各个方面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既要注意各个事物的共性,又要注意各个事物的个性,从共性和个性的相互联结上去把握事物。

  毛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坚持运用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毛主席依据这个根本的思想原则,先后制定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基本路线,引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一切机会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从反动阶级的需要出发,总是割裂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玩弄诡辩术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林彪叫嚷马克思列宁主义“离我们太远”,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普遍真理,恶毒攻击毛泽东思想,既否认共性,又歪曲个性。林彪还从割裂共性和个性出发,通过割裂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领导和群众、政治和业务等辩证关系进行诡辩,散布各种谬论来骗人。我们坚持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就能彻底揭穿修正主义的诡辩。

  在实际工作中,学会运用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我们就能够自觉地处理好党的基本路线同各项具体工作路线的关系,处理好纲和目的关系;就能够自觉运用个别和一般、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科学工作方法。特别要注意在一般的指导下深入研究矛盾的特点,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要把斗争矛头始终对准一小撮阶级敌人。这样,才能不迷失或偏离方向,少犯错误,做好工作。

绝对和相对

  绝对和相对 唯物辩证法的一对重要范畴。绝对是指无条件的、永恒的意思,相对是指有条件的、暂时的意思。列宁说:“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同一个世界的部分、阶段。”(《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107页)任何事物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例如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是在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范围内才有绝对意义,超出这个范围无疑是相对的了。所以绝对和相对的区分本身也是相对的。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同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一样,是辩证的统一。绝对和相对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联结。没有绝对,就没有相对;没有相对,也就无所谓绝对。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并通过无数相对来体现;在相对中有绝对,离开绝对的相对也是没有的。例如,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的运动表现于它的反面,即相对的静止中。绝对的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出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又是事物运动的一种状态,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转化为显著的变动。又如,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绝对的斗争性寓于相对的同一性之中,相对的同一性中包含着绝对的斗争性。再如,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绝一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等等。毛主席指出:“这一共性个 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矛盾论》)

  形而上学者否认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把绝对和相对机械地割裂开来,或者认为绝对就是绝对,是脱离相对的,从而走上绝对主义;或者认为相对就是相对,是排斥绝对的,从而陷入相对主义。列宁说:“对于客观的辩证法说来,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说来,相对只是相对的,是排斥绝对的。”(《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408页)林彪一伙搞诡辩,往往就是用割裂相对和 绝对的辩证关系来骗人的。他们借口形势的变化,片面地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从而陷入相对主义。他们鼓吹大树特树所谓“绝对权威”,否认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还要继续发展,从而陷入绝对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任何问题上绝对和相对都是辩证统一的。关于权威问题也是一样。从来没有单独的绝对权威,凡权威都是相对的, 凡绝对的东西都只存在相对的东西之中,犹如绝对真理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绝对真理只存在于各个相对真理之中一样。

对立面的转化

  对立面的转化 指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地位的转化。毛主席说:“事物” 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又说:“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取得支一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矛盾论》)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由开始时起进步作用到后来转化为起反动作用,以致最后被无产阶级所推翻。无产阶级由初期的附属于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步壮大起来,成为独立的和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阶级,最后夺取政权成为统治阶级。由于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社会的性质就由旧的资本主义社会转化成了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一转化过程中,虽然存在着许多曲折和反复,然而这毕竟是一切国家必须要走的道路。

  矛盾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矛盾同一性的一种重要表现。任何矛盾双方的转化都必 须通过斗争来实现。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的同一性,也就没有矛盾的转化。毛主席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论》)如果没有无产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就不会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地位转化,以及随之而发生的由资本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的转化。同时,一切转化 又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的。毛主席说:“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着的双方都不会转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例如,水害变水利,低产变高产,废物变珍宝,不治之症变为可治之症,诸如此类的转化,没有一样不是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之后才实现的。再如,新事物与旧事物,战争与和平,生与死,得与失,祸与福,顺利与困难,好事与坏事, 盲目与自觉……等等,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革命者的任务就在于“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矛盾论》)为此,必须不断研究事物转化的必要条件,在客观情况许可的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着对革命有利的方向转化。

  一切反动阶级都竭力反对革命的转化论。苏修的御用学者,顽固地否认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战争与和平、生与死等矛盾可以互相转化,恶毒地把革命转化的理论污蔑为“孟什维克唯心论”;杨献珍恶毒攻击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理论,胡说它是“马赫主义的等同论”,把攻击的矛头指向毛主席关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原理;叛徒刘少奇、林彪则鼓吹转化是思想上的“一念之差”,以此来否定转化的具体条件,从而达到取消革命转化的反动目的。我们对资产阶级、修正主义者反对革命转化论的种种谬论,必须彻底批判。

物极必反

  物极必反 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意思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的极限之后,就必定要走向自己的反面。这是以朴素的形式表达了辩证法的转化思想,是和形而上学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相对立的。

  中国的古书中还有“盛极则衰”、“否极泰来”等提法。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说:“乱极则治,暗极则光”。这些都是物极必反的意思。

  毛主席批判地继承了古代辩证法的珍贵遗产,对于物极必反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阐述。毛主席指出:“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矛盾论》)人们为了促成矛盾的转化,就必须在客观情况容许的范围内积极创设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着的双方都不会转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主席教导说:“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矛盾论》)

  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一切事物都是遵循这一规律而发展的。一切反动派都是无法逃脱物极必反这一规律的。他们的下场和他们的愿望总是相反的。他们总是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历史一再证明,凡是反动派越嚣张的地方,他们失败就越惨,革命人民的斗争就越猛烈。叛徒、卖国贼林彪妄想“指挥一切、调动一切”,结果是一切不能指挥,一切不能调动,成为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一九六三年,毛主席在《支持美国黑人反对美帝国主义种族歧视的正义斗争的声明》中极其深刻地指出:“万恶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制度是随着奴役和贩卖黑人而兴盛起来的,它也必将随着黑色人种的彻底解放而告终。”这说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一定逃脱不了物极必反这一规律的惩罚。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毛主席的这一预言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波浪式前进

  波浪式前进 也叫螺旋式上升,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的一种规律性。这里所说的波浪式或螺旋式是对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一种譬喻。

  波浪式前进,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的认识发展的普遍规律。恩格斯指出:“在自然界中和历史上所显露出来的辩证的发展,即经过一切迂回曲折和暂时退步而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运动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239页)在自然界,如声波、光波、电波等;在人们的活动中,如走路、开会、唱戏、说话、写字等,无不是波浪式的、螺旋式的发展。经济建设也是有起有伏的,从不平衡到平衡,从平衡到不平衡。阶级斗争更是如此,奴隶和奴隶主的斗争,农民和地 主的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都是高一阵低一阵地发展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两个阶级和两条道路之间的斗争,仍然是时起时伏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是波浪式的、螺旋式的向前发展。列宁指出:“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列宁选集》第二卷 584页) 毛主席也指出:“事物是往返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只有形式主义者想不通这个道 理。”(《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476页)

  波浪式前进,是由矛盾引起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之所以必然是向前进,是由于新陈代谢这种普遍规律所决定的。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它们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斗争,经过反复斗争,最终必定是新的战胜旧的。这就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总趋 势一定是向前进的。毛主席说:“世界是在进步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个历史的总趋势任何人也改变不了。”(《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061页)另一方面,事物前进的道路又是曲折的,这是由于矛盾斗争的曲折性所决定的。新事物要战胜旧事物,就必不可免地要遭到旧事物的顽强反抗;而且新事物本身起初总是比较弱小,只有在斗争中得到了锻炼,才能逐渐由小变大、由弱转强,直至强大到足以战胜旧事物的程度。因此,事物的前进道路不可能是直线式的,而必然是曲折的。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动的道路一样,总是曲折的,不是笔直的。”(《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41页)

  “循环论”把发展曲解为走马灯式的团团转,这是反动派用来愚弄人民,妄图阻止历史车轮前 进的反动谬论。“直线式”发展的谬论则把革命道路说成是“笔直又笔直”的,这是机会主义者的形而上学的幻想。这在革命史上曾起过极大的破坏作用。

  毛主席多次指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是总结无数历史经验所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对于波浪式前进这个辩证法观点的最清楚而深刻的阐明。革命过程中出现一些反复、曲 折、困难,是不足为奇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从历史的全过程来看,前进、上升总是事物的主流 和本质,而反复、曲折、困难则是事物的支流和暂时现象。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战胜 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这是符合于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必然结果。只有真正懂得了这 种辩证法的道理,我们才能既看到革命发展进程中出现反复曲折的必然性,又看到曲折发展中包含 着胜利的必然性;才能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认清方向,掌握斗争的主动权,因势利导,去夺取胜利。

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 指一切事物由于内部矛盾的斗争必然引起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规律。

  毛主席说:“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矛盾论》)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新旧两个方面的斗争,经过斗争,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而一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旧事物的性质就转化为新事物的性质。世界上的新事物,例如自然界的新物种或社会上的新制度,都是经过旧事物内部新旧双方的斗争,新的方面战胜了旧的方面以后产生出来的。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是在与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进行了长期曲折的斗争,直到获得了胜利才诞生出来的。世界上各种事物,由于本身性质和周围条件不同,因而新陈代谢的形式和特点也不相同。但是不论采取何种形式,其中都包含着由于新旧之间的矛盾斗争而达到除旧布新的质变这个共同的内容。所以唯物辩证法认为,新陈代谢是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共同规律。这个规律也就是对立统一这个宇宙根本规律的一种表现。

  新陈代谢的规律表明,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生事物在开始时虽然比较弱小,但它在斗争中必然会成长壮大,战胜并代替旧事物。谁压抑新生事物的发展,违抗新陈代谢规律,谁就没有好结果。

  十九世纪末叶以来,资产阶级的庸俗进化论者竭力歪曲生物进化中的新陈代谢规律,利用达尔文学说中的缺点,说生物进化中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并进而抹煞一切事物的除旧布新的质变,尤其是反对社会制度的除旧布新的革命变革。这种谬论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新老修正主义者反对无产阶级暴力革命,鼓吹“和平过渡”谬论的理论基础。

  在生物学和生理学中,新陈代谢这个词,是指生物有机体从外界摄取营养和从体内排出废料的吐故纳新过程,以及细胞的不断新生和不断死亡相更替的矛盾运动。它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恩格斯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的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 646页)

吐故纳新

  吐故纳新 毛主席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谈到整党建党时说:“一个人有动脉,静脉,通过心脏进行血液循环,还要通过肺部进行呼吸,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这就是吐故纳新。一个无产阶级的党也要吐故纳新,才能朝气蓬勃。不清除废料,不吸收新鲜血液,党就没有朝气。”

  毛主席的这个生动比喻,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宇宙间一切事物无不是新旧两方面的对立的统一。这两方面互相依赖,又互相斗争,经过曲折的道路,新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战胜旧的,事物便发生质的变化。新事物出现后,其内部又产生新旧矛盾的斗争,继续不断地前进。事物发展的过程,就是这样不断发生新旧斗争、不断进行吐故纳新的过程。

  无产阶级政党也是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发展的。毛主席指出:“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矛盾论》)中国共产党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光荣的、正确 的党,正是由于它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积极开展党内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不断吐故纳新,“清除废料”,“吸收新鲜血液”的结果。

  组织上的吐故纳新,就是一方面把证据确凿的叛徒、特务、死不改悔的走资派、蜕化变质分子、阶级异己分子清除出党。斯大林说:“党是靠清洗自己队伍中的机会主义分子而巩固起来的。”(《斯大林全集》第六卷 160页)这句话指明了组织上清洗的重大意义。在党员中,如有革命 意志衰退的,经多次教育仍无转变,则劝其退党。另一方面,则不断吸收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首先是产业工人中的先进分子入党,并选拔优秀共产党员参加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工作。

  思想上同样需要吐故纳新。这就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它是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吐故纳新的基本方法,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武器。毛主席:说:“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329页)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战士只有不断经受三大革命实践的锻炼和考验,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斗争中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但“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71-272页)只有在思想上不断进行吐故纳新,才能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为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到底。

新事物和旧事物

  新事物和旧事物 新事物是正在产生、正在发展、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旧事物是在发展过程中日趋衰老、逐渐丧失其生存能力的东西。

  新事物必然要代替旧事物,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所决定的。“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而一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矛盾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矛盾论》)新事物之所以不可战胜,是由于它具备了发展的物质条件,“应运而生”,合乎客观规律,代表真理,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新事物在开始时虽然弱小,但它在斗争中逐渐成长、壮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成语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旧事物之所以必然要灭亡,是由于它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丧失了继续存在的条件。在人类社会中腐朽、没落的阶级,不管它在现实中显得怎 样“强大”,由于它己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违背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归根到底是要失败的。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美帝国主义用飞机加大炮装备起来的蒋介石反动派。“这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反动派代表反动,而我们代表进步。”(《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091页)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是因为矛盾着的对立面,必须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才能转化。“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655页)例如在社会上,革命的新事物的发展总会遇到反动势力的反抗和旧习惯势力的阻挠。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它就不倒。斯大林说:“生长 着的东西也不是轻易地生长起来的,它们叫着,喊着,坚持自己生存的权利。”(《斯大林全集》 第十卷 284页)

  新事物有一个成长过程,在开始的时候总是弱小的、不完善的,甚至可能有许多缺点、错误。我们要善于鉴别新事物,在它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满腔热情地保护它,积极地扶植它,使它尽快地成长起来。毛主席最善于发现并爱护、支持新事物。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涌现出的诸如各族人民广泛开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领导机构的老中青三结合、无产阶级文艺革命、教育卫生革命、广大干部和工农兵学商坚持五七道路、赤脚医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农兵理论队伍、亿万人民共同研究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等,这许多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都得到毛主席的关怀和支持。同旧社会比起来,在社会主义社会,新事物 的成长条件要好得多,但是公开反对和变相压抑新事物的事还是有的。列宁说:“讥笑新事物的幼芽嫩弱,抱着知识分子的轻浮的怀疑态度等等,——这一切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手段,是保护资本主义而反对社会主义。”(《列宁选集》第四卷 14-15页)当前,支持还是反对新事物,实际上是肯定还是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问题,是前进与倒退、革命与复辟的斗 争,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种世界观的斗争。

主流和支流

  主流和支流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的一面,也有次要的一面,有主流,也有支流。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定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命运;支流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它不反映事物的本质,不能规定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命运,只能影响事物的发展速度。主流和支流的关系,从哲学上说,也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分清主流和支流,是马克思主义者观察形势和分析问题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只有分清主流和支流,才能正确认识矛盾的性质。毛主席指出:“在革命的队伍中,要划清正确和错误、成绩和缺点的界限,还要弄清它们中间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331页)这也就是要我们注意分清主流和支流。过去和现今的事实都证明,在正确路线指引下,成绩总是主要的,形势总是大好的。前进、上升总是事物的主流,而曲折、倒退则是事物的支流,是暂时的现象。在国际上,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天下大乱,而且是越来越乱了。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是这一大乱中的主流,它反映了时代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捣乱是支流,不反映时代的本质,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趋势。认清这一点,可以鼓舞革命斗志,坚定革命信心。毛主席指出:“不能忽略非本质方面和非主流方面的问题,必须逐一地将它们解决。但是,不应当将这些看成为本质和主流,以致迷惑了自己的方 向。”(《关于农业台作化问题》)

  要分清主流和支流,首先必须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毛主席说:“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805页)这是我们观察一切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其次,必须经过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毛主席说:“我们对于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都应该采取分析研究的态度。”(《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334页)这是我们观察一切问题应有的科学态度。我们必须在革命实践中认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自觉地改造世界观,把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锻炼得更坚定;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方法即唯物辩证法,养成一分为二的分析习惯,克服形而上学,这样才能善于抓住主流,同时也不忽视解决支流的问题。

正面和反面

  正面和反面 指事物内部互相联系、互相斗争的两个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性质的一面叫正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作为否定因素的一面叫反面。例如,任何生物,从生命形成时起,就 存在着生与死的斗争,生是正面,死是反面。哲学上所说的正面与反面跟通常所说的好与坏不是一回事。

  毛主席说:“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这是因为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通过斗争,总是依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当原来的否定因素由被支配地位转化为支配地位时,事物的性质就发生变化,原有的事物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变成另一事物。矛盾的转化是具体的、多样的,但总的说来,不外乎两种:向前进的方面转化;向倒退的方面转化。例如,先进者如果骄傲自满,就会走向其反面——落后;落后者如果总结教训、克服了缺点,又会走向其反面——先进。

  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事物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反面,表现为旧事物不断衰落、消亡,新事物不 断成长、壮大。如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专政,由于无产阶级的不断斗争,迟早要走向其反面——无产阶级专政。这种转化一旦实现,社会就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无产阶级的专政又会走向自己的反面——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到那时候,人类便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毛主席说:“消灭阶级,消灭国家权力,消灭党,全人类都要走这一条路的,问题只是时间和条件。”(《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357页)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唯物辩证法的无限生命力就在于它承认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这一真理。但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条件的变化,有时也可能出现倒退,例如,自然界某些物种的退化;社会中反动阶级 的复辟,等等,呈现出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然而,任何倒退终究是局部的、暂时的现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前进的。

  事物走向反面,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的。“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着的双方都不会转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例如,我国是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还是被资本主义复辟,关键在于路线。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要牢记党的基本路线,要反修、防修,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当然即使某些地方暂时被修正主义集团篡夺了领导权,也没有什么要紧,以后又会走向反面,因为人民总是要革命的,是不会容忍复辟和倒退的。

  事物的正面与反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全面牌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成绩和胜利的面前,要经常想一想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遇到挫折或犯了错误时,要自觉地接受教训,纠正错误,使坏事引出 好的结果。在观察国际形势时,不但要看到世界上存在着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捣乱和破坏,尤其要看到“世界是在进步的,前途是光明的”。(《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061页) 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平衡和不平衡

  平衡和不平衡 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平衡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势均力敌,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不平衡则是指平衡状态被矛盾斗争所打破,出现了矛盾双方力量的悬殊。平衡和不平衡,都是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的表现。

  平衡和不平衡是对立的统一。平衡是由不平衡发展而来,平衡中就包含着不平衡。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中,平衡都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平衡则是经常的、绝对的。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不平衡的规律是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

  平衡和不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变为不平衡;不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又变为平衡。无论是平衡还是不平衡都贯串着矛盾和斗争,并通过斗争实现互相转化。从不平衡到平衡,又从平衡到新的不平衡,如此循环不已,而每一循环都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事物就是这样波浪式地前进的。

  正确认识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关系,能够使我们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掌握主动权,及时发 AL矛盾,解决矛盾,夺取新的胜利。我们掌握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发展规律,就能够自觉地及时地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推动社会不断前进。我国每年作一次经济计划,安排积累与消费的适当比例,求得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平衡。但过了一年,就整个说来这种平衡就被矛盾的斗争所打破,平衡变成不平衡,又需作第二年的平衡。事实上每月都在局部地打破这种平衡,需要作局部的调整。总之,在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运动中,“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各项工作中,我们要根据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规律,积极地创造条件,使新生力量、新生事物尽快地成长,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同时,又要针对出现的不平衡现象,去组织和建立新的平衡,把各项工作不断地提高到新的水平。

批判和继承

  批判和继承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遗产的原则是批判地继承。“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984页)

  马克思主义尊重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反对否定历史的虚无主义。马克思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科学,它不同于历史上任何思想体系,但是它并没有割断历史。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学说是人类在十九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列宁选集》第二卷 441-442页)毛主席一再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许多珍贵品,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地总结。从乌龟壳到共产党都应该给以总结。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就是批判地继承我国的历史遗产,用来为现实的阶级斗争服务,为反修防修服务,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对历史遗产绝不能无批判地“全盘接收”,必须进行分析,将反动、腐朽的东西和具有民主性、革命性的东西区分开来,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我们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但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即等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的是批判地继承的原则,他们仅仅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摒弃了它的唯心主义外壳;仅仅吸收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而摒弃了它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宗教伦理学的杂质。他们综合了人类认识史的积极成果,尤其是总结了现实斗争的实践经验,从而创立了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破不立,不批判旧思想,新思想无从产生,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新事物总是在和旧事物作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叛徒刘少奇及其在文艺界的代理人周扬之流,借口“抢救历史遗产”,大搞复古活动,这是地主、资产阶级复辟阴谋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千万不能放松警惕。

  对历史遗产中有利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应该拿来就用。“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812页)可见一要改造,二要加进新的内容。没有这两条,旧形式决不会变成为人民服务的东西。即使是最有利用价值的东西,用来表现现实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生活,也是远远不够的。无产阶级应该创造自己的文化,而要创造自己的文化,就必须到唯一的最丰富的源泉——现实社会生活中去吸取丰富材料。批判地吸收历史遗产中有益的东西是必要的,但这仅仅是作为创造新文化的借鉴。如果脱离了现实斗争,到故纸堆里讨生活,用继承来代替自己的创造,甚至颂古非今,那就走到斜路上去了。我国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出现的一批革命样板戏,“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批判继承和创新方面做出了榜样。这不仅是戏剧、舞蹈等文学艺术的革命样板,而且也是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的革命样板。

破与立

  破与立 毛主席说:“不破不立。破,就是批判,就是革命。破,就要讲道理,讲道理就是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破与立的辩证法。

  破就是革命,就是批判,就是否定旧事物,促使旧事物灭亡。立就是讲道理,就是肯定新事物,让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破与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是对立的统一。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破字当头,立在其中。 但是,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655页)破是立的前提,立是破的结果。要立新,就必须破旧。不破旧,扫除障碍,就不可能立新;而新的不立起来,不日益发展壮大,也不可能把旧的彻底消灭干净。破旧立新的过程,也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必须通过斗争来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就是在破地主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思想体系的斗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在砸碎资本主义的旧制度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新的规章制度,就是在破除陈旧的规章制度的斗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毛主席说:“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从破到立是一个飞跃。不断地破与立,不断地飞跃,事物就不断地发展。

  新兴的、革命的阶级,总是拥护破旧立新。没落的反动的阶级,总是反对破旧立新,而且要搞复辟。在无产阶级专政下,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往往打着“先立后破”的幌子来反对破旧立新,反对革命。“先立后破”的谬论,实际上是不立不破,就是不准无产阶级破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思想体系,不准立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一句话,就是不准无产阶级革命。林彪也竭力反对破旧立新,一再叫嚷要“克己复礼”,妄图从根本上改变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政策,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我们要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必须继续把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彻底批判旧制度和旧思想,同国内外敌人的破坏活动作斗争。

—种倾向掩盖另—种倾向

  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一个时期有一种主要倾向,同时又存在着非主要倾向。主要倾向和非主要倾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主要倾向实质上就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种倾向实质上就是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当主要倾向突出时,就可能使另一种倾向被掩盖着。因此,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中,往往存在着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情况。

  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要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在注意到一种主要倾向的时候,也要注意可能被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这是我们认识事物所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在我党的历史上,反对陈独秀的“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右倾机会主义时,掩盖着“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纠正王明的“左”倾路线时,又掩盖着王明的右倾路线。反对刘少奇的修正主义时,掩盖着林彪的修正主义。每次都是毛主席及时洞察一切,拨正航向,领导全党用正确路线战胜错误路线,使党的事业更加兴旺发达起来。

  事物是复杂的,我们看问题决不可简单化。如果只注意一种倾向,忽视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另一种倾向,这样,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中,就会受骗上当,犯错误,以至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失。我们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既看到它的正面,也看到它的反面,既看到主要方面,也看到次要方面。这样,在注意到一种主要倾向时,才能自觉地注意到被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醒我们:“今天,在国际国内斗争中,类似过去同资产阶级讲联合,忘掉了必不可少的斗争;同资产阶级决裂了,又忘掉了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联合的倾向,仍然可能出现。”我们一定要注意反对和防止这两种片面性。

  毛主席指出:“反对党内‘左’右倾向,必须依据具体情况决定方针。例如:军队在打胜仗的时候,必须防止‘左’倾;在打败仗或者未能多打胜仗的时候,必须防止右‘倾’。土地改革在群众尚未认真发动和尚未展开斗争的地方,必须反对右倾;在群众已经认真发动和已经展开斗争的地方,必须防止‘左’倾。”(《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163页)要掌握情况,弄清什么是主要倾向,什么是被掩盖着的倾向,就必须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党的正确路线也是在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只有不断地同右的或“左”的有害倾向作斗争,并且彻底克服它们,才能不断地由胜利走向胜利。“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原则。”事关路线,事关大局,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就要出以公心,不怕撤职,不怕开除党籍,不怕坐牢,不怕杀头,不怕离婚,敢于反潮流。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坚持反对错误倾向,从根本上说来,就是因为它不仅是做一个自觉的、完全的、清醒的革命者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修正主义,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重要保证。

务虚和务实

  务虚和务实 虚是指人们对事物内在规律性的认识,务虚就是研究和讨论政治、思想、理论、路线等问题,以提高认识;实是指人们的实践活动,务实就是从事三大革命实践活动,贯彻路线、执行政策、抓具体工作。所以务虚与务实的关系,从认识论上说,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从方法论上说就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表现在工作上便是政治与业务的关系。

  虚和实是辩证的统一,把务虚和务实紧密地结合起来,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之一。“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务实要以务虚为指导,在各项工作中, 我们不仅要注意掌握有关的具体路线和政策,而且更重要的是时刻不忘党的基本路线。务虚必须从实际出发,注意“就实论虚”,深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分析研究各种具体问题。在务实的基础上务虚,在务虚的指导下务实,我们就能方向明、决心大、方法对、干劲足。工农业战线上的两面红旗——大庆和大寨,便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虚实并举”、“以虚带实”、“就实论虚” 的最好榜样。

  把务虚和务实辩证地结合起来,是尊重唯物论、尊重辩证法。反之,把两者机械地割裂开来,就会滑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方面去,就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果只务实,不务虚,不注意思想和路线的大事,一头钻到业务中去,就会成为迷失方向的实际家、经验主义者,在复杂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面前,很容易受骗上当,甚至走错了路还不知错;如果只务虚不务实,对实际情况不 了解,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这就是空谈家。所以,从事任何实际工作都要关心政治、思想、理论和路线。

  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积极投入革命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是使务虚和务实密切地结合起来的决定条件。只有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及时从实践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根据实际情况和革命斗争的需要制定一个时期的和长期的计划,具体加强领导,才能不断提高务虚与务实的能力,更自觉地遵循唯物辩证法,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才能端正思想,做好工作。

具体事物具体分析

  具体事物具体分析 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毛主席说:“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矛盾论》)

  “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分析社会的阶级矛盾。在具体分析中,首先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矛盾论》)同时还要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找出主要的矛盾方面,弄清事物的性质。所谓看本质、看主流,就是指要从事物的主要矛盾方面去看。对社会矛盾,只有分清革命和反革命、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界限,才能有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对我们的工作,只有分清究竟成绩是主要的,还是错误是主要的,才能有正确的估价。

  在具体分析中,还必须分析矛盾在各个过程、各个阶段的发展和特点。列宁说:“马克思辩证法要求对每一特殊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列宁全集》第二十二卷 310页)任何矛盾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过程。同一矛盾在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也有不同的特点。例如,从先秦到西汉初期和中期的儒法斗争,同西汉以后的儒法斗争,有着不同的特点。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必须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评价,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又如,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不变的,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只有具体分析了各种矛盾的特点,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掌握斗争的主动权,因势利导,夺取胜利。

  分析矛盾的过程,是一个反复地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毛主席说:“不熟悉生活,对于所论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只有客观地、全面地、深入地研究事物的矛盾,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分析矛盾,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特别要坚持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分析一切,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毛主席说:“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矛盾论》)只有对矛盾双方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双方的依赖关系、斗争情况,双方各自的特点、发展及其与外界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才能了解矛盾的特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把握事物本来的辩证法,从而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和政策,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如果拒绝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不从具体情况中间找出具体的矛盾,以及解决这些矛盾的具体办法,用这样的态度去指导工作,就会把工作做坏;去指导战争,就一定会打败仗。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就要经常了解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动态,及时研究各阶级的发展和变化,善于作基本阶级关系的分析,正确地估量阶级力量的对比和政治形势。这样,才能在革命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分清敌友;分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分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修正主义。从而在正确的路线指引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敌人营垒内部的一切矛盾和斗争,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毛主席指出:“必须教育干部善于分析具体情况,从不同地区、不同历史 条件的具体情况出发,决定当地当时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226页) 有些同志缺乏分析的头脑,对于复杂的事物,不愿作反复深入的分析研究,而爱作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简单结论,这是错误的。

范畴

  范畴 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列宁说:“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概念、规律、范畴等等。”(《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194页)各门具体科学的范畴,如经济学中的商品、价值、货币等,物理学中的电、热、功等,都是某一领域中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哲学范畴如物质、意识、矛盾、规律、本质、现象等,是客观世界 最普遍的本质的反映,它适用于一切科学领域。

  范畴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反过来又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人类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不同方面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从而概括出各种不同的范畴,以指导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客观世界的联系好像一张网,人们认识到网上一个纽结,就用一个范畴来标志它。一定的范畴标志着人类认识发展的一定阶段。列宁说:“在人面前是自然 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99页)这段话通俗地说明了范畴的起源和作用。

  范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的,而是历史的、变动的。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实践过程中,有些范畴的内容丰富了、深化了,有些范畴被淘汰了,一些新范畴产生了。范畴的不断产生、丰富和变化,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本质的认识日益广泛、深入的标志,也为人类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工具。唯心主义把范畴看作是先天得来或主观自生的。在中国哲学史上,朱熹主张“理”这个范畴是 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王阳明则把“理”看作心的产物。在外国哲学史上,康德认为,范畴是人的思维中先天就有的认识形式。黑格尔认为,范畴是“绝对观念”自身发展的产物。马赫主义者认为,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等哲学范畴是“人心的产物”,“从主观意向中产生的”。不论客观唯心主义者还是主观唯心主义者,都把范畴看作是离开客观世界而独立存在的,这就颠倒了本末,是十分荒谬的。形而上学者则把范畴看成是孤立的、一成不变的、僵死的,这也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坚决反对唯心主义的和形而上学的范畴论。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如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必然和偶然、必然和自由等等,都是对立的统一。这些范畴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每一对范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因此,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对于弄通马克思主义,批判修正主义,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改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质和量

  质和量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无不具有质和量这两个方面的规定性。

  质的规定性,也叫质量,指事物的特质,即一类事物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类事物的特殊性质。这是由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例如:金、银、铜、铁,虽然都是金属,但各有不同的特质,表现为各有其特殊的元素成分、特殊的分子结构、特殊的比重、熔点、硬度、光泽等等。又如: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虽然都是革命,但属于不同性质的两种革命,表现为各有其不同的阶级性质、不同的革命任务、不同的对象、动力等等。

  量的规定性,也叫数量,指一定质的事物在规模、程度、水平及运动速度上的大小、高低、多少的数量。毛主席指出:“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332页)

  质和量是事物的内在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全面地看待质和量这两个方面,而不可忽视任何一个方面。例如,在生产中,“一切产品,不但求数量多,而且求质量好,耐穿耐用。”(《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921页) 如果不保证质量,单纯追求数量,那就不仅没有完成生产任务,而且会造成返工和浪费;同样,如果只保证质量合乎规格,而忽视数量上的一定指标,那么生产任务同样也没有完成。毛主席教导我 们:“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其中就包括要求我们既保证有好的质量,又达到尽可能多的数量。

  关于量和质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问题,也就是量变质变的规律,参见“量变和质变”。

规定性

  规定性 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是规定事物的本质及其数量的界限。

  规定性有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规定性是规定事物的性质以及同其他事物的区别。质的规定性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就随之改变。量的规定性是规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水平、速度等。事物超出一定数量界限,质就发生变化。恩格斯说:“纯粹的量的分割是有一个极限的,到了这个极限它就转化为质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 403 页)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规定性的统一。马克思说:“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 48页)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总是和一定量的规定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质的规定性而无量的规定性,或者只有量的规定性而无质的规定性,都是不存在的。不同的质都有不同的数量界限,并且“每一种质都有无限多的量的等级,例如颜色深浅、硬和软、生命的长短等等”。(《与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 575页)同样,事物的量的规定性也总是和一定的质的规定性联系在一起。即使研究事物的量的规律的数学,也仍然有质的规定性。如正数和负数、乘方和开方等等,充满了质的差异。恩格斯在批评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时指出,认为物质只在量上可以规定而在质上则自古以来都相同的观点,可说是倒退到毕达哥拉斯那里去了。毕达哥拉斯就曾经把数,即量的规定性,理解为事物的本质。总之,把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机械地割裂开来,或用量的规定性来代替、抹煞事物质的区别,这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完全错误的。

  掌握事物质和量的规定性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例如,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矛盾;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我们在革命斗争中,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才能正确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政策,夺取革命的胜 利。如果界限不清,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就会对革命事业带来损害。由于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数量界限,因此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胸中有‘数’”,把握事物的量的规定性,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要掌握主要的百分比,这样才能确定事物的性质,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否则,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

量变和质变

  量变和质变 也叫质量互变,是由矛盾引起的量变和质变以及二者互变的规律。它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对立统一这个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的一种具体表现。

  马克思说:“单纯的量的变化到一定点时就转化为质的区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 342页)恩格斯也说:“在自然界中,质的变化——以对于每一个别场合都是严格地确定的方式进行——只有通过物质或,运动(所谓能)的量的增加或减少才能发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485页)

  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增加或减少到达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的变化,然后又开始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使事物不断地发展前进。例如,在自然界里,水的温度的升降在一定程度内,仍保持水的状态,这是量变;而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则沸腾而转化为水蒸汽,降低到一定程度则急剧地转化为固体的冰,这就是质变。水蒸汽和冰又开始新的量变,到了一定程度又有新的质 变。在阶级社会发展中,革命战胜反革命,也是由一定的量变而引起质变的。革命造成社会制度质的变革后,必然会发生新的量变到质变,向更高级的社会制度发展。人们的认识也是如此,接触外界,搜集材料,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阶段是量变;经过思考分析,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就是质变。质变造成新的量变,然后又是新的质变,事物就是这样不断发展的。毛主席指出:“无论什么 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 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二种状态的时候,它已由第一种状态中的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引起了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矛盾论》)

  量变和质变的规律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它是马列主义关于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理论基础。

  由于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在事物根本性质未变之前,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往往会发生部分质变。有的因局部问题解决而发生部分质变,有的因进入一个新阶段而发生部分质变。部分质变可以 进一步影响总的量变,并为根本性质的变化准备条件。

  任何质变都是飞跃式的发展,“渐进过程的中断”。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飞跃形式的多样性。基本上有两种飞跃形式:爆发式与非爆发式。自然界的火山爆发、炸弹爆炸是爆发式的飞跃;生物的进化,则属于非爆发式飞跃。社会发展中的暴力革命是爆发式的飞跃;而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则属于非爆发式的飞跃。这告诉我们,对于不同性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杰出地运用和发展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规律。比如,在分析到抗日战争第一阶段敌我双方力量变化时指出,我方和敌方各自都有“向上”和“向下”的两种不同的量变和质变,我方“向下的东西是旧的量和质,主要地表现在量上。向上的东西是新的量和质,主要地表现在质上。”敌方除了向下的变化外,虽然也有向上的变化,但必须估计到这种向上的变化的 “暂时性和局部性”。(《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435页)毛主席的这一科学分析表明,为了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趋势,要善于把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特别是要善于把握“向上”和“向下”两种质量变化的内在联系以及何者占主导地位。这样才不致因受现象的迷惑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渐变

  渐变 指事物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即量变。事物处于渐变状态,只有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没有根本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矛盾论》)

  渐变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引起的。在斗争中,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逐渐的变化,在一定限度内,不会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渐变开始。渐变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突变,也就是渐进过程的中断,事物就由旧质转化为新质。事物总是不断地由渐变到突 变,由量变到质变,这是客观的普遍的规律。只是不同的事物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例如,从猿到人,由于生活条件和劳动的作用,先使类人猿的手、脚、脑等身体器官发生渐变,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突变、飞跃,即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实现向人的转变。一个社会的变化,也是由于社会内部的矛盾斗争,使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渐变,到一定阶段矛盾激化了,才引起暴力革命,实现从一个社 会到另一个社会的过渡。人们思想的变化,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渐变到突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事物经过突变,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又在新质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渐变。

  渐变是突变的必要准备,没有渐变,就不可能有突变。渐变是事物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环。否认渐变,就会使突变失去依据,理论上就会陷入激变论,政治上就会走上冒险主义;夸大渐变,就会否认突变,理论上就会陷入庸俗进化论,政治上就会陷入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泥坑。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就是以庸俗进化论作为理论基础的。他们“用简单的,(和平静的)‘进化论’去代替‘狡猾的’(和革命的)辩证法。”(《列宁选集》第二卷 3页)他们鼓吹“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以维护帝国主义的统治。苏修叛徒集团也夸大渐变,否认质变,胡说消灭资本主义可以“通过渐进方式来实现”,宣扬所谓社会主义社会是“渐进性”的发展,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以维护社会帝国主义的统治。斯大林早就指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工人阶级摆脱资本主义压迫,不可能通过缓慢的变化,通过改良来实现,而只能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质变,通过革命来实现。”(《列宁主义问题》635页)工人阶级只有彻底批判修正主义,坚持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才能夺取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飞跃(突变)

  飞跃(突变)飞跃即突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转化为质变,出现由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飞跃。飞跃是旧事物的逐渐的量变过程的中断,所以又称为“渐进过程的中断”。

  飞跃是宇宙发展的普遍状态。任何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都要经过飞跃。恩格斯说:事物“从一种运动形式转变到另一种运动形式,总是一种飞跃,一种决定性的转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 72页)从机械运动到物理运动再到化学运动的转变是通过决定性的飞跃完成的,从化学运动到生物运动再到人类社会运动的转变也是如此。人类社会从一个社会到另一个社会的过渡,也只有通过飞跃来实现。列宁指出:“资本主义自己替自己造成了掘墓人,自己造成了新制度的因素,但是,如果没有‘飞跃’,这些单个的因素便丝毫不能改变事物的总的状况,不能触动资本的统治。”(《列宁全集》第十六卷 347页)物质世界是通过不断的飞跃,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们的认识也是通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不断的飞跃,向前推移 和发展的。离开飞跃,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事物的发展。列宁说:“渐进性没有飞跃是什么也说明不了的。”(《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127页)

  由于事物的性质和条件不同,飞跃的形式也不同。毛主席说:“依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矛盾论》)矛盾的性质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之分,相应地也存在两种基本的飞跃形式:爆发式的和非爆发式的。爆发式的飞跃通常是解决对抗性矛盾 的形式,是通过激烈的外部冲突,使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如火山爆发、炸弹爆炸、暴力革命等。非爆发式的飞跃通常是解决非对抗性矛盾的形式,它不是通过激烈的外部冲突来实现。如物种的进化、从猿到人的转变、生产工具的革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飞跃等。矛盾的性质可以转化,因而解决矛盾的方法,即飞跃形式,也会随着改变。

  认识事物所固有的飞跃形式,对于促成事物的革命转化有重大的意义。毛主席说:“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矛盾论》)国际和国内的革命实践证明:当事物本身要求采取爆发式的飞跃而不采取这种形式,就会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当事物本身要求采取非爆发式的飞跃而却采取爆发式的飞跃,则会犯“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

部分质变

  部分质变 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局部性的质变。因为事物的矛盾运动是复杂的,量变和质变不但互相推移,而且互相交错,所以在质变中含有量变,在量变中含有质变。包含在量变过程中的质变,就是部分质变。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就是由部分质变引起的。从整体说来,事物尚未发生性质 的根本变化,还在量变进程之中;但从某一局部说来,已经发生质的变化,因而使事物走上了新的阶段。

  在自然界中,普遍地存在着部分质变。如蚕的一生,在它死亡之前,就经历了蚕卵、蚕、蛹、飞蛾这四个阶段。从蚕卵到蚕,到蛹,到飞蛾的发展中,显然也不单是量变,而且包含着几次部分质变。又如人的一生,经过了童年、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这样一些不同的阶段。人的一生是一个量变的长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地进行着部分质变的过程。

  在人类社会中,也普遍地存在着部分质变。例如在解放战争中,我们打垮蒋介石,这是一个质变。这个质变是通过量变完成的,是经过三年多的时间,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蒋介石的军队和政权。而这个量变中间,也有部分质变,即解放战争经历过的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一个新的阶段和旧的阶段比较起来,都有若干性质上的区别。又如,从个体经济转变到集体经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 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我国是通过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人民公社这样一些不同阶段的部分质变来完成的。

  事物的量变和质变都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斗争而产生的,部分质变也是这样。经过一定程度的量变,事物发生部分质变,这时虽未达到整体上的旧质死亡和新质诞生的根本质变,然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毛主席指出:“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矛盾论》)

  关于部分质变的理论,是毛主席对于唯物辩证法的量变和质变学说的重大发展。它是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路线和政策的理论基础之一。毛主席于一九六七年就指出:“现在的文化大革命,仅仅是第一次,以后还必然要进行多次。”一九六九年又指出:“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失败的阶级还要挣扎。这些人还在,这个阶级还在。所以,我们不能说最后的胜利。”弄清部分质变的理论,可以使我们加深对毛主席关  于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学说的领会,进一步提高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自觉性。

肯定和否定

  肯定和否定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这两个互相对立的环节。肯定方面是指在矛盾双方中占主要地位、支配地位的方面,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占次要地位、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方面。

  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规律在肯定和否定关系上的具体表现。肯定和否定是互相依存的。事物发展过程的每一环节,既是肯定,又是否定,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218页)肯定和否定经过矛盾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肯定转化为否定,否定转化为肯定。例如,资产阶级是作为否定方面存在于封建社会之中,当资产阶级否定了封建社会,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它就转化为新的肯定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同资产阶级相对立的否定方面是无产阶级,经过不断的斗争,又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也就转化为新的肯定方面。

  事物的发展总是在肯定、否定、肯定、否定……这样不断的交替过程中前进的。一般说来,每经过一次否定,事物就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马克思说:“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 做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169页)无论是自然界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认识的发展,都是如此。事物经过不断的否定,实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体现了发展的前进性;同时,这个过程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否定方面要战胜肯定方面不是一次较量能够完成,而是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有高潮和低潮、前进和倒退、扩大和缩小等等,体现了斗争的曲折性。例如革命人民总是沿着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这样一条反复、曲折的道路而达到胜利的。

  辩证法的否定,即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但它不是简单地抛弃肯定方面,而是辩证的扬弃过程,即抛弃旧事物中的糟粕,保存其中的精华。例如,对于中国和外国的文化遗产“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984页)

  掌握辩证法的肯定否定规律,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养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习惯,尽量避免在工作中犯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错误;它还可以帮助我们自觉地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懂得斗争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胜利的必然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前进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反复和曲折,都能坚决依靠人民群众,去克服困难,战胜敌人。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 黑格尔首先提出了这个哲学概念,并把它作为概念运动的辩证法规律之一。黑格尔认为,先于客观世界而存在的“绝对观念”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肯定 和否定的对立统一,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发展的过程总是按照正题、反题、合题的 “三段式”进行的。否定之否定贯串在黑格尔整个逻辑学里,他的哲学体系就是建筑在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

  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是唯心主义的,但又含有一定的辩证法。他所说的否定之否定,是十分神秘的,完全是唯心的、纯粹理性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和对他的整个辩证法一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扬弃了它的唯心主义的“神秘垃圾”,吸取了它的“合理内核”。马克思谈到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时指出:“纯理性的运动又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它安置自己,把自己跟自己对置,自相结合,就是它把自己规定为正题、反题、合题,或者就是它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和否定自我否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107页)黑格尔的整个概念辩证法就是这样推演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并不是按正题、反题、合题这样“三段式”进行的,而是按螺旋式或波浪式发展的。

本质和现象

  本质和现象 唯物辩证法的一对重要范畴。本质是指“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实践论》),它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特别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形态和外部联系,是本质的外部表现,能被我们的感官直接感觉到的。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体。

  事物的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统一。没有无本质的现象,也没有无现象的本质。本质是隐藏在现象之中,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本质一定要通过各种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不能脱离本质,总是本质的某个方面的表现。本质比较单一、稳定,现象则比较丰富、多变。同一本质往往要通过许多现象表现出来。正由于本质是通过现象来表现,人们就可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所以世界是可知的,不可知论是根本错误的。

  人的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认识的任务就在于透过现象到达本质。列宁指出:“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239页)现象并不直接就是本质,人们触到了现象并不等于认识了本质。所以,马克思指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 923页)只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深刻地理解各种现象。如果只停留在现象的认识,否认要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就要犯经验论的错误;反之,如果离开现象的认识,去谈认识事物的本质,就要犯先验论的错误。

  毛主席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96页)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深入实际,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取得全面的合乎实际的丰富材料,并用正确的立场观点 对这些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才能从现象中找出反复出现的 规律性即本质的东西。林彪恶毒攻击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胡说什么“要全面看问题,就看不到本质”。林彪玩弄这种诡辩显然是想否认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以便兜售其唯心论先验论的黑货。事物的本质是通过许多现象的总和才完整地表现出来的,只有全面地分析这些现象,才能真正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是最普通的哲学常识。

  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人们在实践中对本质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例如林彪这个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在我们党内经营了几十年,他有一个发展过程和暴露过程。我们对他的认识和斗争也有一个过程,这是合乎认识规律的。

假象

  假象 假象也是一种现象,是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本质一般是通过真象来表现,但有时也通过假象来表现。假象也是事物的本质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态。归根结蒂,假象也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列宁说:“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本质具有某种假象。”(《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137页)例如,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的本性是好战的,但他们口头上却大讲和平,这种假“和平”的表现是由他们极端虚伪的本质决定的。

  假象往往掩盖着事物的本质,给人一种与事物本质完全相反的印象,因而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但是假象所隐藏的本质终究是要暴露的。毛主席指。出:“以伪装出现的反革命分子,他们给人以假象,而将真象荫蔽着。但是他们既要反革命,就不可能将其真象荫蔽得十分彻底。”(《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序言)纸包不住火,假象掩盖不了本质。人们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各种现象进行过细地鉴别,就能分清真伪,揭露假象背后的本质。比如有些暗 藏的敌人表面上装得“老实”、“听话”,但是,阶级敌人的一言一行,总是有朕兆可寻,有端倪可察,有前因后果可供思索的。再经过发动群众内查外调,就可以弄清其反动历史和当前的反动活动,戳穿假象,识破其真面目。

  假象是很容易迷惑人的。在战争中,人们常常有意制造假象(如声东击西、以强示弱、以弱示强、以退为进等等)来迷惑对方,使对方看不清自己的真实意图,以便达到自己的目的。新老修正主义者也都是故意以假象骗人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列宁选集》第二卷 439页)苏修叛徒集团挂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招牌,搞的是修正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勾当;说的是“友谊”、“援助”、“和平”,干的是侵略、颠覆、控制;喊的是“裁军”,做的是“扩军”等等。林彪反党集团更是制造种种假象来掩盖其反革命真面目。他们在革命的重要关头,总是犯右倾错误,又总是耍两面派,用假象来欺骗党,欺骗人民。林彪及其死党是一个“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 反革命阴谋集团。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抵制国内外一切修正主义,彻底揭穿他们的种种阴谋诡计。

全局和局部

  全局和局部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全局和局部这两方面。全局是指事物的整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带有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局部是指组成事物整体的一部分及其发展的某个阶段。全局和局部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场合为全局,而在另一场合则变为局部;反之亦然。

  全局和局部是对立的统一。“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全局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 构成的。”(《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59页)在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中,全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决定的地位。全局统率局部,局部隶属全局。全局的变化一定会引起各个局部的变化。毛主席说:“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路线是全局,各项具体工作则是局部,二者的关系是统帅与被统帅的 关系。但是,每一个全局都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局部也影响着全局的发展。在一定情况下某一局部也能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棋艺上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一着就是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拿战争来说,如果组成战争全局的多数战役失败了,或有决定意义的某一二个战役失败了,全局就立即起变化。这里说的多数战役和某一二个战役,就是有决定意义的。毛主席提出的“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的思想,深刻地反映了全局和局部的辩证观点。

  在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中,必须牢固树立照顾全局的观点。对于指挥全局的人来说,尤其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全局的问题上。毛主席说:“共产党员必须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这一个道理。如果某项意见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就应以局部服从全局。反之也是一样,在局一部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也应以局部服从全局。这就是照顾全局的观点。”(《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491页)识大体、顾大局,使局部服从全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小原则服从大原则,这是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只顾局部不顾全局,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把局部、眼前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则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表现。

  强调局部服从全局,并不排斥发挥局部的积极性,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积极性。毛主席指出:“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59页)只有全局在胸,才能避免或减少片面性,更好地做好各项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强调要有“全国一盘棋”的观点,地方要服从中央,这也是为了更好 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只有在中央的高度集中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才能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凡带有全局性的指导规律,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只有用心地去想一想才能懂得。因此,我们必须善于思索,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问题。

个别和一般

  个别和一般 个别是指单个事物,即事物的特殊现象和特殊本质。一般是指同类单个事物中存在的共同性,即事物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特性。

  个别和一般是对立的统一。它们是互相联结、互相依赖的。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既是个别的又是一般的。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例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分别来说,都是个别;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则是它们的一般。这个一般是从上述三种个别的社会制度中抽出来的共同性,没有这三种个别的社会制度,也就没有剥削制度这个一般;而其中每一种制度(个别)中都包含了剥削制度(一般)这一共性。

  但是,个别和一般又是有差别的、对立的。从个别体现着一般来看,“个别就是一般”。但 “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列宁选集》第二卷 713页)因为任何个别既有和其他事物相联系的共性,又有和其他事物相区别的个性。一般是概括了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而撇开了个别事物的一些具体特性,所以一般不能完全包括个别的一切特性。

  个别和一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个别和一般可以互换位置,在一定场合是个别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一般的东西;反之亦然。例如,资本主义社会对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说来是一般的东西,而对于整个人类社会说来又是个别的东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原来是个别的东西可以转变为一般的东西;反之亦然。例如,商品交换在原始公社是个别现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却变成普遍现象;将来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又会消失。所以,在特定的场合或关系中,个别和一般的区别是确定的,但在普遍联系中,它们的区别又是相对的。总之,个别和一般是对立的统一,它们既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

  毛主席把个别和一般的辩证法贯彻运用于认识论,指出:“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着人们己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 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矛盾论》)毛主席还运用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制订了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方法。毛主席说:“一定要抓好典型”,“面上的工作要先抓好三分之一。”典型是个别,但包含了一般。要从个别的事物入手,总结典型经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然后又以此指导全面,先 做好面上三分之一的工作。这种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方法,是一项科学的领导艺术。掌握了它,就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都割裂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有的夸大个别,否认一般;有的夸大一般,否认个别,这都是错误的。林彪玩弄诡辩术,篡改个别和一般的辩证法,胡说“一般,是上头的东西;个别,是广大连队、基层的东西”。既否认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又否认个别之中包含着一般。这完全是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谬论。其目的就是反对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这一条唯物论反映论的认识路线。

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 内容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和过程,形式是指事物矛盾运动的表现形态。

  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容,也有它的形式。没有无形式 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例如水,氢氧是内容,液态是形式;一部文艺作品,主题、人物、思想是内容,而作品的结构、体裁、风格、语言则是形式。在复杂事物中,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的 形式。例如无产阶级专政,有巴黎公社的形式,(也有人民代表大会的形式等。同一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内容。例如电影、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可以表达无产阶级的思想内容,也可以表达资产阶级的思想内容。

  在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中,内容是主要的决定的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但是,形式并不是消极地依赖内容,而是对内容有着重大的反作用。适合内容发展的形式能够促进内容的发展;不适合内容发展的形式则阻碍内容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形式对内容的发展也起着主 要的决定的作用。毛主席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找到了“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我们的黑暗面”的形式,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是非常及时的,完全必要的。

  内容和形式是在矛盾斗争中不断地发展的。内容是发展的主导方面,形式的变化是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引起的。在发展过程中,形式由适应内容的发展逐步变为阻碍内容的发展,经过内容和形式的矛盾斗争,终于以新形式代替了旧形式,以适应内容的发展。然后内容和形式又在新的基础上相适应和相斗争,促进事物的发展。世界上万事万物就是这样不断地变化发展着。

  新内容的发展,不但需要新形式,而且也要利用旧形式来为自己服务。利用旧形式,不是同旧事物、旧内容相妥协,而是彻底地抛弃旧内容,批判地改造旧形式,使它适应新内容的需要。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观察问题时,首先要注意事物的内容,但也要恰如其分地估计形式的作用。我们既反对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也反对只顾内容而忽视形式的机械论。要善于运用一定的形式,为内容的发展开辟道路。毛主席在谈到评价文学艺术作品的标准时曾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826页)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内容和形式必须是统一的。

  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阶级敌人会不断变更同无产阶级作斗争的形式,并千方百计地利用某些新生的形式向无产阶级进攻。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陈旧的东西总是力图在新生的形式中得到恢复和巩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三卷 332页)这是我们必须特别警惕的。

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 唯物辩证法的一对重要范畴。原因和结果反映了客观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结果的事物,结果是指由原因的作用而必然产生的事物。例如种子是产生果实的原因,果实是种子发展的结果。列宁说:“原因和结果只是各种事件的世界性的相互依存、(普遍)联系和相互联结的环节,只是物质发展这一链条上的一环。”(《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168 页)只有从普遍联系中抽出特定的联系,才能确定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因果联系的特点之一,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但并不是先后相继的现象都构成因果联系,如白天和黑夜是先后相继的,但无因果联系,它们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所引起的结果。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都有它的原因: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在自然界中,阳光、水分、土壤是原因,种子发芽、作物生长是结果。在社会领域中,阶级斗争是原因,阶级社会发展是结果;灿烂的思想政治之花是原因,结成丰满的经济之果是结果。在思想上,知识分子接受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再教育是原因,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提高是结果。这些因果联系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因果观念,是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因果联系的反映。

  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者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康德断言,人的因果观念是先天就有的,自然界的因果联系是人外加给它的,不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休谟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因果性无非是感觉、知觉的习惯性联系,是纯主观的。孔丘、孟轲认为,富贵贫贱、生死祸福等等都是来自“天命”;“天”的意志是世界上所出现的种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家胡说电子具 有“自由意志”,没有因果制约性等等。说法不同,实质一样,都是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宣扬唯心主义。他们散布这些谬论,目的在于愚弄和麻痹人民群众,以维护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

  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统一。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不存在无因之果,也不存在无果之因。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表现在互换位置和相互作用上。同一事物在一种因果联系中是结果,而在另一种因果联系中又可以是原因;反之亦然。例如,(肥多既是 多养猪的结果,又是农作物丰产的原因。

  由于客观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因而因果联系也是非常复杂的。一种原因可以造成多种结果,在一定条件下还会产生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结果。一个结果往往不是由一种原因,而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在多种原因中,又存在着内因和外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等等。我们必须善于具体分析,从中找出主要原因,抓住主要环节,促进事物发展。

  只有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我们才能在实践中依据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夺取革命的胜利。在总结工作时,只有正确地找出取得成绩和产生错误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以利再战。

必然和偶然

  必然和偶然 唯物辩证法的一对重要范畴。必然是客观事物本质的、合乎规律性的联系,是不可避免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是客观事物非本质的、暂时的联系,没有确定不移的秩序。它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以这样发生,也可以那样发生,这要看条件。例如,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的,但社会主义革命 在那一国家何时出现、何时胜利,则是偶然的,是受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制约的。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在必然和偶然问题上虽存在着激烈的两条哲学路线的斗争,但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都未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偶然性只是相互依存性的一极,它的另一极叫做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171页)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既包含着必然性的方面,也包含着偶然性的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统一。必然性是偶然性的基础,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现象要比本质丰富得多,因此必然性需要丰富多样的偶然性来补充。必然性只有通过无数偶然性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所以必然性需要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或者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都是不存在的。恩格斯指出:“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 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240页)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互相转化,偶然可以转化为必然,必然也可以转化为偶然。

  必然性和偶然性都是客观的东西,都是有原因的。一切唯心主义者都把必然性说成是先天的或者是主观自生的。形而上学者则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完全割裂开来,认为必然就是必然,偶然就是偶然,不能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这些观点都是违背事实的、错误的。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作用不是相同的。必然性是居支配的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而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只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从历史发展来看,虽然偶然因素在历史发展中也起作用,但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必然性决定的,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马列主义战胜修正主义,革命战胜反革命,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 流。谁要逆历史潮流而动,必然会碰得粉身碎骨。一切修正主义者都否认和违背客观必然性,反对辩证法,结果都没有好下场。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头目伯恩施坦宣称:“我反对……根据客观的历史必然性来论证社会主义”,根本否认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最后堕落成无耻的叛徒。林彪反党集团逆历史潮流而动,妄图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结果自取灭亡。

  我们认识事物,就是要透过各种偶然性,找到客观必然性,把握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同时又恰当地估计和注意到各种偶然性可能造成的影响。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明确方向,坚定信心,争得主动,夺取胜利。

必然和自由

  必然和自由 唯物辩证法的一对重要范畴。必然是客观规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仅仅认识了客观规律还不是自由,只有进一步在实践中正确地运用客观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才是真正的自由。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153页)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发挥了恩格斯这一思想,毛主席在许多论述中又进一步发展了必然和自由的学说。毛主席指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必然和自由是对立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必然可以转化为自由,自由也可以转化为必然。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不断认识和改造,就是在必然和自由不断互相转化中实现的。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之前,只能盲目地行动,成为必然性的奴隶;一旦认识了客观规律,并利用它来为人 类的目的服务,就能得到自由。例如,人们在认识洪水的规律之前,洪水常常泛滥成灾。一旦了解了洪水的特性,就可以筑水坝,修水库,建电站,变水害为水利卜。这说明人们在必然规律面前并 不是无能为力的。盲目的必然性和自觉掌握的必然性之间的区别,“正像雷电中的电的破坏力同电,报机和弧光灯的被驯服的电之间的区别一样,正像火灾同供人使用的火之间的区别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 3104页)今天,虽然还有许多未被人们认识的盲目必然性,但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终究要转化为被人们自觉掌握的必然性。

  必然与自由的互相转化,决定的条件是社会实践。实践不仅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唯一途径,而且是改造世界中取得自由的动力和源泉。人们取得炼钢、织布、种田、养猪的自由,控制地面沉降的自由,以及断肢再植、使哑吧说话等等自由,都是来自实践。毛主席指出:“人们为着要在社会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只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认识世界,进行实践,才能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不断取得和扩大自由。对认识和改造复杂事物的自由不是一次实践就能获得的,而是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多次的反复才能得到。自由是历史的产物。“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 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是不会停止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也永远不会完结。

可能和现实

  可能和现实可能是指事物所具有的发展因素,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现实。现实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亦即实际存在着的东西。例如,一粒种子就包含着成长为植物的可能性,如果具备了适当的土壤、水分、日光等条件,这种可能就会变为现实。

  可能和现实是对立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决定着一个事物总要转化为他事物。当对立双方的斗争还没有达到转化的程度时,他事物的出现还只是一种可能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立双方通过斗争,一方克服了另一方时,这种可能就转化为现实?, 而在这现实的事物中又包含着新的可能性。可能与现实不断转化的过程,就是事物的发展过程。

  世界是复杂的,在同一时间内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往往有多种。然而归根到底,只有两种可能性,即继续前进或暂时后退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可能性。这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及其斗争的曲折性所决定的。在同一时间内到底是哪一种可能性是主要的,能变为现实,这要看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因此,在斗争中要经常注意了解和分析客观情况。一九二九年冬,当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林彪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毛主席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严肃地批判了这种悲观论调,并根据对当时我国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形势的具体分析,得出结论说:“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革命力量“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94,96页)

  可能转化为现实,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例如,从煤中提炼石油,从开始有煤起就存在这种可能性。可是只有在生产和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才由可能变为现实。离开一定的条件,任何可能性都不会成为现实。以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正像斯大林所指出的:“苏维埃制度提供了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巨大可能性。但是,可能性还不是现实。要把可能性变成现实,就必须具备许多条件,其中党的路线和正确执行这条路线起着远非次要的作用。”(《斯大林全集》第十二卷 295页)所以,当客观的必要条件已具备时,“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454-455页)

  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和资本主义复辟的两种可能性,我们的责任就在于,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反复辟、反倒退的斗争,积极地创造条件,使我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迅速前进。

有限和无限

  有限和无限 有限是指有条件、有界限、有始有终的意思;无限是指无条件、无界限、无始无终的意思。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有限和无限的对立统一,这是物质世界的普遍现象。

  恩格斯说:“无限性是一个矛盾,而且充满种种矛盾。无限纯粹是由有限组成的,这已经是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 56页)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通过有限来表现,有限之中包含着无限。脱离无限的有限,或者离开有限的无限,都是不存在的。例如,从宇宙来说,宇宙总体是无限的,宇宙间每一个具体事物却是有限的。每一个有限的具体事物,都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无限的宇宙总体是由这一个个有限的具体事物所组成,是存在于有限的具体事物之中,是通过有限的具体事物表现出来。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来说,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无限的;但一定历史阶段的人类与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却是有限的。前者是由后者构成的,是通过后者来实现的。从历史来说,历史的长河是无限的,个别的历 史时代、历史阶段是有限的。无限的历史长河是由有限的历史时代、历史阶段构成的,是通过有限的历史时代、历史阶段来开辟道路的,等等。

  有限和无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有限可以转化为无限,无限可以转化为有限。宇宙间任何具体的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正因为万事万物都有生有灭,有始有终,才汇成了整个宇宙的永无休止的发展。这就是有限转化为无限。无始无终的宇宙总体总是划分成具体的部分,通过无数的有始有终的具体事物表现出来。这就是无限转化为有限。

  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因而人们的认识总是“从有限中找到无限,从暂时中找到永久”。“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十卷 577页)人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有限的认识,就会逐步接近对无限的认识。人类的认识发展史,是一个不断从有限接近无限的过程。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形而上学者把有限和无限绝对地割裂开来,否认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有的离开有限去寻找纯粹抽象的无限,结果陷入唯心论的先验论。有的则把有限当作无限,宣称无限的宇宙已被认识完毕,结果陷入形而上学的“顶峰论”。恩格斯尖锐指出:“如果在人类发展的某一时期,这种包括世界所有联系的最终完成的体系建立起来了,那末,人的认识的领域就从此完结”,“这是荒唐的想法,是纯粹的胡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76页)我们要学会关于有限和无限的辩证法,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并把它应用到我们的革命斗争中去。我们对待任何事情,一方面要看到事物发展的无限性,永不满足,永不停步,不断革命;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到事物的有限性,科学地分析每一项工作的具体条件,根据现实的可能,发挥最大的积极性,力求做出更大的成绩。

间断性和不间断性

  间断性和不间断性间 间断性和不间断性是反映物质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间断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不连续性,是物质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中有限性的表现。不间断性是 指物质运动过程的连续性,是物质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中无限性的表现。

  间断性和不间断性的根源是物质内部的矛盾运动。物质世界的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新的矛盾解决了,更新的矛盾又产生。正是由于物质世界的内部矛盾,使世界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引起事物从一种质转化为另一种质,从一种质的过程推移到另一种质的过程,出现“渐进过程的中断”。所以物质运动就表现出间断性和不间断性这两种状态。

  间断性和不间断性是辩证的统一。没有脱离间断性的不间断性,也没有离开不间断性的间断性。黑格尔说过:不间断性和间断性“这两个规定,如果单独来看,没有一个是真的,只有二者的统一才是真的”。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摘录了这段话,认为这是“真正的辩证法”。(《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119页)一切物质运动形式都是既间断又不间断地向前发展。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无机界、有机界等等不同的阶段,显示出它的相对的间断性;但自然界始终在继续地向前发展,这又显示出它的绝对的连续性。自然界是既间断又不间断地向前发展。同样,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的历史阶段,显示出它的相对的间断性;但人类社会一直在向前发展,这又显示出它的不间断性。人类社会是既间断又不间断地向前发展。不仅物质运动形式是既间断。又不间断地向前发展,就是物质运动的每一具体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也是既间断又不间断地向前发展。我国农村土改以后,经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这些不同的发展阶段,显示出农业发展的间断性;但这些相对的间断性,又构成了它的连续性。今后人民公社还要不间断地向前发展。间断性和不间断性又是互相转化的。间断性在一定条件下向不间断性转化,不间断性在一定条件下又分化出间断性来,如此反复无穷,汇集成整个宇宙的无限发展的长流。

  间断性和不间断性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辩证统一的哲学基础。间断性决定革命发展要有阶段性,波浪式前进;不间断性决定革命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推进,不断革命。毛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理论,正确地解决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和革命发展阶段问题,特别是亲自发动和领导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类认识的绝对性、无限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人类认识的相对性、有限性。人类的思维是一分为二的,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对立统一。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126页)人类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认识能力、认识使命和目标,是无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思维,包括“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个人思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125 页),是至上的。但个别人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人类,他们的认识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 制,又是有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

  但是,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并不是绝对分割的,而是互相联结、互相转化的。思维的至 上性存在于非至上性之中,非至上性包含着至上性,无数非至上性的总和就是至上性。“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 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125-126页)这里的重要条件是实践。人的认识能力是在实践中产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经过长期的实践与认识,经过真理和谬误的反复斗争,使认识的能力无限地发展,对客观绝对真理的认识一步步接近。今天没有认识的问题,明天可以认识;这一代没有解决的问题,一代代延续下去就可以解决。从自然科学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史,有力地证明了人类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者总是割裂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他们或者片面地夸大至上性,否认非至上性,走上先验论和绝对主义;或者片面地夸大非至上性,否认至上性,走上不可知论和相对主义。江湖骗子杜林标榜他的思维具有“至上的意义”和“无条件的真理权”,实际上是歪曲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把个人思维绝对化、神秘化,企图为他建立唯心论的 哲学体系和假社会主义制造根据。林彪鼓吹“顶峰论”,离开认识的相对性讲认识的绝对性,把他的思维绝对化、神秘化,目的是妄图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我们掌握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法,就能有力地批判各种唯心论和形而上学。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在欧洲哲学史上,围绕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等问题存在着的两种根本对立观点。凡是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有因果联系,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就是决定论。决定论一般是唯物主义者的主张。其主要代表有德谟克利特、斯宾诺莎、霍尔巴赫等。机械决定论承认自然界的因果性、必然性,却否认偶然性。例如霍尔巴赫说:“我们所见的一切都是‘必然 的’”,“在这个自然之中,没有偶然,没有属于意外的事物”①。机械决定论者在反对神学目的论的斗争中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他们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他们否认偶然性,势必陷入宿命论。

  凡是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偶然的,没有因果联系,没有必然性和规律性,人们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就是非决定论。非决定论是一些唯心主义者为了反对决定论而抛出的,是科学的敌人,是宗教和僧侣主义的支柱。例如马赫说:“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中产生的”。②“在理论上拥护极端的决定论的人,在实践上必定 仍旧是一个非决定论者……”。③列宁尖锐地指出:“瞧,分配得多好:理论是教授们的事,实践是神学家们的事!”(《列宁选集》第二卷 193页)一针见血地揭穿了马赫企图调和科学与宗教,为神学家服务的反动实质。现代资产阶级则大肆宣扬非决定论。有些资产阶级物理学家,借口电子运动的特殊性,宣扬电子具有“自由意志”,没有因果性可言。有些资产阶级哲学家,例如新托马斯主义者,叫嚷什么因果原则没有普遍性,必须用宗教的非决定论加以补充。他们的反动目的,就是要否认科学,否认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

①《自然的体系》上卷 51、66页 ②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 169页 ③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 193页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决定论的原则,坚决反对非决定论,但又不同于机械决定论。辩证唯物主义既承认因果性、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既承认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主观能动性。同时,科学地阐明了必然和偶然、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列宁说:“决定论思想确定人类行为的必然性,推翻所谓意志自由的荒唐的神话,但丝毫不消灭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对人的行为的评价。恰巧相反,只有根据决定论的观点,才能做出严格正确的评价,而不致把一切都任意推到自由意志的身上。同样,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列宁选集》第一 卷 26页)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客观世界是有机联系着的统一整体。在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中,存在着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本质联系是事物内在的、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是指事物内部矛盾两个方面的联系,以及这一事物和那一事物、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宁说:“规律 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161页)非本质联系是事物以及事物之间外部的、现象的联系。例如在阶级社会里,阶级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 压迫的联系是本质联系,而地理环境、人口与社会的联系则是非本质的联系。

  事物的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是辩证的统一。本质联系制约着非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也影响着本质联系。本质联系对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非本质联系对事物的发展只、起影响的作用。例如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对中国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决定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这对于中国革命的发生及其发展趋势来说,是本质联系,是起决定作用的根本原因。美帝国主义的发言人曾把“人口太多”、“饭少了”说成是中国革命的原因,这不仅说明他站在唯心史观的反动立场上,并且也说明他的历史知识等于零。

  辩证唯物主义要求人们善于从各种联系中区分出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只有找出事物的本质联系,才能弄清事物的性质,掌握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推动事物的发展。在阶级社会里,就是要对各种社会联系进行阶级分析,从中找出本质的联系即阶级关系。列宁曾经指出“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阶级划分的事实,阶级统治形式改变的事实,把它作为基本的指导线索,并用这个观点去分析一切社会问题,即经济、政治、精神和宗教等等问题。”(《列宁选集》第四卷 47页)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和学派,都是与一定的阶级有本质联系,都是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并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只有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找出各种思潮和学派与一定阶级的联系才能认清各种思潮和学派的实质,并正确地加以识别和对待。否则,离开了阶级分析,就不能找出本质联系,甚至把本质联系当作非本质联系或把非本质联系当作本质联系,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就会犯大错误。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是事物本质的、规律性的联系,是指事物内部矛盾两个方面的联系,以及这一事物和那一事物、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联系。外部联系是事物外表的、现象的、非本质的联系,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外部现象的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是辩证的统一。二者既互相联系又互相转化。人们的认识总是先认识事物的现象,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进到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也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只有真正地认识了事物的内部联系,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取得自由。

  毛主席说:“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759页)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收集丰富的和合于实际的材料,然后经过思考,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才能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造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

  对复杂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即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一次完成论是错误的。

属性

  属性 事物固有的性质、特点。例如,运动是物质的属性,导电是金属的属性等等。事物的属性是由该事物内部矛盾性质所决定的。无产阶级具有彻底革命性、组织性、纪律性等阶级属性,这是由无产阶级所处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资产阶级具有保守性、反动性以及唯利是图等阶级属性,也是由于资产阶级所处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物的属性决定物的用途。马克思指出:“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 48 页)

  任何事物的属性都是多方面的,而在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有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的区别。本质属性体现该事物的基本特征,并以此与其他事物相区别。例如,生产集中和垄断是帝国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点体现了它的基本特征,并与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相区别。非本质属性虽然也是该事物的特征之一,是该事物的一个方面,但不体现该事物的基本特征。例如,道义上的虚伪性,生活方式上的腐朽性等等,虽然也是帝国主义的属性,但这些是一切反动阶级所共有的,不能体现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弄清事物的属性,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重要意义。例如,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一般说来,对抗性是敌我矛盾的属性,非对抗性是人民内部矛盾的属性。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首先必须弄清那些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属于人民,那些阶级、阶层 和社会团体属于敌人。而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又有着不同的内容。所以必须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弄清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的属性。只有弄清它 们的属性,分清人民和敌人,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攻击真正的敌人,赢得革命的胜利。

  度 也叫限度,指事物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是事物的质和量的辩证统一。度表示在一定的界限之内,数量的增减不会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如果超出了一定界限,就必然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液体的水的度是 O℃—100℃,水的温度增减在O℃—100℃界限之间时,水仍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液体状态。当温度超过 100℃,水就沸腾化为蒸汽,冷却超过 0℃,水就凝结为冰。自然界每一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一定的度,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又有着不同的度。社会上的事物虽然更为复杂,但也各有不同的度。例如,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对富裕中农和富农,就是根据它们剥削收入的不同限度来划分开来的。毛主席指出:“有剥削收入的农民,其剥削收入占总收入百分之二十五(四分之一)以下者,应订为中农,以上者为富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164页)

  注意和掌握事物的度,对革命实践有重要意义。既了解事物的性质,又了解“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332页),做到“胸中有数”。经常重视数量方面的统计和分析,这对做好革命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懂得度,就不能真正理解党的政策界限的客观依据,就不能掌握革命运动中的一定的转折点,就很难跟上客观发展的形势。

  革命者研究事物的度,是为了促进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而反动派和修正主义者在限度上大做文章,并竭力进行歪曲,则是为了反对革命。两千多年来,孔丘及其徒子徒孙不断叫嚷“过犹不及”;叛徒林彪胡说什么“防止对立超过了限度,它就会破坏统一。”他们都是妄图诱骗人们死守“中庸之道”,以便实现他们复辟旧制度的迷梦。

  把度作为质和量辩证统一的看法,在哲学史上首先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提出的,其中包含有辩证因素。但他为了创立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硬把度说成是绝对精神的一个环节,这是神秘的。

度量关系交错线

  度量关系交错线 也叫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就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分界线,即在量变的一定点上突然发生质变。最初是由黑格尔提出的,他用这一术语来比喻由量变而引起质变的突变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时,也采用了这个术语。

  拿自然界的情况来说,各种液体都有其在一定大气压力下的一定的冰点和沸点;各种金属在与温度的关系上都有其一定的熔点。诸如此类的一定的点或线,就是度量关系交错线。拿社会上的事物来说,例如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剥削收入在一定限度(即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五)以内的为中农,超过这个限度的就是富农;又如,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发展到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的时候,达到了一个历史转折点。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打退了美蒋反动派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由战略防御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扭转了敌人的反革命车轮,使之走向灭亡;推进了自己的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胜利的转折点。这里所说的限度和转折点也就是度量关系交错线。

  毛主席指出:“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如果“一切都是胸 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332页)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对各种情况一定要做基本的数量分析,研究各种事物的数量界限,掌握度量关系的交错线,这样才能做到胸中有“数”,才能切实地完成革命任务。

扬弃

  扬弃 即辩证法的否定,包含抛弃和保存的意思。这个哲学用语最初是由黑格尔提出的,用来表达思辨哲学的“否定”的意思。黑格尔的所谓“扬弃”是唯心主义的,但在一定程度上猜测到了事物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辩证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借用过这个词。恩格斯在《跻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费尔巴哈突破了黑格尔的体系,并且干脆把它抛在一旁。但是仅仅宣布一种哲学是错误的,还制服不了这种哲学。像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加以消除的。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219页)恩格斯这段话指出了“扬弃”一词的意义和应用,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遗产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领域都充满了新与旧的斗争,新事物必然要代替旧事物,但对于旧事物 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吸取旧事物中某些积极的东西,从而使新事物提 高到新的发展阶段。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资本主义制度是永远地被抛弃了,半殖民 地半封建制度更是彻底地被抛弃了。然而前一个历史时代所造成的生产力的成果,以及文化科学上 的一些积极成果,经过批判改造,还可以使其从旧制度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

异化

  异化 也叫外化,类似转化或表现的意思。它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术语,不同于生物学上的异化。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便“异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然后在精神中再返回到自身。他还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我意识”,“人的自我异化”就是“自 我意识”的异化。这完全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指出宗教的秘密在于人,人借助于幻想把自己的本质和自然界异化为上帝,然后又受它支配,并向它膜拜。但费尔巴哈根本不懂得人的阶级性,他的异化观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人性论。

  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曾沿用过“异化”这个术语,例如在《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神圣的家族》中曾讲过“劳动的异化”、“人的自我异化”。但是,这根本不同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所说的 “异化”。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异化”,是指在私有制社会里广大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被别人所占有,成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人的自我异化”则包含有阶级分化的意思。他阐述异化的口的在于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反动本质。

  现代修正主义者竭力利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来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并攻击社会主义社会造成了所谓“人性的异化”,叫嚷要摆脱任何社会制约,使“永恒的人性”得到复归。这不仅是企图把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丑化成资产阶级人性论者,而且还企图利用这种资产阶级人性论来污蔑社会主义制度,颠覆无产阶级专政。这就充分暴露了现代修正主义者的叛徒嘴脸。

辩证逻辑

  辩证逻辑 也就是马克思主义逻辑,它是关于思维的辩证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反映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它坚持思维内容和思维形式的辩证统一。它不仅研究 思维的形式,而且研究思维的内容。列宁指出:“逻辑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 ‘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换句话说,逻辑是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89—90页)列宁这里所说的逻辑即辩证逻辑。

  辩证逻辑和唯物辩证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列宁曾经说过,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辩证逻辑的规律,也就是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其中最根本的是对立统一规律。毛主席说:“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论》)当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而辩证逻辑侧重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思维领域,是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来进行思维。

  辩证逻辑要求我们观察事物时要有全面的观点,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分清主流和支流、本质和现象;要有发展的观点,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看问题;要对具 体事物作具体分析,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把握事物的特殊本质;要承认社会实践是逻辑的概念、范畴的唯一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一句话,要按照事物固有的辩证性质来认识 事物。

  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都是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科学。但是,辩证逻辑不同于形式逻辑,它研究的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和辩证运动规律,所涉及的问题更广泛、更丰富、更深入。恩格斯指出:“辩证逻辑和旧的纯粹的形式逻辑相反,不像后者满足于把各种思维运动形式,即各种不同的判断和推 理的形式列举出来和毫无关联地排列起来。相反地,辩证逻辑由此及彼地推出这些形式,不把它们互相平列起来,而使它们互相隶属,从低级形式发展出高级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545—546页)把形式逻辑看作“唯一”的逻辑,是资产阶级的传统偏见;而企图用辩证逻辑代替形式逻辑,也是错一误的。

  辩证逻辑是科学认识的强大武器。学习和掌握辩证逻辑,对于用辩证方法来观察问题,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批判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 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它要求思维过程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规则,做到概念要明确,判断要恰当,推理应当具有逻辑性。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主要有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同一律的公式是:甲是甲;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要保持自身同一。矛盾律的公式是:甲不是非甲;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既肯定它又否定它,思想必须保持前后一贯,无矛盾。排中律的公式是:或者是甲,或者是非甲;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承认其中之一是真的,作出非此即彼的明确选择,不能两者都否定,也不能模棱两可。

  形式逻辑对大前提是不管的,而且也管不了。它是从大前提出发,按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进行推论。例如,“凡金属都可燃烧,镁是金属,所以镁可以燃烧。”或者说:“凡金属都不可燃烧,镁是金属,所以镁不可以燃烧。”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推论都是合乎形式逻辑的。

  用形式逻辑是得不出多少新知识的。按照形式逻辑的公式进行推论,其结论实际上已包括在大前提里面。大前提错了,其结论必然是错的。

  形式逻辑这门科学早在古代就产生了。它是从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列宁指出:“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233页)中国先秦的名家就研究过名实关系以及“名”的性质和分类等问题,对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法家韩非、王充等人的著作中,通过对儒家的揭露和批判,也具体涉及到形式逻辑问题,并有所发展。在欧洲,形式逻辑首先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确立的。中世纪经院哲学曾对它极力歪曲,抓住它的糟粕,抛弃它的精华,把它变成诡辩的工具。因此,列宁认为传统的形式逻辑,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加以修正,才可以在学校里讲解。

  恩格斯指出:“形式逻辑本身从亚里士多德直到今天都是一个激烈争论的场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465-466页)在形式逻辑的科学中,一直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路线的斗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总是把形式逻辑的思维形式和规则,歪曲成先验的或固定不变的、纯粹形式主义的东西。这显然是错误的。

  形式逻辑和形而上学不是一回事,它虽然不研究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但它的思维形式和规则,在一定范围内还是有用的,不可违背的。违背了它,就会造成思想混乱。列宁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216页)学一点形式逻辑,有助于我们正确地严密地思维,使我们的思维具有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理的性质,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还有助于我们从逻辑上揭穿阶级敌人的谣言和诡辩。

具体和抽象

  具体和抽象 认识论上的具体和抽象,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含义。当我们说从具体概括为抽象时,这里的“具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抽象”是对具体事物的本质的概括。例如橘子、苹果、梨子是“具体”,水果是“抽象”。当我们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时,这里的“抽象”’ 是指对事物的简单概念和局部的理性认识;“具体”是指许多规定的综合,即经过认识的深化而形 成的探刻、完整的理性认识。例如,马克思从分析商品这个简单概念开始,进而对价值、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等作出具体分析,并加以全面的综合,达到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完整的认识,这就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认识来源于实践,没有具体事物,就不可能有对具体事物的概括(抽象)。恩格斯说:“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74页)这说明抽象决不能脱离客观具体事物,否则就变成空洞的抽象。但是从具体事物出发,还只是获得科学认识的第一步。要真正获得科学认识,还必须运用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即进行科学抽象的工作。列宁说:“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及其他等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181页)

  认识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认识也是如此。马克思所说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就是根据事物和认识的发展规律而总结出来的。马克思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做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决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103页)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和黑格尔是完全对立的。黑格尔把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当作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即认为具体事物是由抽象思维产生的,从而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模范地唯物主义地应用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全体。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必须应用的方法。毛主席说:“中国共 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历史和现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矛盾论》)

分析和综合

  分析和综合 既是客观事物的一种辩证关系,又是人们认识的辩证方法。客观事物的分析指统一体分裂为两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斗争,客观事物的综合指通过对立面的斗争,一方“吃掉”另一方。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两者既不可分,又可分,是一分为二的。如吃螃蟹,吃掉螃蟹这是综合,只吃肉不吃壳,这是分析;胃肠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综合中有分析,分析中有综合。再以我国解放战争为例,分析就是敌我双方存在的不同特点及其矛盾斗争。起初,国民党军队的特点是,统治地区大,人口多,有大城市,有帝国主义支持,军队多,武器强;但是最根本的是反对革命,镇压群众,内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矛盾重重。人民解放军的特点是,土地少,人口少,没有大城市,没有外援,军队少,武器差(小米加步枪);但是最根本的是有共产党的 正确领导,一心一意为革命、为人民,受到群众的拥护、支持。而综合就是经过斗争,人民解放军“吃掉”敌人,把敌人的东西拿来改造,用缴获的武器、粮秣各种器材装备自己,俘虏的士兵不杀掉,一部分放走,自愿的留下充实部队。客观事物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就是一个矛盾斗争、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分析之所以可能,是由于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 面,使统一体分解为二;综合之所以可能,是由于事物中的矛盾双方都经过斗争必然一方战胜另一方,结束旧的矛盾过程,开始新的矛盾过程。

  认识上的分析指认识事物的各个矛盾、矛盾的各个方面及其斗争情况;认识上的综合指把分析的情况统一起来思索,从整体和对立面的斗争上把握事物的本质。人们认识事物先通过分析,了解事物的各个部分,然后进行综合,得到事物的完整概念。没有分析,综合就不可能。而分析又是建立在对整个事物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分析时有综合,在综合时有分析。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和综合的辩证统一过程。如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化合构成,对氢和氧只作孤立的分析,不作综合,就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氢和氧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就不能对水有正确的认识。

  人们思想上分析和综合的辩证认识方法,是客观事物分析和综合辩证规律的反映,它要求人们按照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去认识事物。脱离客观事物的分析和综合,或者把分析和综合割裂开来,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杨献珍胡说分析是一分为二,综合是合二而一,把分析和综合割裂开来,为“合二而一”论辩护,反对一分为二,完全是反动的。

归纳和演绎

  归纳和演绎 也叫归纳法和演绎法,是两种不同的推理和认识的方法。归纳是人们由个别到一般,即从许多个别事物的特点中找出普遍特点的方法。人们在革命实践中,总结了许多人和单位的经验,得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结论,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演绎是人们由一般到个别,即根据一般原理引出对个别事物结论的方法。人们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结论,作为一般原则用来观察某一个人、某一个单位的表现,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法。恩格斯说:“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 571页)归纳和演绎是对立的统一,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当人们运用推理方法,从个别得出一般结论的归纳过程中,同时也包含了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过程。

  归纳和演绎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是归纳和演绎的基础,又是检验归纳和演绎是否正确的标准。归纳和演绎中的前提和结论,即从个别到一般或从一般到个别的关系,就是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辩证关系。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两个过程。毛主席说:“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矛盾论》)因而,人们在实践中要得到正确的认识,必须把归纳和演绎结合起来。形而上学把归纳和演绎人为地加以分割和对立,甚至夸大归纳作用,否认演绎作用,得出归纳万能的结论,把认识变成一种僵死的、孤立的过程,这是错误的。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在中国亦译作玄学,是指与辩证法根本对立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所谓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矛盾论》)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不相联系的;一切事物都是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没有飞跃;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形而上学宇宙观的要害就是反辩证法。它否认事物的对立统一,对立斗争,矛盾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走向它们的反面这样一个真理。因而它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最后势必导向唯心主义。

  在人类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形而上学和辩证法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有辩证法,就有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在古代就产生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和辩证法的发展,形而上学也不断地变换它的形式。

  古代的形而上学是笼统地否认事物的变化,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在我国,春秋战国时的儒家,为了维护和复辟奴隶制,反对新兴地主阶级变革,鼓吹“无变古,毋易常”,认为古代奴隶制是永恒不变的;孔丘还把“中庸之道”说成是最高的道德,宣扬折衷主义调和论。道家庄周从相对主义出发,得出“万物皆一也”、“莫得有偶”(没有对立)的荒谬结论,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充当儒家的同盟军。在欧洲,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派认为,对立的东西是固定不变的,不能互相转化。埃利亚派认为,唯一真实的东西是存在,它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不变的。他们在政治上都是为奴隶主贵族统治辩护。

  中世纪的形而上学,“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的地位。”(《矛盾论》)在中国,西汉儒家董仲舒,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认为“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①,主张“奉天而法古”②;他还认为矛盾双方的地位是固定不变的,阳永远是主导,阴永远是服从,因此臣要服从君,妻要服从夫,子要服从父,永远不能改变。董仲舒的形而上学思想,曾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推崇。后来的儒家,从东汉《白虎通义》的编纂者到近现代的张之洞、曾国藩、蒋介石等,为了搞复辟倒退,无不宣扬这一思想。在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大多数既是唯心主义的卜,又是形而上学的。

①《举贤良对策三》。 ②《春秋繁露•楚庄王第一》

  在近代,欧洲的形而上学成为系统的思维方法,这是跟资本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相联系的。从十五世纪下半叶开始,自然科学家在分门别类地积累材料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考察问题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在十七世纪被英国哲学家培根、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领域中来,形成了一种系统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恩格斯在揭露形而上学的特征时指出: “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 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 24页)欧洲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机械唯物论,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庸俗进化论,都属于这种形而上学。在中国,近百年来输入了欧洲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则为资产阶级所拥护。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康有为拥护庸俗进化论。帝国主义走狗、买办资产阶级奴才胡适也拥护庸俗进化论。

  一切机会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都把形而上学作为推行机会主义路线的理论基础。苏修叛徒集团大肆鼓吹“矛盾融合论”,为社会帝国主义的法西斯专政效劳。叛徒杨献珍抛出“合二而一”论,为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服务。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宣扬“顶峰论”、“‘合二而一”论、“中庸之道”,玩弄诡辩术,为其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制 造理论根据。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现在的和历史上的反动的统治阶级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形而上学,不是把对立的事物当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去看,而是当作死的、凝固的东西去看,并且把这种错误的看法到处宣传,迷惑人民群众,以达其继续统治的目的。”(《矛盾论》)

  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在革命队伍中也有影响。有些同志看问题主观片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局部,不见全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现象,不看本质;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骄傲自满,固步自封等等,都是形而上学的表现。有形而上学观点的人,看不到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长期性,不懂得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是沿着螺旋式的道路向前发展,不懂得在正确路线指引下,成绩总是主要的,形势总是大好的,缺点和困难是局部的、暂时的,不难克服的。他们在团结和斗争的问题上,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就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不知道斗争过程中有起有伏、有张有弛;不知道联合过程中包含着对反动事物、分裂倾向和错误思想的斗争等。这些都是执行和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障碍,是继续革命的障碍,对革命事业的危害极大,必须注意克服。

  毛主席总是教导我们要重视学习和宣传唯物辩证法,反对和批判形而上学。他指出:“不论是 用肯定一切的观点或者否定一切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工作,都是错误的。对于这些片面地看问题的 人,应该进行批评”。“我们要求把辩证法逐步推广,要求大家逐步地学会使用辩证法这个科学方法。”(《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们必须遵循毛主席的教导,努力学习和运 用唯物辩证法,彻底批判和克服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对亚里士多德哲学著作的称呼,从字义上,即“物理学之后”的 意思。我国在翻译这一词时,根据古代《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 语,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在十八世纪末叶以前,形而上学是指研究经验以外的对象 (如上帝、灵魂、意志自由等)的哲学。

庸俗进化论

  庸俗进化论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反动哲学思想。主要代表是英国的斯宾塞。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各国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也都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发展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于是,在资产阶级那里,除了公开的极端露骨的反动的唯心论之外,还出现了庸俗的进化论,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矛盾论》)

  毛主席指出:“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矛盾论》)庸俗进化论歪曲地利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就——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把进化、发展的观点庸俗化。它口头上承认世界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但它所谓的发展只是渐进的量变,而没有飞跃、质变;认为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原因。它认为人类社会也是逐渐地进化的,是通过种族之间的斗争,“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或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的作用,否认社会内部对立阶级的矛盾、斗争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否认社会革命。如斯宾塞说,发展是“通过完全不可觉察的阶段”而进行的量的加密和增大,物体粒子的重新排列、组合就构成新的物体。他用“力的平衡”来解释一切,胡说革命是对社会“均衡的破坏”,其目的就是反对无产阶级革命。

  庸俗进化论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和国际工人运动的高涨,反动的资产阶级从庸俗进化论出发,竭力宣扬阶级合作、社会“改良”,妄图采取一些不触及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改革,来掩盖阶级矛盾,愚弄和麻痹人民,以维护帝国主义统治。新老修正主义者也都以庸俗进化论来反对革命的辩证法,鼓吹阶级调和与阶级斗争熄灭等谬论,以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康有为最早将庸俗进化论和儒家的今文经学结合起来,提出“三世说”进化历史观,作为改良主义的思想基础。它强调社会发展必须“循序而行”,不能“骤变”,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严重软弱性和妥协性。帝国主义文化买办胡适,更是拼命地鼓吹庸俗进化论,叫嚷“世界是一点一滴一毫一分成长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映了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极端反动性。

外因论

  外因论 一种形而上学谬论,认为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不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在事物的外部,即由于外力的作用。资产阶级的机械唯物论者和庸俗进化论者都宣扬这种外因论。

  有些机械论者把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归结为自然界之外的超自然的力量。例如牛顿认为,宇宙太阳系的运动,是由于上帝的“第一次推动”后才开始的,“第一次推动”使行星永远按一定的方向和确定的方式运动。德国物理学家克劳胥斯认为,宇宙间热是由热体向冷体自发地转移,是不可逆转的,最后整个宇宙达到温度均衡,如果没有外界的作用,就不能再产生温度差,宇宙就会 “热死”。恩格斯在讽刺这种外因论时指出:“宇宙钟必须上紧发条,然后才走动起来,一直达到平衡状态,而要使它从平衡状态再走动起来,那只有奇迹才行。上紧发条时所耗费的能消失了,至少是在质上消失了,而且只有靠外来的推动才能恢复。因此,外来的推动在一开始就是必需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 629页)英国庸俗进化论者斯宾塞认为,任何物体的集合体都没有 稳定性,只要受到足够强大和长久的外力影响,就会发生变化。例如生物集合体的变化过程,就是按外力抵抗最小的方向进行的。

  有些资产阶级社会学家把社会变化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地理、气候等外部原因,认为地理、气候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迭。英国地理学派德伯雷宣称:“坐落东西方向的国家,要比由北向南延伸的国家强盛得多”①。英国地理学派布克尔,也用地理条件来解释英帝国主义的“强大”。他们否认社会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斗争、新旧斗争等 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毛主席彻底批驳了外因论,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和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地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个国家吧,在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的情形下,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矛盾论》)外因论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最后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归结到某种精神或上帝,导向唯心主义。外因论在政治上是为资本主义掠夺殖民地辩护,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辩护,完全是反动的。现代修正主义者鼓吹小国要依赖大国、弱国要依赖强国、贫国要依赖富国等等,把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说成是只有依靠两个超级大国才能过日子。这种外因论显然是为美苏两霸主宰世界制造反动论据的。

①《欧洲智慧发展史》

  在革命工作中,外因论的危害是很大的,它是懒汉思想、保守思想的掩护体。一个革命者如果沾染上外因论,就不可能有革命的雄心壮志,就会丧失革命责任感,放松主观应有的努力,给革命事业造成损失。因此,一切革命同志都要自觉与外因论作斗争。

矛盾调和论

  矛盾调和论 一种形而上学谬论,认为矛盾可以通过调和得到解决,阶级矛盾也可以调和,根本否认阶级斗争,这是地地道道的阶级调和论和历史唯心论。

  矛盾调和论由来已久。历代反动阶级出于他们阶级的需要,都宣扬矛盾调和论。中国反动的奴隶主贵族代言人孔丘、孟轲之流,鼓吹折衷调和的“中庸之道”,胡说“中庸”是一种最高的 “德”,叫嚷“礼之用,和为贵”,妄图以此来麻痹人民的革命意志,维护和复辟奴隶主的统治。西汉儒家董仲舒,宣扬“凡物必有合”,把事物说成是合一的;南宋儒家朱熹,鼓吹“中和”,把对立面说成是调和的,都是为镇压农民反抗、维护地主阶级顽固派的利益效劳。有些革命阶级由于它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也宣扬矛盾调和思想。例如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 发展到顶点,矛盾最终就完全被调和了,这是为德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向封建阶级妥协制造理论根据。

  一切机会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都是矛盾调和论的吹鼓手。蒲鲁东宣称要“找出一个调和的原理”来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并企图寻求真正的中庸之道,即奴隶制和自由的平衡,以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考茨基宣扬“一个社会里没有两个毫无共同利益的阶级”①,“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确有共同利益”②。毛主席指出;“第二国际的劳资合作论,把一个阶级一个革命都让掉了。”(《毛 泽东选集》一卷本 503页)苏修叛徒集团更是拼命鼓吹矛盾调和论。赫鲁晓夫叫嚷:“面对着热核 灾难的威胁,世界只有一个,而且是不可分割的。在这里我们都是人”。为了反对战争,“不同种族和民族、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不同党派和政治信仰的人们、各种宗教的拥护者和无神论者,都抛弃了一切分裂他们的东西”。勃列日涅夫大喊:“社会主义大家庭”要把“共同利益置于首位”,一切都要融合到社会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这个“整体”之中。苏修御用学者为适应社会帝国主 义的政治需要,应声而起,胡说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中从对立向差别转化而以差别的融合结束”,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通过对立面的结合(融合)以克服对立面”,发展是由“矛盾的协调”到“更为完善的协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动力不是增长的矛盾,而是协调和绝对统一的力量”等等。他们根本反对唯物辩证法,目的是为苏修叛徒集团的法西斯专政制造理论根据。

  在中国,叛徒刘少奇胡说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的解决可以用改 良的方法解决”。林彪一类骗子也大肆鼓吹矛盾调和论,胡说孔孟的“中庸之道”是“合理”的,“是我民族伟大的德性之一”,宣扬“两斗皆仇,两和皆友”,主张路线斗争应该“休战”,胡诌有“全人类的普遍利益”,鼓吹“各阶级的联合”等。所有这些谬论,都是反对唯物辩证法,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为他们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制造理论根据。

①《国债的经济影响》 ②《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二卷

  矛盾调和论不论在政治上、理论上都是反动的。马克思主义者尖锐地批判了矛盾调和论。恩格斯在批判勃鲁姆时指出:“他不偏不倚地站在更高的‘中庸’立场上,那就不对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卷 400页)列宁指出:“‘中庸’:把两个极端‘调和’起来”,“用折衷主义代替辩证法。”(《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 5页)深刻地揭穿了“中庸”的本质。列宁还指出:“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列宁选集》第三卷 175页)毛主席指出:“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矛盾论》)就矛盾斗争的性质而言,只有对抗与非对抗之分,没有可调和与不可调和之别。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可以调和的矛盾。任何矛盾都不会调和,也不可能调和。“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路线问题上没有调和的余地。”矛盾只能通过斗争才能解决。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绝不会调和。只有通过社会的阶级斗争,才能解决阶级矛盾。

合二而一

  合二而一 叛徒刘少奇及其在哲学界的代理人杨献珍抛出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动谬论。“合二而一”论于一九六四年出笼,完全是为了反对毛主席的一分为二的革命辩证法,反对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我们党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制造反革命舆论的。同“合二而一”的斗争,是哲学上的一场大论战,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

  “合二而一”一词,出自明末地主阶级思想家方以智著的《东西均》(一六五二年)一书。方以智说:“尽天地古今皆二也。两间无不交,则无不二而一者”,“交也者,合二而一也”。方以智说的事物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是调和的,合一的。这种调和矛盾、取消斗争的观点,是为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杨献珍捡起方以智的“合二而一”这种封建糟粕加以发挥,用来概括刘少奇一伙的反革命哲学,并且用它冒充辩证法,到处兜售。

  杨献珍把“合二而一”说成是事物的根本规律,胡说“任何事物是‘合二而一’的”,从而否认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的根本规律;认为“矛盾的两个侧面是不可分地联系的”,对立面统一就是 “共同点”、“共同要求”。在这种“合二而一”的观点里,事物的内部矛盾不见了,事物内部对立面的斗争不见了,矛盾的一方必然要克服另一方,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也不见了。这种否认矛盾、取消斗争、抹煞转化的谬论,是地地道道的矛盾调和论。其实质就是妄图用“合二而一”代替一分为二,在政治上就是为了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毛主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说来,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主席的一分为二思想,是对合二而一的谬论的最有力的批判。

  杨献珍声称,“合二而一”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他公开宣扬:“学习辩证法,就是要学会把两个对立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本事”,“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的时候,要把对立着的两个方面联系起来,结合起来”,“我们执行它的时候,也必须遵照辩证法的方法,把对立的方面联系起来,‘合二而一’。”这是对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肆意歪曲,是妄图用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代替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照“合二而一”去观察社会,必然抹煞阶级界限,取消阶级斗争,导致阶级调和论。按照“合二而一”去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只能是投降主义的路线和政策。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分为二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唯一正确的方法,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学习辩证法,就是要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处理各种问题,承认矛盾,开展斗争,促进转化,不断革命,而决不搞什么合二而一。

  杨献珍还胡说,“分析是一分为二,综合是合二而一。”企图用割裂、歪曲分析和综合来兜售其合二而一的黑货。唯物辩证法认为,分析是一分为二的,是统一体分裂为两个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斗争;综合也是一分为二的,是通过对立面的斗争,矛盾的一方“吃掉”另一方。分析和综合既不可分,又可分,也是一分为二的。

  “合二而一”论的要害,就是“合”字,就是调和矛盾,取消斗争,否认转化,反对革命,妄图把无产阶级合到资产阶级那里去,把社会主义合到资本主义那里去,把马列主义合到修正主义那里去,把革命合到反革命那里去。苏修的一篇反华文章喝彩道:“刘少奇建议重新恢复同苏联(应该读作苏修)的友好关系……这一路线的捍卫者试图从理论上为这一方针提出根据,他提出‘合二而一论……”。可见,“合二而一”论就是阶级投降论,资本主义复辟论,是地地道道的反动哲学。

  叛徒林彪也鼓吹“二合为一”的反动谬论,胡说“没有二合为一就没有统一观念”,歪曲矛盾 的同一性,对抗一分为二的革命辩证法,其罪恶目的同叛徒刘少奇一样,就是妄图改变党的基本路线,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合二而一”论曾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政治领域中的“阶级斗争熄灭论”,史学领域中的“让步政策论”,文艺领域中的 “时代精神汇合论”、“无冲突论”、“中间人物论”,经济学中的“综合经济基础论”等等,都是“合二而一”论的具体表现。

无冲突论

  无冲突论 一种形而上学谬论,认为世界没有矛盾冲突,或者有矛盾而无冲突;社会主义社会没有阶级矛盾、阶级冲突;矛盾不必通过冲突斗争,可以通过调和得到解决。“无冲突论”根本否认矛盾、否认斗争、否认革命,实质上是矛盾取消论、矛盾调和论、阶级调和论。

  在苏联,苏修叛徒集团胡说:“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直接利益并不冲突”;“苏联和美国之间并没有领土的纠纷。没有互相敌对,更没有发生冲突的原因”,“客观上就不存在矛盾”;经济上的强国援助弱国,就能“不仅把战争、而且把其他所有的冲突从人类生活中排除出去”;只要美苏两家达成什么协议,整个国际局势就会缓和下来,一个“没有战争的世界”的“历史新阶段”就要来临。这都是骗人的鬼话。事实上,世界上各种基本矛盾,特别是两个超级大国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矛盾,和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矛盾,都在进一步激化。没有矛盾冲突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只要世界上存在着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就存在着战争的危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缓和;也不可能有什么“持久和平”。他们还宣扬什么“社会主义条件下对立面的‘斗争’不表现为各阶级及其政党的冲突”,社会主义社会“不是由于构成它的各个社会集团之间的阶级冲突和斗争而是由于它们的共同努力、同志式的合作和互助向前发展的”,把社会主义社会说成是没有矛盾冲突的世外桃源。这也是荒谬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正是这些矛盾和斗争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这是任何人都抹煞不了的。矛盾只有通过斗争才能解决,只是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斗争的形式不同罢了。矛盾不会调和,也不可能通过调和来解 决。苏修叛徒集团鼓吹“无冲突论”,对外是为了反对世界人民革命,为其霸权主义服务;对内是为了反对本国人民革命,为其法西斯主义服务。

  在我国,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抛出所谓“无差别境界”论,胡说“问题或矛盾解决了,生活上必有无差别的境界出现”,也就是“没有问题或矛盾”,“主观客观云云,完全统于一体。”这也是 “无冲突论”。毛主席指出:“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论》)在旧过程完结和新过程开始之间,绝对不存在所谓的“无差别境界”。在我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矛盾,存在着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马克思主义路线 和修正主义路线也是互相排斥、互相对抗的。可见,“无冲突论”完全是臆造的,其目的就是抹煞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为复辟资本主义制造根据。

  “无冲突论”反映在文艺上,就是主张文艺作品不应当表现矛盾冲突和阶级冲突,不应当表现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或者只能反映人和自然的冲突等。例如,苏联文艺界的修正主义者把所谓“好的”与“更好的”之间的冲突,说成是“现实生活中唯一的冲突”,提出在文艺创作中应当歌颂太平,或者只能表现所谓“好的”与“更好的”之间的冲突。在我国,刘少奇、周扬一伙鼓吹文艺作品要有“人情味”,要写“家务事,儿女情”,追求所谓“轻松愉快”的文艺,拼命反对革命的“火药味”;或者提倡单纯描写人与自然的斗争,用人为的“误会”和偶然的“巧合”来构成戏剧冲突,从而抽掉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文艺上的“无冲突论”,是为政治上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服务,是为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造反革命舆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无产阶级文艺作品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反映现实的矛盾冲突和阶级冲突,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突出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这样,才能贯彻党的革命政治路线,使文艺真正成为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诡辩论

  诡辩论 是以虚假的片面的表面相似的论据,用主观推论等手法,作出似是而非的结论,以达到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目的。其特点是貌似辩证法,而其实质是歪曲和反对辩证法的。其手法往往是用谣言、谎言代替或掩盖事实;以假乱真,倒打一耙,偷换概念,转移命题;主观推论,机械 类比;折衷调和,冒充全面;混淆界限,抹煞本质等等。其哲学根源主要是主观主义、折衷主义和相对主义。

  诡辩论和辩证法是根本对立的。列宁说:概念的对立面同一的灵活性,“如果加以主观的应用=折衷主义与诡辩。客观地应用的灵活性,即反映物质过程的全面性及其统一的灵活性,就是辩证法,就是世界的永恒发展的正确反映。”(《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112页)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认为概念的矛盾是客观事物矛盾的反映,诡辩论则根本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他们或者用抽象的一般的概念来代替具体的东西,否认概念中的矛盾,或者任意地抓住一个“论据”、矛盾的一个侧面,加以夸大,否定另一个侧面。辩证法承认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着,认为对立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诡辩论也讲“全面性”,但却把矛盾两方面平列,不分主要和次要,掩盖了事物的本质,或者抓住事物表面相似之处,把不同的事物 混同起来。辩证法承认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但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其确定性,相对之中包含着绝对;诡辩论抹煞转化的条件性,把一切都说成是相对的,认为相对只是相对,是排斥绝对的,否认事物的确定性和质的差别。

  诡辩论是反动阶级在灭亡之前进行。垂死挣扎在理论上的表现,是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辩护工具。用诡辩论冒充辩证法是一切修正主义者反对马克思主义、贩卖修正主义的惯用伎俩,他们总是“用诡辩来阉割它的内容,使马克思主义变为对资产阶级没有害处的神圣的‘偶象’”。(《列宁全集》第二十一卷 199页)叛徒考茨基玩弄诡辩术,胡说帝国主义是金融资本的一种政 策,以掩盖帝国主义的内在矛盾,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为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效劳。苏修叛徒集团玩弄诡辩术,说什么马克思不是“设想过英国和美国有和平过渡的可能性”吗?为他们宣扬“和平过渡”的谬论辩解,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列宁在批判考茨基时指出:“借口马克思在70年代曾经认为英国和美国可能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诡辩,通俗一点说,这是用引证来骗人。第一、就在当时马克思也认为这种可能是一个例外。第二、当时还没有垄 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第三、英国和美国当时没有(现在有了)军阀制度—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主要机构。”(《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 199页)他们还玩弄诡辩术,为他们侵略、颠覆、干涉、控制和欺负别国的政策辩护。叛徒林彪和陈伯达也用谣言和诡辩的手法,抛出唯心论的“天才论”,作为他们反革命政变的理论纲领,等等。但是,正如毛主席所指出:“一切狡猾的人,不照科学态度办事的人,自以为得计,自以为很聪明,其实都是最蠢的,都是没有好结果的。”(《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780页)

折衷主义

  折衷主义 把矛盾双方平列起来或把各种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混合起来,就是折衷主义。折衷主义有种种表现:

  其一是用二元论来代替、冒充、偷换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把两点论中间的重点论偷偷地抽去,把矛盾双方平列起来,不分主要和次要、重点和一般、主流和支流,结果掩盖了事物的真象,模糊了事物的本质。例如,布哈林胡说“从经济上看问题和从政治上看问题有同等价值”。林彪一类骗子鼓吹“政治重要,经济也重要”、“政治与业务轮流突出”等等,都是把矛盾两个方面平列 起来,都是折衷主义。列宁在批判布哈林时曾经指出;“‘又是这个,又是那个’,‘一方面,另一方面’——这就是布哈林在理论上的立场。这就是折衷主义。”(《列宁选集》第四卷 449页)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双方是不平衡的,不能并列,只有分清主次,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工作才有正确的方向。

  其二是用混合论、调和论来代替唯物辩证法的结合论,把水火不相容的东西无原则地结合在一起。在哲学上,就是企图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混合起来,建立一种超乎二者之上的哲学体系。例如,考茨基宣扬“唯物主义历史观不仅可以与马赫和阿芬那留斯合得拢,而且可以与许多别的哲学合得拢。”①波格丹诺夫一伙鼓吹马克思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结合”,他们从马赫那里取出一点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再从马克思那里取出一点辩证唯物主义,把它们混合起来;林彪胡说“英雄和奴隶共同创造历史”等等,都是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混合起来,都是折衷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立面不能混合,矛盾不能调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绝不能同资产阶级世界观结合,只能通过斗争,战胜资产阶级世界观。折衷主义混合论不分阶级,不分敌我,不分是非,不要斗争,不要 革命,就是修正主义。

  其三是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东西来冒充、代替唯物辩证法,总是这也对,那也对,既同意这一观点,又同意另一观点。列宁说:“机会主义者按其本性来说总是回避明确地肯定地提出问题,企图找出一种合力,在两种互相排斥的观点之间像游蛇一样回旋,力图既‘同意’这一观点, 又‘同意’另一观点”。(《列宁全集》第七卷 399页)折衷主义貌似公正,不偏不倚,实际上倒向 错误一边。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原则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表示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决不能模棱两可,调和折中。毛主席在分析一九二七年以后国际上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时指出:“中国不站在这方面,就要站在那方面,这是必然的趋势。难道不可以不偏不倚吗?这是梦想。”“‘中立’只是骗人的名词。”(《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651页)

①《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卷

  哲学上的折衷主义,必然导致政治上的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用折衷主义冒充辩证法是新老机会主义者、修正主义者篡改马克思主义的惯用伎俩。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篡改为机会主义的时候,用折衷主义冒充辩证法是最容易欺骗群众的。毛主席指出,对于那些“自己另外散布一套折中主义 (即机会主义)的人们,大家应当有所警惕。”

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 一种形而上学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它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片面地夸大相对,夸大认识的相对性,否认绝对,否认绝对真理。

  相对主义由来己久。我国战国时的庄周就是相对主义的代表。他不承认相对之中包含着绝对,不承认事物质的规定性,因而得出了“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错误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也是相对主义者。他认为一切都在运动,对任何东西都不可能说出什么来。马赫主义者公然宣称:“我们是相对主义者”,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把一切知识都说成是相对的,否认绝对真理,否认真理的客观标准。按照这种相对主义的观点,事物根本没有确定的性质,事物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别,好与坏、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也根本。不存在任何原则的界限,这是十分荒谬的。

  列宁指出:“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就必然使自己不是陷入绝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和诡辩,就是陷入主观主义。”(《列宁选集》第二卷 136页)“物理学”唯心主义的根源之一,就是由相对主义走向唯心主义。既然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质的区别,真理没有客观标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有各的是非,就必然要陷入诡辩。列宁说:“从赤裸裸的相对主义的观点出发,可以证明任何诡辩都是正确的”。(《列宁选集》第二卷 136页)

  辩证法和相对主义是根本对立的。辩证法认为,相对和绝对是对立的统一。相对之中有绝对,没有脱离绝对的相对。辩证法并不否认认识的相对性,但反对相对主义。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地包含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这就是说,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列宁选集》第二卷 136页)

  相对主义是一切反动阶级的哲学工具。刘少奇胡说“绝对还是有条件的”,这是妄图用相对主义来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从而兜售其修正主义黑货,其用心非常恶毒,必须彻底揭露和批判。

  在革命队伍中,有形而上学观点的人,也会犯相对主义的错误。他们对问题毫无定见,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或者这也是、那也是,采取相对主义态度。毛主席在批评有人用战争的流动性来否定一定时间内的相对固定性时指出:“否认了这点,战争就无从着手,成为毫无定见,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或者这也是、那也是的战争相对主义了。”(《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464页)这种相对主义的错误思想,对革命事业是有害的,必须加以克服。

绝对主义

  绝对主义 一种形而上学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绝对的。它把绝对和相对完全割裂开来,片面地夸大绝对,夸大认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否认相对真理。

  绝对主义也是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哲学基础。江湖骗子杜林在世界观上宣扬宇宙的原始状态是“物质的自身等同的状态”,是绝对静止、绝对平衡的,把相对的静止、平衡绝对化;在认识论上,他鼓吹认识的“绝对可靠性”和“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夸大思维的无限性和真理的绝对性,否认思维的有限性,否认相对真理。他用这种绝对主义来制造唯心论的哲学体系和假社会主义 的反动理论。叛徒陈独秀鼓吹“一切联合,否认斗争”,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卖国贼王明先是 鼓吹“一切斗争,否认联合”,后又贩卖“一切联合,否认斗争”,推行“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林彪鼓吹“绝对权威”、“顶峰论”,否认相对,夸大绝对,使绝对脱离相对。他们的世界观都是绝对主义,都是为他们篡党夺权制造反革命舆论。

  在革命队伍中,有形而上学观点的人,也会犯绝对主义的错误。毛主席在批评战争问题上脱离政治的倾向时指出:“轻视政治的倾向,把战争孤立起来,变为战争绝对主义者,那是错误的,应加纠正。”(《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447页)毛主席还批评有些同志“对于复杂事物,不愿作反复深入的分析研究,而爱作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简单结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893页)绝对主 义往往从这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好,就绝对的好;坏,就绝对的坏。这种绝对主义的错误思想,是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障碍,是继续革命的障碍,必须加以纠正。我们要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

  辩证法和绝对主义是根本不相容的。辩证法认为,绝对和相对是对立的统一。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没有脱离相对的所谓绝对。马克思主义承认绝对真理,但坚决否认有离开相对真理的所谓绝对真理、永恒真理。真理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的,所谓“终极的、最后的真理”是根本不存在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实践论》)

机械论

  机械论 一种形而上学发展观,它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用位置移动来说明一切变化,用量的差异来说明一切质的差异,用外力推动来说明一切运动。

  机械论形成于十七和十八世纪的西欧。十七世纪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法国的笛卡儿,十八世纪法国的狄德罗、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都是机械论者。拉美特利所著的《人是机器》是机械论的一篇代表作。机械论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于当时只有力学比较发展,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在人们的头脑中占了统治地位以及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

  十九世纪的庸俗唯物主义者和机械论的自然科学家,也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也是机械论者。庸俗唯物主义者毕希纳断言,自然界是“任何地方都不可断开的同类现象的链条”,它的作用是“纯粹机械的”。英国物理学家格罗夫(1811—1896年)认为,“物质的其他状态是运动的变形或者最终会归结为这些变形”①,把其他运动形式的特殊性抹煞了。德国物理学家耐格里 (1817—1891年)认为,一切质的差异只有在能够归结为量的差异时才能说明。他们企图把各种物质形态的质的差别归结为同一的最小粒子的结合所造成的纯粹量的差异。恩格斯指出:“因为除现在流行在德国各大学中的最平凡的庸俗哲学外,我们今天的自然科学家对别的哲学一无所知,所以他们才这样应用诸如‘机械的’一类的术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 597页)

  机械论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同唯物辩证法是根本对立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运动有高级形式和低级形式,机械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低级形式。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的形式,但不能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质的区别。从一种运动形式过渡到另一种运动形式都是质变、飞跃,都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因此,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是根本错误的。

  机械论者抓住事物的某一侧面加以绝对化,否认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例如,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和实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矛盾,只承认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的主要。的决定作用,不承认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作用,这是机械唯物论的见解,是片面的、错误的。毛主席针对这种错误指出:“诚然, 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矛盾论》)

①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 591页

  此外,不从具体情况出发,把一种原理呆板地到处搬用,这也是机械论的一种表现。例如,把适合于一定时间、地域和性质的战争指导规律,呆板地移用于不同的时间、地域和性质的战争,这是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也是错误的。毛主席针对这种错误指出:“战争情况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57页)

均衡论

  均衡论 一种形而上学谬论,也叫平衡论。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平衡或静止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绝对平衡是物质的一般状态或原始状态;各种对立力量的发展总是趋向平衡、稳定;事物 只有渐变、进化,没有质变、飞跃;平衡、稳定是正常的状态,不平衡、斗争、革命是不正常的状态。

  均衡论的主要代表是英国的资产阶级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斯宾塞。他用“力的平衡”来解释整个宇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或者已经平衡,或者正在走向平衡。一切运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均衡状态。“我们到处都发现趋于平衡的意向”①。有机体的进化是“内在的情况同外部世界趋于平衡” 的结果,“人类心灵与环境将逐渐谐和”,社会政治生活也是趋向平衡,即各种对立的共存。“完善”或“力的平衡”是发展的极限。社会组织的理想状态是一种静力学的静止状态,即个人和环境 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平衡状态。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发展的最后阶段,一切都达到平衡。他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说成是“均衡的破坏”。马赫主义者也鼓吹均衡论,马赫胡说什么:“我们可以按照我们本身的肉体均衡和精神均衡,推论出自然界一切过程的均衡……”①。

①《基本原理》

  均衡论是资产阶级反对唯物辩证法的反动工具。它把相对平衡绝对化,否认了各种矛盾和矛盾各方面力量的不平衡性。事实上,“一切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和暂时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十卷 59页)不平衡则是绝对的、经常的。任何复杂过程,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力量对比是不平衡的。任何一对矛盾,矛盾双方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有时候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基本的形态则是不平衡。“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矛盾论》)

①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 173页

  均衡论也是机会主义路线的理论基础。在苏联消灭富农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关键时刻,布哈林鼓吹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分和社会主义成分应当均衡地发展,主张资本主义、富农经济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斯大林指出:“这种理论的目的是要保持个体农民经济的阵地,用‘新的’理论武器把富农分子武装起来反对集体农庄,破坏集体农庄的阵地。”(《斯大林全集》 第十二卷 128页)现 代修正主义者鼓吹所谓“均衡裁军”,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保持“均势”。这不过是骗人的鬼话。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疯狂的军备竞赛,一方竭力追赶和力图压倒另一方,它们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既谈不上什么“均衡裁军”,也谈不上什么“均势”。现代修正主义者宣扬这套谬论,是为社会帝国主义推行霸权主义服务的。

循环论

  循环论 一种形而上学发展观,认为事物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而不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在循环论者看来,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从一开始就是如此,经历了千万个春秋之后仍然如此,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循环论者往往抓住每年总是春、夏、秋、冬的循环往复,每天总是白天到黑夜、黑夜到白天的循环往复等现象,力图证明他们的循环论是正确的。其实,这 不过是把事物运动形式上的反复循环,用来掩盖事物内容上的发展。

  把这种周而复始的形而上学谬论,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就是历史循环论。它把社会历史看成是走马灯式的绝对的循环,没有质的飞跃,没有任何进步。我国战国末年的邹衍,把原来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学说,硬套到社会历史的发展上去,创立了所谓“五德终始”说,把朝代的变换看成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的相继更替,循环往复。西汉儒家董 仲舒提出了“三统”说,把夏、商、周等朝代的兴亡说成是什么“黑统”、“白统”和“赤统”的 “周而复始”的循环更替。德国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尼采,用历史循环论来反对发展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不是在前进,而是不断地向经历过的阶段倒一退。某些现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宣扬人类必将退回到以前的时代,提出要“回到中世纪去”、“回到原始时代去”等反动口号,这实质上也是历史循环论,只是花样有所不同罢了。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列宁选集》第二卷 584页)其中虽有某些特征重复出现,但决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由旧到新、由新到更新的质变。例如,在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中,每经过一次重大斗争,战胜了阶级敌人的进攻,革命和建设事业就朝前迈进一大步。人的认识的发展也不是直线的。正如列宁所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 (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干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411页)这说明人们的认识过程虽然像圆圈,但并不是“老驴推磨,原地打转”那样机械地重复,而是螺旋式发展,波浪式前进,每一次循环往复,都使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 一种对事物不作具体分析,无原则地、任意地否定一切的资产阶级思想。

  虚无主义在政治上表现为无政府主义。它否定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反对国家权力,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以及一切组织性和纪律性。列宁在《合法派和反取消派的对话》一文中,曾把无政府主义和知识分子的虚无主义相提并论。另外,在批判伯恩施坦的机会主义的虚无主义时,列宁说:“表现出这种虚无主义的人,不是无政府主义者,就是,资产阶级自由派!”(《列宁全集》第四卷 241页)

  在文化艺术上,虚无主义对历史的遗产、民族的文化不作具体分析而一概否定。例如,在我国曾有人盲目崇拜西方医学、艺术等,甚至主张“全盘西化”,否认祖国的宝贵遗产及民族特点,不愿意去研究和发展中国的东西,这就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在毛主席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我国革命样板戏创作的成功,中西医结合,针刺麻醉及中药全身麻醉的研究成功等,都是对崇洋思想和虚无主义的有力批判。

  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虚无主义是垄断资产阶级腐朽、没落、颓废思想的反映。反动统治者利用它来腐蚀人民的斗志,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因而必须彻底批判。

  虚无主义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流行于俄国。当时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年青的激进分子,反对封建专制的政治压迫,对当时的封建关系、社会秩序、道德观念等,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自称为“虚无主义者”。这种虚无主义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它同后来机会主义者的虚无主义是有区别的。

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 是一种资产阶级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和恶劣作风。

  形式主义者割裂形式和内容的内在联系,认为形式是决定一切的,内容是无足轻重的,片面地夸大形式的作用,抹煞了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例如,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形式主义者抹煞了内容的作用,根本不懂得事物的内部规律性,总是在片面性、表面性 和主观性上打圈子,并力图哗众取宠,所以是一种华而不实、自欺欺人的恶劣作风。 毛主席在《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报告中,深刻地批判了叛徒王明之流所传播的形式主义,这就是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这种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筋的形式主义方法,“一方面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因素的反动,一方面也是五四运动的消极因素的继承、继续或发展”。(《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789页)毛主席还指出这种作风是害人害己、极不利于革命,甚至是祸国殃民的,因而号召大家,要像“老鼠过街,人人喊打”那样,来肃清这种恶劣作风。

  一切反革命两面派总是竭力玩弄形式主义。叛徒、卖国贼林彪卑鄙地利用形式主义来歪曲和反对毛泽东思想,并借以掩盖其极右实质。在形式上,他打着“高举”、“紧跟”的幌子,并高喊 “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装出一副“跟得最紧”的样子,实际上却千方百计地进行反革命阴谋活动,妄图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

  在革命队伍内部,形式主义对工作的危害也是很大的。毛主席早在一九三〇年就严肃地指出:“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反对本本主义》)我们要深刻领会毛主席这一指示的重要意义,在三大革命斗争中自觉地克服和防止形式主义。只有刻苦攻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不断提高识别能力,才不致为反革命两面派的形式主义所蒙蔽和欺骗。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是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辩证法的基本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研究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过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辩证法。它主要研究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运动、时间和空间,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及其辩证关系;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史(如天体、地球、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和人类起源的一般规律),研究自然科学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的辩证关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辩证关系,研究人们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科学技术等革命实践中的辩证法等等。

  自然辩证法是在同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十九世纪中叶,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特别是三个伟大的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性质。但是,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仍然盘踞着自然科学领域,“宇宙热寂论”、“生命力论”、“物种不变论”等到处流行,使理论自然科学处于混乱状态。马克思、恩格 斯以唯物辩证法为锐利武器,总结了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批判和改造了旧的自然哲学,批判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以及各种形式的唯心论,创立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辩证法,使自然观产生伟大的变革。自然辩证法与旧的自然哲学根本不同,它“是严格科学的以实验为依据的研究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454页)它科学地系统地反映了自然界的辩证性质。 此后,列宁和毛主席又在批判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总结和概括当时自然科学、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最高成就,继续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毛主席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整个自然界,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到物理、化学、生物运动,一直到人,都存在着矛盾,都是按对 立统一的规律运动着、发展着、变化着。自然界的矛盾是无限的、多样的。“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矛盾论》)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都是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的,但又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都有其特殊的矛盾,它们是各门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是无产阶级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各门自然科学最基础的理论。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只有以自然辩证法为指导,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才能取得新的成就。搞自然科学的,要学会用辩证法。我国解放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工农兵群众和革命的科技人员,在毛主席哲学思想的指引下,在各条战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例如工业战线上的大庆和农业战线上的大寨,是正确运用毛主席哲学思想取得显著成绩的典型,那里充满着生动活泼的辩证法。随着实践的发展,将越来越显示出自然辩证法的无比威力。反之,离开了自然辩证法的指导,不仅会阻碍自然科学和生产实践的发展,而且会走到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邪路上去。正如恩格斯所指出:“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482页)历史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真理。

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

  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 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是研究具体的物质结构,它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不同,但又是受一定的哲学思想支配的。

  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史。古代人往往从宏观上去考察物体,了解一些物体的外部形态,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笼统的、表面的,带有不少猜测成分。从十五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逐步具体深入了。

  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初,资产阶级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十九世纪初,英国的道尔顿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认为一切物体“都由无数极微小的质点或物质的原子所组成”。接着又有人把由不同原子结合成的微小的原子集团,叫做分子。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体。这表明人类的认识从宏观物体进到物体内部分子、原子的层次,是对物质结构认识的一大进步。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电能的广泛运用,促使人们发现了电子和放射性现象,说明原子是可以破裂的。一九一一年,自然科学家根据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指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围绕核作高速运动的电子所组成。在这以前,人们还发现了电磁场,它也有能量、动量、质量 等物质属性,连续分布在带电体的周围,表明物质除了以间断的粒子的形式存在之外,还以连续的场的形式存在。原子核和电子是靠电磁场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进一步把人类的认识带到了原子内部更为深入的层次,这是继原子论之后的又一大进步。

  当时,不懂得辩证法的自然科学家被物理学的这些新发现弄糊涂了,错误地认为“物质消失了。”列宁在批判这种错误时指出:哲学的物质概念永远不会消失,“任何关于物质构造及其特性的科学原理都具有近似的、相对的性质”。(《列宁选集》第二卷 267页)一九三二年,人们果然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所组成。电子、质子、中子等等,统称为“基本粒子”。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又进入了更深的层次。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学的发展,人们先后又发现了几百种“基本” 粒子。这种粒子既有间断的粒子性,又有连续的波动性,人们又叫它“波粒子”。列宁早已指出:“电子和原子一样,也是不可穷尽的”。(《列宁选集》第二卷 268页)“波粒子”同样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还可以分下去。近年来,人们通过电子撞击质子的实验,发现质子内部有空隙,这个空隙已经显示出质子可分的曙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提出了重子—介子族的 复合模型(即坂田模型),为自然科学工作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树立了一个范例。我国的物理学工作者于一九六六年,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强子结构的“层子模型”,表明了物质结构是由无限系列的层次构成,而人们对它的认识又可以无限地深入下去。这是对物质结构认识取得的新的可喜的成果。

  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历史充分说明,物质世界是无穷无尽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人类在实践中对于物质结构的认识也是无限的。它宣告了妄图找到不可再分的“物质的始原”这种形而上学思想的破产。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在深入认识物质结构上作出新贡献。

吸引和排斥

  吸引和排斥 自然界一切运动的基本形式。吸引是指物体间的互相接近、互相结合;排斥是指物体间互相分离、互相抵抗。

  恩格斯指出:“一切运动都存在于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493页)自然界的各物体间,既存在着吸引,又存在着排斥。物体之间由于吸引必然相互接近,由于排斥又必然相互分离。正是这种吸引和排斥的对立统一,构成了自然界的各种运动。例如,在天体中,太阳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表现为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在地球上,物体的机械运动归根到底是由反抗地球引力的排斥和地球的吸引构成的;在化学中,化合和化分实际上就是原子间的吸引和排斥。其他像接近和分离、收缩和膨胀。凝聚和扩散、吸收和辐射、聚变和裂变、同化和异化等等,都是吸引和排斥在各种运动形式中的具体表现。

  吸引和排斥是对立的统一,是自然界自身固有的一对矛盾。“宇宙中有一个吸引运动,就一定有一个与之相当的排斥运动来补充,反过来也一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493页)对于 整个宇宙来说,一切吸引运动的总和与一切排斥运动的总和是相等的,二者总是互相并存,互相补充,互相平衡。但是,在宇宙间某一局部范围内,吸引和排斥并不一定是平衡的,某一方占优势的情形是存在的。例如,在太阳上排斥运动就占优势,而地球则是吸引运动占优势的场所。

  在吸引和排斥的矛盾运动中,“排斥通常是过程的主动一面”,而“吸引是过程的被动一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493-499页)太阳不断地辐射热量,这就是排斥。没有这个排斥,地球上的一切运动就要停止。所以排斥往往是主动产生运动的一面。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就是使物体最后静止在地面上,所以吸引运动往往是被动产生运动的一面。

  吸引和排斥在一定条件下天可以互相转化。恩格斯说:“物质的分散有一个界限,在这个界限上,吸引转变成排斥;相反地,被排斥的物质的凝缩也有一个界限,在这个界限上,排斥转变成吸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 587页)例如当水处于汽态时,水分子之间的排斥大于吸引;而当水处于固态时,水分子之间的吸引就超过排斥。

  在吸引和排斥的关系上,有两种错误的观点:一种认为,吸引和排斥最后会互相抵消;另一种认为,所有的吸引最后集中在一些物体上,而所有的排斥最后则集中在另一些物体上。这两种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恩格斯指出,从辩证法的观点看来,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能的。吸引和排斥作为对立的两极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物体中,既不可能绝对分离,也不可能相互抵消,正如一块磁铁的南北两极既不能绝对分离、又不能互相抵消一样。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是自然界重要的普遍定律之一。

  能量是物质运动的表现,是物质运动的量度。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相应地也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能量,如物质作机械运动就有机械能,作热运动就有热能,作电磁运动就有电磁能,作化学运动就有化学能,作核运动就有核能等等。

  这个定律包括量和质两个方面。量的方面是指物质运动的总能量是始终不变的,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各种形式的能量转化,是按照一定的数量关系进行的,失去一种运动形式的一定能量,必然产生另一种运动形式的相当的能量。如427千克米的机械能可以转化为一千卡的热能,一焦耳的电能可以转化为 0.24卡的热能等等。质的方面是指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物质的一种运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能力是永恒的,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例如,当煤燃烧时,化学能就转化成热能;用这种热能来发电,则热能又通过发电机组转化成电能;用电来开动机器,则电能又转化成机械能等等,这种转化能力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

  人类对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认识,是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的过程。大约在五十万年以前,人类开始学会用火,又经过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大约在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学会了摩擦取火,在实践上实现了把机械运动转化为热。第一个提出能量不变的是近代法国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笛卡儿,他指出运动可以传递,运动量是不灭的。但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他未能认识能量的转化。到了十八世纪,由于蒸汽机的出现,第一次在实践上实现了把热转化为真正有用的机械运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随着大机器工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因此物理学家迈尔、焦耳和柯尔丁于一八四二年,赫尔姆霍茨于一八四七年,通过各自的途径,从质和量两方面发现了这一定律。但由于他们受形而上学思想的束 缚,仍然不了解运动不灭原理的质的意义。赫尔姆霍茨片面地以“力的守恒”来代替能量守恒,企图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归结为机械力的守恒,从而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

  恩格斯第一次对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说明,指出“在每一情况的特定条件下,任何一种运动形式都能够而且不得不直接或间接地转变为其他任何运动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547页)因此,“运动的不灭不能仅仅从数量上去把握,而且还必须从质量上去 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460页)他赋予这个定律以现在这样的精确名称,并指出它是“从星云到人的一切物体的普遍的自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559页)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表明:“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241页)这就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的统 一性和物质运动的不灭性,提供了精确的自然科学基础。同时,“这个定律使得自然科学的这一领域以及其他一切领域里的一整套传统的观点必须加以修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 485页)它有力地打击了那种把物质运动简单化和割裂各种运动形式相互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堵塞了那种认为物质运动可以随意创造和消灭的唯心主义门路。

  应当指出,能量只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量度,是与人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对一定的物质运动形式的认识相联系的,它远没有穷尽物质运动所包含的无限丰富的内容。宇宙是无限的,物质运动也是无限的,因此宇宙是又守恒又不守恒,守恒总是相对的,不守恒才是绝对的。

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是论述生物体结构和发育的理论,由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1804—1881年)和施旺(1810—1882年)所创立。

  “细胞”一词,最早是在十七世纪中期由英国人罗伯特?胡克(1635-1703年)所提出。胡克在改进显微镜放大效能过程中,发现软木塞薄片是由类似蜂窝状的小室构成,他把其中的每一个小室定名为“细胞”。其实胡克发现的只是活细胞的残骸,即细胞壁及由细胞壁所围成的空腔,是些死的木栓细胞。随着医学和生物科学实践的发展和仪器设备的改进,人们积累了很多有关细胞的知识,认识到细胞是个活体,主要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三个部分构成,从而改变了细胞的原始概念。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施莱登吸取前人研究的成果,并根据自己对植物方面的研究,于一八三八年提出:“细胞是任何一个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最简单的植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而大多数的植物是由细胞和细胞变态构成的。”一八三九年,施旺又从动物材料上证实了施莱登的论点,并且明确提出,细胞是具有生命的物质组织形态之一,“细胞是有机体,动植物体都是这些有机体的集合物,它们按照一定的法则而排列在动植物体内”;细胞是一切动植物有机体构造和发育的基础,一切多细胞有机体都按细胞分裂和分化的规律,从一个细胞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于是确立了植物和动物的构造和发展基础的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创立,具有重大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意义。“由于这一发现,我们不仅知道一切高等有机体都是按照一个共同规律发育和生长的,而且通过细胞的变异能力指出了使有机体能改变自己的物种并从而能实现一个比个体发育更高的发育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241 页)它证明了生命起源的共同性,整个有机界从最简单的生物(最低级除外)到人,都是建立在“细胞” 的基础上,都是对立的统一,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提供了有力的自然科学依据,“是合理的辩证法的最令人信服的检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 546页);它动摇了“上帝分别创造动植物”、“生物之间毫无联系”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它使全部生理学发生革命,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科学根据,对生物学、医学和农学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现在看来,这一学说的内容是陈旧的,有些则是错误的,如将生物看成是细胞的集合物等。近年来,细胞学已发展到分子水平。从电子显微镜所显示的细胞超显微结构——整个细胞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膜层结构系统,进一步证实了细胞是细胞各组成部分的辩证统一体。自一九六三年起,我国科学工作者先后于鳑鲏鱼等不同鱼类中,用细胞核移植的方法研究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九七三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又与美籍中国科学家合作,以鲤鱼的卵细胞提取物“信使核糖核酸”和鲤鱼内脏器官细胞的提取物“去氧核糖核酸”,分别注入金鱼的成熟卵细胞中,发现前者 (一般认为不能起遗传作用)和后者(一般认为是遗传物质)同样会导致金鱼的裙尾向鲤鱼的单尾转化。这些研究,对深入探讨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细胞分化的机制,都有很大的价值。

达尔文进化论

  达尔文进化论 英国生物科学家达尔文创立的关于生物界物种变化发展的理论,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在达尔文之前,生物学领域中长期存在着生物进化论和物种不变论的根本对立和斗争。十八世纪中叶,存在着以布丰为代表的进化论同以林奈为代表的“神创论”的斗争,十九世纪初,存在着以拉马克为代表的进化论同以居维叶为代表的“激变论”的斗争。但进化论还没有取得胜利。达尔文在总结环球科学考察和人工培养动植物的实验的基础上,吸取了当时的科学成果,于一八五九年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理论,对整个生物界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宣布了进化论的胜利,使人们对生物界的认识进入了新的阶段。

  达尔文指出,生物界本身具有悠久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现有各种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是人们通过长期的选择和培育,由野生的动植物演变而来的。今天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是由少数简单的原始生物,经过几十万万年的变化发展而成的,甚至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他认为物种自然形成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生物普遍具有变异现象和惊人的繁殖能力,但真正能够长大、成熟和传留后代的却属少数。这是因为每一个幼体都有力争生存和发育成长的趋势,而自然界又有很多抑制这一趋势发展的因素,如空间和食料等。因此必然引起生物的生存斗争,不仅表现为直接的肉体搏斗或吞噬,如强克弱,大吃小等;还表现为植物争取空间和日光的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凡是具有对生存斗争有利变异的那些个体,最有可能生存下来,达到成熟和繁殖后代,这叫做“适者生存”。如果这类变异在同一物种的许多后代中连续被遗传,就能因逐代积累而巩固和加强,成为这一物种的新的特性。而那些不具有对生存斗争有利变异的个体,则往往在生存斗争中死去,并且逐渐消失,这叫做“不适者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内容。物种就是通过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而发生变化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有机体从少数简单形态到各种各样复杂形态,一直到人和人类精神的产生,都是自然的产物,都是经过长期发展的结果,都包含着既互相对立、互相斗争,又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它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有力地驳斥了物种不变论和目的论,使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对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给予很高的评价,指出:“它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 131页)“这本书我可 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 574页)列宁说:“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种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列宁全集》第一卷 122页)

  达尔文的进化论也有它的缺点和错误,主要是片面夸大了“自然选择”在有机体进化中的作用,把它看成物种变异的唯一原因,甚至否认物种进化有内在的和必然的发展规律,并在某些方面盲目地接受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反动影响,如强调繁殖过度而引起生存斗争。这一错误后来被敌人利用,强加于社会,提出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弱小民族效劳。

生命

  生命 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是从非生命物质在长期的矛盾运动中逐渐发展来的。生命的存在方式一般可分三大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概括了从最简单的生命到人类生命的根本特征,给生命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的自我更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120页)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蛋白体。无一论在什么地方,只要遇到不处于解体状态的蛋白体,就能看到生命现象。蛋白体是由多种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所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核酸和蛋白质。现今结构最简单的生物,如病毒、噬菌体,就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蛋白体小块。恩格斯曾英明地预见:“如果有一天用化学方法制造蛋白体成功了,那末它们一定会显示生命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 646页)

  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矛盾是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生物体不断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营养,使之转化为自己体内的物质并贮存能量,这个过程称为同化作用。同时,生物体又不断地分解体内的物质并放出能量和排除废物,这个过程称为异化作用。同化与异化的矛盾是贯穿生命运动的始终。生 物体通过繁殖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后代,后代保持亲代的性状称为遗传,遗传是生物系统发育中保持种的稳定性的因素;后代与亲代的差异,后代出现新的性状称为变异,变异是改变种的特性的创造 性的因素。遗传与变异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发展。生物体内的化学组成部分正是在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自我更新。“蛋白体在每一瞬间既是它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121页)生物体还有其它多种生命现象,如生长、发育、繁殖等,都是由于蛋白体的新陈代谢而有规律地发生着。

  对生命本质的认识,长期存在着分歧和争论。唯心的“活力论”认为,生命是由神秘的、超自 然的、非物质的“活力”所支配、控制的。在这种“活力”的激发下,死物才变为生物。这种“活 力”在某种意义上又是灵魂的同义语。孔老二的“天命论”把万物生长说成是老天爷的意志,也是唯心主义生命观的一种表现。机械论认为,生命与非生命没有本质的区别,把生命现象简单地归结 为物理、化学运动。笛卡儿就提出所谓“动物是机器”的论点。现代资产阶级流行的“还原论”,鼓吹生命活动最终可以“还原”为构成分子的原子的活动,它是一种新的机械论。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命观正确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质,阐明了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连续性与间断性,彻底地批判了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在生命问题上的谎言,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现代科学在核酸、蛋白质等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运用了示踪元素,对生物体内同化、异化的物质运动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完全证实了恩格斯关于生命的光辉论断。一八二七年,德国人维勒,第一次从无机物中制造出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只能在生命有机体中才能生成的尿素,打破了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的界限。这是人工合成生命的一项很有价值的发现。我国科学工作 者努力学习马列和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含有五十一个氨基酸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为实现恩格斯人造生命的光辉预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后,又有人合成了更为复杂的蛋白质,也合成了核酸。关于人造生命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课题,它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注意。

激变论

  激变论 又称“灾变论”,是生物进化问题上的一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动理论。由法国生物学家、神创论者居维叶(1769—1832年)所提出。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随着生产的发展,地质学和古生物学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人们发现不同的地层里,有不同物种的化石。地层愈古老,化石愈简单,与现代生物相差愈大。这些事实说明了现代生物与古代生物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生物界经历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它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直接可靠的证据,有力地驳斥了林奈的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在自然科学的自发辩证法的逼迫一下,宗教势力变换了手法,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地球上自然条件是在变;另一方面又鼓吹这是上帝为了惩罚万物而发动的灾变。居维叶的“激变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笼的。

  居维叶从自己的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在巴黎附近的地层里,也看到不同的地层存在着不同的生物化石,地层愈深,化石与现在生物愈不相同,这正好证明了生物界是变化发展的,古代的动物是现代动物种类的祖先。但是他坚持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提出了所谓“激变论”,顽固地为物种不变论辩解。“激变论”认为,一切物种都“没有超出过自己底界限”,都没有任何亲缘关系。不同地层中存在不同的生物化石是由于地球表面“突如其来”的多次激变造成的。每次激变,或使海洋涸为陆地并隆起成山脉,或使陆地沉为海洋,都使一切生物遭到毁灭。当地壳平静时,再创造新的物种,地球上则又出现新的生物。由于地壳的多次激变,所以不同地层里就存在不同物种的化石。物种本身并不存在进化的问题。他的一个追随者甚至“算”出上帝曾经进行过二十七次的创造行动。他自己还根据一些假象臆造出最后一次激变发生在五千多年前,以与圣经上的诺亚洪水相附会,并荒谬地把这种激变叫做“革命”。因此,当他的代表作《地球表面的革命》出版之后,立即得到封建王朝的加官晋爵。

  居维叶的“激变论”完全是反动的。在政治上,它是为封建复辟势力效劳。工人运动中的无政府主义者和冒险主义者,也往往以“激变论”作为理论基础。在理论上,它否认生物的进化;否认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把飞跃看成是突然产生的;否认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为上帝分别创造动植物的谬论制造根据。恩格斯指出:“居维叶关于地球经历多次革命的理论在词句上是革命的,而在实质上是反动的。它以一系列重复的创造行动代替了单一的上帝的创造行动,使神迹成为自然界的根本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451页)这是对“激变论”的深刻批判。

  地质学家赖尔(1797—1875年),用科学的方法确定地球的变化是缓慢的。他认为过去地壳缓慢的升降并没有什么神秘,也不需要什么超自然的力量,完全可以用人们现代所看到的地质过程来理解。他科学地估算出地球的年龄绝不是圣经上所说的几千年,而是数十万万年。恩格斯指出:“只是赖尔才第一次把理性带进地质学中,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代替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发所引起的突然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451页)不变论及其变 种“激变论”从此宣告破产。

天体演化学

  天体演化学 天文学的一个分科,研究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和天体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科学。

  科学的天体演化学是从一七五五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星云假说时开始的。康德在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下,接受了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一一古代的天体起源学,又根据当时许多重要的天文观察资料,特别是最新观测到的云雾状天体的资料,提出了太阳 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康德星云说的基本论点是:现存的天体包括地球、太阳是由原始星云逐步凝聚而成的。原始分散的星云微粒,通过本身运动的规律,由于吸引作用,使星云中心不断凝聚而形成恒星;由于排斥作用,使星云微粒发生围绕中心体的旋转运动,并逐渐向中心体的赤道平面集中,最后形成行星绕恒星运转的有规则的天体系统。在这个假说中,地球不是亘古以来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太阳也不是一直像今天这样明亮,今后再经过多少亿年,必然要慢慢暗淡下去。太阳系的产生也预示着它将来的不可避免的灭亡。尽管康德的假说在细节上存在不少问题,但他的基本思想是正确的。他强调天体的发生和发展是事物内部运动的必然结果,这就批判了牛顿关于地球和行星由于上帝第一次推动以后就永恒不变地绕太阳旋转下去的观点。所以恩格斯指出,康德的星云说 “在这个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关于第一次推动的问题被取消了;地球和整个太阳 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450页)但康德在星云学说中,一面批判上帝的“第一次推动”,一面又把天体起源的客观规律说成是“神的意志”,企图调和唯物论和唯心论、科学和宗教的对立,这正是德国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哲学表现。

  在天体演化学中始终存在着两种宇宙观的激烈斗争。二十世纪以来,坚持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资产阶级天文学家,抓住康德星云说中某些缺陷,妄图复活天体起源的灾变论(一七四五年由法国动物学家布丰第一次提出)。他们大肆鼓吹天体的起源是没有规律可循,是一场灾变事件的结果;甚至宣扬宇宙是有开端,有末日的。自从天文观测证明,宇宙中有各种类型的恒星,它们处于不同 的演化发展阶段后,人们逐渐得出了一个系统的天体演化的图景。二十世纪初,人们确定了太阳所在的恒星系——银河系的结构。银河系是一个很大的恒星系统,在这里面大约有一千五百亿颗恒星,太阳只是其中极普通的一颗恒星。此后不久,又确定了太阳所在的银河系也不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在银河系外面还有许许多多和银河系不相上下的星系。这些星系又分别组成了不同等级 的星系团、超星系团以至总星系。人们认识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恒星,并非同时形成,它们有的处于青年时期,刚由星云收缩而成;有的处于中年期,内部存在着剧烈的热核反应;有的已达到老年期,内部核能快用尽,正处在衰亡中。宇宙中一切天体和天体系统都有演化过程,而无数天体和天体系统的生死交替是无限延续的,所以宇宙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 无止境地展开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91页)这就有力地驳斥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宇宙不变论和宇宙有限论。但是斗争仍在继续。目前,有些资产阶级天文学家热衷于研究整个宇宙的演化问题,所谓“大爆炸宇宙学”就是这类货色。它认为整个宇宙是由一团温度极高的原始火球爆炸而成,爆炸后的碎片形成恒星和星系。妄图以此来证明宇宙是有限的,为反动派服务。我们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才能战胜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使人们对天体和天体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

太阳中心说

  太阳中心说 简称日心说,由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主张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它行星都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

  关于日心地动的思想,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天文学家阿利斯塔克等人就已经提出,但遭到宗教势力的反对。我国东汉时的《尚书纬•考灵曜》中写道:“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舟中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一年之中,地有四游”。西晋的博物学家张华在一首诗里写道:“大地斡运,天回地游”。这些论述都表达了地动的思想。直到十六世纪,在欧洲资产阶级反 封建、反宗教统治的潮流中,哥白尼根据自己将近四十年的天文观测和研究,并继承了前人的地动思想,在一五四三年发表了《天体运行》一书,才提出了与地球中心说针锋相对的太阳中心说。

  哥白尼认为,不是太阳绕地球转,而是地球和其它行星绕太阳转。太阳外面由近及远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它们都在自转,并且绕太阳公转。他还指出,人们所看到的太阳好像每天自东向西运转一周,实际上是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绕轴自转一周;天上星辰的东升西 落,也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不是星辰本身绕地球运行的结果;而行星的顺行和逆行现象,是地球和其它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不同造成的假象。哥白尼用自然本身的运动说明自然,这是唯物主义的。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虽然存在着。一些错误,如把太阳看成是静止不动的,是宇宙的中心,并且保留了托勒密的恒星天层等观点,但他的学说反映了太阳系结构的真实情况。太阳中心说的创立,摧毁了宗教神学上帝创世说的理论支柱——地球中心说,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基础,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恩格斯指出:“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给神学写了挑战书”,自从《天体运行》出版后,“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449、446页)

  毛主席指出:“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地发展。”“哥白尼关于太阳系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曾经被看作是错误的东西,都曾经经历艰苦的斗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发表后,立刻遭到封建反动势力,特别是教会的激烈反对。他们宣布太阳中心说是“异端邪说”,烧了哥白尼的书,并迫害传播哥白尼学说的人。宗教裁判所把哥白尼学说的热情传播者布鲁诺送上了火刑场,对另一个日心说代表人物伽利略进行审判并长期监视。太阳中心说传到我国时,清代腐儒阮元也攻击这一学说是“上下易位,动静倒置”,“离经叛道,不可为训”。这充分暴露了儒家扼杀新生事物,阻碍科学发展的丑恶嘴脸。但“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 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伽利略用自己发明的望远镜看到木星有四个较大的卫星在绕着它转,认为这是太阳系的缩影;刻卜勒发现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三个定律;牛顿在此基础上又概括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一八四六年勒维烈和加勒根据这一系列的理论和数据发现了天王星外面的海王星,从而完全证实了哥白尼的学说。从一五四三年《天体运行》的出版到一八四六年海王星被发现,经过三百多年艰苦的斗争,哥白尼的学说冲破了重重障碍,终于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哥白尼的学说在斗争中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现代科学证明,恒星不“恒”,恒星(包括整个太阳系)是在不断地运动,宇宙是无限的,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纠正了哥白尼认为太阳不动,是宇宙的中心,以及保留托勒密的恒星天层等错误。事实雄辩地证明:“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近代资产阶 级学者从相对主义出发,胡说“在科学早期的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观点之间的激烈斗争,也就会变成毫无意义了”,①妄图抹杀自、然科学领域中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否定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成就,走倒退的道路,这是资产阶级日趋没落的反映。

①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136—137页

地球中心说

  地球中心说 简称地心说,是关于宇宙体系的一种错误假说。地球中心说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是宇宙的中心;宇宙的其他星球(太阳、月亮、行星和其它恒星)都围绕着地球旋转。

  地球中心说的基本思想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就有人提出,如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者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大地是居于宇宙的中心。公元前五世纪,留基伯认为地球由于旋转运动而被留置于中心。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论述了这一思想,认为地球静止不动,处于宇宙的中心,而太阳、月亮、行星、恒星等星球都围绕地球作均匀的圆周运动,它们是由本身不动的“第一推动者”(上帝的代称)所推动。到了公元二世纪,古罗马天文学家托勒密最后完成了这一错误假说,因此后人常称为:亚里士多德一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托勒密认为,宇宙体系中共有“九层天”(亦称“九重天”),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由近及远分别形成第一到第七个天层,围绕地球旋转;所有的恒星都镶在第八个天层上,随着整个天层围绕地球转动。第九层天叫做“最高 天”,是上帝居住的极乐天堂。为了解释地球上所观测到的行星运动的前进(顺行)和后退(逆行)现象,并推算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托勒密还假想,行星是绕本轮(小圆)的中心旋转,而本轮的中心又沿着均轮(大圆)绕地球旋转。

  地球中心说完全是错误的假说,但在整个中世纪却占统治地位,这与宗教神权统治有关。宗教利用地球中心说来论证上帝的存在,宣扬极端唯心的上帝创世说,胡说地球是上帝造的,是上帝选定的宇宙中心,日月星辰等宇宙万物是上帝为了人的目的而创造的。他们把地球中心说当作绝对真理,谁要是怀疑它就是大逆不道,就要遭到惩罚,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中亚细亚的毕鲁尼,在中世纪的欧洲和东方学者中第一个克服了地心世界观的束缚,认为托勒密的体系不符合宇宙的实际构造。但他还提不出科学根据。直到十六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根据天文观测的事实,指出地球中心说的错误,并提出太阳中心说之后,经过长期激烈的斗争,才彻底推翻了地球中心说。恩格斯指出:“天文学中的地球中心的观点是褊狭的,并且 已经很合理地被推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559页) 人类中心说 由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所创立,主张人类是宇宙的中心。这一学说是建立在托勒密 地球中心说的基础上,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地球和宇宙万物是上帝为了人而创造的,所以人是真正的宇宙中心。但人又是上帝创造的,因而主宰一切的还是全智全能的上帝。这一理论是宗教用来麻醉人民的精神工具。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类中心说便被推翻。十六世纪,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推翻了 地球中心说,从天文学方面动摇了人类中心说的基础。十九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和人类起源的学说,坚决打击了“上帝创造人”的谬论,又从生物学方面摧毁了人类中心说的基础。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等光辉著作中,创立了劳动创造人本身的伟大理论,彻底驳倒了 “上帝创造人”和人类中心说的反动理论。恩格斯指出,人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规律,“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518页)

炼金术

  炼金术 在中国又称炼丹术,是化学的前身和原始形式。它创始于中国,后来传入欧洲。在中国,公元前二世纪初期,已有许多人做炼丹的实验。东汉的魏伯阳,著有世界上现存最古的炼丹术 文献《周易参同契》。东晋的炼丹家葛洪,著有炼丹术专著《抱朴子•内篇》。在欧洲,炼金术流行于公元三世纪到十六世纪。

  炼金(炼丹)术是在冶金生产的基础上,在奴隶主、封建主“富贵寿考”的贪欲刺激下出现的。所谓炼金,就是把普通金属加以熔化、锻烧和溶解,从中提炼出“黄金”来。所谓炼丹,实际上是 由四氧化三铅和硫化汞等熔炼而成的“铅汞之丹”。中国炼丹术和欧洲炼金术的哲学基础是一致的,都是以“性质”作为第一性的,即认为物质是由性质所组成。在中国,就是已经被神秘化了的 “阴阳五行说”;在欧洲,则是亚里士多德的“原性说”。“原性说”认为,冷、热、干、湿是自 然界最基本最原始的性质,由它们组成火、风、水、土四种最基本的元素。这些最基本的元素生成万物。此外,还有一种“第五本质”,它能够把各种元素合成为一个东西。当时奴隶主、封建主认为,只要找到这个“第五本质”(亦称“哲人之石”或“圣人之石”),就可使一般金属的性质发生变化,就可以从所谓贱金属(铅、铁之类)中炼出贵金属黄金来。他们还认为,这种“哲人之石”不 仅能点石成金,而且还能医治百病、返老还童、长生不老。于是奴隶主、封建主就驱使炼金术士 (在中国称炼丹术士或方士)们千方百计去寻找这种“哲人之石”。这样,炼金术便完全陷入神秘主义。处于萌芽状态的化学研究被引入歧途。

  炼金(炼丹)术在化学发展史上也有一定的作用。它通过不少化学实验,逐步了解了金、银、铅、汞等等化学元素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发现了硝酸、硫酸、盐酸、氨、矾等化合物,发明了蒸馏、溶解、结晶等化学实验方法,积累了一些化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化学的发展做了一些铺路工作。恩格斯说:“炼金术在当时还是必要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306页)但是,炼金(炼丹)术脱离了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脱离了生产实践,完全走入了死胡同,长期阻碍着化学的发展。同时,它与宗教神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维护神权统治的工具。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炼金术和宗教之间是有很紧密的联系的。哲人之石有许多类似神的特性,公元头两世纪埃及和希腊的炼金术士在基督教学说的形成上也出了一份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230页)如基督教诺斯替教派曾热衷于炼金术,并把炼金术的观念引入他们的教义中。

燃素说

  燃素说 德国化学家施塔尔(1660-1734年)提出的一种关于解释物质燃烧的错误理论。

  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下,欧洲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当时的工业生产,特别是冶金、煤炭、印染、玻璃等主要工业部门,都离不开燃烧。燃烧,既可以使金属变为灰渣,又可以使灰渣再变为金属;既可以使硫黄变成硫酸,又可以从硫酸中再析出硫黄。但是当时占统治的机械论物质观恰恰不能解释燃烧过程中物质相互转化的现象,更不能说明燃烧现象的本质。一七〇〇年,施塔尔从机械论物质观出发,提出了“燃素说”。这种理论认为,一切可以燃烧的物质本身都含有一种没有重量的、稀薄的、特殊的物质,叫做“燃素”。物体中含有的燃素越多,就燃烧得越旺,否则就相反。燃烧过程就是释放燃素和吸收燃素的过程。燃素往往以光和热的形式逸出。例如,当木材燃烧时,就释放出燃素而化为灰烬;当金属燃烧时,就失去燃素而化为金属灰。如果要从矿石(灰渣)中提炼金属,则必须放入燃素,这种燃素要由富有燃素的易燃物(如煤炭)来供给。通过加热,燃素由煤炭输入矿石中,灰渣得了燃素再变成金属。“这种理论曾足以说明当时所 知道的大多数化学现象,虽然在某些场合不免有些牵强附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四卷 20页)它曾经风行一时,作为一种化学理论支配了化学家的思想约一百年,成为十八世纪化学中占统治地位的观点。

  随着冶金工业和化学实验的不断。发展,燃素说越来越暴露出它的严重矛盾。在生产和实验中从来没有人见过或证明过神秘的燃素的存在。一七七四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在加热氧化汞的化学实验时发现了一种气体,它能促进物体燃烧。但他由于受“燃素说”思想的束缚,却把氧气称为“无燃素气体”。后来,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依据这个新的事实,总结了劳动人民丰富的实践经验,研究了整个燃素说化学,提出了燃烧的氧化说,否定了燃素说。氧化说认为,在燃烧的时候,并不是神秘的燃素从燃烧物体中分解和释放出去,而是燃烧着的物体和氧的化合。

  虽然,燃素说把“燃素”当作一种物质看待,使化学“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447页)同时,“燃素说经过百年的实验工作提供了这样一些材料,借助于这些材料,拉瓦锡才能在普利斯特列制出的氧中发现了幻想的燃素的真实对立物,因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471页)燃素说在化学发展史上曾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它作为一种化学理论是错误的。它认为燃烧不是物质内部结构的变化,而是燃素从外面干预的结果,把现象当作本质,颠倒了燃烧的真实关系。它在以后的一百多年中严重地阻碍了化学的发展。

热素说

  热素说 也叫热质说。是一种解释热现象的错误理论。

  热素说认为,热是一种特殊的、没有重量、不能衡量的流质—热素。热素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能钻进物体的细孔中去,也能从物体的细孔中流出;既能和物体结合起来,潜伏在物体中,不影响物体的温度,也可以在物体中处于自由状态而影响物体的温度。物体温度的高低是由所含的自由状态的热素的多少来决定。物体里自由状态的热素越多,物体就越热。热素可以从较热物体流 到较冷物体中去,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自然界中始终存在着同样数量的热素,既不能创造也 不能消灭,遵守热平衡定律。由于热素说表面上能解释一些热现象,如认为热传递就是热素的流动,凑合了物体从固态转变为液态和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所需的潜热的事实。所以在十八世纪曾经普遍流行,得到一些自然科学家的承认。

  但是热素说却对许多现象(特别是摩擦生热)无法解释。一七九八年,有人把一个炮筒固定在水中,用马转动很钝的钻子在炮筒内钻孔加工。结果发现,加工出来的铁屑极少,但是炮筒周围大量的水却不断地沸腾。由此,他们就认为随着加工的不断进行,热几乎可以无穷无尽地产生出来。过了一年,有人把两块冰互相摩擦(在不受外界温度影响下进行),使冰融化成水。这些事实驳斥了热素说,说明了热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式,它是可以从物体的机械运动转化而来的。但是这些实验还比较粗糙,还没有找到机械运动转化为热的定量的关系。到了一八四二年,精确的试验找出了机械 能转化为热能的定量的关系,即热的机械当量。这一当量的发现,宣告了热素说的破产。后来英国物理学家格罗夫等人把热和物体的分子运动联系了起来,提出了热之唯动说,这就彻底推翻了热素说。

  热素说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它把物质与运动割裂开来,否认热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式,否认热和物质的其他运动形式间的转化。这种理论。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法国物理学家卡诺,“他已经碰到热的机械当量了……,只是他不能够发现和看清它,因为他相信热素。这也是错误理论造成损害的证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别 9页)但是热素说在热学发展史上也有一定的作用。恩格斯指出:“热素说所统治的物理学却发现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热学定律”,热之唯动说“不过是把它的前驱所发现的定律倒过来,翻译成自己的语言  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411页)热之唯动说同热素说的关系,正如马克思的辩证法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关系一样。

热之唯动说

  热之唯动说 是关于热本质的一种科学学说。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英国物理学家格罗夫等人,在总结热的机械当量的发现,以及前人对热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热和物体的分子运动联系起来,提出了热之唯动说。

  热之唯动说认为,组成物体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热运动就是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恩格斯曾经指出:“热之唯动说——按照这种学说,热就是物体的那些活动的最小粒子(分子)按照温度和聚集状态而发生的或大或小的振动,这种振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变为任何其他的运动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102页)因此,物体内部的分子运动得愈激烈,物体就愈热,它的温度也就愈高。物体内部的分子具有两种能量,一种是分子本身具有的动能,另一种是和分子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关的势能。物体的温度高低和物体内部分子的动能直接有关。物体内部分子的平均动能愈大,物体温度就愈高。

  热之唯动说虽然还有不少的缺点,它对热的本质的揭示还比较粗糙,不够全面。但是它证明了热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式,初步揭示了热的本质,阐明了热运动既能由其他运动形式转化而来,也能转化为其他运动形式,说明了不同的运动形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对于物理学和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恩格斯指出:“热之唯动说曾经以新的例证支持能量守恒原理,并把这一原理重新置于最前列,这肯定是它的巨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466页)

  随着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表明,热运动不单是组成物体的分子的运动,而是各种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电子等等)的运动都与热运动有联系。所以,一般地说,热运动是大量微观粒子的无规则运动。

电的以太说

  电的以太说 是解释电磁波传播的错误假说。

  十七世纪末,由于当时首先发展起来的是机械力学,人们把在力学中所获得的概念和认识,推广到其它物理现象的领域中去,由此形成了机械论的世界观。就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光的波动学说,认为光是一种机械波,必定有一种媒质来传播这种波,正如声波以空气作为媒质而传播一样。他就假定传播光波的媒质是“光以太”,用“以太”的振动来说明光波的运动。并且假定“光以太”是一种密度极小、没有重量的弹性固体。它充满着整个空间,甚至能够渗透到一切物体之中。

  一八四六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首先假设:电是弹性媒质的一种运动,即以太粒子的一种运动,这种弹性媒质渗透整个空间,也渗透一切物体。一八六四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赞同拉法第的假设,认为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媒质就是“电以太”,它的性质和“光以太”一样。随后,他又根据实验事实,断定光波就是电磁波,提出了光的电磁波假说。十八八八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这一假说。这时,人们就把从前所称的“光以太”和“电以太”看作是一回事,传播光的电磁波的媒质就是“电以太”。

  “以太说”在电学发展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恩格斯是这样评价的:“以太说一方面指出一条道路,去克服关于两种相反的电流体的原始的愚蠢观念,同时,另一方面,它也使人们有希望弄清楚:什么是电运动的真正物质基础,什么东西的运动引起电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 459页)但是“以太说”用机械的观点来解释电的运动,抹煞了电的运动的特殊性,却是错误的、形而上学的。一八八二年,恩格斯指出:“在以太说也被另一个崭新的理论取而代之以前,电学就不能脱离这个讨厌的地位,不得不使用它自己也认为是错误的表达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 459页)预见到“电以太”说一定会被新的科学理论所代替。一八八七年迈克尔逊、莫雷等人的实验完全否定了电以太的存在,证实了恩格斯的预言。随后科学证明,电磁波的传播并不需要什么媒介物,电磁波就是电磁场的传播。电磁场是连续的物质形态。这就排除了神秘的 “以太”,从间断的实物之间找到了现实的合理的联系,掌握了物质结构的连续性的物质基础。

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 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之一。研究微观粒子(如核子、原子、分子等)运动规律及其性质的理论。

  十九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对微观物理现象,例如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无法解释。一九〇〇年,普朗克为了说明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在物理学中引入量子概念。他认为,黑体辐射的能量不是连续变化的,只能以某一最小单位的整数倍发生变化,这个最小单位就称为能量量子。并且发现物质吸收或发射的辐射能量量子,它的大小是hv。其中 h是比例常数,就是所谓“普朗克常 数”,是辐射频率。这就是量子理论的开端。一九二四年,德布罗意提出,微观粒子不仅具有粒子性,而且具有波动性。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不能用通常的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来描写。它被大量的实验事实所证实。此后,量子力学出现两种形式:一是矩阵力学形式,即用数学工具矩阵代替经典力学的物理量,从而把经典力学改变为矩阵力学。二是波动力学形式,即通过几何光学与经典力学的类比,建立了薛定谔方程。不久,薛定谔又证明了这两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一九二八年,狄拉克推广薛定谔方程,使之能适用于高速微观粒子的情况,得出所谓狄拉克方程。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先后被应用于化学、金属、半导体、超导体、等离子体、激光以及原子核内部等,都取得显著成效。

  在量子力学里,物理体系的运动状态是用一个时、空的函数来描述的,称为波函数。在给定的条件下,薛定谔方程可以确定波函数的变化规律,从而给出各种运动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用算符或矩阵方法对各物理量进行计算。在解决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某些问题时,量子力学必须与狭义相对论结合起来处理,并由此逐步发展到现代的量子场论。量子力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确定某些 成对的物理量,例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时间和能量。而粒子位置的确定程度和粒子的动量的确定程度又满足一定的关系,即所谓“测不准”关系。其一确定的程度越高,其另一的确定程度就越低 (时间与能量也一样)。这是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反映。可是有些人却歪曲这种关系,错误地把它说成是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极限”,并称它为“测不准原理”。像玻尔还认为测不准关系的出 现是由于微观粒子的观测,要分为对位置(或时间)的和对动量(或能量)的两类。它们是互相排斥的,但又必须“互补”(或“并协”)起来,才能得到对粒子的完全的认识。这种“互补性”(或“并协性”)是微观现象的基本特征。他还认为测量结果的这种互补、互斥的特征,来自微观粒子和测量仪器之间的不可控制的相互作用,因此不能把微观客体的行为同观测仪器的相互作用明确分割开来,借此宣扬客体与主体不能分开的主观唯心论。

  对量子力学的基本解释至今还存在着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上述的统计规律是不是微观客体的最基本的规律,在其背后还有没有更基本的规律。以玻尔、海森堡、玻恩、狄拉克为代表的所谓哥本哈根学派认为,波函数的统计解释是微观客体的最基本的规律,在其背后不存在更基本的 “决定性”规律。长期以来,他们成为量子力学的“正统”派。他们在哲学上是以实证主义不可知论为其核心,反对唯物主义实体观,否认微观现象的决定论描述。实际上堵塞了人们深入认识微观世界的道路,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以德布罗意(双重解理论)和玻姆(隐变量理论)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微观现象应该有更基本的“决定性”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找到的,它是量子力学的基础;目前量子力学的统计性质,只是来自更深层次中的波和粒子的剧烈扰动的统计平均的结果;要详细研 究单个微观粒子的决定性运动,应该探求目前尚隐藏在这个亚量子力学层次中的某些因素,对于量子力学来讲,它们就是隐变量。对上述两种观点,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科学实践,加以鉴别。

相对论

  相对论 近代物理学基础理论之一,是关于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相互联系的理论。由于历史的原因,相对论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两部分。

  十九世纪末,由于生产的发展,人们在电磁学、光学等宏观高速运动的领域内发现了一系列新的实验事实,这些事实都和当时在物理学中占、统治地位的牛顿力学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年青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总结了当时新的实验事实,于一九〇五年提出了突破牛顿力学的狭义相对论。他从光速不变原理(在相互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不同系统即不同惯性系中测量光速所得的结果一样)和相对性原理(各惯性系中做任何物理实验结果一样)出发,导出了不同惯性系之间时间、空间的变换关系。根据这个时空变换关系,运动的钟和静止的钟相比要变慢,运动的尺和静止的尺相比要变短,即时间、空间的量度是相对的;在一个系统中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两件事,在相对运动的另一个系统上来看就是不同时的,即“同时”具有相对性。狭义相对论的这些结论, 大大突破了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空观。根据相对论的时空观又进一步改造了牛顿力学,得出了物体的质量随运动速度变化的公式,质量和能量互相联系转换的公式。这样,狭义相对论就能解释牛顿力学所不能解释的许多实验新事实。

  狭义相对论获得成功之后,爱因斯坦又想把这一理论推广到在引力作用下作变速运动的系统中,进一步解决万有引力问题。他于一九一六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主要就是关于万有引力的理论。他从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这一简单的实验事实出发,认为惯性和引力本质上是一个东西 (等价原理),并认为万有引力的产生是由于物质的存在和一定的分布状况使时间和空间的性质呈现 出各处不同的结果,即所谓的时空弯曲的结果,物质的能量、动量越大,时空就弯曲得越厉害。这样,广义相对论就进一步把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联系了起来。从广义相对论可以导出一些重要的结论,如关于水星轨道近日点要进动,光线经过太阳附近会弯曲,光谱线在引力作用下会向红端移动等等。这些结论和以后进行的天文观测基本一致,这就是所谓的广义相对论在实验上的“三大验证”。

  相对论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第一次把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结合起来考虑,实现了自然科学在时空观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关于时间、空间是彼此联系的,时间、空间的量度又是和物质、运动紧密相关的结论,丰富和证实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这是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但是,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是一个深受马赫主义影响的资产阶级科学家,在他的理论中就不可避免地渗入了许多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东西。如他在强调时空相对性的同时,就把时空纯粹地归结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否认时空是物质的属性,取消时间和空间的差别,最后甚至把时空完全归结为人的主观感觉;他还从广义相对论出发,提出了一些所谓的“宇宙模型”,得出宇宙无论在时间或空间上都是有限的荒谬结论。所有这些都是应该深刻批判而加以剔除的。许多反动哲学流派都想利 用相对论,贩卖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黑货。因此,围绕着相对论问题,辩证唯物主义与形形色色的反动哲学流派始终存在着尖锐的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也叫唯物史观。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欧洲许多国家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欧洲许多国家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 都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加了当时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根据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经验,深刻地研究了人类全部历史,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空前的大革命。恩格斯说:“这种新的历史观,对于社会主义的观点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三卷 41页)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人们过去对于历 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和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列宁选 集》第二卷 443页)

  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揭示了阶级斗争规律,找到了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和根本动力。恩格斯说:“正是马克思最先发现了伟大的历史运动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任何其他 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各社会阶级的斗争或多或少明显的表现,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 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602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制度变化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势必引起社会革命,而经济基础的变更,迟早要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自有阶级以来,人类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理解阶级社会全部历史的钥匙。毛主席说:“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376页) 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阐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正确地回答了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的这个历史学家和哲学史家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它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932页)

  历史唯物主义是在同历史唯心主义的长期斗争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蒲鲁东、巴枯宁和拉萨尔等机会主义者的唯心史观,作了全面、深刻的批判。这就引起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的猖狂攻击。他们诽谤历史唯物主义是几个“天才的 煽动家”所捏造的“幻想”,胡说它只肯定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而否认思想、道德的动力,“只是 一半真理”。列宁和斯大林根据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经验,深刻地批判了这些谬论,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毛主席在反对党内的机会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和国内外反动派的伟大斗争中,特别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中,全面地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新鲜经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出了重大的发展。毛主席深刻地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阐明了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决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观点;并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出发,全面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存在着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进行颠覆和侵略的威胁;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反复强调上层建筑领域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意义;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唯物主义像光芒万丈的灯塔,照亮了人类解放的道路。它是无产阶级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掌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制定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全世界人民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打倒帝、修、反,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思想武器。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深刻领会和贯彻执行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巩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加强对资产阶级全面专政,把反修防修的斗争进行到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政治、法律、哲学、历史、教育、文学、艺术、道德和宗教等观点。思想感情、风俗习惯等,也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上,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生活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第一性的,是产生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和革命。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82页)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包括民族斗争)是最重要的社会存在。任何社会意识都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反映,并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毛主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就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客观现实决定我们的思想感情。”(《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809页)在每一个时代,统治阶级的社会意识都起着支配作用。马克 思说:“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 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5页)马克思所说的物质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就是阶级关系。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的思想也必然占统治地位。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思想就上升为统治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矛盾的存在,决定了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有着重大的反作用。违背社会发展要求的反动阶级的社会意识,极力麻醉人民群众的革命意志,破坏群众的革命斗争,维护或复辟旧制度,反对新制度,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历史上二千多年来,以孔丘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就起着阻碍和破坏社会变革的极其反动的作用。而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的社会意识,能够教育群众,推动群众起来革命,对于变革旧制度,建立和巩固新制度,发展社会生产力,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先进的社会意识对推动社会前进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毛主席说:“当着如同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时候,革命理论的创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矛盾论》)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家思想,对于消灭奴隶制度和建立封建制度就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路线,对于我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因此,在四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它包括三个内容:(一)自然地理环境,(二) 人口及其密度;(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但生产方式是主要的。为了进行社会生产,当然需要有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一定密度的人口。但是这两个条件,都是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它们只能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而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发展 的方向。马克思主义认为,这三个条件中,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才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32页)人们为了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就必须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正是人们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开始了人类历史。而且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才能决定社会的面貌,只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的运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 盾,才是引起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使一种社会制度过渡到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制度的根本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社会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5页)恩格斯也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477页)儒家鼓吹“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论,认为神是人类社会的主宰,把人的思想、观念当作社会的出发点,否认物质生产是人们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否认社会物质生活的客观条件,这是彻头彻尾的唯心史观。资产阶级学者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人口论”片面夸大地理环境和人口密度的作用,抹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特别是抹杀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谬论。

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 人类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也叫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是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为了生存,就必须有食品、衣服、住房等生活资料,为了获得这些生活资料,就必须劳动,必须生产。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就是停止劳动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真理。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起点,也是任何一个社会生存的基础。所以,“生产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481页)

  人们为了生产物质生活资料,必须有一定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就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它的社会形式。生产方式的性质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例如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是由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所决定;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由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所决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源。在生产方式的发展中,一般地说,生产力起着决定作用,它引起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而生产关系也反作用于生产力,它加速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只有变革生产关系,才能打破旧的生产方式,建立新的生产方式,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唯生产力论者看不到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否定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的重大的反作用,否认变革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因而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每一个社会都是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归根到底决定着社会的基本制度,决定着社会的全部面貌。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社会制度和思想体系,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 式决定的。既然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面貌,那末,生产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整个社会关系、社会制度、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变化。一种生产方式向另一种更高级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必然相应地使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依次更替,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必然到来,这个历史前进的总趋势,归根到底,是由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决定的。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生产力

  生产力 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也叫社会生产力。它是由人(劳动者)和物(生产资料)这两个因素构成的。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是活的生产力。劳动工具是人类劳动器官的延长,需要人们去掌握和运用。(任何一种劳动工具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从古代的粗石器工具到今天的自动化精密机床等,都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人永远是劳动工具的创造者、使用者和改进者。“全人类的第一个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 327页)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见物不见人,不能抹杀生产力中人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社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索。离开了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等物的因素,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生产。只有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劳动工具,才能向大自然开战;只有不断地革新技术,改进工具,才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生产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的状况,还标志着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劳动工具的改进和变革,是人类生产斗争经验的结晶,体现着人在改造自然界中的主导作用。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人类历史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全部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321页)“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321页)因而也不能自由选择社会制度。每一个时代的生产力,都是以往人们实践的结果,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每一代人都只能在前人已经造成的物质基础上去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社会制度。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也必然不断前进。一切开历史倒车的反动派是必然要失败的。

  生产力总是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各个要素,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结合起来,并与生产关系一起运动发展的。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是在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发展的。例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物的结合服从于资本家追求利润的需要,是物支配着人,而不是人支配着物;人的作用受到极大的压制,人和物的结合经常遭到严重的阻碍和破坏。这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中表现得最明显、最集中。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是社会的主人,不再是物支配着人,而是人支配着物。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劳动人民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抓革命,促生产”,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使生产力得到高速度的发展。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以无比生动的事例表明:社会主义革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是最大的生产力;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被创造出来。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也叫社会生产关系。它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必然产生的物质关系。

  生产从来都是社会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不但发生人同自然界的关系,而且人们相互之间也发生一定的生产关系。只有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人们才能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才会有社会生产。毛主席指出:“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实践论》)生产关系是人们,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建立政治法律制度和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在阶级社会里,它表现为阶级关系,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阶级关系中。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第三,产品分配形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主要方面,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的状况主要说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的问题。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形式,也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对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反作用。

  生产关系有两种互相对立的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将来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都属于这种类型。在这种生产关系下,生产资料以不同的形式为社会所公有。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原始公社是简单的劳动协作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之间是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同志关系,劳动人民同剥削阶级之间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觉的共产主义协作关系。在产品分配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和公有制发展程度不同,因而分配形式也不相同。在原始社会是平均分配;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为特征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都属于这一类型。在这种生产关系下,生产资料为少数人的剥削阶级所占有,而多数人的被剥削阶级则没有生产资料或只有很少的生产资料,这就决定人们在生 产过程中的关系,是少数人统治、压迫和剥削多数人的关系。在分配关系方面,占有生产资料并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能够用各种形式(如封建制度下的地租,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润等)不劳而获地占有绝大部分产品;而不占有生产资料和处于被剥削、被压迫地位的劳动人民,则只能得到很少的生活资料。这种分配关系是一种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这种类型的生产关系具有对抗的性质,它必然表现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极残酷的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最后一种以私有制 为基础的对抗性的生产关系,它必然要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

  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为生产力所决定,同时它又反作用于生产力。旧的、腐朽的生产关系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能够解放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关系的新陈代谢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必须注意解决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注意抓好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社会主义革命。从伯恩施坦到林彪等新老修正主义者都竭力鼓吹唯生产力论,抹杀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反作用,否认变革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其目的就是妄图保护或复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历史倒车。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普遍规律。这个规律使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有机地联系起来,决定了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支配着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前进运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是一种客观必然性。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内容,生产关系也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在社会生产发展的总过程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它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34页)生产力的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使一种生产关系为另一种更高级的生产关系所代替。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83页)这就是说,旧的生产关系的灭亡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都是生产力的发展所 引起,而不是由人们的意志所决定的。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着重大的反作用。在每一个新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以后的一定时期内,这种生产关系基本上和生产力的性质相适应,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力量。“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 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矛盾论》)只有生产关系的大变革,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在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实现之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基本不适合又转化为基本适合,开始了它们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

  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决不是和平地实现的;而是通过进步阶级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反动统治阶级所维护的落后的生产关系来实现的。历史事实证明,没有奴隶暴动,就不能冲垮奴隶制度;没有农民起义,就不能摧毁封建制度,没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就不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能够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及时调整生产关系和克服生产关系的不完善方面,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但是,由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土壤和条件,因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必然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经验证明:只有通过长期的、尖锐的、复杂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不断加强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战胜国内外阶级敌人和资本主义复辟势力的抵抗和破坏,才能为实现这个规律扫清道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表明,人类历史是螺旋式发展的,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 现这个规律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敌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即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社会形态。历史上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中,一般说来,经济基础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产物,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在阶级社会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有阶级性,经济基础里的阶级对抗决定着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阶级对抗。建立在封建主义经济基础上的,是地主阶级专政和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是资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是无产阶级专政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如恩格斯所说:“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66页)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 化。旧的经济基础为新的经济基础所代替,旧的上层建筑也迟早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为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一样,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主义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也肯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的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能起主要的决定作用。在阶级社会里,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决不会对各个阶级“一视同仁”。在先进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上层建筑,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力量。而当经济基 础已经腐朽不适合生产力时,为这种经济基础服务的旧上层建筑,也就成了阻碍经济基础变革的反动力量。只有通过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大造革命舆论,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建立革命阶级专政,才能彻底变革经济基础。即使在经济基础的变革实现以后,也还要继续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以扫除反动阶级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不然的话,旧的经济基础就会复辟。在这种情况下, 上层建筑的革命对于经济基础的变革,对于旧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产生、巩固和发展,就起着决定作用。正如毛主席指出的:“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矛盾论》)

  在社会主义革命中,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尤为突出。无产阶级如果不彻底摧毁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就根本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之后,如果不继续进行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要瓦解,资本主义经济就要复辟。就拿我国的国营经济来说,有些单位,形式上是社会主义所有制,实际的领导权并不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和广大工人手里。许多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占领。我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上层建筑领域里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一场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这场革命是对封、资、修的宣战,是对帝、修、反的沉重打击,对于加强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932页)毛主席这句名言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160页)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恩格斯说:“无论不从事生产的社会上层发生什么变化,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 315页)劳动人民是工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也是科学技术的真正主人。例如我国古 代雄伟的万里长城、规模宏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等等,都是劳动人民修筑和开掘的。没有劳动人民,就没有工农业生产,就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人类的历史。

  劳动人民不但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也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103页)存在决定意识,知识来源于实践。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实践是一切科学文化的唯一源泉。离开人民群众的斗争实践,就不可能有文学艺术和真正科学的理论。一切文学艺术形式(包括诗歌、绘 画、雕刻、音乐、舞蹈、戏曲、小说等等),最初都是人民群众在劳动斗争中集体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文学艺术家的头脑的产物。更重要的是,任何科学理论和文学艺术,只有为广大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伟大的物质力量。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特别突出地表现在社会革命中。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人民群众与反动统治阶级斗争的历史。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革命力量的唯一源泉。劳动人民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基本力量,是旧制度和旧事物的掘墓人,也是新制度和新事物的创造者。只有劳动人民才能进行惊天动地的伟大革命斗争,去推翻日世界,开创新世界。历史事实充分证明,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少数“英雄”、“圣人”的创造和恩赐,而是奴隶造反,农民起义,工人革命的结果。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比以往整个人类所创造的要多得多,但他们的创造性受到了资产阶级的严重压制和摧残。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创造作用才能最充分地表现出来,才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出现空前的大变革和大跃进。我国有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是人民群众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的伟大创举,它极大地振奋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精神,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高度发扬。正如毛主席所说:“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 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编者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一切蔑视群众,镇压群众,妄图违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开历史倒车的人,都是没有好下场的。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这个前提下,也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进步阶级的人们对历史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反动阶级的人们起着阻碍历史发展的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先进阶级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三大革命实践中,必然会产生出一些杰出的先进人物和领导人物。因为任何一个时代的人民群众和进步的阶级,都需要有自己的领袖和代表人物。而人民群众的斗争烈火也一定会锻炼和造就出这样的人物。马克思说:“如爱尔维修所说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450页)例如,我国历史上柳下跖等奴隶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等农民起义领袖,和秦始皇、刘邦等著名法家代表,就是在当时人民群众反对奴隶制复辟的伟大斗争中产生的。因此任何英雄,任何杰出人物,都是时代的产物,决不是天生的。杰出人物不能创造历史,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只要他们能正确了解社会发 展的趋势和条件,正确反映人民群众斗争的需要,就能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解决历史提出的任务,对历史的发展起重大的作用。

  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一个杰出人物都是一定阶级的代表。杰出人物的作用决定于他所代表的阶级的作用,并为他的阶级地位和历史条件所制约。只有对社会发展起进步作用的先进阶级,才能产生推动历史前进的杰出人物;反动阶级的首领是腐朽的社会势力的代表,必然违背社会发展的潮流 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对社会发展只能起阻碍作用,迟早会被人民群众所打倒。只有无产阶级的领袖和杰出人物,才能全面地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创立或发展科学的革命理论,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指出彻底解放的道路,并与人民群众建立最密切的联系,因而能够领导和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去进行革命和建设。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不能抹杀的,否认个人的作用,否认先进人物和领导人物的作用,是错误的。但是,杰出人物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是人民群众中一定阶级的优秀代表,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正是群众创造历史的集中表现。因此马克思主义把个人的活动“归结为阶级的活动,而这些阶级的斗争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列宁全集》第一卷 389页)离开群众观点和阶级观点, 过分夸大杰出人物的作用,低估人民群众和阶级的作用,甚至认为历史是杰出人物创造的,那就是 “英雄史观”,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社会

  社会 社会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说:“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363页)每一个具体的社会,都是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生产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也是区分人类社会与一般动物界的根本标志。人类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又是自然界的改造者。恩格斯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517页)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正是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为了进行生产,人们必须结成一定形式的生产关系,并由此而形成人们的政治、法律、道德以及其它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关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它是物质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各种精神关系如政治、法律、道德和其它意识形态方面的关系,归根到底都是作为基础的物质关系的反映。

  社会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马克思说,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83页)人类历史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现在部分国家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整个人类都将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而最后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毛主席说:“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管反动派怎样企图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且将必然取得胜利。”

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大基本矛盾贯串于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社会领域一切其它矛盾之中。社会上新事物和旧事物的矛盾和斗争,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都受这两大基本矛盾的规定和影响。这两大基 本矛盾又贯串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始终,推动社会新陈代谢,使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转化。正是社 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趋势,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必然死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同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产生并制约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迟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社会革命就是由于社 会的两大基本矛盾及其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的“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487页)

  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剧烈的阶级斗争,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在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社会基本矛盾特别尖锐,是天下大乱的根源。这些矛盾不可能靠旧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先进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但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刘少奇、陈伯达 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来偷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林彪一伙鼓吹九大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这也是唯生产力论在新形势下的翻版。他们的目的都是 为了抹杀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抹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党的基本路线,为复辟资本主义制造理论根据。

  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私有制和阶级的消灭,但社会基本矛盾本身决不会消失。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灭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反映这些矛盾的正确和错误、先进和落后的矛盾仍然会存在。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社会,是永远不会出现的。

原始公社制度

  原始公社制度 人类最早的社会制度。在原始公社制度下,生产力水平极低,发展极为缓慢。最初的生产工具是木棍和粗笨的石器,后来发明了用火和弓箭,使打猎成为取得生活资料的基本方式,并逐步出现了动物的驯养和原始畜牧业。随着石器工具进到金属工具,原始农业也发展起来。在这样的生产条件下,人们不可能单独与自然界作斗争。无论打猎或耕种,都得结成集体,共同协作,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马克思说:“这种原始类型的合作生产或集体生产显然是单个人的力量 太小的结果,而不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 434页)在原始公社中,除了某些为个人使用的生产工具(同时也是防御的武器)归个人所有外,其它一切生产资料(土地、房屋、船只、木犁等)和全部产品,都是公共财产。产品平均分配。

  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人们结群而居,人数不多,叫原始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氏族社会组织。先是母权制氏族,妇女从事农业、饲养家畜和家务劳动,男子出外打猎,妇女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氏族由女子率领。当农业和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男子成为主要生产力,母权制就为父权制所代替。氏族首领由全体成员在氏族会议上选举产生,可以随时免职。恩格斯说:“氏族制度的伟大,但同时也是它的局限性,就在于这里没有统治和奴役存在的余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154-155页)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北京猿人”(距今约五十万年)到进入奴隶社会,经历了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的历史阶段,一直过着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社会生活。毛主席说: “中华民族的发展(这里说的主要地是汉族的发展),和世界上别的许多民族同样,曾经经过了若 干万年的无阶级的原始公社的生活。”(《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585页)剥削阶级的思想家把私有制和阶级说成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现象”,妄图永远保存私有制和阶级压迫。原始公社的历史事实戳穿了这种谎言。

  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在一定时期内是同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的。但是随着新的生产力,特别是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和生产方法的普遍改进,为家庭个体经营和剥削剩余劳动创造了物质条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出现和随之而来的商品交换,使公社的财产日益转化为私有财产。战争中的俘虏首先成为奴隶,后来富裕的家庭又把穷人和债务人变成奴隶,终于导致原始公社的崩溃和奴隶制的产生。恩格斯说:“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家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165页)从此,人类就进入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直到现在为止,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原始公社制为奴隶制所代替,古代埃及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中国约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的夏 代,古希腊和罗马约在公元前七百年左右。

奴隶制度

  奴隶制度 以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和生产者(奴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剥削制度。它是在原始社会瓦解时期,伴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分离出来)和出现私有制而产生的。奴隶制生产关系在刚建立起来的一段时间内,基本上适合当时的生产力状况,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奴隶制还使原来被杀掉甚至被吃掉的战俘成为奴隶,保存了劳动力。因此,恩格斯说:“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220 页)

  在奴隶制度下,社会分裂为两大基本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此外还有属于中间阶层的自由民(即小私有者的农民、手工业者和破产的流氓无产者),这个阶层不断分化,大部分成为奴隶,小部分成为奴隶主。奴隶制是最露骨、最野蛮的剥削形式。奴隶主把奴隶当成是“会说话的工具”,可以当作牲畜来使用、买卖、赏赐和屠杀,也作为奴隶主的殉葬品。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没有任何权利。正如列宁所说:在奴隶社会里,“基本的事实是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奴隶不仅不算是公民,而且不算是人。”(《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 436页)

  斯大林指出:“富人和穷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享有完全权利的人和毫无权利的人,他们彼 此间的残酷的阶级斗争,一一这就是奴隶占有制度的情景。”(《列宁主义问题》650页)随着奴隶制度的出现,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国家就产生了。奴隶主阶级建立了镇压奴隶反抗的军队、监狱 和各种强制一机关。国王(天子)是最大的奴隶主,最高的统治者。

  我国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就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夏、商、周和春秋时期都是奴隶制社会。我国奴隶制的主要内容是井田制、分封制、等级制和世卿世禄制。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奴隶主贵族集体占有土地和奴隶,对奴隶和贫民实行极残酷的剥削和专政。这也就是儒家所鼓吹的“礼治”。

  随着奴隶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的发展,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便日益尖锐起来。奴隶主对奴隶的惨无人道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大批奴隶逃亡和死亡,严重地破坏了劳动力。城乡人口不断减少,农业和手工业日趋衰落,奴隶制度便陷入了绝境,从而引起无数次的奴隶起义。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不断发生奴隶反对奴隶主的革命战争,著名的有春秋末年齐鲁一带柳下跖领导的九千人的奴隶起义。古罗马最大的一次是斯巴达克领导的十二万人的奴隶起义。奴隶暴动从根本上动摇了奴隶制度的基础,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灭亡,为封建主义制度代替奴隶制度扫清了道路。从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苏联的托派及其在中国的门徒陈独秀、陈伯达之流,否认中国古代曾经有过奴隶社会,胡说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在原始公社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这是妄图借口中国“国情特殊”,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是极为反动的。

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 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剥削农民(或农奴)的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它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奴隶社会内部产生的。在奴隶制度的瓦解过程中,由于奴隶起义的推动,一些奴隶主被迫改变剥削方式,把土地分租给奴隶,使他们束缚在一定的土地上,对他们进行剥削和奴役,就产生了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了新的阶级—地主和农民(农奴)。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一场社会制度的大革命。在封建制度下,农民不是地主的直接的私有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有自己的生产资料,有一定的劳动兴趣,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因此,封建制 “大大胜过于奴隶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153页)

  毛主席指出:“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588页)地主阶级(地主、贵族和皇帝)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农民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土地和生产工具。他们用自己的工具去耕种地主、贵族和皇室的土地,并将收获的大部分或绝大部分奉献给地主、贵族和皇室享用。“中国历代的农民,就在这种封建的经济剥削和封建的政治压迫之下,过着贫穷困苦的奴隶式的生活。农民被束缚于封建制度之下,没有人身的自由。”(《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587页)封建地租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地租有三种形式,即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这三种地租形式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依一次更替的,一种比一种更有利于地主对农民剩余劳动的剥削。除地租外,农民还受到 商人和高利贷者的残酷盘剥。在封建城市中,基本群众是手工业者,他们受到城市贵族(商人、房东和高利贷者)的压榨,并且互相竞争,因而不得不组织行会来自保。在手工业作坊中,分为师傅(即行东或老板)、帮工和学徒三个等级,帮工和学徒受到师傅的剥削。在封建社会,虽然存在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以封建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镇压农民阶级,保护封建剥削制度的权力机关。我国自春秋战国之交进入封建社会。秦以前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在封建国家中,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特点,是封建的宗法制度和思想体系。毛主席指出:“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31页)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在封建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旧的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性质发生了严重冲突。一次比一次更猛烈的农民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封建制度就为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中国的封建制度延续了三千年左右。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人民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又经过伟大的土地制度改革运动,才消灭了封建制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侵入封建落后国家,促使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把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社会;同时又残酷地统治这些国家,把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国家。这些国家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自一八四〇年的鸦片战争以后,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一步一步地从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我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一)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被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与买办资本相结合,在社会经济中仍占优势地位;(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没有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三)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合专政代替了封建专制政权;(四)国家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政治和军事力量都被帝国主义所操纵;(五)在许多帝国主义 国家的统治下,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极端不平衡;(六)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受到 极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生活陷于绝境。

  帝国主义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毛主席指出:“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594页)所有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人民,只有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终于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人民革命战争打倒了国内反动派,赶走了帝国主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后来又经过土地制度的改革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和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人民奋发图强,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如毛主席所预见的那样:“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356页)叛徒、卖国贼林彪 一伙猖狂攻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恶毒污蔑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叫嚷什么要使“人民”从“政治上、经济上得到真正解放”。他们所说的“真正解放”,就是要改变党的基本路线,投降苏修社会帝国主义,颠覆我国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把被打倒了的地主、资产阶级再扶植起来,实行地主买办资产阶级专政,使中国重新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世界去,这完全是他们的痴心妄想。

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制度。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制度瓦解时期,在小商品经济两极分化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的。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和平地”形成的。资产阶级不仅利用无数次农民起义,才从封建地主阶级手里夺得政权;并且用最残酷的暴力手段,强制剥夺了大批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才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 829页)资本的产生“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马克思悠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 783页)

  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是在十四、十五世纪地中海沿岸若干城市中首先产生的。西欧在十六世纪开始形成资本主义制度。十七、十八世纪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经过了长期的斗争,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战胜了封建制复辟的危险。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自一八四〇年的鸦片战争以后,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统治一切。商品生产成为普遍形式,劳动力也成为商品。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取得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 679页)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日、加强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像狼一样吮吸着工人的血汗,夺去无数工人的生命,使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资产阶级国家是保护资产阶级、镇压无产阶级的暴力工具。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和“自由”,掩盖不了资本主义制度就是雇佣奴隶制度的实质。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利益一致、关于自由竞争必将带来普遍协调和全民幸福的学说完全是撒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65页)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在各别企业中的生产的有组织性和在全社会中的生产的无组织性之间的矛盾。其阶级表现则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最明显地表现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它给无产阶级带来极大的灾难,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动摇着资产阶级的整个统治。

  资本主义制度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的社会化。但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与社会化了的生产力相冲突,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时,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就表现为特别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特别剧烈的阶级斗争。这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 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自己灭亡的经济条件,也造成了自己的掘墓人——在大工业基础上团结起来的革命无产阶级。因此,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63页)

  当前,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在作垂死挣扎,拼命维护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制度,妄图拉住历史车轮。但是,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管反动派怎样企图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且将必然取得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运动的伟大胜利,摧毁了以刘少奇和林彪为头子的两个资产阶级司令部,粉碎了他们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但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依然存在,资产阶级复辟和无产阶 级反复辟的斗争将要长期进行下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经验证明,只要我们坚 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加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马克思主义就一定战胜修正主义,无产阶级就一定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就一定战胜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在旧社会内部自发产生,只有在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过程中,才能建立和发展起来。

  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是人类历史的伟大飞跃,它开始了劳动人民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变为统治阶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国家对敌人实行无产阶级专 政,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集中制。人民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纪律约束自己。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利润,不是为少数剥削者服务,而是为了满足国家和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反对一切形式的剥削,反对不劳而获,反对特殊化。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它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逐步得到满足。我国新旧社会的对比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是从有阶级社会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时期,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社会主义制度有一个从产生、巩固到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同时,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虽然被推翻,但是还没有被消灭,他们在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的势力和影响将长期存在。小生产的残余还存在,商品经济还起着作用,新的资产阶级分子还会不断产生。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以及反映这些差别的资产阶级法权也将继续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主义社会“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10页)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列宁选集》第四卷 84页)毛主席指出:“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毛主席还指出:关于资产阶级法权,“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林彪贩卖孔孟之道,散布修正主义谬论,否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否认无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否认无产阶级专政对尚存在的那部分资产阶级法权应该加以必要的限制,恶毒攻击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鼓吹要搞什么“真正的社会主义”。实际上他要搞的是苏修式的假社会主义,真资本主义。勃列日涅夫吹嘘苏联已经建成了所谓“发达的社会主义”,其实是“发达的” 资本主义,即社会帝国主义。

  毛主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进行侵略和颠覆的危险也将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复辟和无产阶级反复辟的斗争,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中心。它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或者走向共产主义,或者复辟为资本主义。因此,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长期、曲折的斗争。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像初升的太阳,还很年轻。它是在斗争中诞生的,也只能在斗争中成长。但是,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历史的潮流总是不可抗拒的。只要我们坚持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不断开展反修防修的革命斗 争,用马克思主义占领上层建筑各个阵地,加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全面专政,那末无产阶级就必定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就必定战胜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就必定战胜修正主义。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是以单一的全民听有制为基础的,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没有国家的社会;是绝大多数人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产品极其丰富的社会;是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社会。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三卷 12页)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革命,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都将出现根本性质的变革,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飞跃。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71—272页)毛主席也指出:“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实践论》)

  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必须经过无产阶级专政。没有无产阶级专政,就不能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不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在实现共产主义以前,无产阶级一天也不能放弃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不能放弃无产阶级专政,不能放弃继续革命。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灭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反映这些矛盾的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两条路线的斗争,仍然会存在。

  实现共产主义要靠全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共同努力,要靠世界革命的胜利,一国不能单独建成共产主义。毛主席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后胜利,不但需要本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而且有待于世界革命的胜利,有待干在整个地球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使整个人类都得到解放。”苏修叛徒集团胡诌苏联已经取得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的胜利”,已经是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了。他们大肆鼓吹要在苏联建成一个“和谐一致”的、人人过“美好生活”的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土豆烧牛肉”的假共产主义。刘少奇胡说共产主义就是“擦胭脂,抹口红,讲生活”。林彪鼓吹共产主义要“拿‘产’字作旗帜”,共产主义就是“大家发财”。这实际上是打着共产主义旗号的资本主义。

  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一百多年以前,当共产主义在欧洲被一切旧势力当作幽灵来驱逐的时候,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公开宣布:“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85—286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斗争历史证明了 这个科学真理。现在,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快进博物馆了,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则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只要全世界革命人民团结起来,经过长期的斗争,彻底打倒帝、修、反,那么一个没有帝国主义,没有资本主义,没有剥削制度的共产主义新世界就一定能够建立起来。

国家消亡

  国家消亡 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国家,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国家消亡只是指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而言的。资产阶级国家决不能自行消亡,而只能被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所消灭。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只有阶级消灭了,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国家,才会丧失其作用,没有需要,逐步地消亡下去。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已经大大提高,社会产品已经极大的丰富,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本质差别已经消失;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已经大大提高,十分习惯于遵守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社会实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同时在国际范围内消灭了剥削制度,国家才会消亡。“这个过程是长期的,它的长短将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列宁选集》第三卷 253页)

  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的很长历史时期内,国家不能消亡。因为帝国主义还存在,国内反动派还存在,国内阶级还存在。无产阶级必须强化自己的国家机器,实行对资产阶级专政,镇压国内阶级敌人的复辟活动和防御国家外部敌人的侵略。恩格斯说:“无产阶级必须采取政治行动,必须实行专政以过渡到废除阶级并和阶级一起废除国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527页) 毛主席说:“消灭阶级,消灭国家权力,消灭党,全人类都要走这一条路的,问题只是时间和条件。”(《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35页)强化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正是为国家消亡创造条件。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问题的辩证法。

  国家消亡的理论是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组成部分。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阶段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21页)苏修叛徒集团用“全民国家”代替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复辟资产阶级专政。

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用唯心主义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哲学思想,也叫唯心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同历史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它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把全部历史的发展归结为少数英雄人物的历史。它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否认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心主义不是把人们的观念、精神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就是把某种超人类、超自然的精神力量即上帝,看作是人类社会的主宰(客观唯心主义)。在我国,以孔丘、孟轲为代表的儒家鼓吹的天命论,就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典型。孔丘鼓吹人类的命运是由“老天爷” 安排的,“圣人”和帝王将相是受“天命”来统治人民,主宰一切的,他们可以使奴隶制永世长存。孟轲宣扬“万物皆备于我”,认为只有“良知良能”的“圣王”,才能平治天下,左右历史。十九世纪德国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虽然承认历史是发展的,并且有它的内在联系,但他又把历史看成是一种非常神秘的“绝对观念”(上帝)的反映,是“概念的前进运动”。江湖骗子杜林认为现实世界和人类社会,是按照世界形成之前就已存在的“模式”构成和运动的。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恩格斯指出:“旧的、还没有被排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66页)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占统治地位。在我国历史上,以荀况、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反对儒家的天命论和形而上学,认为社会历史是发展的、进步的,主张适应历史潮流,变革社会制度,发展物质生产,具有朴素的历史辩证法观点。但是由于受到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们强调帝王的作用而蔑视人民群众,更看不到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因此,他们的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欧洲的旧唯物主义者,包括费尔巴哈在内,他们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他们的历史观却是唯心主义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244页)

  唯心史观之所以根深蒂固,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为了欺骗人民,维护剥削特权,经常歪曲历史,宣扬唯心史观;另一方面是由于生产规模狭小,社会联系不广,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不可能深入研究历史的因果联系和找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有到出现了大工业生产和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人们才能够对社会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产生,宣告了唯心史 观的破产。

  唯心史观归根到底是为了证明“压迫有理”,“剥削有理”,“造反无理”,是剥削阶级愚弄人民,扼杀革命,维护反动统治的思想工具。一切机会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为了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开历史倒车,都要用唯心史观来歪曲历史。从伯恩施坦、考茨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刘少奇和林彪等修正主义路线头子鼓吹的“唯生产力论”、“人性 论”、“天才论’”、“英雄史观”等等谬论,都是唯心史观的表现。林彪用剥削阶级的“政变” 史代替阶级斗争的历史,把孔孟之道奉为“中国文化之来源”,把儒家的“德”、“仁义”、“忠恕”一类反动说教,说成是“历史唯物主义”,妄图为历史唯心主义翻案,为复辟资本主义制造反革命理论根据。林彪的灭亡,宣告了他鼓吹的唯心史观的破产。但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表明,反映政治上两条路线斗争的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将会长期存在。“我们是反对历史唯心论 的历史唯物论者。”(《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404页)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两条路线斗争中,分清什么是唯物史观,什么是唯心史观,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阶级斗争、路线斗争问题,彻底批判修正主义路线,不断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英雄史观

  英雄史观 也叫天才史观,主张英雄创造历史,是历史唯心主义。

  英雄史观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认为英雄人物是天生的“圣贤”,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从而把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歪曲为帝王将相的历史,英雄伟人的历史。这是对历史的颠倒。

  英雄史观是剥削制度的产物,由来己久。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代表孔丘和孟轲,为了挽救和复辟奴隶制,曾大肆鼓吹这种谬论。他们把“圣人”说成是“生而知之”的上等人,胡说“无君子莫治野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他们认为只有那些“前知千岁,后知万世” 的“圣王”,才能平治天下。这种反动理论,为中国历代反动统治者所继承和提倡。曾国藩和蒋介 石都嚎叫要“效法圣哲”,“崇拜英雄”,妄图以此阻挠历史前进。在西方,古希腊奴隶主贵族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最有智慧的哲学家是天生的统治者,应该做王。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黑格尔,胡说历史是体现“世界精神”的伟人创造的,人民是“一群无定形的东西”,只能追随这些“灵魂领 导者”前进。十九世纪末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尼采的“超人”哲学,更是极端反动的英雄史观,成为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的反动理论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英雄史观无非是要证明“历史上产生的阶级差别是自然的差别,人们必须向天生的贵人和贤人屈膝”。“最后得出一个答案:应该由贵人、贤人和智者来统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 307页)林彪把反动的“天才论”作为反党的理论纲领。 他鼓吹历史是“天才”、“英雄”们创造的,诬蔑人民群众是“马大哈”、“糊涂虫”。毛主席针 锋相对地批判了这个谬论,并明确地提出了“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这个区别两种历史观、两条思想路线的根本问题。以后,林彪又抛出了“英雄和奴隶共同创造历史”的诡辩。他把“英雄”同群众并列和对立起来,实质上是要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实,他所谓的 “英雄”,就是他那一伙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革命小丑。他自比天马,以“至贵”、“超人”自居,狂叫“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而对人民的伟大领袖却怀着刻骨的仇恨,进行恶毒的攻击和污 蔑,充分暴露了他阴谋篡党夺权,妄图复辟资本主义,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反革命野心。

  毛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93页)这是对奴隶们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的最精辟的概括。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历史,也创造了自己的英雄。任何英雄人物,只有依靠人民群众,依靠集体智慧,才能对历史的发展起重大的促进作用。

多元论历史观

  多元论历史观 认为社会发展是多种因素决定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它把政治思想、宗教、文化、教育、道德等社会精神现象,同社会生产方式一起,都看成是决定社会面貌和社会发展的根源。它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反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等科学论断。美国实用主义者詹姆士、杜威及其中国门徒胡适,都是多元论历史观的狂热吹鼓手。他们胡说社会发展是文化和人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多元论历史观又是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唯心史观。

  他们鼓吹多元论历史观的目的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革命。杜威公开叫嚣要用多元论历史观来“挖掉”社会经济规律,“摧毁”阶级斗争观念,“证明”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胡适从多元论历史观出发,大肆宣扬旧中国是“五鬼(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闹中华”,否认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他妄图用“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来代替“根本解决”的政治革命。这就彻底暴露了多元论历史观为帝国 主义和地主资产阶级效劳的反动本质。

唯生产力论

  唯生产力论 一种国际修正主义思潮。它认为社会发展只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只要单纯发展生产力,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唯生产力论从资产阶级的反动立场出发,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革命的原理,歪曲政治和经济、革命和生产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大生产力(生产技术)的作用,根本抹杀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性力量,根本抹杀生 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唯生产力论历来是修正主义者用来进攻无产阶级的反革命思想武器。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他们用唯生产力论来反对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他们又用这套谬论来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为推翻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开历史倒车制造理论根据。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头子伯恩施坦适应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反革命需要,首先抛出了唯生产力论。他鼓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资产阶级“统治者的宫殿”会“自然而然地崩溃”,反对无产阶级进行暴力革命。叛徒考茨基、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等,都以唯生产力论为依据,叫嚣“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 现社会主义的水平”,猖狂反对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上台后,更大肆宣扬唯生产力论,鼓吹什么“社会主义成长为共产主义的道路就是生产力的不断增长”,认为只要生产力高度发展了,共产主义就会自然而然地实现。唯生产力论成为他们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残酷剥削和压迫苏联人民,把社会主义国家变为社会帝国主义的反动思想工具。

  在我国,陈独秀、刘少奇、林彪这些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也都是唯生产力论的狂热鼓吹者。他们的矛头始终指向我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在民主革命时期,陈独秀、刘少奇一伙借口“中国生产力水平低”,反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在社会主义改造到来的时候,刘少奇以发展生产力为名,提出“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的反革命口号,反对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他又鼓吹国内的主要矛盾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套谬论,并伙同陈伯达背着毛主席,把这一修正主义谬论塞进党的八大决议。在文化大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刻,林彪又鼓吹“历史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并提出九大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这完全是刘少奇那个修正主义谬论的翻版。林彪一伙鼓吹 唯生产力论的目的,并不是要发展社会主义生产,而是为了彻底改变党的基本路线,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阴谋颠覆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实行封建买办法西斯专政。

  唯生产力论同历史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肯定生产力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和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但是,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必须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才能变革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迅速发展。马克思指出:“革命之所以必需”,“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推翻统治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77页)而生产力本身,是由于“阶级对抗的规律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 104页)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阶级斗争仍然是发展生产的根本动力。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深入开展社会主义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才能更好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革命统帅下,努力增加生产,加快社会 主义建设的步伐。毛主席关于“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方针,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必须遵循的原则。唯生产力论“撇开阶级对抗,颠倒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 104页),归根到底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综合经济基础论

  综合经济基础论 一种鼓吹阶级合作的修正主义谬论。它认为我国工人阶级取得全国政权以后的经济基础,是由多种经济成分“综合”而成的。

  一九五三年,毛主席提出了我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杜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的任务,使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强大的经济基础。毛主席痛斥了叛徒刘少奇抛出的所谓“五种经济(指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的发展资本主义的黑纲领。就在这个时候,杨献珍按照刘少奇的黑旨意,炮制出一个反动的唯生产力论的“综合经济 基础论”,明目张胆地反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套谬论一出笼,立即受到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的迎头痛击。这就是建国以来哲学战线上的第一次大论战。

  杨献珍荒谬地宣称: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是“综合性的”,“既包括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也包括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也包括个体农民经济成分”,它们“能够平衡地互相衔接地发展”,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要一视同仁地为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在内的“整个经济基础服务”,“也要为资产阶级服务”。杨献珍这套谬论的反革命实质是十分明显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一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只能以资本主义经济为基础,社会主义的土层建筑只能以社会主义经济为基础。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决不能成为同一个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在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中,占支配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间,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列宁选集》第四卷 84页)因此,这两种根本对立的经济成分,决不可能构成一个所谓“综合性”的经济基础。“综合经济基础论”完全抹杀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区别,抹杀我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激烈斗争,显然是为保持和发展资本主义效劳的。

  “综合经济基础论”否认过渡时期上层建筑的阶级性,抹杀上层建筑领域内的阶级斗争,充分暴露了它的阶级投降主义的反动实质。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为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它的历史使命就是要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战胜资本主义经济,保证工人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最后达到完全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目的。“综合经济基础论”要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一视同仁”地为资产阶级服务,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妄图使资本主义经济战胜社会主义经济,用资产阶级专政代替无产阶级专政,把历史拉向倒退。

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 一种资产阶级反动社会学流派,它利用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缺点和错误来解释社会现象。主要代表有德国的朗格、魏斯曼、阿蒙等人。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长期科学实践中,发现所有的动植物为了自身的生存,都必须和周围的一切进行斗争。在斗争过程中,能够获得食物并适应周围环境的,就保存下来,反之,就被淘汰。他认为这种“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发展的规律,从而创立了进化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他这一重要贡献,给予很高评价,同时也指出他学说中的缺点和错误,如过 分夸大“生存斗争”、“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中的作用,而没有看到物种进化的内因。

  一些资产阶级的反动社会学家,利用和扩大达尔文进化论的上述弱点,胡说“生存斗争”也是社会的固有规律,人类也是“强者”、“适者”生存,“弱者”灭亡,社会不平等和社会阶级的存在,只是个人天赋不平等的结果;甚至公开宣称资本家是“适应能力最高者”,是“超人”,而劳动人民是生存竞争中的失败者,是“劣等人”。这显然是“弱肉强食”、“剥削有理”的强盗逻辑,赤裸裸地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种谬论流行于资本主义国家,以后与反动的马尔萨斯主义结合起来,被帝国主义分子大肆宣传,并成了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侵略行动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早就有力地批判了这一谬论。马克思讽刺这种不去分析社会中具体的阶级斗争,而把全部历史仅仅归纳为“生存斗争”这么一句空话的做法,是“华而不实、假冒科学、高傲无知和思想懒惰的人”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二卷 672页)恩格斯也说:“只要把迄今的历史看作一系列的阶级斗争,就足以看出,把这种历史理解为‘生存斗争’的稍加改变的翻版,是如何的肤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四卷 164页)

  我国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严复,通过翻译和评述赫胥黎的《天演论》,传播过社会达尔文主义。他从资产阶级爱国主义立场出发,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认为中国如不改革,势必被 “优胜劣败之公例”所淘汰而“亡国灭种”,想以此来激励人们奋发图强。他的愿望是好的,但是他所依据的理论却是极端错误的。这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和理论上的贫乏性。实践 证明,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才能救中国。

社会有机论

  社会有机论 一种把人类社会比作动物有机体,运用生物规律来说明社会现象的资产阶级反动社会学说。主要代表是英国资产阶级社会学家斯宾塞。

  斯宾塞认为社会是一个特殊的有机体,它和动物机体一样成长和发展着。社会中的人像细胞一样,在有机体中起着作用,并消费他所应得的养料。他从动物机体有营养系统(消化器官)、分配系统(血液循环)和支配全身的调节系统(大脑、神经),推论出社会中也必然存在着“有机的”分工:担任“营养职能”的工人、农民,为社会生产财富;担任“分配职能”的商人和交通运输业,为社会交换商品;而工业资本家则是调节生产,起指导作用的社会的“大脑”。他宣称,资产 阶级占统治地位,工人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是必然的阶级“协作”与“和精”。他竭力把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说成是“天然的”、合乎生物规律的表现,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则是 “违反自然”的“瓦解”行为。

  这种反动谬论,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十分流行。德国的反动社会学家谢夫莱 (1831-1902年)还把各种社会集团也比作人体的各种器官;法国的反动社会学家沃姆斯(1869- 1926年)曾著书拥护这个谬论,用它为德国殖民主义辩护。法国的福叶、英国的德雷伯、美国的温斯顿等人,也都是社会有机论的宣传者。社会达尔文主义、种族主义等谬论,可说是社会有机论的变种。

  斯大林在《十月革命的国际性质》一文中,揭露了这一谬论的阶级本质和反动作用,他说:“那种认为被剥削者离不开剥削者正如头部和躯体的其他各部离不开胃部一样的陈旧 ‘理论’,……是妨害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化的最大障碍之一。十月革命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就是它给这种骗人的‘理论’以致命的打击。”(《斯大林全集》第十卷 205页)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 一种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资产阶级社会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是十八世纪法国的孟德斯鸠,十九世纪英国的布克尔等人。他们认为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等)直接决定人类的体质、心理和道德,决定人口的分布,种族的优劣,文化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并由此决定各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普列汉诺夫也认为社会制度 “是由地理环境的属性决定的”,陷入了反马克思主义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毛主席说:“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矛盾论》)地理环境既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更不能决定一种社会制度转变为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制度。地理环境决定论不能解释为什么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一些国家的社会制度却有根本的区别;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在同一个国家里,在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很大变化的情形下,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例如,一百多年来,中国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却发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使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地理环境的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们所遇到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是物质资料生产的“自然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4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的好坏,对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却起着极不相同 的作用。在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条件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甚至遭到严重的破坏,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可以移山填海,变沙漠为绿洲,变海滩为良田,创造出人间的奇迹。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它虽然对摆脱封建神道主义的束缚,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却要使人们成为自然界的奴隶。它妄图使人们相信: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是地理环境决定的,是永远不能改变的。随着资本主义的没落,它就变成了用地理原因来为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侵略辩护的“地理政治论”。

地理政治论

  地理政治论 一种认为地理决定政治的帝国主义理论。它宣扬地理环境直接决定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策,是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实行殖民政策,发动侵略战争,争夺世界霸权的思想武器。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被德国法西斯分子吹捧为“地理政治之父”的拉采尔,系统地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政治生活”的反动论点,鼓吹“优秀”民族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必须扩张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典资产阶级地理学家哲伦,首先使用“政治地理”这个名词,鼓吹帝国主义大国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必然要和弱小国家结成“综合体”。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的顾问豪斯霍菲尔更露骨地宣扬:地理政治是“分配地球空间的强有力的战斗手段”。地理政治论 被希特勒匪帮宣布为“国社党的世界观”。当时日本军国主义也把地理政治论作为鼓吹“亚洲共荣圈”的理论依据。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为了与美帝。争夺世界霸权,大肆鼓吹要从“最有利的自然条件”出发,来确定“国际分工”和实行“生产专业化”,把一些东欧国家变成苏修的果菜园、畜牧场和附属加工厂。它借口生产力的发展“超出了国界”,提出“取消边界”的“经济一体化”计划,鼓吹建立什么“国家间的经济综合体”,妄图把其他国家的领土“综合”到苏修大帝国的版图中去。这同当年希特勒分子鼓吹的“经济综合体”和“大国统一小国”是何等一致!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和殖民政策,帝国主义之间争夺霸权的斗争,其深刻的根源在于追求超额利润的帝国主义垄断制度,而决不是地理环境。今天苏修统治集团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和法西斯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当然不是由于苏联的气候、河流或西伯利亚的沙漠有了变化,而是由于苏修在国内复辟了资本主义,产生了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变成社会帝国主义的结果。

阶级和阶层

  阶级和阶层 由于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所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而分成不同的社会集团,即是阶级。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划分阶级的主要依据,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列宁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选集》第四卷 10页)

  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生产的东西,除了自己消费之外,没有剩余,人人都必须劳动,没有产生阶级的可能。随着生产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私人占有制以及商品交换,在这样的条件下,就逐渐出现了自己不劳动,靠占有他人剩余产品而生活的剥削阶级。奴隶主阶级便是最早出现的剥削阶级。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消灭,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归根到底是由生产所决定的。恩格斯指出,阶级的“这种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321页)随着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对生产资料的阶级占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社会划分为阶级,将“不仅成为多余的,而且成为经济、政治和精神发展的障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322页)这时必然导致阶级的最后消灭。

  阶级对立不仅表现于经济领域,同时还表现于政治、思想等上层建筑领域中,其根源则深植于经济领域之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借助于国家政权在政治上也占统治地位。不同的阶级地位,决定着人们的不同的政治态度和精神面貌。各个阶级社会,都存在着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在奴隶社会中是奴隶主和奴隶;在封建社会中是地主和农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资本家和工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基本的对立阶级还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从本完成以后,并不等于消灭了阶级。苏修叛徒集团否认苏联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为了掩盖他们一小撮官僚资产阶级和苏联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阶级对立的真相。

  阶层是阶级的一部分。同一个阶级中,由于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的不同而分成若干阶层。如地主阶级可分为大、中、小三个阶层;资产阶级可分为大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两个阶层等等。

  一切革命同志,尤其是担负领导责任的同志,都要通过调查,明了社会各阶级的经济、政治状况和各阶级的相互关系,才能“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反对本本主义》)只有采取正确的政策,对待各个阶级和阶层,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孤立和战胜一小撮最顽固的阶级敌人。

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 指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由于各对立阶级之间存在着根本利益的冲突,因而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恩格斯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32页)毛主席也指出:“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376页)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如果没有奴隶反对奴隶主、农民反对地主、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也就没有人类历史的发展。特别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更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

  无产阶级采取三种基本形式向资产阶级展开斗争,即经济斗争、思想斗争、政治斗争,其中政治斗争是最主要的斗争形式。“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60页)一切阶级斗争都必然要发展成为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斗争。列宁强调指出,只有抓住了 政治斗争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机构时,才是充分发展的阶级斗争。经济斗争、思想斗争都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332页),这是阶级斗争发展的规律。列宁说,谁要是仅仅承认阶级斗争,那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同庸俗小资产者(以及大资产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这里。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测验是否真正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列宁选集》第三卷 199页)

  机会主义者只要议会斗争、合法斗争,反对暴力革命,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叛徒考茨基胡说:“无产阶级的政治任务”,“不是破坏国家政权”,而是“引起国家政权内部力量对比的某种变动”①,他力图把阶级斗争限制在确保资本主义制度的范围之内,不许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篡夺苏联党政大权之后宣称:“社会主义解决了一个巨大的社会问 题——消灭剥削阶级以及产生人剥削人的原因”②,公开取消无产阶级专政,代之以所谓“全民国家”,实际上是大资产阶级专政,法西斯专政,他们代表一小撮新型官僚资产阶级的利益,对苏联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苏联人民反对苏修叛徒集团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对抗性的阶级斗争。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仍然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在毛主席领导下,同国内外敌人,进行了反复、激烈的斗争,特别是粉碎刘少奇、林彪两个资产阶级司令部的斗争,深刻地教育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否则,就会走到斜路上去。

①《新策略》 ②《苏联共产党纲领》

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

  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 自在阶级指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和斗争处于初期状态,“只认识资本主义各个现象的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实践论》),还只限于和直接剥削自己的资本家作斗争,还没有把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来反对,斗争是自发性的。自为阶级指无产阶级已“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理解了社会阶级的剥削关系,理解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实践论》),意识到本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关系,能够对资产阶级开展有组织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进到自为阶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早是破坏机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组织工会,进行罢工斗争。至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发展成为政治斗争,直至举行武装起义。如一八三一年、一八三四年法国里昂工人的起义,一八三六年开始的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一八四四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的起义等等。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用以教育广大无产者,使无产者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自己的历史使命,进而建立起自己的政党,这时就成为自为阶级。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 由自在阶级转化为自为阶级。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对提高无产阶级的觉悟和发展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列宁说:“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的功绩,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他们教工人阶级认识到和意识到自己的作用,用科学代替了梦想。”(《列宁全集》第二卷 2页)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总结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经验,同时又批判地吸取了人类历史上全部文化的精华而创立起来的。有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才走上正确的道路。

  自从无产阶级成为自为阶级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曲折的道路上蓬勃发展,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即“资本主义决然死灭和社会主义决然兴盛的时代”。(《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641页)觉醒了的无产阶级一定能够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完成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使命。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中,我国工人阶级“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自己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充分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取得更大的胜利,我们一定要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工人阶级要在阶级斗争中和向自然界的斗争中改造整个社会,同时也就改造自己。工人阶级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逐步克服 自己的缺点,永远也不能停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一切社会现象,就是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 (《列宁选集》第二卷 587页)

  无产阶级政党,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研究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才能分清 敌友,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政策。毛主席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3页)毛主席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作过详尽的具体分析,深刻地揭示了各个阶级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制定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主席又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指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仍然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 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从而制定出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光辉范例。

  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使我们正确地估计革命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毛主席指出要 “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90页)这样,当敌人暂时居于优势时,就不会被它的表面 大的现象所迷惑;当敌人濒于灭亡时,就不会被它伪装的可怜相所欺骗。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愚公移山》、《关于重庆谈判》、《将革命进行到底》、《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等著作,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分析形势、指明方向、提出任务、鼓舞斗志的光辉典范。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一致的。我们在对问题作阶级分析时,既要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又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才能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作出合乎实际的判断。

  每个革命者都必须学会阶级分析方法,划清敌我界限,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一边,绝不能站到人民的敌人那一边去,这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根本立场问题。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对于在革命斗争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清本质与非本质,主流和非主流,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这样才不致于迷失方向,滑到斜路上去。

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

  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18页)在阶级社会中,一切社会关系本质上都是阶级关系,人的本质就是阶级本质。这就是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

  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主要在于劳动(即生产)。“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508页)人类的生产,从来都是社会的生产。因此,每个人都不是脱离社会生产关系的纯生物学上的人或纯个人。毛主席说:“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实践论》)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不是作为孤立的个人,而是作为一定阶级的成员,处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之中。人的思想感情和言行,都是受他所属的阶级利害关系所制约的。因此,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资产阶级的人性(即阶级性)是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尔虞我诈。无产阶级的人性(即阶级性)是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懂得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对加强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观念,加强无产阶级的党性,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根据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来分析历史和现实斗争,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切剥削阶级都大肆宣扬超阶级的“人性”。苏修叛徒集团大讲什么“真正人性”,“人类的 共同感情”;林彪胡说什么“人的社会性就是团结协作”等等,都是为了掩盖他们的地主、资产阶级的本性,以利于欺骗和镇压劳动人民。实际上他们主张的是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不过日头上不这样说罢了。

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敌我矛盾是由于敌对阶级根本利益冲突而产生的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一般说来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在不同的国家及其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我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之间的矛盾是敌我矛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切赞成、 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人民与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及社会集团之间的矛盾,都是敌我矛盾。“在我们国家里,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一般地属于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这是因为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面性。”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我们一定要严格加以区分,不能混淆。由于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相同。敌我矛盾采取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即运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去压迫阶级敌人,在一定时期内依法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同时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在劳动中改造成为守法的自食其力的公民,并注意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按照“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的公式,采取民主的方法。“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3页)也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首要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在一般情况下,大量出现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只有认真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才能把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敌我矛盾可能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也可能转化为敌我矛盾。

  正确区别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客观需要。只有正确区别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才能分清敌我,才能团结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干部和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去战胜故人,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林彪及其一小撮死党分子,长期以来利用人民内部矛盾,制造谣言、挑拨离间、混淆和颠倒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妄图分裂党,分裂干部,分裂群众,其罪恶目的就是要改变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

  毛主席关于正确区别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和政策,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国家

  国家 国家是实行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敌对阶级的暴力机器。国家政权的主要成份是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对于敌对的阶级,它是压迫的工具,它是暴力,并不是什么‘仁慈’的东西。”(《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365页)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原始社会里,没有阶级,也就谈不上有阶级压迫工具的国家,那时只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氏族组织。当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以后,剥削阶级为了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特权地位,就要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反抗,于是就建立起专门从事阶级压迫的机关,即国家。表面看来,国家似乎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实际上它只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恩格斯说:“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但是,说国家是这样的,这仅仅是说,它是当时独自代表整个社会的那个阶级的国家:在古代是占有奴隶的公民的国家,在中世纪是封建贵族的国家,在我们的时代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当国家终于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它就使自己成为多余的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 305页)

  国家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毛主席说:“阶级消灭了,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的一切东西,政党和国家机器,将因;其丧失作用,没有需要,逐步地衰亡下去,完结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走到更高级的人类社会。”(《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357页)为了给国家消亡创造条件,必须加强无产阶级专政。

  国家按其阶级性质,可分为奴隶主国家、封建主国家、资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国家,也有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所采取的过渡的国家形式)。现今,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切国家都有对内对外两方面的职能:剥削阶级的国家对内是镇压广大劳动人民,对外是防御别国侵略或侵略别国,保护和发展剥削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的国家则与此相反,它的职能:一是压迫国家内部的反动阶级、反动派和反抗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分子,镇压一切叛国)的和反革命的活动;二是防御国家外部敌人的颠覆活动和可能的侵略。

  一切剥削阶级和修正主义者,总是力图隐瞒或歪曲国家的实质,把国家说成是超阶级的或者是 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列宁驳斥这类谬论时指出:“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列宁选集》第三卷 175页)“如果阶级调和是可能的话,国家就不会产生,也不会保持下去。”(《列宁选集》第三卷 176页)孔丘、孟轲鼓吹的“仁政”,以及苏修叛徒集团鼓吹的“全民国家”,统统都是骗人的鬼话。统治阶级对于被统治阶级从来只有残酷镇压,根本不讲“仁慈”;只要国家还存在,它始终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全民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已经变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侵略和颠覆活动,都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可耻的失败,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更加巩固。

政权

  政权 也称国家政权。是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权力机构,由军队、警察、法庭及其他专政机关组成。它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和工具,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任何国家政权都有镇压和保护两方面的任务。区别政权的性质主要看它镇压谁、保护谁。对广大劳动人民是保护还是镇压,这是无产阶级政权和一切剥削阶级政权的根本区别。

  全部阶级斗争的历史告诉人们,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权在哪一个阶级手里,这一点决定一切。”(《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 357页)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恩格斯说:“工人阶级根据自己的经验深深地相信,他们的地位要得到任何可靠的改善,不能够依靠别人,而应当亲自争取,首先应当采取的办法是夺取政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 274页)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中国人民懂得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512页)和“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975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懂得“被压迫阶级如 果不努力学会掌握武器,获得武器,那它只配被人当作奴隶使唤”。(《列宁全集》第二十三卷 77页)

  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夺取政权仅仅是革命的开始,“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328页),更艰巨、更光荣的革命任务还在后头。古今中外,一切先进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总要经历长期反复的斗争,才能逐步巩固他们的政权。无产阶级革命不同于一个剥削阶级取代另一个剥削阶级的革命,它要逐步地达到彻底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直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因此,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势必更加激烈。二十多年来,我国人民在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国内外反动派进行了反复的较量,经历了极其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粉碎了高岗、饶漱石、彭德怀、刘少奇、林彪妄图对内复辟资本主义、对外投降卖国的阴谋,从而不断巩固和加强了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无论中国革命的经验,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都是如此。毛主席为我们党制定的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我们必须坚持这条基本路线,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才能使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更加巩固,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更加强大。

国体和政体

  国体和政体 国体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谁是统治阶级,谁是被统治阶级,表明国家的阶级性质。政体是指政权的组织形式,即一定阶级用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任何国体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政体。例如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政体一般是资产阶级共和民主制,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政体则有人民代表大会制等。

  对于政体来说,国体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同一国体可以采取几种不同形式的政体,例如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政体,除了共和民主制外,还有君主立宪制、法西斯制。这主要取决于社会各阶级力量的对比状况和统治阶级中各阶层力量的对比状况。资产阶级共和民主制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独揽政权的统治形式。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妥协,实行联合统治的形式。资产阶级总是隐瞒其统治阶级的地位,故意把政体与国体混为一谈,使用“国民”、“民主”之类的名词来掩 盖其一个阶级专政之实质。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彻底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不能满足于政体的改变。

  政体又反作用于国体。“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毛泽东选集》一 卷本 638页)对。于己经取得政权的无产阶级来说,要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主要是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同时又必须使自己的政体不断完善,不让阶级敌人有可乘之机,将无产阶级专政蜕变成资产阶级专政。苏修叛徒集团利用原有国家制度某些环节上的缺陷,窃取国家最高权力,复辟资 产阶级专政,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林彪念念不忘“克己复礼”,也是妄图利用政体问题来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在我国复辟地主、资产阶级专政。为了加强无产阶级对国家机构的领导,新宪法明确规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工农兵为主体,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等等,这必将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 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反动阶级、反动派实行专政,二者的结合,就是人民民主专政。毛主席说:“我们的专政,叫做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表明,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制度,而由工人阶级团结全体有公民权的人民,首先是农民,向着反动阶 级、反动派和反抗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分子实行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整个革命历史证明,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要失败,有了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胜利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这两个阶级占了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要对反动阶级、反动派实行专政,必须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毛主席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369页)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和国际革命力量是团结一致的,我们的斗争得到各国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对反动阶级、反动派和反抗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分子实行专政,压迫这些人,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如要乱说乱动,立即取缔,予以制裁。“我们对于反动派和反动阶级的反动行为,决不施仁政。”(《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365页)只要他们不造反,不破坏,不捣乱,也给以生活出路,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新人。他们如果不愿意劳动,就要强迫他们劳动,同时也对他们做宣传教育工作。这种对于反动阶级的改造工作,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才能做到。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是保护人民的。只有在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以后,劳动人民才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才能管理国家大事。也只有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条件下,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使自己脱离内外反动派的影响(这个影响现在还是很大的,并将在长时期内存在着,不能很快地消灭),改造自己从旧社会得来的坏习惯和坏思想,不使自己走入反动派指引的错误道路上去,并继续前进,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民主专政,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革命的专政,它和反革命的专政,性质是相反的。无产阶级和一切革命的人民必须学会这一项对待反革命阶级的统治方法,否则就不能维持政权,革命的政权就会被内外反动派所推翻,内外反动派就会在中国复辟,革命人民就会遭殃。

资产阶级民主

  资产阶级民主 是资产阶级享有的民主,又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手段和制度。

  毛主席指出,世界上只有具体的民主,没有抽象的民主。民主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政治的范畴。民主有时看来似乎是目的,实际上只是一种手段,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阶级社会里,只有阶级的民主,没有也不可能有超阶级的民主。

  资产阶级民主同中世纪封建制度比较起来,在历史上是一个进步,但它始终是虚伪的、骗人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有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民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资产阶级的法律规定私有财产是享有选举权的基本条件,这就剥夺了千百万无产者的选举权。资产阶级所谓的普选,实际上就是几年解决一次统治阶级中什么人在国会和政府里充当压迫无产者和劳动人民的代表;资产阶级所谓的“信仰自由”,不过是容忍信仰各种宗教的自由而已;对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恰恰是要从宗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列宁选集》第三卷 630页)每当资产阶级制度的奴隶们起来反对主子、威胁到主子的统治时,这种民主,就表现为对无产阶级的野蛮镇压。巴黎公社的遭遇,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如果说,在一定条件下,无产阶级也利用了资产阶级民主制的话,那仅仅是为了“战胜资产阶级和推翻资产阶 级做好准备”。(《列宁全集》第二十三卷 15页)今天,在号称最“民主”的美国,黑人不能同白人同校读书,同桌吃饭,同乘公共汽车或者火车旅行。美国各级政府、三K党等经常任意逮捕、拷打和残杀黑人。帝国主义的法西斯暴行清楚地告诉人们,资产阶级民主不过是一块遮羞布。

  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头子伯恩施坦、考茨基等吹捧资产阶级的民主是“纯粹的”’民主,给“无产阶级提供了和平取得政权的充分机会”,极力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苏修叛徒集团重复什么资产阶级议会是“全民的代表机构”,“现在工人阶级有可能利用议会民主的机构来夺取政权”等滥调。这充分说明新老机会主义者都是资产阶级的忠实奴才。

自由、平等、博爱

  自由、平等、博爱 “自由、平等、博爱”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提出的口号和纲领,写入当时的《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在政治上的体现。

  “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体现了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以人权反对王权,以人道反对神道,以人类理性反对宗教迷信,以普遍平等反对封建等级特权等思想。它对批判封建制度,启发人民革命意识,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它毕竟是资产阶级用来维护他们阶级私利的虚伪口号。当资产阶级进行民主革命时,他们用这一口号欺骗劳动人民,向封建地主阶级夺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又用这一口号麻痹劳动人民,掩饰他们的血腥统治,以巩固资产阶级专政。在资产阶级政权被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之后,他们还企图用这一口号,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产阶级专政。

  对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始终是一个骗局。资产阶级的所谓自由,不过是要求有剥削雇佣劳动的自由,有掠夺殖民地的自由;而在另一方面来说,就是劳动者只有被剥削的自由,就是殖民地人民只有被掠夺的自由。资产阶级的所谓平等,不过是要求他们有剥削雇佣劳动的平等;而对劳动人民来说,只有在被剥削这一点上是平等的。资产阶级的所谓博爱,不过是要更多的人受他们的剥削,受他们的奴役;而对于劳动人民来说,则是要求他们向资产阶级的剥削感恩戴德。

  几十年以来的老社会民主党人和现代修正主义者,包括中国共产党内的机会主义路线头子,都拿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纲领来冒充社会主义。实际上他们坚持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资本主义制度,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他们是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列宁指出:“谁想根据什么自由、平等、一般民主、劳动民主的平等这类空话来解决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像考茨基、马尔托夫和伯尔尼国际即黄色国际其他英雄们那样),谁就只是暴露出他在思想方面奴隶般地跟着资产阶级跑的小资产者、庸人和市侩的天性。”(《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 383页)苏修叛徒集团一面公然把这一资产阶级的口号写进它的假共产主义纲领,叫嚷什么“一切人的博爱万岁”,一面却对苏联广大人民实行残酷的法西斯专政,同时疯狂地向外侵略和扩张,这充分表明他们是无产阶级最凶恶的敌人。

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 欧洲资本主义形成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反对天主教罗马教皇封建统治的改革运动。

  欧洲封建社会中,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势力十分强大,它与封建国王既争夺又勾结,完全垄断了社会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所以,早期反封建的斗争首先指向教会,是以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的。

  宗教改革的活动早在十三、十四世纪的意大利、法、英、德等国就已发生。十五世纪初,捷克的胡斯战争(反对德国封建主压迫和教会统治,后爆发为农民起义)是近代宗教改革运动的先声。十六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规模最大,影响最广。起初,以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神学教授马丁•路德为领导,反对罗马教皇的控制和压榨,强调人们凭自己的信仰就可“升天”,无需向教会捐献赎罪,主张没收教会财产,取消烦琐的仪式,建立一个适合资产阶级利益的“廉价教会”。由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点燃了农民战争的熊熊烈火。但在猛烈的革命群众运动面前,路德由于害怕群众而倒向封建贵族,成为镇压人民革命的帮凶。农民和平民的代表、神甫闵采尔,起来反对路德,继续领导了这场革命运动。他主张在现实的世界中建立起“天国”,反映了农民和早期无产阶级对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的社会的向往。十六世纪三十——四十年代,法国人加尔文在瑞士领导的宗教改革,比路德激进得多。他对教会组织进行了重大改革,不仅简化了许多宗教仪式,而且使教会采取民主和共和的政教组织形式:教会是“选民”的组织,教职由选举产生,整个教会由定期召开的高级宗教会议领导。这一改革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激进部分的要求,因而获得了胜利。恩格斯说:“当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已经蜕化并把德国引向灭亡的时候,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却成了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共和党人的旗帜,……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252页)

  宗教改革运动,前后延续二百多年,遍及欧洲各国。它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最初形式。由宗教改革而发展起来的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制度和罗马教皇的势力,成为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由于宗教改革,在德、法、瑞士、荷兰和苏格兰等国都先后建立起具有新教义的新教派,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治统治的工具。

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 指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在阶级社会里,就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去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的斗争。它是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和最高表现。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474页)只有通过先进阶级的革命,才能变革社会制度,把社会推向前进。毛主席指出:“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矛盾论》)从历史发展来看,社会革命有几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是以奴隶制代替原始公社制的革命;第二种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革命,如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资本主义制度代 替封建制;第三种是“以最后消灭任何剥削制度和任何阶级为目标的革命”(《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还要从一个阶段转变到另一个更高阶段,这种转变,也是飞跃,也是社会革命,只是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革命的最终目的是根本变革经济制度,解放生产力,把社会推向前进。变革经济制度的斗争必然要发展为夺国家政权的斗争。马克思指出:“每一次革命都破坏旧社会,所以它是社会的。每一次革命都推翻旧政权,所以它具有政治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488页)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主体,不推翻旧的国家机器和建立新的国家机器,就不可能完成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因此列宁指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列宁全集》第二十四卷 18页)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社会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如果是反革命阶级从革命阶级手里夺取政权,那就是反革命政变和复辟行为。

  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必由之路。被压迫阶级要夺取政权,完成革命任务,必须用革命暴力去 消灭反革命暴力。马克思指出:“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 819页)历史上每次伟大的革命无不经过你死我活的国内战争。现代修正主义者否认这个真理,鼓吹什么“和平过渡”,就是背叛革命。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061页)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社会革命是沿着曲折道路、螺旋式向前发展的。以往的革命,无论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围绕着前进与倒退、复辟与反复辟,都经历了几十年或几百年反复、曲折的斗争。以最后消灭任何剥削制度和任何阶级为目标的社会主义革命,较之以往的任何革命,必然要经历更加曲折、更加激烈的斗争。革命能否胜利,关键在于路线。无产阶级要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只有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路线,反对修正主义路线才能实现。否则,即使有了革命形势,也不能夺得政权;即使夺得了政权,也还会重新丧失。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民总是要革命的,任何反复和曲折都不能阻挡革命的前进。

暴力革命

  暴力革命 即进步阶级用武装斗争反对和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暴力革命的理论是历史上阶级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反动阶级的政权,是维护他们反革命统治的暴力机器。被压迫阶级只有用暴力去摧毁反动阶级的国家机器,才能夺取政权。毛主席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是普遍地对的,不论在中国在外国,一概都是对的。”(《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506页)“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矛盾论》)

  暴力革命是普遍规律。从历史上看,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几次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使用了暴力。资产阶级革命,只是一个剥削阶级推翻另一个剥削阶级的革命,尚且不能不经过国内战争。那末要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一切剥削制度的无产阶级革命,不经过国内战争,更是不可能的。巴黎公社正是在武装的革命同武装的反革命激烈搏斗中诞生的。它所经历的七十二天,是武装起义、武装斗争、武装自卫的七十二天。它所犯的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在于对反革命过于宽大,没有立即向凡尔赛进军,消灭反动派,而给敌人以喘息之机,使他们能够反扑过来,屠杀革命人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武装斗争的历史。毛主席说:“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573页)中国人民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解放战争,消灭了蒋介石八百万反动军队,才取得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的。历史证明,一切反动阶级的本性决定 他们不会自动交出政权。每当革命的紧要关头,反动阶级总是首先使用暴力,发动内战,用刺刀来 对付革命。因此列宁说:“历史上还没有过一次不经过国内战争的大革命,并且也没有一个严肃的马克思主义者会认为,不经过国内战争就能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选集》第三卷 578页)

  赞成还是反对暴力革命,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标志。放弃暴力革命,搞什么“和平过渡”,就是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背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陶里亚蒂、多列士等修正主义头子,交出了人民的武装,以暂时换取资产阶级政府里的一官半职,结果使无产阶级已经取得的革命成果全部 丧失。苏修叛徒集团一面反对暴力革命,重弹“和平过渡”的滥调,一面却用暴力镇压国内人民革命和世界人民革命,充分暴露出社会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叛徒、卖国贼林彪一面躲在阴暗的角落 里叫嚷“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用儒家的反动语言恶毒攻击革命暴力,一面却阴谋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这表明一切修正主义者都是一丘之貉。

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即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这种革命通常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内部已经成熟的条件下发生的,其基本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道路。

  十七世纪中叶的英国和十八世纪末叶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而且打击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统治,推动了其它地区国家的反封建革命运动。马克思肯定一六四八年英国革命和一七八九年法国革命的历史作用时指出:“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 125页)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特别是十月革命的胜利,结束了这种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开始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在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最大压迫是民族压迫,这些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必然要反对帝国主义,从而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帝国主义的镇压,可是却得到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无产阶级的援助。因此,不管参加这一革命的阶级、党派、个人是否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这种革命都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而成为新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同盟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是直接打击帝国主义的强大力量,更是当代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同盟军。所以,对待亚、非、拉各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采取什么态度,是区别对外政策中真假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标志。

  资产阶级革命虽然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革命,但却经历了长期的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一六四〇年,在推翻了国王后,接着就出现了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一六六〇年又出现旧王朝复辟,直到一六六八年,资产阶级专政才稳定下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从一七八九年爆发到一八七五年第三共和国成立,经历了八十六年,中间交织着进步与反动,共和与帝制,革命的恐怖与反革命的恐怖,征服外国与投降外国等十分复杂的斗争。这说明任何一次真正的革命,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曲折的道路,才能取得胜利。

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 亦称工业革命。包括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两个方面。技术变革指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指生产关系的改变,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得统治地位。

  产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十七到十八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准备好了条件。十八世纪八十年代,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给英国整个工业部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加速了技术革新和英国的产业革命,使它成为第一个资本主义强国。恩格斯曾指出产业革命对英国的意义,就像政治革命对于法国,哲学革命对于德国一样。机器的大量制造和采用,又推动了采掘、冶炼和化学工业以及运输技术的变革。到十九世纪中期,继英国之后,法、德、美、日等国 也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的结果是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主义制度奠定了物质基础。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整批整批产业军的统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52页)

  产业革命最重要的社会后果,是阶级对立的简单化,社会日益迅速地分裂为两个明显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恩格斯指出:“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296页)

  产业革命带来了大工业的发展,而大工业的发展必然使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日益加深,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必然愈来愈激烈。正是资产阶级自己产生了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的灭亡,都是不可避免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和十月革命以后,无产阶级领导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许多著作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系统的论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按其社会性质来说,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但和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着原则的区别。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世界历史的时代。帝国主义是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主要压迫者。列宁所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都宣布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运动。在这个时代,任何殖 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都不再是世界资本主义反革命战线的同盟军,而变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同盟军了,它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这种“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614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是改变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和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紧密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顽固地坚持民主革命应由资产阶级领导,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然后再搞“第二次革命”,结果导致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左”倾盲动主义者,走到另一个极端,提出所谓“一次革命论”,妄想使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结果使革命遭到新的失败。他们都不懂得或不愿意懂得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

  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五四运动以前,资产阶级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遭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他们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革命性。但由于他们在经济上、政治上异常软弱,对于革命的敌人有妥协性,所以即使在革命时,也不能彻底反帝反封建。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彻底性。“整个革命历史证明,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要失败,有了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胜利了。在帝国主义时代,任何国家的任何别的阶级,都不能领导任何真正的革命达到胜利。”(《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368页)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表明,必须有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无产阶级政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毛主席说:“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369页)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革命策略的理论基础。

  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是消灭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实现共产主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根据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发展的客观情况,经过一系列互相连续又互相区别的革命发展阶段。无产阶级政党指导革命,一定要明确区别革命阶段的性质,不能把不同阶段的革命任务混淆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同时又要使革命的前后两个阶段紧密地连接起来,以便在一个革命阶段的任务基本实现以后,使革命不停顿地发展到下一个更高的阶段,直到完全实现共产主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这个革命理论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完全正确的。按照这个理论办事,革命就前进,就胜利;违反这个理论,就会犯右倾或“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必然导致革命的失败。

  一八五〇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应该是:‘不断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392页)他们指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之后,决不能结束革命,而要不间断地进行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479—489 页)

  以伯恩施坦为首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提出了“革命间歇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他们否认民主革命可以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主张民主革命以后有一个“间歇阶段”。叛徒托洛茨基则以极“左”的面目出现,抛出反革命的“不断革命论”。他抹杀农民的革命作用,否定工农联盟,否定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权,主张抛开农民,跳过民主革命阶段,“向空一跃”,“一 次”实现社会主义,实际上是要“一次”断送无产阶级革命。后来托洛茨基又抛出所谓“世界革命论”,反对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革命理论。列宁痛斥了这些反革命谬论,并明确指出:“我们主张不断革命。我们决不半途而废。”(《列宁全集》第九卷 221页)

  毛主席在领导我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制定了中国革命的正确路线。在民主革命时期,毛主席既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陈独秀一伙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割裂开来的“二次革命论”,又反对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瞿秋白、李立三和王明把两个革命阶段混淆起来的“一次革命论”,明确指出:“中国革命不能不做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644 页)“两个革命阶段中,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而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646页)抗日战争胜利后,毛主席坚决反对叛徒刘少奇 所谓“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投降主义路线,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后来 又批判了刘少奇关于“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的反动纲领,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主席全面地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学说,制定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刻,毛主席又提出了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后胜利问题。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中,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粉碎了刘少奇、林彪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和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活动,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热潮,保证了我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这是毛主席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杰出贡献。

政变

  政变 代表一定阶级、阶层利益的政治集团,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用政治或军事手段夺取政权,就是政变。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中,这是常见的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如果丧失警惕,也会发生政变。

  对政变必须作具体的阶级的分析。一种是剥削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再分配,如我国封建社会中出现的统治集团中争夺皇位的政变。其中有的是统治集团中的革新派反对顽固派的政变,有的是顽固派打击革新派的政变。另一种是被推翻了的反动阶级实行反革命复辟的政变。

  任何政变的出现,都不是由于政变人物的“癖好”,而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马克思在论述路易•波拿巴政变时指出,正是法国当时的阶级斗争“造成了一种条件和局势,使得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599页)叛徒、卖国贼林彪从反动的英雄史观出发,把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说成是政变“英雄”的历史。他根本否认“在中国封建 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588页);根本否认几千年的历史是阶级斗争史,根本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起劲地大讲政变,正是为了搞反革命政变。

  一切反革命的政变即使得逞,至多是造成局部历史的暂时倒退,既阻止不了历史的前进,也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卖国贼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只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封建余孽张勋只演了十二天的复辟丑剧,就被人民轰下了台。蒋介石算是最长的了,人民一造反,他就倒了。林彪集古今中外反革命政变经验之大成,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和无产阶级较量,结果落得粉身碎骨,死无葬身之地。正如毛主席所断言的那样:“中国如发生反共的右派政变,我断定他们也是不得安宁的,很可能是短命的,因为代表百分之九十以上人民利益的一切革命者是不会容忍的。”

无产阶级政党

  无产阶级政党 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和无产阶级意志的集中者。毛主席指出:“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无产阶级在政治上成熟的标志。一八四七年,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指导下建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雏型。马克思和恩格斯为这一组织起草的《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政党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最重要的经验是: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事业的胜利,必须有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的党。毛主席说:“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249页)

  无产阶级政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列宁说:“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列宁全集》第五卷 337 页)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纲领,是彻底推翻资产阶级和一 切剥削阶级,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政党是在反对右的和“左”的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中巩固和发展起来的。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十次重大的路线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以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伟大胜利。这一切胜利,归根结蒂,都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的胜利。毛主席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十次路线斗 争的经验,特别是粉碎林彪反党集团的经验时指出:“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把两条路线斗争的实质深刻地概括为“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三项基本原则。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根据这三项原则,坚持正确路线、反对错误路线。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把列宁亲手缔造 的布尔什维克党变为所谓“全民党”,即把无产阶级政党变为资产阶级政党、法西斯党,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深刻的教训。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党员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各级党组织都要在中央正确路线的领导下,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全党都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在国际事务中,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国际主义,反对形形色色的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坚决同全世界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组织团结在一起,同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团结在一起,为打倒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为在地球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使整个人类都得到解放而共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号召我们:“全党同志要牢记毛主席的教导,一百年也不要骄做,二十一世纪以后也不能翘尾巴”,“努力完成我们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

  为了保证党的事业永远沿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的道路前进,无产阶级政党还必须在革命斗争中不断进行“吐故纳新”,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路线斗争

  路线斗争 在阶级社会中,两个敌对阶级之间,或一个阶级中不同集团之间的重大思想政治斗争,都是路线斗争。共产党内的路线斗争是社会上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思想路线斗争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路线斗争,是紧密相联的。

  路线斗争的中心问题是政权问题。一个阶级能否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决定于路线是否正确。毛主席说:“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历史上的新兴阶级能够顺应历史潮流,提出并推行一条解决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路线,而一切没落阶级总是顽固地坚持阻挡历史前进的反动路线。在我国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时,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革新路线,儒家代表没落 奴隶主阶级的复辟路线。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正是依靠了这条法家路线。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反革命政变,代表奴隶主贵族篡夺了政权,中断了法家路线,代之以儒家路线,这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无产阶级要夺取革命的胜利,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为指导。一九二七年我国大革命的失败,主要是由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统治所造成的。后来,革命重新发展起来直至取得全国的胜利,主要是因为有毛主席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的指导。路线正确,没有军队会有军队,没有政权会有政权;路线不正确,即使有了军队,掌握了政权,也会垮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

  正确的路线不是自然平安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是从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经过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长期激烈的斗争,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几度夺得政权,又几度失去政权。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就长达一百三十多年之久。新兴地主阶级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一条成熟的法家路线,终于战胜了儒家的反动路线,用地主阶级专政代替了奴隶主阶级专政。半个世纪以来,在我们党内,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也是在和陈独秀、王明、刘少奇、林彪等人的机会主义路线进行长期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粉碎林彪反党集团是我党在九大以后取得的最大的胜利,但是我们党内路线斗争并未结束。毛主席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十次路线斗争的经验,特别是粉碎林彪反党集团的斗争经验时,号召全党:“要 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这三项原则是划分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标准。“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路线问题上没有调和的余地。”每个共产党员都要遵守这三项原则,坚持这三项原则,敢于反潮流,和一切错误路线作坚决的斗争。

  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决定了路线斗争的长期性。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 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存 在着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进行颠覆和侵略的威胁。因此,反映这些矛盾的党内两条路线的斗 争,必将长期存在,还会出现十次、二十次、三十次,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是将来阶 级消灭了,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反映这些 矛盾的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两条路线的斗争,将仍然存在。

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 即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 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 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 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 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 复辟。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有 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这是毛主席全面地总结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 验,于一九六二年九月,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为我们党制定的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 线。党的九大、十大,都再次肯定了这条基本路线。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实践,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和批林批孔运动的胜利,都证明了党的基本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规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战略任务,制定了正确区别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总政策。这条基本路线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总纲,是照耀我们前进的灯塔。一切具体工作的路线和政策,都是由党的基本路线决定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忘记了党的基本路线,“我们就将是一个盲目的不完全的不清醒的革命者,在我们执行具体工作路线和具体政策的时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左右摇摆,就会贻误我们的工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211页)

  党的基本路线是在同高岗、饶漱石、彭德怀的机会主义路线,特别是同刘少奇、林彪修正主义路线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夺取全国政权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建国以来,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思想战线上开展了一系列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有力地反击了刘少奇鼓吹的资产阶级“剥削得 越多功劳越大”、“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等反动谬论。一九五六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主席及时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光辉著作,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有力地批判了刘少奇一伙宣扬的“阶级斗争熄灭论”、“唯生产力论”等谬论。毛主席还领导了一九五七年反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斗争、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揭露彭德怀反党集团的斗争,以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两条路线的 斗争。特别是毛主席亲自发动并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有力地捍卫和发展了党的这条基本路线。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复辟资本主义,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斗争的焦点。建国以来党内四次大的路线斗争都是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的。林彪反党集团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就是妄图从根本上改变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政策,复辟资本主义,把中国变为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毛主席总结了党内路线斗争的经验,特别是粉碎林彪反党集团的斗争经验,号召全党:“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这就为我们指出了划分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标准,指出了在路线斗争中必须遵守的三项基本原则,这对捍卫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大的政治报告向全党指出:“要特别重视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这是我们党取得更大胜利的基本保证。”只要我们坚持这条基本路线,正确地进行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我们的党就会更加兴旺发达,更加团结巩固,更加富有战斗力,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战胜国内外敌人,夺取更大的胜利。

反潮流

  反潮流 指敢于以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去战胜各种反动逆流、反动思潮。毛主席说:“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原则”,这是党内两条路线斗争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反潮流就是要敢于造旧世界的反,敢于彻底批判剥削阶级的传统观念。当资本主义统治全世界的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就以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85—286页)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就是反潮流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们都是敢于反潮流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也只能在和各种机会主义路线斗争中才能发展。毛主席说:“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就必须坚持斗争哲学,敢于反潮流。当一种错误倾向像潮水般涌来时,每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挺身而出,以“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大无畏精神,顶住反动逆流,战胜反动逆流。当第二国际大多数领袖都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列宁不怕孤立,坚决顶住这股反动逆流,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修正主义,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样,毛主席在我党十次路线斗争和反对国际上的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始终坚定地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上,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修正主义的进攻,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要善于识别各种反动的逆流。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是极为复杂的。当一种倾向被另一种倾向掩盖着的时候,往往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加上阶级敌人搞阴谋诡计,故意制造假象,更增加了识别反动逆流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刻苦攻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认真研究和总结历史上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经验,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实践,努力改造世界观,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击退反动逆流。

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 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放手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革命事业是千百万群众的事业,革命一定要依靠人民群众。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共产党人一切都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只要我们依靠人民群众,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把亿万群众充分发动起来,我们就能无敌于天下,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做好一切工作,战胜一切敌人,不断夺取革命的胜利。列宁指出:“把千百万劳动群众组织起来,这是革命最有利的条件,这是革命胜利最深的泉源。”(《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 68页)毛主席说:“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

  党的群众路线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群众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人的正确认识,只能来源于社会实践。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斗争实践,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也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毛主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854页)

  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方法,也是党的基本的领导方法。毛主席指出,在集中和坚持过程中,必须采用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领导人员必须从许多个别指导中形成一般意见(一般号召),又拿这一般意见到许多个别单位中去考验,然后集中新的经验(总结经验),做成新的指示去普遍地指导群众,并把领导骨干的积极性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和提到高级的程度。这个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正确地处理了物质和精神、实践和认识、感性和理性、个别和一般、个性和共性、领导和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它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是无产阶级在三大革命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也是反对官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重要武器。

  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几十年来,我们党天天做群众工作,天天讲群众路线,每一次革命斗争的胜利,都是在正确的政治路线指引下,坚持群众路线的结果。人民群众创造的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式,也是群众路线的新发展。我们要依靠人民群众运用“四大”武器,“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原理是: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而这个集团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组成的。

  机会主义者总是歪曲群众、阶级、政党、领袖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从实用主义出发,时而攻击革命领袖,一笔抹杀革命领袖推动历史的伟大功绩;时而标榜自己是主宰历史的“英雄”,根本无视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他们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毫无相伺之处。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是阶级的先锋队,它领导阶级进行战斗。无产阶级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只有组成“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为的是要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这一革命的最终目标——消灭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七卷 455页)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对群众的领导作用,是通过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离开了党的领导,革命就要失败。而无产阶级的政党,要真正成为自己阶级的先锋队,领导群众进行革命,就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这个核心,要由一批久经考验的、善于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领袖们组成。无产阶级一定要培养一批自己的有经验的、有极高威信的领袖。列宁说:“不这样做,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 505页)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鼓吹自发论,宣扬“群众运动 天然合理”,否定党和领袖的作用,甚至妄图谋害伟大领袖毛主席,充分暴露了他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死敌。

  无产阶级的领袖和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无产阶级的领袖不是自封的,不是人为地树立起来的,而是在革命群众运动中产生的,在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立党为公,不谋私利,和群众有血肉联系,善于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他们领导群众,团结群众,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是群众的真正代表,群众则是革命领袖的力量的源泉。正如毛主席所说的:“力量的来源是人民群众。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也不行。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

权威

  权威 权威是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产生的最有威望(或最有强制力)、最有支配作用的力量。恩格斯在著名的《论权威》一文中,深刻地阐明了权威的重要性和产生权威的社会根源,有力地批判了反权威主义。

  权威的产生是有它的物质基础和客观必然性的。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需要一定的权威。在现代化的工厂、铁路、邮政、轮船等企业中,许多人在一起工作,彼此在时间上需要统一步调,技术上需要互相配合,业务上需要协同合作,如果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指挥,就不能组织起来,进行正常的活动。恩格斯在批判巴枯宁反权威主义的错误时说:“没有一个做最后决定的意志,没有统一的领导,人们究竟怎样开动工厂,管理铁路,驾驶轮船,这一点他们当然没有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401页)反权威主义者闭眼不看一切使权威成为必要的事实,不懂得如果消灭大工业中的权威,就等于消灭大工业本身。历史上一切革命阶级都要推选出自己的有权威的领袖人物,按照一定的权威思想,组成有权威的集团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以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

  “革命无疑是天下最权威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554页)无产阶级需要有自己的革命权威,才能把整个阶级团结成统一的战斗力量,摧毁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不仅要用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权威力量去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而且需要有自己的权威,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恩格斯指出:“要是巴黎公社不依靠对付资产阶级的武装人民这个权威,它能支持一天以上吗?反过来说,难道我们没有理由责备公社把这个权威用得太少了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554页)其实,反权威主义者不是不要权威,只是要他们自己的“权威”。现代修正主义头子赫鲁晓夫借口“反对个人崇拜”,丑化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斯大林,竭力抬高自己的地位,自封为“权威”,实际上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叛 徒。

  权威是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权威,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权威。为了夺取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必须坚定地捍卫无产阶级权威,打倒资产阶级权威。一切权威都是相对的,从来没有无条件的绝对权威。权威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革命斗争中自然地形成的,自封的权威一定要垮台。林彪妄图“大树特树”自己的“绝对权威”,阴谋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结果落得粉身碎骨的可耻下场,这就是最好的明证。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毛主席说:“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486页)有时帝国主义者为了发动侵略战争,也打起“爱国主义”的旗号,这种所谓“爱国主义”完全是为了诱骗群众为他们的侵略去卖命,必须坚决反对,揭穿它的反动实质。

  各个剥削阶级在上升时期都有自己的爱国主义,如地主阶级的爱国主义,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它们虽然在历史上也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都有自己的阶级局限性,都是不彻底的。如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在反对国内外封建复辟势力的斗争中,曾高喊“祖国在危险中”的爱国主义口号,动员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起来“保卫祖国”。但是,当民族利益和资产阶级利益发生冲突时, 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就变成卖国主义。在普法战争中,当工人自动武装起来保卫巴黎时,梯也尔的资产阶级“国防政府”就毫不犹豫地向俾斯麦投降,联合入侵之敌,共同镇压工人的爱国行动。

  无产阶级是彻底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 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国的统治。解放以后,中国无产阶级又和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侵略和颠覆活动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奋发图强,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就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对被压迫民族和国家的无产阶级来说,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是完全一致的。毛主席曾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487页)如我国的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朝鲜、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都既是反侵略的爱国战争,又是对别国人民革命的支援。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从来都是相互支援的。当前,第三世界各国反对两 个超级大国的侵略、颠覆、干涉、控制和欺侮的斗争,既是正义的爱国斗争,同时又是对整个世界革命的有力支持。

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 各国无产阶级在反对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的斗争中,在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斗争中,必须互相支援,才能达到胜利。“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一卷 286页)这就是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64页)既然资本主义把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置于它的奴役之下,因而也就把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命运联结在一起。特别是“自从帝国主义这个怪物出世之后,世界的事情就联成一气了,要想割开也不可能了”。(《毛泽东选集》一卷 本 147页)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坚决反对本国政府的侵略、压迫政策。恩格斯说:“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获得解放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 577页)同样,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从来都是相互支援的。“在帝国主义存在的时代,任何国家的真正的人民革命,如果没有国际革命力量在各种不同方式上的援助,要取得自己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胜利了,要巩固,也是不可能的。”(《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362—1363页)对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国家的无产阶级来说,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是完全一致的。因为反对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同时也就是帮助了别国人民的解放斗争。这既是爱国主义又是国际主义,这种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因此,一切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坚决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把他们的斗争看作是对自己最有力的支持,把他们的胜利看作是自己的胜利。毛主席特别强调要“坚决、彻底、千净、全部地消灭大国主义”,永远不称霸,不做“超级大国”,永远站在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一边。苏修叛徒集团却在“国际主义”的旗号下,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干着帝国主义的罪恶勾当,这充分证明它是地地道道的社会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号召我国人民一定要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加强同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团结,加强同一切受帝国主义侵略、颠覆、干涉、控制和欺侮的国家的团结,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特别要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为此,就必须把我们中国的事情办好,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以便更好地完成我们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 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的国家。它包括一百多个国家,约有 三十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第三世界的国家,过去长期遭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经济上大多比较落后。现在,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在经济上也开始站起来了,但都面临着反对霸权主义,肃清殖民主义残余势力,发展民族经挤,巩固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

  第三世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经过长期的较量和斗争,发生急剧分化和改组后形成的。起初,美国取代了德、意、日法西斯的地位,妄图独霸世界。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被称为第一世界;由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社会主义阵营,被称为第二世界;广大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国家和正在争取独立的国家被称为第三世界。从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西方帝国主义集团已四分五裂,由于苏联蜕变为社会帝国主义,使战后一个时期曾经存在的社会主义阵营已不复存在;特别是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一系列亚、非、拉国家纷纷取得独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

  第三世界的觉醒和壮大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件大事。第三世界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过去受 的剥削与压迫最深,今天仍然面临着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干涉、颠覆、控制和掠夺。因此,他们反对压迫,谋求解放和发展的要求最为强烈。他们在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斗争 中,显示了无比巨大的威力,不断地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们和全世界人民互相支援,互相鼓励,团结战斗,沉重地打击了两个超级大国妄图称霸世界的野心。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的历史潮流奔腾向前。第三世界国家已经成为反对两霸的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我国是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都叫做第三世界,是发展中国家。”我国政府和人民,一贯遵循毛主席的教导,把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反帝、反霸,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保护本国资源,发展民族经济的斗争,看成是我们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只要第三世界和全世界人民团结一致,并且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坚持长期斗争,就一定能够取得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更大胜利。

民族

  民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全集》第二卷 294页)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生产和社会制度所制约。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经历了各个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进一步发展起来,形成了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民族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基础上的。资产阶级是民族压迫的主角,资本主义剥削是民族灾难的根源。在帝国主义时代,民族压迫成了普遍现象,形成了帝国主义压迫民族和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尖锐对立。民族矛盾是阶级矛盾的产物。毛主席说:“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民族。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华民族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下解放出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国内各民族的真正平等和革命大团结。我国各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得到了解放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都受到保护和尊重。四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各兄弟民族的权利,规定了国家机关要“积 极支持各少数民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对这个原则采取什么态度是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和真假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苏修叛徒集团上台以后,宣扬极端反动的种族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拾起老沙皇民族压迫的棍子,对内实行法西斯专政,以民族压迫代替了民族平等,以资产阶级的“弱肉强食”代替了各民族之间的互助友爱;对外推行大国沙文主 义,掠夺别国领土和资源,反对民族解放运动,彻底暴露了他们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帝国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同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一切被压迫民族只有加强团结,坚持斗争,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才能获得解放。而“只有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486页)只有一切被压迫民族得到完全解放,在全世界实现了共产主义,各民族才能融为一体。

  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亚、非、拉各族人民日益觉醒,第三世界各国掀起了维护国家主权、掌握民族资源、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帝国主义特别是超级大国的剥削和掠夺的巨大浪潮,新老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正在衰亡。我们一定要高举“全世 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伟大革命旗帜,坚决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把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进行到底。

  毛主席一贯教导我们,要加强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一光辉著作中,把“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作为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是非的六条标准的第一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我们要遵循毛主席的教导,不断加强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大胜利。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 资产阶级关于民族问题的政治主张,即打着维护民族利益的旗号,来维护和扩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民族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的。资产阶级利用本民族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居住区域等方面具有共同性的特点,以“全民利益”的代表自居,要求本民族的一切阶级和阶层,去反对别的民族,以维护和扩大它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修正主义者往往利用民族主义,使无产阶级漠视阶级矛盾,从而破坏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斯大林说:“民族主义倾向就 是使工人阶级的国际主义政策迁就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政策。”(《列宁主义问题》563页)

  毛主席说:“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民族的人们都是划分为阶级的,而工农和其他劳动人民总是占大多数的。民族压迫者是各国的反动统治阶级,而不是这些国家的劳动人民。这些国家的劳动人民也受本民族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获得解放的。恩格斯曾经指出:“只要俄国士兵还侵占着波兰,俄国人民就既不能获 得政治解放,也不能获得社会解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 577—578页)压迫民族的劳动人民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和被压迫民族的人民联合起来,推翻本国的反动统治,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70页)

  无产阶级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民族主义应作阶级的具体的分析,区别对待。列宁说:“必须把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把大民族的民族主义和小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 631页)压迫民族、大民族的民族主义适应资产阶级扩张政策的需要,完全是反动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总是在“民族利益”的掩饰下,侵略、压迫和掠夺其他国家和民族。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就是这样,它对外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对内推行歧视和压迫各小民族的大俄罗斯主义。被压迫民族、弱小民族的民族主义具有两重性。它主张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反抗帝国主义和大民族的侵略和压迫,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它的反抗仅以符合本民族统治阶级的利益为限,对其他民族的一切阶级都表现为仇视或不信任。同时由于这些民族主义者不敢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因而不可能彻底解决民族独立的问题,有时甚至会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而牺牲本民族的利益。

  在民族问题上,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是国际主义,不是民族主义。在革命斗争中,无产阶级政党支持进步的民族主义,反对反动的民族主义。在任何时候,无产阶级政党都必须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划清界限,不做它的俘虏。无产阶级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反对一切民族压迫,主张解放世界一切被压迫的民族。因为“只有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486页)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这两大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仍然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即使将来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两大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各个社会的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式也不同,但任何社会的发展,总是在这一基本矛盾运动中实现的。

  否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就是否认辩证法。社会主义制度比较资本主义制度要优胜得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但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既是相适应的(这是基本的方面),又是相矛盾的。因为新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能很快就稳固,要有一个巩固和发展的过程。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无产阶级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影响,国家机构中某些不正之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矛盾的。一个矛盾解决之后,又会出现另一个矛盾,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总之,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要看到由于资产阶级法权 的继续存在,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人们的相互关系方面和分配方面,资本主义的东西不可能完全或很快就消失。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仍然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坚定不移地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求不断地变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变革上层建筑中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以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新老资产阶级及其在党内 的代理人,则拼死反抗这种变革,力图复辟资本主义。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存在,阶级斗争仍然是社会主义社 会发展的动力。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与旧社会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可以 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并且随着正确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就不断巩固、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

  毛主席从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出发,科学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制定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重大课题。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以及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都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根本上战胜资产阶级,达到反修防修的目的。为此,就必须在一切领域、在革命发展的一切阶段,始终坚持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直至实现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和列宁都从原则上指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整个历史时期,仍然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毛主席科学地总结了无产阶级专政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权,基本上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重大发展。

  列宁说:“社会主义革命不是一次行动,不是一条战线上的一次战斗,而是充满了剧烈的阶级冲突的整整一个时代”。(《列宁选集》第二卷 717页)资产阶级和其他一切剥削阶级虽然已被推翻,但这些人还在,这些阶级还存在,他们决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千方百计地要恢复被夺去的“天堂”;在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还没有提高到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以前,私有经济的残余尚未消失以前,仍然保留着资本主义生长的土壤,因为“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列宁选集》第四卷 181页)由于资产阶级法权的存在和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除了在小生产中会产生资本主义之外,在一部分党员中,在一部分工人中,在一部分国家干部和知识分子中,也会产生出新的资产阶级分子。毛主席科学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指出:“在我国,虽然社会主义改造,在所有制方面说来,已经基本完成”,“但是,被推翻的地主买办阶级的残余还是存在,资产阶级还是存在,小资产阶级刚刚在改造。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同时,国际上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也决不甘心他们的失败,必然要和我们作拼死的斗争。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阶级斗争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由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的篡党夺权,社会主义就蜕变成社会帝国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一个最有力的证明。

  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情况下,阶级斗争采取了新的形式。被推翻的剥削阶级除了公开反对社会主义制度以外,往往打着拥护马克思主义,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的旗号,进行反马克思主义、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阴谋活动。在政治上,他们千方百计地钻进党和国家机关,篡夺各部门的领导权,一旦时机成熟,就把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在经济上,他们用经济主义冒充社会主义,扶植和复辟资本主义势力,破坏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思想文化上,他们用资产阶级的人性论等腐朽的东西冒充和代替马克思列宁主义,腐蚀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不管采取什么形式,斗争的中心始终是围绕着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还 是复辟资产阶级专政的问题。在我国,在基本上实现了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先后经历了反对资产阶级右派,反对右倾机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 重大的阶级斗争,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都取得了伟大胜利,一个群众性的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又正在全国兴起。总之,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始终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它时起时伏,高一阵低一阵,波浪式地前进,低是高的继续,高是低的发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中,每过若干年就有一次重大的斗争,这种斗争需要进行一百年到几百年的时间才能解决。因此,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实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简称“走资派”,是社会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在共产党内的代理人。他们披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外衣,打着共产党员的旗号,混在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教育界里,窃据领导地位,一旦时机成熟,就夺取政权,把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他们是无产阶级专政最危险的敌人。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内出现走资派是不奇怪的,这是社会上两个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条道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在共产党内的反映。国内外的阶级敌人都懂得,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地主和资本家的名声很臭,由混进党内的走资派出来颠覆无产阶级专政,要比他们自己亲自出马好得多,他们一定要在共产党内寻找自己的代理人,这是一条规律。在苏联,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篡夺了苏联的党政大权,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把社会主义国家变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毛主席说:“修正主义上台,也就是资产阶级上台”,“现在的苏联是资产阶级专政,是大资产阶级专政,德国法西斯式的专政,希特勒式的专政”。刘少奇和林彪是长期隐藏在中国共产党内的走资派的总头目。刘少奇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一贯反对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时期以后,他变本加厉地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妄图复辟资本主义,重新变中国为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林彪在历次革命的重要关头,总是犯右倾错误,又总是耍两面派,用假象欺骗党和人 民。随着革命的深入,他再也隐藏不住了,自己跳了出来,妄图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推翻我国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这种疯狂性,反映了丧失政权和生产资料的反动派,为夺回他们失去的剥削阶级的阵地,必然要用尽一切他们所能采取的手段。他们像亡命的赌徒,孤注一掷,失败后,就叛国投敌。他们不仅代表已被打倒了的地主资产阶级复辟的愿望,而且代表了社会主义社会中新产生的资产阶级分子篡权的愿望。这充分表明走资派是我们国家和党内的隐患。正如毛主席所说的那样,一旦他们上台,“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变成法西斯党,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

  走资派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革命的主要对象,他们和无产阶级以及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的集中表现。发动无产阶级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派夺权,是毛主席解决这个矛盾的重大战略措施。无产阶级必须从走资派手中夺回被篡夺去的权力,才能从根本上打败他们。对于犯“走资派”错误的干部,只要他们不坚持错误,认真改正,并取得广大革命群众谅解后,仍然可以站起来继续革命。

  毛主席十分重视和“走资派”作斗争,早在一九六二年就提出要警惕出修正主义,“特别是要警惕在中央出修正主义。”一九六五年,在毛主席亲自主持制定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中指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一九六六年,毛主席又在亲自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五月十六日《通知》中,提醒全党注意混进革命队伍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指出:“这些人物,有些已被我们识破了,有些则还没有被识破,有些正在受到我们信用,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接着,毛主席又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亲自发动和领导了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粉碎了刘少奇和林彪两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防止了资本主义复辟。这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 即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反动阶级的专政,同时,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也是最后的专政。它所担负的伟大历史使命,是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首次提出了这一思想。一八五二年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对关于什么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概括为:“(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332页)这一科学论述,完整地表达了无产阶级专政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包括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全部任务和实际内容。

  列宁指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整个历史时代。只要这个时代没有结束,剥削者就必然存着复辟希望,并把这种希望变为复辟行动。”(《列宁选集》第三卷 640页)他还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土壤,反复强调“无产阶级专政是必要的”。(《列宁选集》第四卷 131页)事实证明,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必须依靠自己的政治统治,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就建立不起来,即使建立了,也不能巩固和发展。毛主席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对于胜利了的人民,这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样地不可以须臾离开的东西”。(《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39页)苏联从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蜕变为法西斯专政的社会帝国主义国家,我们必须牢记这一深刻的历史教训。

  我国现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个作用,是压迫国家内部的反动派和反抗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分子,镇压一切叛国的和反革命的活动,解决国内敌我之间的矛盾。其第二个作用,就是防御国家外部敌人的颠覆活动和可能的侵略,解决对外的敌我之间的矛盾。它是我国人民战胜敌人,保护自己的法宝。只有依靠无产阶级专政,并不断加强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物质和精神的条件。

  一切机会主义的要害,就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毛主席强调指出:“列宁为什么说对资产阶级专政,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变修正主义。要使全国知道。”叛徒、卖国贼 林彪大骂代表新兴地主阶级镇压奴隶主阶级反抗的秦始皇,恶毒地攻击无产阶级专政是“执秦始皇之法”,就是妄图推翻我国无产阶级专政,复辟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专政。苏修叛徒集团与林彪遥相呼应,也在那里咒骂秦始皇,攻击和诋毁我国无产阶级专政。其实,“骂我们实行‘独裁’或‘极权主义’的外国反动派,就是实行独裁或极权主义的人们。”(《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367页)苏修叛徒集团就是这样的反动派,他们取消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大资产阶级专政、法西斯专政。

  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必须进行长期的斗争,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历史上地主阶级专政代替奴隶主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代替地主阶级专政,都经历了复辟和反复辟的长期斗争。以消灭任何剥削制度和任何阶级为目标的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一政,较以往任何一次革命都要深刻彻底,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更长期、更艰苦的斗争。历史经验表明,无产阶级能否战胜资产阶级,关键在于能否在一切领域、在革命发展的一切阶段始终坚持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毛主席总结了列宁以后无产阶级专政的新经验,系统地回答了所有制改变以后出现的各种问题,规定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和政策,奠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基础。他强调“无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的专政”,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一切阵地,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每个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和一切基层单位。

无产阶级民主

  无产阶级民主 又叫“社会主义民主”。是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民主,又是实 行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手段和制度。

  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有权参加国家管理,有权监督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列宁说:“绝大多数人享受民主,对那些剥削和压迫人民的分子实行强力镇压,即不允许他们参加民主生活。这就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民主制。”(《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 448页)我国人民享有言论、通讯、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罢工的自由,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宣传无神论的自由等广泛民主权利。同时,国家还保障人民群众运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这种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式来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毛主席说:“我们的这个社会主义的民主是任何资产阶级国家所不可能有的最广大的民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民主,和对阶级敌人的专政,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只有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内部实行广泛的民主,并和高度的集中结合起来,才能团结绝大多数人,对阶级敌人实行强有力的专政。同时,只有对阶级敌人实行强有力的专政,才能保障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民主。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头子考茨基胡说什么“专政就是取消民主”,并恶毒地攻击列宁所领导的十月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林彪及其一小撮死党恶毒地攻击我国无产阶级专政是“暴政”,叫嚷要重新解放已被打倒了的地、富、反、坏、右,妄图实现孔丘所没有实现的“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反动纲领。这充分证明一切被推翻的剥削阶级无论如何是要经由它们的反革命政党、集团或某些个人出来反抗的。已经夺取了国家权力的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必须团结起来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将这些反动势力镇压下去,绝不允许他们乱说乱动。

  无产阶级民主与小资产阶级的绝对民主化是完全不相容的,它只能促进团结,加强纪律性和战斗力,绝不能破坏纪律,破坏团结,削弱战斗力。我国人民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下,始终坚持 “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的公式,不断加强革命的大团结,才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国内外阶级敌人妄图破坏我国人民的团结的阴谋。

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 民主和集中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在集中指导下实行民主,这就是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国家机关和一切群众团体的组织原则。

  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它们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不应片面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而要坚持民主和集中、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通过大家讨论,才能把正确的意见集中起来,做到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同时,只有实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实行有领导的自由,才不至陷于无政府状态。毛主席指出:“不充分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无产阶级的集中制,没有高度的民主,不可能有高度的集中,而没有高度的集中,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群众路线在党和国家生活中的应用。它要求一切领导机关都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虚心倾听群众的批评。实行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决不允许压制批评,打击报复,提倡“群言 堂”,反对“一言堂”。凡属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必须依据具体情况,领导群众,加以实现。同 时实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无产阶级纪律。对人民群众中出现的错误意见,要坚持原则,教育群众,加以改正,决不能放任自流。

  毛主席十分重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既要充分发扬民主,又要实行高度的集中,以便在人民内部“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是民主集中制的生动体现,它对加强党的领导和人民内部的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民主集中制是贯彻无产阶级革命路线,防止和粉碎混入党内的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党篡权阴谋活动的组织保证。因此,党内的机会主义者总要千方百计地破坏这一制度。半个世纪来,中国共产党内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同以陈独秀、王明、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路线进行长期的斗争,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他们破坏民主集中制,妄图分裂党、搞垮党的阴谋,使我们的党不断巩固和壮大。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劳动人民,彻底推翻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毛主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管反动派怎样企图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且将必然取得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它和资产阶级革命及以往的一切革命都有着根本的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已经具备时发生的,社会主义革命则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没有具备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夺取政权之后就基本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只是开始,还要依靠政权来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资产阶级革命只是一个剥削阶级代替另一个剥削阶级的革命,它无须摧毁旧的国家机器;社会主义革命是要消灭一切剥削阶级的革命,必须摧毁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的国家机器。资产阶级革命是为少数剥削者谋利益的革命,因此资产阶级不能和广大劳动群众保持长期的联盟;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任何阶级,解放全人类,因此无产阶级必须而且能够永远团结广大劳动群众,直到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决定,必须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用剥夺或赎买、改造的办法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通过合作化的道路变个体劳动者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并在条件具备时,再由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发展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坚持把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文化战线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要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批判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这一革命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 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与修正主义路线的激烈斗争中,曲折地向前发展的。在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阶段,我国开展了“肃反”、“三反”、“五反”等运动,同时揭露和粉碎了高岗、饶漱石反党集团,取得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胜利。但资产阶级并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特别是资产阶级右派利用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的机会,向党发起猖狂的进攻,全党和全国人民打退了他们的进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迅猛发展。接着,彭德怀反党集团跳出来疯狂地攻击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妄图阻止社会主义的潮流奔腾向前,他们的阴谋又及时被全党和全国人民粉碎了。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刘少奇修正主义集团,从政治、经济、思想各个领域,继续大搞复辟资本主义 的罪恶活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粉碎了以刘少奇为头子的资产阶级司令部。但斗争并不从此结束,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又跳出来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攻击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并阴谋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推翻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毛主席又及时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揭露和粉碎了林彪反党集团的反革命阴谋。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批林批孔运动,是无产阶级文 化大革命的继续和深入。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进一步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指明了道路。事实证明,社会主义革命的每一个胜利都要经过反复的斗争。过去如此,今后仍将如此。毛主席指出:“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失败的阶级还要挣扎。这些人还在,这个阶级还在。所以,我们不能说最后的胜利。几十年都不能说这个话。不能丧失警惕。按照列宁主义 的观点,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后胜利,不但需要本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而且有待于世界革命的胜利,有待于在整个地球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使整个人类都得到解放。”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毛主席全面地总结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大发展。

  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曾提出:“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479页)并强调无产阶级革命要进行“到人类社会制度的最后形式——共产主义得到实现为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 605页)列宁认为“夺得了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并不因此停止自己的阶级斗争,而是用另外一种形式、另外一种方法把斗争继续进行下去。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这个工具所进行的阶级斗争”。(《列宁选集》第四卷 133页)毛主 席坚持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社会主义社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与此同时,国际上还存在着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进行颠覆和侵略的威胁。因此,夺取政权,对无产阶级来说,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无产阶级不仅要把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同时还要把政治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证明:在经济战线,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并没有因为所有制的基本改变而结束。在农村,没有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右并没有停止破坏活动,一部分农民还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小生产者的习惯,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经常抬头。在工矿企业中,有些单位,形式上是社会主义所有制,实际领导权并不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和广大工人手里。同时,社会主义社会还实行商品制度,还存在着货币交换和三大差别,还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中的资产阶级思想还会长期存在,它是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进攻,制造复辟资本主义舆论的主要手段。因此,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毛主席指出:“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根本问题,仍然是政权问题,即资产阶级要推翻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无产阶级要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就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下阶级斗争的焦点。毛主席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的专政”,必须建设一支宏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用马克思主义占领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切阵地。这样才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们是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要夺取政权,变无产阶级专政为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必须加倍警惕,及时识破睡在我们的身旁的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防止这样的坏人篡夺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重要形式是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大民主的方法,自下而上地放手发动群众,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坚决夺回被走资派篡夺了的部分权力,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而且要多次地进行这样的政治大革命,才能不断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夺取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任务,就是不断铲除滋生修正主义的土壤,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和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像列宁所说的那样,“造成使资产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条件。”(《列宁选集》第三卷 498页)决不能半途而废。这个任务是重大无比的,决不是一代两代人所能完成的。为此,就必须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以保证无产阶级革命始终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继续前进,直至实现共产主义。

  刘少奇、林彪以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之流,都是无产阶级的叛徒,都是复辟狂,因而对毛主席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怕得要死,恨得要命,千方百计地加以歪曲和诬蔑,这充分暴露出他们的反革命面目。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有力地证明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深刻地教育我们,如果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思想上是糊涂的,在行动上就不可能是有力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把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专政的问题搞清楚,就会变修正主义。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政治大革命。它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广大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反动派长期斗争的继续,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继续;同时,也是国际上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修正主义大搏斗在我国的尖锐反映;是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伟大发展。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在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下进行的。一九六五年毛主席开始发动对大毒草《海瑞罢官》的批判,一九六六年亲自主持制定中共中央五月十六日的《通知》,八月亲自写信热烈支持红卫兵运动,还写了《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并主持召开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制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献。一九六七年,毛主席及时总结了上海一月革命风暴的经验,号召全国:“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向党内一小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夺权!”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夺权斗争。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各个时期,毛主席发出了一系列的指示,正确地分析了这场大革命的性质、形势、任务,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反对修正主义,夺回被资产阶级篡夺了的那一部分权力,在上层建筑包括各个文化领域实行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证我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大踏步地前进。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直接发动亿万群众,运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武器,进行反修防修的伟大斗争。列宁说:“革命把旧地基掘得愈深,旧制度复辟就愈困难。”(《列宁全集》第十三卷 304页)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是为铲除滋长剥削制度土壤而进行的深刻革命。马克思主义从来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更是如 此。广泛深入地发动亿万群众进行反修防修斗争,是由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无产阶级专政是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绝大多数人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广大工农兵群众是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的主力军,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是广大工农兵群众反对修正主义上台的一次大练兵,也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一次大演习。有些人对发动亿万人民群众直接参加反修防修的路线斗争很不理解,这是因为他们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不懂得和不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打垮了刘少奇、林彪两个资产阶级司令部,粉碎了他们妄图推翻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反革命阴谋,清除了无产阶级专政机构内部的隐患,加强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革命大团结,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保证我国坚定地站在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一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教育了干部,锻炼了群众,使大家深刻地懂得路线的重要性,懂得了“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这个真理,这对继续开展反修防修斗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改革了上层建筑中若干不适应于经济基础的部分,进一步解放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深入批判了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加强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促使社会主义新生事物蓬勃地向前发 展,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干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

  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批林批孔运动,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继续和深入。只有把林彪的修正主义路线及其毒根—腐朽、反动的孔孟之道一起批深批透,才能进一步搞好反修防修的伟大斗争。从叛徒、卖国贼林彪到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从地、富、反、坏、右到蒋介石卖国集团,都恶毒 地咒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低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胜利成果,就是因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粉碎了他们妄图在我国复辟资本主义的迷梦,这充分说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和正确。我们时刻都要牢记毛主席的教导:“现在的文化大革命,仅仅是第一次,以后还必然要进行多次。……不要以为有一二次、三四次文化大革命,就可以太平无事了。千万注意,决不可丧失警惕。”

资产阶级法权

  资产阶级法权 资产阶级法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法律表现(即法定权利)。资产阶级所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过是以虚伪的词句来掩饰实际上的不平等。资产阶级法权的实质,就在于维护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和等级制度。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了资产阶级专政。但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10页)拿我国来说,资产阶级法权在所有制方面还没有完全取消,在人们的相互关系方面还严重存在,在分配方面还占统治地位。在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有些方面实际上仍然被资产阶级把持着,资产阶级还占着优势,有些正在改革,改革的成果也并不巩固,旧思想、旧习惯势力还顽强地阻碍着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生长。“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虽然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分配原则的一次深刻革命,但是由于劳动者的体力有强弱,子女有多少等等,“在劳动成果相 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品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12页)这种富裕程度的不同,就是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是不可避免的。苏修叛徒集团通过扩大资产阶级法权,在苏联实现了资本主义复辟,林彪反党集团用以煽动或挑拨各个阶级中某些人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也正 是利用资产阶级法权。毛主席指出:“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原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一方面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承认上述这种“不可避免的不平等”(《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 453页),同时又必须限制它。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防止在这方面已被取消的资产阶级法权复辟,并继续完成所有制改造方面尚未完成的那一部分任务;要在人与 人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方面,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不断削弱产生资本主义的基础;要坚持上层建筑领域中的革命,深入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和一切旧思想,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的分离和对立,是从奴隶制形成过程中开始的。由于奴隶劳动的大量应用,社会剩余产品的显著增加,有些奴隶主便可以专门管理国家事务,或者从事政治、科学和艺术活动。从此就产生了脱离劳动, 鄙视劳动人民的官吏和知识分子,形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这种对立也就是阶级对立。它使劳动者终身从事体力劳动并不得不受剥削者的统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家机构、科学文化和技术知识完全为资产阶级所垄断和控制。因此,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不但不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反而强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和剥削,加深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

  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都力图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巩固起来,胡说这种对立是天然合理和永世长存的。我国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代表孔丘,为了“克己复礼”,复辟奴隶制度,极力鼓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②。孔丘的继承者孟轲也叫嚷“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③,“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④。林彪之流继承孔孟之道,大肆鼓吹“读书做官”,“智育第一”和“天才史观”,归根到底,是为了反对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妄图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使劳动人民永远做他们的牛马。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才能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证明了这个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国家的主人。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胜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经济基础已经被消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正在改造之中,无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正在茁壮成长。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矛盾,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因此在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问题上,还存在着尖锐的斗争。同时,由于生产水平的限制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重大差别不是一下子就能消除的,只有积极创造条件,才能逐步缩小和最后消灭这种差别。

①《论语.阳货》 ②《论语.泰伯》 ③④《孟子.滕文公上》

  毛主席关于“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以及一九六六年提出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五•七”指示,为逐步缩小和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指出了根本途径。实现这个任 务是一场极为广泛和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各族人民广泛开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领导机构的老中青三结合、无产阶级文艺革命、教育革命、广大干部和工农兵学商坚持五七道路、赤脚医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农兵理论队伍、亿万人民共同研究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等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使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缩小我国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和差别

  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和差别 城乡对立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阶级的产生而形成的。从城市的出现,即开始存在着城乡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乡村养活着城市,城市统治着乡村。这种城乡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为尖锐和普遍。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侵 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把中国许多城市开为“商埠”,建立“租界”,实行帝国主义的殖民制度。帝国主义和中国买办大资产阶级一起统治这些城市,残酷地剥削和掠夺中国广大乡村,造成城乡严重对立,使农业雕蔽,农民日益贫困破产。他们把城市变成了剥削阶级冒险家的乐园,把乡村变成了劳动人民的地狱。正如毛主席所说:“经济上城市和乡村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那里资产阶级统治的城市残酷地掠夺乡村),在中国的国民党统治区域里面(那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买 办大资产阶级所统治的城市极野蛮地掠夺乡村),那是极其对抗的矛盾。”(《矛盾论》)

  我国解放后,由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经济,便消灭了城市对乡村的剥削和统治,消灭了城乡之间的对立。代替这种对立的,是完全新型的社会主义城乡关系。这里城市领导着乡村,乡村支持着城市,相互支援,相互促进,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但是,由于城乡实行着两种不同形式的公有制(城市主要是社会主义全 民所有制,乡村主要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因而在生产方式、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等方面,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同时历史上城乡对立所造成的后果,如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乡村的分散,交通不便,以及工业分布的不合理等,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消除的。因此,我们既要承认这种差别的存在,又要逐步缩小和最后消灭这种差别。

  毛主席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 紧密地联系起来。”(《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317页)这是正确处理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别的根本方针。为了实现这一方针,解放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积极发展地方工业,建立和发展中小城市,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农、林、牧、 副、渔,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农业,农业学大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医务人员到农村去等等)。这对加强社会主义城乡联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消灭城乡差别,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对立和差别

  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对立和差别 工业和农业是两个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它们的状况如何,对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在原始社会,原始的农业和手工业结合在一起,是原始公社能够独立存在和不断再生产的基本经济条件。在出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工农业的社会大分工以后,手工业逐渐集中于城市,脱离农业而独立发展,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但是在奴隶社会和封 建社会的广大农村中,农业和手主业仍然在小私有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着,成为小农经济得以独立存在的条件。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工农业结合的自然状态被彻底破坏,工农业的分离和对立达到了顶点。列宁说:“资本主义不仅没有消除工农业之间的矛盾,反而扩大了这种矛盾,使矛盾更加尖锐。”(《列宁全集》第二十二卷 84页)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无产阶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消灭工农业之间的对立。在旧中国,主要的轻工业和重工业为帝国主义列强所经营,它们直接利用中国的农产品原料和从广大农村雇佣廉价的劳动力。从中国的通商都市直至穷乡僻壤,造成了一个买办的和商业高利贷的剥削网,剥削广大的中国农民和其他人民大众。同时又把中国变成 它们的工业品市场,使中国的农业生产服从于帝国主义的需要。这样就造成了旧中国工业和农业的对立。我国解放后,由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并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工业和农业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因而消除了工农业的对立。

  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农业之间仍然存在着重大差别。除了旧社会造成的生产技术条件和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外,主要表现在:工业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农业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制。这就决定了这两个生产部门中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也不相同。这种差别不是一下子就能消除的,我们的任务是积极创造条件,逐步缩小和最后消灭这种差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以社会主义农业为基础的、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正在形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毛主席提出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路线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 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是实现工农业结合,逐步缩小直到消灭工农差别的根本保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加强工农联盟,加强国营经济对集体经济的领导,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援,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进一步搞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群众运动,使工农业生产得到全面的发展。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 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是寄生的、腐朽的和垂死的资本主义,也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和最后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到了顶峰,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最后形成,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一)在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基础上产生的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这是帝国主义最根本的经济特征;(二)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溶合成“金融资本”,造成了金融寡头;(三)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四)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指出:“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分割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列宁选集》第二卷 808页)

  帝国主义就是侵略,就是战争。追求垄断资本的高额利润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目的。为了这个目的,它对内加强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剥削,实行法西斯专政;对外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残酷地奴役、掠夺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列宁选集》第二卷 810页)在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支配下,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必然导致帝国主义战争。

  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帝国主义己经彻底腐朽了,它严重地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三大矛盾,即帝国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帝国主义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和尖锐。这表明“社会主义 的客观条件已完全成熟”,(《列宁全集》第二十一卷 324页)“社会革命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卷 120页)

  当前,我们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近半个世纪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时代没有变,帝国主义的本性也没有变。世界上各种基本矛盾,特别是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和美帝国主义两个超级大国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矛盾,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矛盾,都在进一步激化。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的经济危机正在动摇着帝国主义统治的基础。世界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斗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毛主席指出:“可以肯定,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的彻底崩溃,世界上一切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彻底翻身,已经为期不远了。”

  毛主席教导我们,帝国主义既是活老虎,铁老虎,真老虎,又必然要转化成纸老虎,死老虎,豆腐老虎。我们必须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毛主席这个科学论断,是我们战胜帝国主义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当前世界人民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已经成为反对两霸的主力军。美苏两个超级 大国争夺世界霸权总有一天要导致世界大战。我们对此必须有所准备。目前革命和战争的因素都在增长,但是国际形势总是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帝国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

社会帝国主义

  社会帝国主义 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帝国主义。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二国际的叛徒伯恩施坦、考茨基和俄国的普列汉诺夫之流,无耻地美化帝国主义,否认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公开为帝国主义的殖民战争和野蛮掠夺辩护。列宁愤怒地斥责他们是一伙社会帝国主义者,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帝国主义,即机会主义变成了帝国主义”。(《列宁全集》第 二十九卷 458页)

  苏修叛徒集团继承老修正主义者的衣钵,把社会主义的苏联蜕变为一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他们篡夺了苏联党政大权,资产阶级特权阶层大大膨胀了自己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在党、政、军和经济、文化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且从中形成了一个掌握全部国家机器和支配整个社会财富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即新型的大资产阶级。这个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利用被他们所控制的国家政权, 把社会主义所有制变为资本主义所有制,把社会主义经济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这个新型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残酷地剥削和掠夺苏联人民,过着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成为骑在人民头上的新沙皇贵族。列宁指出:“保持和巩固自己小市民‘上层’或工人阶级贵族(和官僚)的特权地位”,“这就是现代社会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列宁全集》第二十一卷 219页)新型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是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阶级基础。

  在政治上,这个新型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对苏联人民实行极其残暴的法西斯统治,奴役各民族人民,使政治、经济、民族矛盾日益深化。这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现在的苏联是资产阶级专政,是大资产阶级专政,德国法西斯式的专政,希特勒式的专政。”这就激起了苏联劳动人民越来越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对外进行侵略扩张,与美帝国主义又勾结又争夺,妄图称霸世界。社会帝国主义和一切帝国主义一样具有侵略性和冒险性,但它的欺骗性和危险性更大。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以“国际主义”为名,剥削、奴役和控制各个所谓“兄弟国家”,并在那里驻扎重兵,用刺刀推行修正主义路线;以“援助”为名,对亚、非、拉国家实行殖民主义政策,帮助各国反动派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它侵占捷克斯洛伐克,陈兵中国边境,出兵蒙古,支持朗诺卖国集团,镇压波兰工人造反,干涉埃及,肢解巴基斯坦,在许多亚、非国家进行颠覆活动。它口头上声称“缓和”、“裁军”、“限制战略武器”,实际上和美国进行更大、更激烈的争夺,展开空前激烈的军备竞赛,进行军事冒险。这一系列事实,充分暴露了它“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

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是意大利语的音译。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是墨索里尼。这是一种最反动的资产阶级专政形式和思想体系。法西斯制度首先于 1922年出现于意大利,随后在德、日、西班牙 等国相继出现,蒋介石王朝和苏修叛徒集团的反动统治,也都是法西斯专政。

  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抛弃资产阶级“民主”的外衣,公开实行白色恐怖统治,用暴力摧残一切进步群众组织,残酷镇压无产阶级革命和一切进步运动,叫嚣“优等种族”有权统治“劣等种族”,发动侵略战争。法西斯主义就是资产阶级向劳动群众施行的最残酷的进攻,就是横行无忌 的民族侵略主义和强盗的战争,就是疯狂地反对革命。法西斯主义者是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死敌。

  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法西斯独裁政权的出现并不是表明资产阶级的强大,而恰恰证明了它的虚弱和走向灭亡。斯大林说:“法西斯主义在好战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中间现 在成了最时髦的商品”,但“应当把它看做资产阶级软弱的表现”。(《斯大林全集》第十三卷 260页)毛主席也指出:“在人类历史上,凡属将要灭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力进行最后 挣扎的”,实际上是“敌人快要消灭”。(《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840页)曾经不可一世的德、意、日法西斯专政,最终还是被全世界人民打倒。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给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彻底背叛了马列主义的苏修叛徒集团,步老法西斯主义者的后尘,把无产阶级专政变为法西斯专政,奴役各族人民,残酷地镇压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和一切反对他们的人,对外推行“有限 主权论”等法西斯强权政治,直至公开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凡此一切,充分证明了他们是地地道道的社会法西斯主义。

现代军国主义

  现代军国主义 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鼓吹并推行侵略战争政策的帝国主义,就是军国主义。它是帝国主义各种矛盾极端尖锐化的产物和集中表现。列宁在分析现代军国主义的对内对外两种形式时指出:“一种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发生外部冲突时所使用的军事力量……,一种是统治阶级用来镇压无产阶级各种(经济的和政治的)运动的武器”。(《列宁全集》第十五卷 166页)

  在军国主义统治下的国家,必然要拼命发展军需工业,无限制地增加军事预算,不断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并实行野蛮的军事独裁统治,疯狂地鼓吹和发动侵略战争等。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几个帝国主义国家推行军国主义政策的结果,它给世界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

  美帝、苏修两个超级大国,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军国主义国家。美帝自侵朝战争失败后开始走下坡路,不得不承认自己日益衰落;在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打击下和全世界人民的反对下,它不得不从越南撤退。但帝国主义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正在加紧国民经济军事化,推行希特勒的“要大炮不要黄油”的政策和核讹诈政策,疯狂地向全世界扩张侵略。它公然侵犯我国的领土珍宝岛,并采取颠倒事实真相的拙劣手段,煽动苏联人民“不要吝惜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大搞所谓“军事爱国主义教育”。它还狂妄地吹嘘自己在“全球对抗的整个战 线上”处于“历史性的攻势”,等等。毛主席指出:“一切反动势力在他们行将灭亡的时候,总是 要进行垂死挣扎的。他们必然要采取军事冒险和政治欺骗的种种手段,来挽救自己的灭亡。”正像当年希特勒和东条英机曾经猖獗一时一样,他们的猖獗正是为自己的灭亡准备条件。

霸权主义

  霸权主义 几个帝国主义(包括社会帝国主义)强国瓜分世界、主宰世界的反动思想和政策。列宁指出:“‘世界霸权’是帝国主义政策的内容”。(《列宁全集》第二十三卷 26页)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以富压穷,从实力地位出发,骑在别国人民头上称王称霸,这是帝国主义的本性。由于帝国主义时代,一切矛盾都极端尖锐化,一些国家后来居上,超过另一些国家,把另一些国家 从世界市场上排挤出去,这一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必然导致几个帝国主义强国争夺世界霸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是英、法、德、日等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日、意法西斯主义被打败了,英、法两国也衰落下去,美帝国主义和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成为当前世界的两霸。但是,它们一个把手伸得太长,顾此失彼,进退维谷;另一个的处境更加不妙,野心很大,力量不足,困难很多。它们都已处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境地。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继承老沙皇的衣钵,怀着比老沙皇更加狂妄的野心,同美帝争霸,妄图建立一个社会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它高唱“和平”、“安全”和“裁军”,实际上是加紧扩军备战,变本加厉地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它标榜“国际主义”,鼓吹“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利益”,实际上是把它的伙伴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它叫嚷“援助民族解放运动”,实际上是在亚、非、拉各国搞新殖民主义,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控制这些国家;它宣扬“支持各国人民革命”,实际上是玩弄反革命两手,勾结世界上一切最反动的势力,出卖各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正如马克思揭露老沙皇的反动本质时所指出的:“这一帮人有多大本领就能干出多大的伤天害理的事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 17页)为了推行霸权主义,苏修抛出“有限主权论”,“国际专政论”,“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国际分工论”,“利益有关论” 等无耻谰言,妄图使人相信别人的主权是有限的,它的主权是无限的,别人的利益必须服从它的利益,最后一切都得统到它的大帝国里去。这充分暴露出新沙皇“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

  霸权主义者是决不会有好结局的。西班牙帝国称霸不到一世纪,在拉丁美洲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和国内人民革命烈火中倒了下去;号称“海上霸王”的大英帝国,十九世纪曾霸占了比本国领土大一百多倍的殖民地,现在已经大大衰落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神气十足的美帝国主义,在侵朝战争、侵越战争中接连失败,正在一步步地走向没落,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当前,资本主义世界面临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遍及世界各个角落,而且越来越激烈。马克思指出:“奴役其他民族的民族是在为自身锻造镣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312页)这是历史的辩证法。“矛盾着的对立面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超级大国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国家之间的侵略和反侵略、称霸和反霸的斗争,必定要引起双方各自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霸权主义者的逻辑,就是不断侵略扩张和自取灭亡的逻辑。毛主席说:“在人类历史上,凡属将要灭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力进行最后挣扎的”。(《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84页)不管美苏两霸如何猖獗,它们既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潮流,也挽救不了自身的灭亡。

沙文主义

  沙文主义 一种反动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因法国士兵沙文狂热地拥护拿破仑一世的侵略扩张政策而得名。

  资产阶级常常利用“保卫祖国”、“民族利益”等口号,推行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反动政策。民族压迫政策是资产阶级在本民族内实行阶级压迫政策的继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的沙文主义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装饰,它给资产阶级的种种无理要求罩上一件民族的外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427页)这就是沙文主义的反动本质。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平时偷偷地 在工人阶级内部做着资产阶级的工作,危机时期,立即公开与资产阶级结成同盟,支持本国资产阶级的殖民政策。为了掩盖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本质,他们号召无产阶级“保卫祖国”。列宁指出:“社会沙文主义者实行的是反对无产阶级的资产阶级政策”。(《列宁全集》第二十一卷 286 页)资本家用超额利润中的一小部分收买工人中上层分子,是产生社会沙文主义经济的根源。

  苏修叛徒集团继承了老沙皇的衣钵,对内推行大俄罗斯主义,对非俄罗斯民族政治上严格控制、经济上残酷掠夺、文化上强行摧残,把苏联重新变成“各族人民的监狱”(《列宁全集》第二十一卷 392页);对外在“国际主义”的幌子下,对东欧各国实行超经济的剥削,把它们变成自己的附属国与殖民地,又在“援助”的幌子下,对亚、非、拉地区国家进行渗透和掠夺,把它们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是地地道道的社会沙文主义。

种族主义

  种族主义 种族主义把人类不同种族的差别视为种族不平等的根源,并认为这种不平等是天然合理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扩大反动阶级的统治地位。

  种族主义把人类分成“高等种族”和“低等种族”,认为“高等种族”’有创造文化和物质财富的能力,注定要做“低等种族”的统治者;“低等种族”没有任何创造能力,生来就应该做“高等种族”的奴隶,并胡说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种族主义者宣扬血统“纯洁”,则意志统一,社会安定;血统“混杂”,则思想混杂,社会动乱,甚至造成现存社会制度崩溃。他们主张用禁止异族通婚的办法防止这种危害,有的主张“改良人种”,即淘汰“劣种”,繁殖“优种”,名曰“优生学”。目的都是为了保证所谓“高等种族” 的统治地位。

  现代种族主义的鼻祖是法国反动社会学家戈比诺(1816-1882年),他在《论人类各种族的不平等》一书中,得出“高等种族”必定战胜“低等种族”的荒谬结论。后来种族主义和马尔萨斯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反动学说结合起来,成为帝国主义压迫、奴役其他民族的反动思想工具。德国的反动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尼采,从种族主义出发,把人类分为“强者”和“弱者”,称前者是有统治本能的“老爷种族”,后者是只有服从本能的“奴隶种族”。他的这一反动主张大受法西斯恶棍们的喝彩和赏识。现今,美国的一千九百多万黑人,仍处于被奴役、被压迫和被歧视的地位,南非白种人种族主义者统治的政府,正在奉行一种极端反动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迫害当地的有色种族,而苏修叛徒集团却公开主张“改良人种”,鼓吹臭名昭著的“优生学”,这表明他们已堕落到了何等地步!

  毛主席在一九六八年《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中指出:“美国的种族歧视,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制度的产物。美国广大黑人同美国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是阶级矛盾。只有推翻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摧毁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制度,美国黑人才能够取得彻底解放。”这一论述不仅深刻揭露出美国种族歧视政策的根源和性质,为美国黑人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全世界人民的反种族主义斗争给以极大的支持和鼓舞。

世界主义

  世界主义 一种资产阶级妄图统治世界的反动理论。它主张消除“民族界限”、“国家界限” 和“建立世界政府”。

  世界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最早产生于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写道:“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54页)原有的民族、国家界限成了资产阶级奔走全球、扩大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障碍。因而资产阶级的御用 哲学家们提出了世界主义的主张,鼓吹世界是“每个人的祖国”,取消“狭隘的民族观念”,抛弃 “多余的爱国主义”,建立一个“欧洲合众国”或“世界政府”。其目的是要世界各国人民漠视本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忍受资产阶级强国的压榨和奴役。

  在帝国主义时代,世界主义为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提供理论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极力宣扬国家主权是“过时的概念”,“各民族的民族主义 的趋向”是一种“严重的危险”,应该制定一个“世界宪法”,建立“一世界联邦”、“世界政府” 等“世界的权力机构”,要有“世界的计划”、“世界的文化”等等。他们制造这套谬论,无非是为了压制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革命斗争,以实现他们称 霸全世界的野心。苏修叛徒集团鼓吹的“有限主权论”、“国际专政论”,完全是世界主义的翻版,这充分暴露出社会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 在阶级社会中,敌对的阶级或国家,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所采取的两种斗争手段。战争是和平时期政治的继续,和平是战争时期政治的继续。“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447页)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爆发战争。毛主席指出:“战争是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互相斗争的最高形式”。(《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66页)几千年来,人类生活中充满了战争,到了帝国主义时代,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

  历史上所有的战争依其政治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正义战争,一切革命战争都是正义战争;一类是非正义战争,一切反革命战争都是非正义战争。马克思主义不是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只是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对于正义战争不仅不反对,而且要积极支持或参加。只有依靠各国人民的团结和斗争(包括武装斗争)去战胜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才能取得世界和 平。只要阶级还存在,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还存在,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消灭战争的唯一办法,“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58页)

  苏修叛徒集团叫嚣核武器出现以后,战争不再是政治的继续,不再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了。因为“原子弹不遵循阶级原则”,“将毁灭一切生物”,大肆制造核恐怖。但是,事实表明,核武器的出现,既不能取消当代世界的各种基本矛盾,也不能改变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个原理。一切不愿做奴隶的人民从来不怕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的恐吓,也不相信他们的“和平”谎言。要全世界 一切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国家俯首帖耳地屈服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这只能是痴心妄想。

  列宁多次指出,帝国主义就是侵略,就是战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是当代最大的国际压迫者、剥削者和新的世界战争的策源地。当前,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一方面是世界人民的革命 运动蓬勃发展,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另一方面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越来越激烈,它们的激烈争夺,总有一天要导致世界大战。各国人 民对此必须有所准备。目前,革命和战争的因素都在增长,不论是战争引起革命,还是革命制止战争,国际形势总是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世界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毛主席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

  战争与和平是对立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战争可以转化为和平,和平可以转化为战争,历史的事实早已证明这一辩证规律。修正主义者对辩证法一窍不通,他们拼命地反对这个道理,他们的历史知识等于零。

唯武器论

  唯武器论 一种认为武器优劣决定战争胜败的资产阶级理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特别是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大肆喧嚷核战争将毁灭全人类,竭力制造核恐怖,推行核讹诈政策,这是典型的 “唯武器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武器是战争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武器与人相比,人总是第一位的,武器是第二位的,任何武器都要靠人去掌握和运用。核武器虽然是一种进行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不是核武器。毛主席说:“原子弹不能 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是空的。”(《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031 页)一切战争都是政治的继续,核武器的发明和发展,没有也不能改变这条真理。事实证明,核武器的出现既没有取消当代世界的各种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阶级斗争的规律,更没有取消被压迫人民的革命。相反地,愈来愈多的中小国家日益联合起来,敢于和两个拥有大量核武器的超级大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两个超级大国却内外交困,日子愈来愈不好过,处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境地。归根到底,决定世界命运的是亿万人民,而不是用一两件新式武器武装起来的反动派。正如毛主席指出的那样:“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091页)

  “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它高估武器的作用,轻视人的作用,这是一种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际上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 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437页)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战争一定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非正义战争必然遭到人民的反对。无数事实证明,劣势装备的正义战争总是要战 胜优势装备的非正义战争的。我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朝鲜人民、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的抗美爱国战争都是如此。当然,为了抗击两个超级大国的侵略,一切被压迫被侵略的中小国家必须努力使自己的国防现代化。为了打破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反击他们的核讹诈政策,我国必须制造 和发展核武器。中国政府一再声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充分表明我国拥有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

和平主义

  和平主义 也叫资产阶级和平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面临着革命危机的现代资产阶级,不得不改变策略,装出一副“爱好和平”的样子,用“民主的和平”、“裁减军备”的高调来愚弄和欺骗群众。这就是资产阶级的“和平主义”。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帝国主义战争是帝国主义和平时期政策的继续,帝国主义和平是帝国主义战争时期政策的继续。资产阶级“和平主义”却把和平与战争都说成是抽象的、超阶级的东西,用和平的词句掩盖帝国主义准备新战争的实质。“和平主义”否认战争是帝国主义的产物,不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都一律反对,实际上正是为了反对正义的革命战争。

  马克思主义者决不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如果是无产阶级为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或为了保卫无产阶级专政而进行的反侵略战争,这是神圣的、正义的战争。无产阶级不仅不反对,而且要积极参加或坚决支持。如果是剥削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反动统治而镇压本国人民或对外发动侵略别国人民的战争,那是罪恶的、非正义的战争。无产阶级必须坚决反对。总之,争取和平必须同反对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及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否则,就是空话,就是帮助资产阶级欺骗群众。

  列宁曾痛斥叛徒考茨基之流是资产阶级和平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摹仿者或应声虫”。(《列宁全集》第二十三卷 194页)苏修叛徒集团比老机会主义者走得更远,他们竟无耻地叫嚷“和平”和“共产主义是同义词”,“最坏的和平也比最好的战争好”,同时却大搞军备竞赛,把侵略的黑手伸得长长的。斯大林说:“许多人认为帝国主义的和平主义是和平的工具。这是根本不对的。帝国主义的和平主义是准备战争的工具,是用虚伪的和平词句来掩盖备战的工具。”(《斯大林全集》第十一卷 174页)这正是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和平主义的实质。

  只要世界上存在着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就存在着战争危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缓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天天讲“缓和”,实际上天天在搞紧张。他们所说的“缓和”,完全是骗人的鬼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的资产阶级人士站在和平主义立场,反对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虽然其立场是错误的,但对其反对侵略战争的主张,应予支持。

修正主义

  修正主义 国际工人运动中一种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以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头子伯恩施坦“以最嚣张的态度和最完整的形式提出了对马克思学说的修改,对马克思学说的修订,即修正主义”。(《列宁选集》第二卷 2页)从此,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两种思想派别的尖锐斗争。

  毛主席说:“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这就是修正主义。”(《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切修正主义者都借口马克思主义的这个或那个原理已经“过时”,用资产阶级可以承认和接受的东西来全面篡改马克思主义,阉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革命精神。“他们反对或者歪曲唯物论和辩证法,反对或者企图削弱人民民主专政和共 产党的领导,反对或者企图削弱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修正主义以追求眼前的个人利益,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去迎合资产阶级的需要。伯恩施坦提出的“最终目的算不了什么,运动就是一切”这个反动纲领,最能表明修正主义的实质。正如列宁所说的:“临时应付,迁就眼前的事变,迁就微小的政治变动,忘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忘记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整个资本主义演变的基本特点,为谋取实际的或可以设想的一时的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修正主义的政策。”(《列宁选集》第二卷 7页)

  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因而必然成为修正主义者攻击的首要目标。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斗争的焦点,也正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无论是伯恩施坦、考茨基这些老修正主义者,还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刘少奇、林彪之流的现代修正主义者,他们都站在地主资产阶级立场,恶毒咒骂和攻击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倒退”、“独裁统治”、“最暴虐的形式”等等。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他们千方百计反对暴力革命,反对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他们就用一切阴谋手段来反对和推翻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

  修正主义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的阶级根源是国内有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影响,国际上有帝国主义的存在和诱迫。它的认识论根源是主观和客观相割裂,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由于修正主义的阶级根源依然存在,因此掌握了国家政权的工人阶级政党内部出现修正主义,也不是偶然的。只要阶级和阶级斗争继续存在,帝国主义没有被消灭,无论国际国内,修正主义思潮必然要继续兴风作浪,牛鬼蛇神必然要继续捣乱。因此,无产阶级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是一个长期的战斗任务。我们要警惕出修正主义,特别是要警惕在中央出修正主义。修正主义仍然是当前的主要危险。“我们现在思想战线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开展对于修正主义的批判。”(《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斗争历史和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运动的伟大胜利证明,一切修正主义都是纸老虎,必然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所战胜。

现代修正主义

  现代修正主义 现代一种国际性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潮。

  现代修正主义者口头上挂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招牌,打着攻击“教条主义”的幌子,但是他们所攻击的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最根本的东西。他们用主观唯心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反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他们根本否认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史,根本否认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根本否认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和对资产阶级的专政。他们打着“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幌子,鼓吹帝国主义的本性己经改变,美化帝国主义。他们宣扬阶级斗争熄灭论,否认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始终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主张复辟资本主义,开历史的倒车。

  现代修正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产生。苏修叛徒集团篡夺了苏联的党政大权以后,形成了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为代表的现代修正主义。他们否认十月革命的道路,丢掉了列宁和斯大林这两把无产阶级的刀子。他们提出了一个臭名远扬的“三和”(“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两全”(“全民国家”、“全民党”)的修正主义黑纲领,其要害就是 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他们按照这个黑纲领,把社会主义的 苏联变成了社会帝国主义。苏修头子勃列日涅夫为了进一步推行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发展了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炮制出一套什么“有限主权论”、“国际专政论”、“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国际分工论”和“利益有关论”等谬论,这个所谓“勃列日涅夫主义”是地地道道的法西斯主义。

  列宁深刻地指出:“机会主义不是偶然的现象,不是个别人物的罪孽、过错和叛变,而是整个历史时代的社会产物。”(《列宁选集》第二卷 654页)现代修正主义是以伯恩施坦、考茨基为代表的老修正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翻版,是适应帝国主义垄断资产阶级垂死挣扎的需要的产物。它不是个别国家的现象,而是一种国际性的资产阶级思潮。资产阶级影响的存在,是现代修正主义的国内根源,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则是现代修正主义的国外根源。对内维护或复辟资本主义,对外追随或投降帝国主义,是现代修正主义的共同特征。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是这样,刘少奇、林彪也是这样,他们都是新资产阶级的代表。毛主席说:“修正主义上台,也就是资产阶级上台。”“修正主义的统治是不会长久的”,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一条基本经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亿万人民群众反修防修的伟大实践,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一次大演习,反对修正主义上台的一次大练兵。批林批孔运动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继续和深入,是上层建筑领域里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胜利表明,修正主义是可以被战胜的,正像毛主席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真理,是不可抗拒的。人民群众总是要革命的。世界革命总是要胜利的。”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只主张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修修补补,反对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 政权,反对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彻底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就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十九世纪中叶,改良主义在资本主义发达的英法两国开始流行。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和国际工人运动的高涨,改良主义成为资产阶级反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工具。右倾机会主义即修正主义就是工人运动内部的改良主义。

  改良主义者力图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鼓吹阶级合作,把议会斗争作为主要的或唯一的斗争形式。他们反对暴力革命,诬蔑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革命的空话”。他们一面虚伪地承认变一切生产资料为公共财产的要求是正确的,同时却又认为这只有在遥远的、实际上是不能确定的将来才有可能。老机会主义头子伯恩施坦鼓吹“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的目的算不了什么” 的谬论,充分表现出改良主义的反动本质。改良主义者认为无产阶级当前的任务只是进行单纯的社会修补工作,搞一点一滴的改良,而不要触及反动制度的根本,甚至胡说改良就是局部实现了社会主义。列宁痛斥说,“改良主义者自以为是大政治家、政府要人、治国之才”(《列宁全集》第十六卷 305页),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看护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些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机会主义头子,以放弃人民武装为条件,当上了反动政府的部长、副总理,幻想用改良的办法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很快就遭到惨败。这就有力地证明列宁所说的“改良主义者的策略最不能保证实施改良和实现改良”(《列宁全集》第十一卷 58页)这一真理。全部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革命的阶级斗争,才能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改良。历史的真正动力是阶级之间的革命斗争,改良只是这种斗争的副产品。资产阶级总是一手实行改良,一手又收回这些改良,使之化为乌有。总之,“改良主义是资产阶级对工人的欺骗,因为只要资本的统治还存在,尽管实行个别改良,工人总还是雇佣奴隶”。(《列宁全集》第十九卷 372页)改良主义正是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马克思主义虽然不是无条件地拒绝任何改良,但始终坚持改良必须服从革命这个原则。

  改良主义是资产阶级削弱工人阶级的革命意志的腐蚀剂,对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危害极大。因此,和形形色色的改良主义作斗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一项重要任务。

和平过渡

  和平过渡 “和平过渡”、“‘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议会道路”,这些不同的名词实质 上都是一个意思,即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只要利用选举,取得议会里的多数,就能合 法地取得国家政权,进到社会主义。“和平过渡”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头子伯恩施坦首先提出的。后来的一切修正主义者都鼓吹这个谬论。

  列宁指出,资产阶级议会是专门用来愚弄老百姓的清谈馆,实际权力掌握在各部、官厅和司令部那里。议会制是资产阶级专政的最好的政治外壳,无论是政府人员、机构、政党的任何更换,都不会动摇资产阶级的统治权力。资产阶级议会的实质,就是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执行镇压人民的任务。苏修叛徒集团重弹“和平过渡”的老调,他们说,马克思不是“设想过美国和英国有和平过渡的可能性吗”?诚然,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马克思曾这样设想过,但他当时即指出,一旦当资产阶级“认为是生命攸关的重大问题上处于少数时,我们就会在这里遇到新的奴隶主的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七卷 686页)列宁强调说:“借口马克思在 70年代曾经认为英国和美国可能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诡辩,通俗一点说,这是用引证来骗人。”(《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 91页)苏修叛徒集团还狡辩地说,列宁不是也在“原则上允许和平革命的可能”吗?不错,在一九一七年二月革命后的一段时期里,列宁曾象马克思那样地设想过俄国的革命,但他明确地说:“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是问题的实质。”(《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 173页)到了七月间,他即指出:“俄国革命和平发展的一切希望都彻底破灭了。”(《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 167页)苏修叛徒集团企图从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中寻找“和平过渡”谬论的根据,只能是痴心妄想。

  历史事实表明,只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没有被摧毁,一般说来,无产阶级要想取得议会中的多数是不可能的。资产阶级会随时修改选举法,使无产阶级争不到议会里的多数。即使无产阶级取得了议会中的多数,也不等于摧毁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资产阶级仍然可以宣布选举无效,解散议会,以至宣布共产党非法。列宁严正地指出:“凡是以为可以用和平方式使资本家服从大多数被剥削者意志,可以通过和平的、改良主义的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都不仅是极端的市侩的愚蠢行为,而且是对工人的公然的欺骗,对资本主义的雇佣奴隶制的粉饰,对真理的隐瞒。”(《列宁选集》第四卷 294页)

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 是列宁制定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待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的一项外交政策。和平共处是有原则的。我们主张一切大小国家,不管社会制度如何,必须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在这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

  和平共处只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一个方面,不是其全部内容。社会主义各国之间的关系准则是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对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国家,同样要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不能仅仅是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针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而提出来的。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一再向全世界宣布和平的外交政策,帝国主义却一心要把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它们联合向苏联发动武装进攻。经过残酷的战争,帝国主义消灭不了苏联,才不得不讲“和平共处”。正如列宁所说:“你打痛了敌人,他就会来讲和的。”(《列宁全集》第三十卷 124页)帝国主义总是要利用一切可能,抓住一切机会来反对直至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从根本上来说,社会 主义和资本主义,“最后不是这个胜利,就是那个胜利;不是为苏维埃共和国唱挽歌,就是为世界资本主义唱挽歌。”(《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 416页)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胡说什么“和平共处”是“整个当代社会生活的基本法则”,是共产党人“政策的总原则”,是“在世界范围内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时期的战略路线”等等。按照这种理论,社会主义国家和被压迫国家,无产阶级和一切革命人民,都必须放弃一切斗争,无条件地实行所谓“和平共处”,这是对列宁制定的和平共处政策的无耻歪曲。

  苏修叛徒集团利用“和平共处”作幌子,疯狂地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与美帝国主义正在重新瓜分世界,充分暴露出社会帝国主义的豺狼本性。他们和美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遍及世界各个角落,而且越来越激烈。“和平共处”只是外衣,激烈争夺才是实质。

和平竞赛

  和平竞赛 也叫经济竞赛。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背叛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种修正主义谬论。按照这种理论,只要苏修这个超级大国在生产上和生活上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就会自行灭亡,“社会主义”’就会在全世界取得胜利。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根本用不着进行斗争,用不着起来革命,用不着去推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及其走狗的反动统治,只要安安静静地等着,就可以同压迫者、剥削者一起进入共产主义。这实际上是要被压迫民族和国家 永远忍受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奴役,这是地地道道的帝国主义强盗的理论。

  苏修叛徒集团利用“经济竞赛”的幌子,干着各种社会帝国主义的勾当。他们和美帝国主义又勾结又争夺,互挖墙脚,妄图重新瓜分世界。他们宣扬什么社会主义各国的“国际分工”、“全面合作”,是夺取两个体系经济竞赛胜利的保证。他们通过“经互会”使东欧一些国家和蒙古变成它的销售市场、附属加工厂、果菜园和畜牧场,实行超经济的剥削。他们说什么对发展中国家提供 “援助”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经济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是借此对亚、非、拉国家进行残 酷的剥削和掠夺,推行新殖民主义。日益觉醒的第三世界各国的人民,愈来愈清楚地看透了苏修推行“和平竞赛”的反动实质。他们说,苏联不是什么“社会主义的老大哥”,而是“资本主义的老大哥”。“经济竞赛”这面破旗,是骗不了人的。

  苏修叛徒集团篡夺苏联党政大权之后,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把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变为新型官僚资产阶级所有制,把集体农庄经济变为富农经济,全面复辟资本主义。从而造成工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农业连年减产,生活用品奇缺,只好向资本主义国家乞债过日子。它所谓生产上和生活上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完全是自欺欺人的谎话。

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 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被国内外的阶级敌人用非暴力的手段复辟资本主义,称为“和平演变”。

  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和平演变”,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对国内外阶级敌人丧失警惕和路线不正确,而导致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所造成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和平演变”就是这样。在斯大林逝世以后,隐藏在党内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修正主义集团,采取阴谋手段篡夺苏联党政大权。他们打着“反对个人迷信”的幌子、, 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打着“全民党”的幌子,把无产阶级政党变为资产阶级政党;打着“全民国家”的幌子,把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他们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的“物质刺激”、“利润挂帅”的政策,把社会主义经济变为资本主义经济。他们引进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打击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败坏社会主义道德风气。这样就暂时实现了资本主义在苏联的全面复辟。

  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国内外阶级敌人都懂得,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他们的名声已经很臭。因此,一定要煞费苦心地对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腐蚀,用拉出去、打进来的手法,在党和国家机关内 物色和安置他们的代理人,进行篡党夺权,使无产阶级专政“和平演变”为资产阶级专政。但绝不能说,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是不可避免的。根据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特别是苏联“和平演变”的教训,毛主席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他强调指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人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他还一再教导全党要“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作了深刻的阐述,进一步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指明了道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坚决执行。

  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了反“和平演变”的伟大胜利。毛主席为我们制定的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唯一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只要我们坚持这条路线,对资产阶级、修正主义进行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斗争,就一定能够防止“和平演变”。毛主席说:“帝国主义的预言家们根据苏联发生的变化,也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党的第三代或者第四代身上。我们一定要使帝国主义的这种预言彻底破产。

全民国家

  全民国家 现代修正主义背叛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一种谬论,也是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一个变种。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国家是阶级专政的工具,它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国家的特征就是存在着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特殊阶级。”(《列宁全集》第一卷 397页)“国家将一直生存到胜利的社会主义转变为完全的共产主义的时候。”(《列宁全集》第二十二卷 317页)因此,任何国家都是一定阶级专政的国家。只要国家还存在,就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当然,无产阶级专政在这个国家和那个国家,在这个阶段和那个阶段,会采取多种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个,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绝不能是什么“全民国家”。用“全民国家”代替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就是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

  苏修叛徒集团宣扬的“全民国家”,是一小撮官僚资产阶级对苏联广大工人、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实行专政的国家。勃列日涅夫接替赫鲁晓夫上台后,叫嚷什么“全民国家继续无产阶级专政的事业”,这只能是欲盖弥彰,丝毫也改变不了问题的实质。

  苏修叛徒集团还胡说什么只有用“全民国家”代替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才能使民主进一步发展成为“真正的全民民主”。这不过是老机会主义者考茨基的“纯粹民主”论的翻版。民主和专政一样,都是具有强烈阶级性的。在阶级社会中,只有阶级的民主,没有什么“全民民主”。有资产阶级的民主,就没有无产阶级的民主;有无产阶级的民主,就没有资产阶级的民主。灭资产阶级民主,兴无产阶级民主,一个灭掉另一个,只能如此。苏修叛徒集团所谓的“真正的全民民主”,正 是不折不扣的资产阶级民主,即苏联新型官僚资产阶级对广大苏联人民的专政。

  用“全民国家”代替无产阶级专政的反动路线,充分暴露出苏修叛徒集团的反革命本质,即他们取消无产阶级专政,代之以法西斯专政,同时又利用篡夺到的国家政权,对苏联广大劳动人民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实行反革命专政。

全民党

  全民党 现代修正主义抹杀政党阶级性的一种谬论。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公开宣布:“由于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由于苏维埃社会的一致的加强,工人阶级的共产党已经变成苏联人民的先锋队,成了全体人民的党”。这就是鼓吹“全民党”的典型语言。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政党和国家一样,都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任何政党都具有阶级性,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超阶级的“全民党”。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是无产阶级思想和意志的集中者,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同时,无产阶级政党也是唯一能够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政党。这一方面是因为无产阶级同广大劳动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另一方面是因为无产阶级政党能够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正确的领导。列宁在批判孟什维克机会主义时曾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绝对必须是一个单独存在的、阶级性十分严格的独立政党”。(《列宁全集》第九卷 70页)苏修叛徒集团却借口共产党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来否定它的无产阶级性质,鼓吹“全民党”,这是对列宁主义的彻底背叛。

  由于苏修叛徒集团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苏联的现实不是什么社会主义的“胜利”,而是资本主义已经复辟。苏修叛徒集团对苏联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过着寄生糜烂的资产阶级生活,他们和广大苏联人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阶级矛盾,根本谈不上什么 “一致”。他们所谓的“全民党”实际上只代表一小撮官僚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的一切活动都以这个阶级的私利为转移,它是地地道道的资产阶级政党、法西斯党。

  党变修,国变色。由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集团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苏联就由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变为资产阶级专政国家,同时也就由社会主义变为社会帝国主义。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毛主席说:“苏联共产党是列宁创造的党。虽然,苏联的党和国家的领导现在被修正主义者篡夺了,但是,我劝同志们坚决相信,苏联广大的人民、广大的党员和干部,是好的,是要革命的,修正主义的统治是不会长久的。

阶级斗争熄灭论

  阶级斗争熄灭论 一种否认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始终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修正主义谬论。在苏联农业集体化和消灭富农经济的过程中,机会主义头子布哈林首先提出这种谬论。他胡说随着社会主义的胜利,阶级敌人将会不经过抵抗而让出自己的一切阵地,阶级斗争很快就会完全 “熄灭”。苏修叛徒集团干脆说:“苏联没有敌对阶级和阶级斗争”了。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宣扬“阶级基本消灭”了。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则鼓吹,通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阶级敌人被“一网打尽了”,等等。他们唱的都是同一个调子。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的一个很长历史时期中,仍然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阶级斗争的形式则有了新的变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剥削阶级虽然被推翻,但还没有被消灭。被推翻的剥削阶级,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恢复他们被夺去的“天堂”。由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由于资产阶级 法权的存在,由于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除了在小生产者中会产生资本主义之外,在一部分党员中,在一部分工人中,在一部分国家干部和知识分子中,还可能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蜕化变质分子。而国际上帝国主义的进攻和破坏,则是社会主义国家阶级斗争继续存在的外部条件。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机会主义恰巧在最主要之点不承认有阶级斗争,即不承认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 过渡的时期,在推翻资产阶级并完全消灭资产阶级的时期有阶级斗争。实际上,这个时期必然是阶级斗争空前残酷、阶级斗争形式空前尖锐的时期”。(《列宁选集》第三卷 200页)

  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践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都充分证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存在着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进行颠覆和侵略的威胁。因此,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教育 各个领域中的阶级斗争,是不可能熄灭的。这个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曲折的。它像波浪起伏一样,高一阵,低一阵,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过七八年又来一次。牛鬼蛇 神自己跳出来。他们为自己的阶级本性所决定,非跳出来不可。”消灭阶级必须经过长期的、艰难的、曲折的阶级斗争,不是一代人两代人所能解决的。我们必须坚持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彻底批判和粉碎“阶级斗争熄灭论”。

人性论

  人性论 剥削阶级的一种反动谬论,它否认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主张人具有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共同本性。

  人性论是维护剥削制度的反动思想工具。一切剥削阶级总是把他们的贪婪、残暴、享乐等吃人本性,说成是“人类共同的本性”,目的是要论证“剥削有理、压迫有理、造反无理”。奴隶主阶 级代表孟轲鼓吹“善”是人类先天具有的本性,他所谓的“善”就是维护奴隶制的道德观念“仁、义、礼、智”,谁违反这种道德观念,就是违反了“人类的本性”。总之,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资产阶级宣扬所谓“自爱”、“自保”是人类的本性,这是把资产阶级的唯利 是图的本性说成是“普遍人性”,借以证明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永恒不变的。现代修正主义者宣称他们追求梦幸福生活,是合乎人的本性的,这充分证明他们是地地道道的资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主张阶级论,批判人性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 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18页)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就是阶级关系,人的本质就是阶级本质。任何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毛主席说:“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 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我们主张无产阶级的人性,人民大众的人性,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则主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人性,不过他们口头上不这样说,却说成为唯一的人性。”(《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827页)这是对人性论最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问题的科学论述。

  从人性论出发,必然要反对阶级分析方法,抹杀阶级矛盾,否认阶级斗争,宣扬阶级合作,并直接引出机会主义路线。孔孟的忠实信徒刘少奇和林彪,是人性论的狂热拥护者和鼓吹者。他们吹捧反动儒家的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所谓“仁义道德”,是“人的关系”的最高原则,根本抹杀人的阶级性和阶级对立。这显然是为推翻我国无产阶级专政,复辟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制造反革命舆论。

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 资产阶级的一种思想体系。十五世纪中叶至十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形成时期,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压迫和宗教统治,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宗教束缚。他们蔑视“天国”,歌颂“世俗”,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一思潮开始从意大利兴起,后来遍及全欧洲。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佩脱拉克、彭波那齐,西班牙的斐微斯,法国的蒙台涅等。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进一步把人道主义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口号。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人道主义反对教会的反动统治,批判神学和僧侣主义的世界观,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它始终是和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相对立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它的核心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所谓“人”无非是资产阶级自己,所谓“人性”无非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性,所谓 “世俗”无非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恩格斯早就指出:“‘正义’、‘人道’、‘自由’、‘平 等’、‘博爱’、‘独立’”,“这些字眼固然很好听”,但“它只能是一种虚无飘缈的幻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 325页)只要资产阶级认为需要时,就会用“步兵、骑兵、炮兵” 代替“自由、平等、博爱”。1848年法国的资产阶级正是这样对付无产阶级的“六月起义”的。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有资产阶级剥削、压迫无产阶级的自由,没有无产阶级不受剥削和压迫的自由,在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人道、自由、平等、博爱”。人道主义无非是资产阶级用来欺骗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甜言蜜语而已。

  形形色色的假社会主义者,妄图用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来冒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如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德国的“真正社会主义”者公开宣扬“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归根到底都消融在人道主义中了”。①苏修叛徒集团鼓吹“共产主义是人道主义的最高体现”。为了反共反华的需要,他们甚至把两千多年前的孔孟之道说成是人道主义的老祖宗,胡说什么孔孟的“仁政”“为人道主义传统 奠定了基础”。叛徒刘少奇、林彪之流,把儒家的“仁义”、“忠恕”等破烂货和西方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揉合在一起,鼓吹“仁爱之心”、“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胡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极高的人类美德”,这充分暴露出他们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嘴脸。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向工人鼓吹一种凌驾于一切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之上的社会主义,这些人如果不是还需要多 多学习的新手,就是工人的最凶恶的敌人,披着羊皮的豺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277页)

①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5410页

“左”倾机会主义

​ “左”倾机会主义 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一种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小资产阶级思潮。

“左”倾机会主义者不能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90页)他们“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271-272页),凭着“想当然”去盲干。他们荒谬地认为革命力量 要纯粹而又纯粹,除了本阶级外,其他一切力量都是反革命。他们拒绝利用敌人阵营里的矛盾,为自己寻找可能的同盟者,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而主张“一切斗争,否认联合”,使无 产阶级陷于孤立的地位。

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党内出现过三次“左”倾机会主义的统治,使革命遭到很大的损失。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却认为革命形势“不断高涨”,盲目地命令少数党员和群众在全国组织毫无胜利希望的地方起义,使革命力量继续遭到损失。一九三〇年爆发蒋、冯、阎之间的军阀战争,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不懂得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就盲目地认为已具备了全国武装起义的条件,下令组织全国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结果,使中国革命力量又一次遭到巨大的损失。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件爆发,推动了全国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涨,加上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就认为国民党反动派只剩下“偏师了”,命令红军“全线出击”,夺取中心城市,实现一省数省首先胜利。他们还强迫白区党组织普遍武装工农,组织总罢工等冒险行动。同时,不顾民族矛盾上升的客观形势,硬说中间派是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主张“打倒一切”。结果,使白区工作几乎全部损失,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退出江西根据地,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使辛苦地聚集起来的革命力量损失了百分之九十左右”。(《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902页)

以毛主席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对“左”倾机会主义者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终于在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上结束了他们的统治,确立了以毛主席为领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从此,扭转了全国的革命形势。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党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并正确领导了抗日救亡运动和正确解决了西安事变,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左”倾机会主义者总是左右摇摆,好走极端,华而不实,投机取巧。往往从“冒险主义” 走向“投降主义”。叛徒、汉奸王明自称为“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但历史却无情地宣判了他 是百分之百的机会主义者和反革命。列宁指出,“左”倾机会主义者自称为“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者,“其实他们特别缺乏无产阶级的气味,而特别富有小资产阶级的气味”。(《列宁选集》第三卷 533页)

右倾机会主义

  右倾机会主义 工人运动或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一种资产阶级思潮。“引导无产阶级适合资产阶级一群一党的私利”(《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571页),就是右倾机会主义,即修正主义。

  右倾机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出卖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根本利益,向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屈膝投降。列宁指出:“机会主义就是为了党的短暂的、一时的、次要的利益而牺牲党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列宁全集》第十一卷 222页)右倾机会主义者是资产阶级在工人运动或无产阶级政党中的代理人和走狗,他们挂着马克思主义照牌,攻击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东西。他们用阶级合作来代替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专政。伯恩施坦、考茨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陈独秀、王明、刘少奇、林彪等,都是右倾机会主义的头子。

  右倾机会主义者总是过高估计阶级敌人的力量,低估人民群众的力量,看不到革命的光明前途,看不到革命高潮的必然到来。他们主张取消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力图倒转历史车轮,阻止革命前进。例如:一九二七年,正当我国北伐革命战争达到高潮时,中国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自动放弃对工农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放弃武装力量,背叛工农利益,去投降大资产阶级,从而断送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在抗日战争时期,叛徒王明荒谬地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口号,主张“一切联合,否认斗争”,投降蒋介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叛徒刘少奇抛出了所谓“和平民主新阶段”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妄图取消新民主主义革命,全国解放后,他又提出“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的右倾机会主义黑纲领,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妄图复辟资本主义。事实证明,右倾机会主义者就是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毛主席说:“我们反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实践论》)

  右倾机会主义就是假马克思主义。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掩盖背叛马克思主义的行为。当他们无力对抗马克思主义革命路线的时候,就“只好施诡计,搞阴谋,耍无赖”(《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 249页),用反革命两面派的手法反党反人民,以求一逞。叛徒、卖国贼林彪,一贯右倾,一贯耍两面派,欺骗党和人民。在党的九大期间和九大以后,他不顾毛主席、党中央对他的教育和挽救,继续进行。破坏活动,甚至阴谋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妄图把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变为地主买办资产阶级专政,投降苏修社会帝国主义。这是一条极右的机会主义路线。

国防哲学

  国防哲学 是国民党反共分子陈伯达于一九三六年炮制的反动哲学。它适应卖国贼蒋介石反共卖国政策的需要,是王明、刘少奇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产物。在“九一八”事变后,人民公敌蒋介石实行不抵抗主义和卖国政策。一九三六年,他策划组织所谓“国防会议”,以“国防”的口号掩 盖其反共卖国的真面目,同时鼓吹“国家至上”,坚持法西斯的一党专政。叛徒王明迎合国民党反动派的需要,主张成立以蒋介石、为中心的“国防政府”,要求“原来敌对的阶级相互礼让”、共同发展,抛出所谓“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实际上是“一切经过国民党”、“一切服从国民党”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叛徒刘少奇在白区工作中同样积极推行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就在这种情况下,陈伯达抛出《哲学的国防动员》、《新启蒙运动》等反动文章,鼓吹 “国防哲学”,为蒋介石的反共卖国政策效劳,为王明、刘少奇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制造理论根据。

  国防哲学是“合二而一”哲学,是投降哲学。它打着“新哲学”、“新唯物论”的招牌,叫嚷要把“新唯物论”同蒋介石的“国防”这个“现实的政治结合起来”;主张“组织哲学上的救亡民主的大联合”,叫嚷“一切文化人”,不分界别,不分阶级,“在‘国防’这个目标上联合起来”;鼓吹“牺牲阶级的成见”,“绝对无条件地”联合一切人,实行“全国大合作”’。它完全掩盖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提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不讲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 争。这是地地道道的“合二而一”论、“阶级调和论”和“阶级投降论”’。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无条件的合作,无条件的发展,这种右倾机会主义的倾向也要注意反对,否则也就会妨碍合作,妨碍发展,而变为投降主义的合作和无原则的发展了。”(《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498页)

  国防哲学大肆贩卖先验论和英雄史观的黑货。它胡说什么“理性主义”是“进行联合阵线的起点”,宣扬通过反省来达到理性,反对一切思想受“物质的镣铐”。它诬蔑人民群众“野蛮”、“落后”,“根深蒂固地和旧传统思想相固结着”,叫嚣要开展“新启蒙运动”,用“理性”去 “开发民智”,“保卫祖国”,即保卫蒋介石的封建法西斯王朝。它无耻地吹捧独夫民贼蒋介石是 “救国救世救民”的先知先觉,这充分暴露出国防哲学的反动本质。

  总之,国防哲学是打着“国防”的旗号的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哲学。它欺骗和麻痹人民群众,为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效劳。毛主席指出:“在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中,阶级投降主义实际上是民族投降主义的后备军,是援助右翼营垒而使战争失败的最恶劣的倾向。”(《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366页)这是对国防哲学反动实质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有政治思想、法权思想、哲学、历史、教育、文学、艺术、道德和宗 教等多种具体形式,统称社会意识形态。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从各个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 来反映社会存在和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例如政治思想和法权思想是经济基础最集中的反映,它们通过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政策法令,直接为经济基础服务。艺术是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并为一定阶级服务的。

  在阶级社会里,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都有阶级性。各个阶级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反映社会存在,形成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等。因此,政治法权观点、道德观念和文学艺术等每一种意识形态,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的。现代修正主义者所鼓吹的超阶级的“全民的”意识形态,是根本不存在的。毛主席指出:“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之下,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甚至一个阶级的各集团中还各有各的主义。”(《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648页)

  社会意识形态虽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它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并有相对的独立性。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指导社会实践和社会革命,推动社会前进。我国先秦法家的思想理论(包括他们的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各种观点),就属于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先进的革命的意识形态。而旧的错误的社会思想和理论,违反社会发展的趋势,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当社会制度根本变革之后,某些反动的意识形态还会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为反对新制度、复辟旧制度服务,阻碍历史的前进。我国二千多年来,社会制度几经变革,但代表反动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孔孟之道至今还在毒害人们,阻碍社会前进,就说明了这一点。政治、法权思想、道 德、哲学、艺术等各种意识形态,都有自身发展的历史。先进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在同反动阶级的日意识形态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毛主席指出:“马克思主义在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作斗争中发展起来,而且只有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资产阶 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还会长期存在,因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在意识形态方面还要进行长期的、曲折的斗争。但是,必须看到,“一切腐朽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 筑的其他不适用的部分,一天一天地土崩瓦解了”。(《介绍一个合作社》)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以便彻底扫除这些垃 圾。

  各种不同形态的社会意识,是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发展的。任何哲学、道德观点,都反映一定阶级的政治观点,而这些观点又影响文艺、宗教和科学;宗教、科学和文艺对政治、哲学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所有这些意识形态中,政治思想和政治路线是核心,是灵魂,是决定一切的。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它贯串于各种意识形态之中,起着指导作用。

政治和经济

  政治和经济 政治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反映阶级斗争的路线斗争是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和经济是对立的统一。毛主席说:“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

  政治和经济这一对矛盾,主要矛盾方面是政治,政治总是第一,政治总是统率经济,总是决定 经济的发展方向。毛主席说:“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把政治抽去了,经济就没有了灵魂,就要迷失方向。所以我们不能只谈经济,不谈政治,也不能把政治和经济并列,平起平坐,更不能把 这种位置颠倒过来。列宁在批判托洛茨基主张“从经济上”看问题和布哈林把政治和经济等量齐观的折衷主义谬论时指出:“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全部问题就在于(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也只能在于):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生产任务。”(《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 7页)

  毛主席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在社会主义时期,是否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命运的大问题。实践证明,只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去统帅一切,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才能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的一切积极因素,沿着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胜利前进,才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如果不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大事,放松思想政治工作,我们的经济工作就一定会走到资本主义邪路上去,我们的革命成果就有丧失的危险。

  现代修正主义者总是歪曲和颠倒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或者公开反对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或者惯用折衷主义的手法,进行偷梁换柱,混水摸鱼,欺骗群众。刘少奇一贯鼓吹“技术第一”,“经济建设中心论”,反对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提倡利润挂帅、物质刺激,妄图使中国“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林彪则鼓吹政治和经济轮流突出,一会儿胡说:“农民种好地,工人做好工,就是政治”,企图引诱工农群众埋头生产,不问政治;一会儿又大肆叫嚷“政治可以冲击其他”。实际上他是用资产阶级政治冲击无产阶级政治,用修正主义路线冲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用法西斯专政冲击无产阶级专政,为反革命政变制造舆论。

  毛主席关于“政治是统帅”,“抓革命,促生产”和“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等一系列指示,深刻地阐明了政治和经济、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粉碎了刘少奇和林彪的谬论。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在抓经济工作的时候,必须十分注意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只有抓好革命,才能搞好生产。毛主席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 实践证明:只要坚持这条路线,灿烂的思想政治之花,就必然结成丰满的经济之果。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和其他各条战线上一派生气勃勃、繁荣昌盛的新气象,是谁也否认不了的。

法律

  法律 法律是国家制定的代表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章程、条例。它是经济关系的直接反映,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的。法律为国家政权服务,又要靠国家政权来执行。列宁指出:“如果没有政权,无论什么法律,无论什么选出的机关都等于零。” (《列宁全集》第十一卷 98页)

  法律总是统治阶级的法律,它决不是各个阶级的“公共利益”和“共同要求”的表现,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的手段。奴隶主阶级的法律是维护奴隶主占有制,保护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镇压奴隶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犯上作乱”的工具。封建地主阶级的法律是维护封建生产关系,镇压农民反抗的工具;在封建制度形成时期,也是打击奴隶主贵族复辟活动的有力武器。资产阶级的法律是资本所有权的集中反映,它宣布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资本家压迫工人的鞭子。资产阶级鼓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完全是一种骗局。正如恩格斯所说:“工人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是有产阶级即资产阶级的奴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363页)资产阶级法官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代表,金钱是他们审判的标准,富人是他们保护的对象。俗话说:“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是对剥削阶级法庭的绝妙写照和嘲笑。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彻底废除资产阶级的全部法律,建立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法律,才能使劳动人民得到解放。无产阶级革命不受任何旧的法律的约束,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过程中,人民的革命意志就是一切。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法律,是为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服务的,它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重要工具。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出发点,镇压敌人,保护人民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根本原则。对敌人要“强迫他们服从人民政府的法律”(《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人民内部则必须 做教育和说服工作,使大家自觉地遵守法律。毛主席说:“人民中间的犯法分子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这和压迫人民的敌人的专政是有原则区别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四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我们一定要认真地执行这个宪法,勇敢地捍卫这个宪法,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

  苏修叛徒集团口头上高唱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了“真正的民主自由”,实际上他们早已把社会主义法制抛到九霄云外,他们越来越露骨地依靠反革命暴力来维持其反动统治。今日之苏联,特务密探横行无忌,反动法。令层出不穷。革命有罪,冤狱遍于国中;反革命有赏,叛徒弹冠相庆。许多革命者和无辜的人民被关进集中营、“疯人院”。总之,对人民实行法西斯专政,是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法律的实质。但是,“修正主义的统治是不会长久的”,社会主义的春天一定会回到苏联的大地。苏修叛徒集团必将被押上历史的审判台,受到社会主义法律的严厉制裁!

艺术

  艺术 艺术是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而不是像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者所说的起源于“人类的精神本性”或“动物界的自然美”。最初的艺术是原始人歌唱的劳动“号子”和反映原始部落劳动生活的舞蹈、壁画、雕像等。随着劳动生产和社会制度的发展,艺术成为一种精神活动的独特领域,形成了文学、建筑、绘画、雕塑、音乐、 舞蹈、戏剧、电影和摄影等一系列形式。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来源于社会生活。毛主席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817页)

  在阶级社会里,艺术具有阶级性。一切文学艺术都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资产阶级和现代修正主义者鼓吹的“为艺术的艺术”、“全民的艺术”,是根本不存在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艺术,狂热地宣扬反动的帝王将相、牛鬼蛇神,歌颂反革命势力,污蔑革命人民;极力传播荒淫无耻的剥削阶级生活方式,毒害青年,麻醉人民,是为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服务的最反动最腐朽的艺术。

  无产阶级的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它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路线服务,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805页)无产阶级的革命艺术,要求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833页),要求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它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

  在文艺战线上,历来充满着两个阶级和两条路线的斗争。我国解放以来,文艺战线上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在刘少奇、周扬一伙的控制下,我国的艺术部门大多数基本上不执行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和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顽固地推行修正主义文艺黑线,使封、资、修的文艺毒草泛滥成灾。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国以革命样板戏为标志的文艺革命,向资产阶级发动了进攻,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揭开了战斗的序幕。革命样板戏的创作,从根本上改变了文艺舞台的面貌,把统治舞台千百年的帝王将相、牛鬼蛇神赶下了舞台,让工农兵成为舞台的主人。革命样板戏展现了雄伟壮丽的中国革命的历史图画,创造出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崭新的无产阶级艺术。这是文艺史上一个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创举,是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光辉结品,是毛主席关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文艺方针的集中体现。刘少奇、林彪一伙对文艺革命和革命样板戏恨之入骨,进行猖狂抵制和破坏,他们的阴谋诡计遭到了彻底的失败。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在革命样板戏带动下,我国的文艺战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中,革命样板戏普及全国,深入人心,新的革命样板戏不断产生,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推动了文艺革命的深入发展。但是,文艺领域两个阶级和两条路线的斗争远远没有结束。我们一定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把无产阶级文艺革命推向新的高潮,夺取更大的胜利。

科学

  科学 科学是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实践斗争的经验总结,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毛主席说:“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773-774页)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它和生产直接相联系,一开始就由生产所决定,并为生产服务。古代畜牧业和农业生产由于定季节等需要,引起了天文学的产生。天文学只有借助于数学才能发展,于是开始了数学的研究。后来由于农业水利灌溉、城市建筑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力学也产生和发展起来。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然科学的革命,引起了天文学、化学、物理学、地质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等现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505页)自然界的规律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自然科学的解释和利用,是有阶级性的。自然科学决不能脱离哲学和阶级观点的影响。现代自然科学不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就是由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所支配;不是无产阶级用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就是资产阶级、帝 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进行剥削和侵略的工具。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历史学、伦理学等,都属于社会科学。它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和阶级斗争直接相联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直接由阶级斗争所决定。历史上的先进阶级的利益和斗争目标,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反动阶级由于要维护旧制度,反对新制度,开历史倒车,所以不但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些规律,而且竭力歪曲这些规律。现在,反动资产阶级和现代修正主义的所谓社会科学,早已堕落为欺骗人民的假科学,成为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用来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进行侵略活动的罪恶工具。无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根本不同,它是最革命、最进步的阶级,它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正确地、全面地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建立真正的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空前的大革命,它为无产阶级专政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方向。

道德

  道德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的本性,而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道德不是永恒不变的东西,而是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在集体生活中形成了原始的道德,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也就产生了反映私有制的道德。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一切以往的旧道德、旧传统正在被新的无产阶级道德所代替。地主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者宣扬什么超历史的“永恒道德”,胡说道德是“人类本能”,不能靠改造社会制度来改变等等,显然是唯心主义的鬼话。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134页)在旧社会里,压迫阶级的道德是“吃人”的道德,被压迫阶级的道德是反抗压迫的道德。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是所谓“三纲五常”,“忠孝节义”。资产阶级的道德是个人主义,唯利是图。而无产阶级的道德则是集体主义、国际主义,消灭剥削和消灭阶级。因此,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决没有什么共同的仁义道德关系和“普遍的人类之爱”。鲁迅说得好:“被压迫者对于压迫者,不是奴隶,就是敌人,决不能成为朋友,所以彼此的道德,并不相同。”①

  现代修正主义者抹杀道德的阶级性,竭力宣扬“人类共同的道德”,“全民的道德”,鼓吹“抽象继承论”。他们把孔孟所鼓吹的“仁爱”、“忠恕”、“中庸之道”等等奴隶主阶级的虚伪道德,说成是一切阶级、一切时代都适用的“普遍形式”和“人类最完整的美德”,硬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员去继承和修养这种“美德”。这些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谬论,目的在于欺骗群众,反对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超阶级的 “全民的道德”是不可能有的。“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134页)

①《鲁迅全集》第六卷 443页

  一面血淋淋地屠杀人民,一面假仁假义地鼓吹“仁义道德”,以掩盖反革命专政的本质,这是一切反动派的惯技。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反革命事业尽管每天都在做,但是在嘴上,在官方的文书上,却总是满篇的仁义道德,或者多少带一些仁义道德,从来不说实话”。(《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359页)孔丘大肆鼓吹“仁者爱人”,实际上是一个镇压奴隶阶 级和革新派的刽子手。苏修叛徒集团也是在“人道关系和互相尊重”,“人对人是朋友、同志和兄弟”等美丽词句掩饰下,用极其野蛮、残酷的手段镇压和奴役国内外人民的。林彪一面大谈“破私立公”,“同舟共济”,一面大搞反革命阴谋诡计,是一个“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阴谋家和野心家。对于这样的反革命两面派,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不被他们虚伪的道德说教所欺骗。

宗教

  宗教 一种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制度,是现实世界在人们意识里的一种虚幻的、颠倒的反 映。宗教的基本特征,是把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人格化,使人们盲目地信仰和崇拜。在现代,世界 上最大的宗教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宗教观念的产生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结果。在原始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由于人们不认 识自己身体的构造,不理解生和死的现象,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和对祖先的崇拜;由于对洪 水、猛兽无法抵抗,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不能理解,因而把自然看作是一种神秘的力量,把自然 力人格化,产生了神的观念和对神的崇拜,认为人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人的命运都是受神支配的,这 样就形成了原始的宗教。

  在阶级社会里,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存在,以及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宗教存在的主要根源。劳动人民为了反对这种剥削和压迫,进行过长期的斗争,但是他们由于无法理解和摆脱自己苦难的命运,就去追寻精神的解救以代替物质的解救。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劳动人民在“最可怕的灾难、最残酷的折磨(比战争、地震等任何非常事件厉害一千倍)的资本主义盲目势力面前,他们觉得似乎毫无办法,——这就是目前宗教最深刻的根源”。(《列宁选集》第二卷 378-379页)在阶级社会里,反动统治阶级总是竭力培植、支持和利用宗教来麻醉人民,利用神权来镇压人民,以巩固他们的反动政权。例如,我国夏、商、周王朝的统治者,就已利用“上帝”、“天神”等宗教迷信,来加强奴隶主阶级的专政。春秋末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又利用孔丘“天命论”的宗教哲学,妄图“克己复礼”,复辟奴隶制度。后来,反动的封建统治阶 级一直利用宗教神学、谶纬迷信、佛教、孔教等,以维护他们的统治。在西欧,罗马帝国的奴隶主阶级曾利用基督教作为统治奴隶们的精神武器。在中世纪封建社会中,基督教(主要是罗马天主教)的宗教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竟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统治力量。这说明剥削阶级政权和宗教的结合,是宗教能够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页)马克思这句名言深刻地揭露了宗教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列宁全集》第十五卷 376页)宗教通过种种教义,宣扬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把反动统治者说成是“全知全能”的“真命天子”,天生的英豪和普渡众生的“救世主”;而劳动人民则是天生有罪的,只能 等待“救世主”的降临,听从“上帝的安排”。宗教用“天堂”的幸福来掩盖人间的苦海,用“地狱”的恐怖来压制人民的反抗。所以毛主席把神权列为“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31页)之一。今天,帝国主义和苏修社会帝国主义都在积极扶植宗教,麻醉和欺骗各国人民,进行罪恶的侵略活动。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和先进的思想家用唯物主义无神论对宗教有神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历史上每一次奴隶起义和农民起义,都给宗教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但是在剥削制度下,劳动人民不可能摆脱宗教的影响,反宗教斗争也不可能彻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产生是反宗教斗争史上的伟大革命。列宁写道:“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列宁全集》第十九卷 8页)马克思主义认为,反宗教斗争必须服从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只有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加现实的阶级斗争,从现实斗争中找到自身解放的道路,才能自觉地摆脱关于“天国”、“来世”的宗教幻想。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实现了共产主义,才能最后消灭宗教。毛主席指出,宗教迷信的破除“乃是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胜利以后 自然而然的结果”。宗教要群众“自己去摧毁,别人代庖是不对的”。(《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33页)

家庭

  家庭 一种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历史上最原始的婚姻形式是群婚。最早的三种家庭形式是:(一)“血缘家庭”,它是在一个血缘系统内同辈的兄弟和姊妹结成夫妻集团。(二)“普那路亚”(指亲密伙伴的意思)家庭,这是一群兄弟与另一群其他血统的姊妹结为夫妻集团,氏族制度就是从这种家庭形式中发展起来的。(三)“对偶家庭”,即一男一女的结合,因随时可以拆离,还不是牢固的一夫一妻制。这三种家庭形式的经济基础都是原始共产制家庭经济。在这种家庭中,妇女劳动是主要的,因此“妇女是家里的主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 155页)后来由于男子在经济上逐渐取得支配地位和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由“母权制” 到“父权制”的转化,于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就代替了“对偶家庭”。个体家庭开始成为 社会的经济单位。在这种家庭中,男子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家务劳动无足轻重,于是“男子在家中占统治地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158页)这是奴隶制家庭的萌芽。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 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四卷 61页)从此在妇女身上就加上了夫权的枷锁。

  在阶级社会里,家庭始终是阶级的家庭。在一切剥削阶级家庭中,丈夫对妇女占有绝对统治的地位。例如奴隶主阶级的家庭,奴隶主可以任意占有女奴隶,妻子不过是婢女的头领。在封建地主阶级家庭中,妻子要绝对服从丈夫,子女要绝对服从父母,婚姻由父母包办,结婚要“门当户对”,一切都要按封建宗法制度办事。儒家所鼓吹的“男尊女卑”,“父子有亲”,“夫妇有 别”,“长幼有叙”,“三从四德”,“孝者德之本”等等,正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家庭关系的反 映,是为巩固反动统治服务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统治一切。资产阶级的婚姻,是在“自由 恋爱”、“自由契约”掩盖下的买卖婚姻;资产阶级的家庭关系,纯粹是一种金钱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家庭问题实质就是妇女解放的问题。社会的解放,是妇女解放的前提;而妇女的解放,则是社会解放的尺度。只有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让会主义制度,在马克思主义路线的指引下,才能使家庭制度和妇女的地位发生根本的变化。我国四届人大通过的新宪法规定了妇女在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规定了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当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仍然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因此各种家庭仍然带有阶级的烙印。对待家庭问题,我们也必须具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才能使家庭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为妇女的彻底解放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开辟广阔的道路。


文章作者: 上海人民出版社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上海人民出版社 !
评论
 本篇
哲学小词典(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下 哲学小词典(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下
一切共产党人和革命干部...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2021-03-24
下一篇 
哲学小词典(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上 哲学小词典(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上
一切共产党人和革命干部...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2021-03-23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