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词典(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上


哲学小词典(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上

[TOC]

建议配合本网页导航条上的搜索按钮使用

一切共产党人和革命干部,都必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论,都必须学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辩证唯物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保证。 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毛泽东

出版说明

为了适应广大工农兵、革命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去年我社已出版 了《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现在继续出版《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部分),欢迎同志们批评指正,以便今后进一步调整条目和修改内容。

         一九七五年四月

哲学总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学说。它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一,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由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源泉。当时欧洲许多国家的资本主义相当发展,生产力、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水平,无产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如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和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罢工运动等等,都表明了无产阶级己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迫切需要反映本阶级利益、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以指明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理论。自然科学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条件。当时大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和其它巨大成就,使人们能够用自然界本身的原因来系统地解释自然界的发展过程,这就宣告了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破产。马克思、恩格斯在亲身参加和领导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总结了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一切文化科学的优秀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他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他的形而上学,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变革。毛主席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个伟大的理论,才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前的大革命”。(《矛盾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变化发展的;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又反作用于物质;物质世界是可知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通过实践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能动 地指导革命实践;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等等。马 克思主义哲学把辩证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领域,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革命、最彻底、最完备的科学理论,它使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它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这两个最显著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斗争中产生、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同蒲鲁东、拉萨尔、巴枯宁等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斯大林在同伯恩施坦、考茨基、托洛茨基、布哈林以及其它资产阶级反动思潮的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毛主席在同党内机会主义路线和国际上的修正主义作斗争中,也总是从哲学的高度清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动世界观,在斗争中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我们学习和掌握马克 思主义哲学,就能在三大革命实践中,正确分析情况,总结斗争经验,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自觉执行革命路线,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哲学

哲学 毛主席说:“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773-774页)这就是说,哲学是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说。哲学一词最初出自希腊文,它的原意是爱智慧,与现在所说的哲学含义不同。

  哲学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哲学思想萌芽于原始社会,系统的哲学思想则是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形成的。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一定历史时期的哲学,表现了一定阶级的需要,反映着生产力和人类认识发展的一定的历史阶段。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哲学发展的源泉。

  在哲学史上,当人们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还很不充分、科学还没有分类时,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是混在一起的。十五世纪下半叶以后,具体科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这是一个进步。但是旧哲学,尤其是唯心主义哲学家仍然把哲学作为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这就阻碍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结束了把哲学作为“科学的科学”的神秘状态,从根本上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一切哲学派别按照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分成两大阵营:凡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几千年来哲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其中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全部哲学言论,都是以说明这两条路线的根本对立为中心的”。(《列宁选集》第二卷 344页)

  在阶级社会里,哲学是有阶级性、党性的。有阶级斗争才有哲学。哲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反动阶级为了奴役人民,单靠棍棒、鞭子不够,还要靠精神棍棒,即利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被压迫阶级和劳动人民要求得解放,在搞武装斗争的同时,还要有思想武器,这就要掌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一般是反动阶级、阶层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一般是进步阶级、阶层的世界观。因此,哲学总是同阶级斗争紧密相联的。在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同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斗争,就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在理论上的反映。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灭了,但是,仍然存在着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反映这些矛盾的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两条路线的斗争,仍然会存在。因此,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也将长期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把辩证唯物主义贯彻到一切领域,使哲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它宣告了一切旧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是革命路线的理论基础,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哲学并不神秘,哲学来自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劳动人民,劳动人民完全能够掌握哲学。我们要认真贯彻毛主席的伟大教导:“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也叫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219页) 具体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指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即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凡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这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指思维能不能认识并正确反映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用恩格斯的话来说:“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221页)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而第一个方面是主要的,是基础。

  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于它是哲学上一切其它问题分歧的由来,是解决其它一系列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任何哲学家都回避不了这个问题。 全部哲学史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

  一切唯心主义都是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因而都是错误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则。但旧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贯彻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则,而在社会历史领域里却背弃了这一原则,陷入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它认为在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决定精神,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又承认精神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就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并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对几千年来哲学史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深刻地揭示了哲学上两军对战的实质和哲学史发展的规律。毛主席在革命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决定精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则,同时又充分肯定精神对物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重要原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理论的重大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是我们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我们掌握了这个武器,就能识别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和口号,就能够揭露出它们所推行的思想政治路线 都是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理论基础的。

哲学中的两军对战

哲学中的两军对战 哲学的流派很多,但归结起来只有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它们之间的斗争,就是哲学中的两军对战。

  全部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两军对战的历史,同时交织着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古今中外,都不例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在中国,先秦有五行说(宇宙万物由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组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同神创论的宗教唯心主义思想的斗争,以荀况、韩非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法家同以孔丘、孟轲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儒家的斗争;两汉有王充的无神论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的斗争;魏晋隋唐有唯物主义无神论同佛教唯心主义的斗争;宋明有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理学的斗争;以及近代的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等等。在欧洲,古代希腊有唯物主义者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同唯心主义者柏拉图的理念论的斗争;中世纪经院哲学内部,有代表唯物主义倾向的唯名论同唯心主义的实在论的斗争;十七、十八世纪英、法等国,有机械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有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斗争。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在哲学的两军对战中产生发展的。它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使两军对战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资产阶级拣起了历史上一切没落、腐朽、反动的哲学垃圾作为工具,力图维护和挽救其覆灭的命运;无产阶级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要彻底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及其意识形态,这是一场大决战,因而斗争更为激烈、尖锐、复杂。资产阶级利用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一方面赤膊上阵,公开对抗;另一方面又钻进马克思主义哲学阵营内部,打着红旗反红旗。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彻底的革命性和高度的科学性,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展开了坚决的斗争。列宁、斯大林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马赫主义和托洛茨基、布哈林以及其他资产阶级思潮的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毛主席在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特别是在同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同刘少奇、林彪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斗争,是两千年来哲学上两军对战的继续。

  哲学中的两军对战,反映了社会上敌对阶级之间根本利害的冲突。一般说来,唯物主义代表进步阶级、阶层的利益,唯心主义代表反动阶级、阶层的利益;而辩证唯物主义则代表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利益。哲学上的两军对战同政治上两条路线斗争是紧密结合的。我党五十多年来经历的十次大的路线斗争,反映在哲学上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是资产阶级政治路线的哲学根据。建国以来,刘少奇伙同杨献珍抛出综合经济基础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以及合二而一论,在哲学战线上挑起了三次大论战,这是为他们推行修正主义路线制造舆论的。这说明哲学上的两军对战,反映着政治上两条路线的斗争。

  哲学中的两军对战还会长期进行下去,这是由于哲学中两军对战除了阶级根源外,还有认识论的根源。即使在阶级消灭以后的共产主义社会,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反映这些矛盾的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两条路线的斗争,还会通过各种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自觉地划清唯物主义、辩证法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界限,坚定地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进行不调和的斗争。

世界观

世界观 也叫宇宙观,是人们对世界及一切事物的根本看法。世界观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出发点。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就是哲学。世界观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特别是阶级地位的不同,对事物就有不同的看法,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世界观的不同,观察和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因此,世界观问题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是阶级斗争的表现。一般说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保守势力和反动阶级的世界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进步势力和先进阶级的世界观,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在现代,世界观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和资产阶级一家。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在同各种错误的世界观斗争中产生发展的。它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正确地反映了世界的本来面貌,是科学的世界观。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它认为世界是精神的产物,是静止不变的,这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是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集中表现。苏修叛徒集团的御用学者胡说无产阶级世界观“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已经成为全民的世界观”,公然否认世界观的阶级性,充分暴露了他们背叛马克思主义的丑恶嘴脸。

  路线斗争总是同世界观的斗争紧密相联的。一定的世界观是一定的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导思想;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是修正主义路线的理论依据。修正主义者为了推行修正主义路线,总要利用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来与辩证唯物主义相对抗。林彪仇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推行修正主义路线,妄图把历史车轮拉向后退,复辟资本主义,这是由他的反革命本性和顽固坚持反动资产阶级世界观决定的。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主张前进还是倒退、坚持革命还是反对革命的斗争,这是两条路线的斗争,也是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只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才能深刻理解、坚决执行无产阶级的革命路线。

  毛主席说:“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社会主义革命愈深入,两种世界观的斗争也就愈激烈。“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和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对我们改造世界观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要解决世界观的问题,必须长期进行自觉的斗争。我们必须使自己的思想适应飞跃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做革命的促进派;正确对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这样,才可以和工农群众有共产主义世界观方面的共同语言,才能自觉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方法论

方法论 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方法论同世界观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是关于认识和论理的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发展的物质世界,这是世界观;拿这个世界观去看世界,解决问题,指导革命,进行工作,这就是方法论,此外并没有别的什么单独的方法论。

  形而上学同辩证法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必然歪曲地反映客观世界,这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黑格尔的辩证法,虽然其中有合理的部分,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某些矛盾和运动,但它是唯心主义的,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也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在同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辩证法斗争中产生的。它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世界,认为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的,各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由于它是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丰富实践经验中概括出来的理论, 因此它反过来又成为指导三大革命实践的普遍真理。只有它才是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两种方法论的斗争,在现代,反映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维护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工具。唯物辩证法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锐利武器,是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的辩证统一体。只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才能掌握唯物辩证法。不掌握唯物辩证法,就不能树立和坚持无产阶级立场,就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走上邪路。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中,资产阶级、修正主义者经常采用形而上学方法,如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攻击、污蔑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一九五七年资产阶级右派是这样;我党历史上历次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从陈独秀、王明到彭德怀、刘少奇、林彪等也都是这样。因此,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反映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的斗争。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从世界观、方法论上批判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这对提高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有着重大的意义。在革命队伍内部,也要研究方法论,只有自觉用唯物辩证法作指导,才能搞好各项革命工作。

自然观

自然观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围绕对自然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不同回答,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自然观的对立和斗争。“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不过是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朴素的了解,不附加以任何外来的成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527页)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物主义自然观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界的面貌。唯心主义自然观把自然界看成是精神的产物,它歪曲地反映了自然界。

  辩证唯物主义以前的自然观,由于受阶级和科学发展的限制,都不是科学的自然观。如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界看作是某种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不断发展的,这从整体上说是正确的,但缺乏科学论证,因而是直观的、朴素的;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力图用经验材料进行科学论证,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的朴素性,但它对自然界的看法却是形而上学的;黑格尔的自然观,虽然猜测到了自然界矛盾运动的某些方面,但受到唯心主义体系的束缚,最后仍然陷入形而上学。

  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才是真正科学的自然观。它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不生不灭的;矛盾斗争是自然界运动的根本原因;自然界的发展是无限的、多样的,具体的 物质形式是有限的、有生有灭、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自然界的发展进程是有规律的矛盾运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它彻底地批判了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并同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划清了界限,实现了自然观上的巨大革命。

  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同社会历史观紧密相联。在阶级社会里,自然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路线服务的。中国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提出天命论的自然观,认为天是有意志的神,是决定自然界一切的,以此论证反动统治者受命于天,奴隶制度是天经地义、万世长存的。法家的杰出代表荀况批判了天命论的自然观,提出了“天行有常”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天不是神,而是自然,自然界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以此驳斥孔孟儒家鼓吹的奴隶制万世不变的谬论。随着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两种自然观的斗争更加激烈和复杂。资产阶级往往披着“最新科学哲学”的外衣,宣扬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自然观;现代苏联修正主义借口科学技术的发展,胡说时代改变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原理很多地方不适用了。它们 反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服务的。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科学技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必须彻底批判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自然观。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即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以后又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以能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并且把它应用到各个领域,使人类的认识发生空前的大革命,主要是当时资本主义和阶级斗争以及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近代无产阶级在斗争中逐渐由“自在的阶级”转向“自为的阶级”,辩证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无产阶级进入 “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实践论》)的斗争经验的总结。恩格斯说: “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得到了工人阶级的同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54页)当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则是辩证唯物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恩格斯说:“三大发现使我们对自然过程的相互、联系的认识大踏步地前进了”,“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241-242页)

  辩证唯物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它和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又是根本对立的。列宁说:“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使它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列宁选集》第二卷 443页)辩证唯物主义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科学地结合起来,使世界观和方法论完全一致起来。它在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即矛盾)时,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强调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及其固有的辩证性质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它始终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的原则。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其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知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等等。辩证唯物主义公然申明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并且强调 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深刻地指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所具有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解决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这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能解决的。它唯物地认为认识开始于经验,同时又辩证地认为认识有待于深化,即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因此,它既克服了经验论的片面性,又克服了唯理论的片面性。毛主席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实践论》)

  辩证唯物主义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紧密地结合起来。它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毛主席说:“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干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同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正确地回答了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它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承认物质是不依赖于精神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这是唯物主义的基础。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摆脱迷信和妄想(唯心主义),逐渐认识世界本质,深信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形成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按照客观世界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新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就,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学说。

  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一般是进步阶级、阶层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的时代、实践条件和阶级地位的不同,在各个特定历史阶段表现的形式也有不同。恩格斯说: “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 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224页)在古代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它把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原,朴素地把自然现象看成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如中国先秦有五行说,把水、火、木、金、土五种具体物质作为万物的本原;战国时期的荀况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总根源。古希腊的德谟克里特提出原子说,把原子作为万物的根源;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 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①朴素唯物主义一般代表着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派、新兴地主阶级或地主阶级中革新派的利益。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以及当时生产和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朴素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局限于表面、直观的反映,带有朴素的猜测、臆想、自发的性质。在近代有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世界观。它利用十七、十八世纪的自然科学,特别是力学的成就,唯物主义地回答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可知性。如英国的培根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法国的狄德罗把统一的物质实体看作是一切自然现象的基础;德国的费尔巴哈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永恒存在。中国的严复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科学的影响,也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倾向。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猜测、臆想等缺陷,但因阶级地位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存在着机械性、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等局限性。十九世 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总结了人类历史的优秀成果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旧唯物主义有根本的区别。它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并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完成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的伟大变革。它是唯物主义发展的高级形式,并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①转引自《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395页

  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理论基础,因此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者总是千方百计地歪曲、攻击它。叛徒、卖国贼林彪把孔老二鼓吹的“智”说成是“唯物论”。“智”在儒家学说中是伦理范畴,孔老二用它来吹捧没落奴隶主贵族具有所谓先天的智慧。林彪把反动的东西冒充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他反党反人民的思想工具。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必须坚决反对修正主义,反对孔孟之道,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学会分清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 也叫自发的唯物主义。指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解释自然界本原的一种学说。在哲学史上,一般指古代的唯物主义。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始物质变化发展而来的。如古代中国西周的史伯提出“五行说”,认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 分别把水、空气、火、原子作为万物的本原;古代印度的研婆伽派有“四大”说,把地、水、火、风作为万物的本原。恩格斯曾指出:朴素唯物主义“在自己的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 525页)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它首先肯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只是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还带有感性的直观的性质;其次,它初步看到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朴素唯物主义产生在古代奴隶社会。当时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人们在同氏族宗教观念以及反动奴隶主的上帝创世说的唯心主义斗争中,把科学知识中包含的唯物主义观点的萌芽加以概括提高和系统化,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一般地说,它代表了奴隶主民主派、新兴地主阶级或地主阶级中革新派的利益。他们以朴素唯物主义为武器,同唯心主义者进行斗争。如我国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法家杰出代表荀况,在同孔孟宗教唯心主义天命论的斗争中,提出世界万物都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的;天就是自然,是物质的;天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的。荀况还进一步提出“截天”——征服自然的主张,这是光辉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况在斗争中发展了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朴素唯物主义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是进步阶级、阶层反对反动阶级、保守势力的斗争武器。它打击了古代宗教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并初步概括了阶级斗争的经验和古代自然科学知识的成果。朴素唯物主义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对自然界各种现象只能凭日常生活经验进行分析解释和猜测,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至于在解释社会历史现象时,却是唯心主义的。朴素唯物主义还不是科学的世界观。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中,它往往抵挡不住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进攻,甚至还会滑向唯心主义的泥坑。因此,我们在斗争中,要批判地总结朴素唯物主义的历史经验,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做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

机械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也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把世界上化学的、生物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用纯粹机械力学原理来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也看成是机器,否认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它把事物运动的原因,归结为外力的推动,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斗争是事物发展 源泉。它把事物的运动发展,看成只是数量的增加和减少、过程的循环和往复,否认事物的质的飞跃。

  在认识论上,它认为人的认识像镜子一样,只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事物。它否认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不懂得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发展过程,不懂得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在历史观上,它是唯心主义的。它用自然界的规律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把气候变化、地理条件和人口增减等,说成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懂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否认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早在公元前约五世纪古希腊阿那克萨哥拉和德谟克里特的哲学中已有萌芽。机械唯物主义盛行于十七、十八世纪的西欧,代表人物在英国有培根、霍布斯、洛克;法国有狄德罗、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当时自然科学中只有机械力学得到显著发展,化学、生物学等都处于幼稚状态,形成了一般都用机械力学原理来说明一切自然现象的情况;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处于搜集材料、分门别类、实验分析的阶段,这样就给人们留下了一种用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看问题的习惯;这些条件以及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当时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机械唯物主义的缺点是严重的,然而却是不可避免的。它比之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虽然在辩证法方面有所退步,但整个说来是前进了一大步,克服了过去的朴素性,并力图用经验材料作为论证的依据。在当时,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反对封建经院哲学和维护 科学的思想武器,曾起过进步的作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严复由于受到西欧哲学的影响,他的哲学具有机械唯物主义倾向。他肯定自然界是物质的,说“大宇之内,质力相推”,宇宙万物的变化,是机械运动的“质”(物体)和“力” (运动之力)的相互作用,这在批判理学的先验论中,曾发挥过一定的战斗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同机械唯物主义是根本不同的。列宁在批判马赫主义所谓新物理学的错误时指出,它“忽视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差别”。(《列宁选集》第二卷 267页)现代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者常用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向马克思主义革命辩证法进攻。因此,要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就必须同各色各样的机械论和形而上学观点展开不调和的斗争。

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指自然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实践中自发产生的唯物主义观点,“即绝大多数自然科学家对我们意识所反映的外界客观实在的自发的、不自觉的、不定型的、哲学上无意识的信念”。(《列宁选集》第二卷 353页)自然科学工作者在科学实验中,不自觉地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承认物质的客观存在,承认认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德国著名自然科学家海克尔不承认自己是唯物主义者,而他通过科学研究,却自发地得出了唯物主义的结论。但自然科学工作者的唯物主义观点是不彻底的,他们在认识自然科学的一些具体问题上,抱自发的唯物主义态度,但在自然科学之外,要他们对整个世界作出解释表明自己的世界观时,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而且就是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也有着局限性。如牛顿在科学上有很大功绩,但他不懂得物质运动的辩证规律,不能科学地回答天体运动的原因,最后只好以神的第一推动力来解释,导致唯心主义。由于自然科学工作者不懂得辩证法,因此不能回答自然科学最新发现所提出的理论问题。如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物理学界发现了电子,推翻了原子不可分的陈旧观念,马赫主义者利用这一点大肆宣扬所谓科学产生了“危机”、“物质消灭了”,这种谬论曾使许多不坚定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受到影响。列宁说:“我们必须懂得,任何自然科学,任何唯物主义,如果没有充分可靠的哲学论据,是无法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复辟坚持斗争的。”(《列宁选集》第四卷 608- 609页)

  自然科学工作者不能满足于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不然就不能自觉地从哲学高度去分析问题,更不能自觉地用历史唯物主义去观察社会问题。因此,自然科学工作者在实践中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观,使自己成为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

庸俗唯物主义

庸俗唯物主义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流行于德国的一种卑劣的资产阶级反动哲学思潮。主要代表有毕希纳、福格特和摩莱肖特等。庸俗唯物主义虽然表面上承认客观世界的物质性,但他们却以肤浅卑劣的庸俗形式来歪曲唯物主义,把意识也当作物质。他们认为,意识只是由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液汁,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他们把意识和物质完全等同起来了。

  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个几千年来哲学史上两条路线斗争的基本问题,是个极其严肃的问题。庸俗唯物主义却加以粗陋浅薄的解释,这样就取消了物质先于意识还是意识先于物质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因而也就否认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严格界限,否认了物质同意识的辩证关系,否认了意识的革命能动作用,否认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两条路线斗争。

  庸俗唯物主义者毕希纳认为,人的聪明取决于营养好坏,而且思想也象一切生理特点一样会遗传下去。他鼓吹剥削者生活好、营养好就聪明,劳动者生活差、营养差就愚笨。这种反动的营养决定聪明论和聪明遗传论,是直接为剥削阶级服务的,是同孔孟之道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剥削者聪明、劳动者愚笨永远不变)的谬论唱的是一个调子。庸俗唯物主义在政治上拥护资本主义,宣扬改良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敌人。

  庸俗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十八世纪机械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庸俗唯物主义在扩大唯物主义的幌子下,抹杀了哲学上两条路线的对立和斗争。当时无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已经产生并广泛传播,自然科学正蓬勃发展,一八四八年发生了革命运动。这些都沉重地打击了唯心主义,使唯心主义处于危机之中。在这时,庸俗唯物主义混淆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实际上是为资产阶级和唯心主义效劳。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根本不是人脑分泌出来的液汁。意识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精神的东西,意识同物质是有区别的。如一部车床,可以用来生产,而关于一部车床的意识却不能进行生产。同样,关于热的意识不能用来取暖,关于饼的意识不能用来充饥。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形式,意识不等于是物质。物质是意识反映的客观内容,物质也不等于是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当意识产生后,对物质又有着反作用。毛主席说: “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庸俗唯物主义进行了尖锐严肃的批判。马克思在《福格特先生》一书中, 揭穿了庸俗唯物主义为剥削阶级效劳的反动本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里,揭露和讽刺它是唯物主义的“一种肤浅的、庸俗的形式”,“被毕希纳、福格特和摩莱肖特在五十年代拿着到处叫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224页)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狠狠地批判了俄国庸俗唯物主义的经济主义、自发论。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同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错误地回答了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精神的产物。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叫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个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只存在于“我”的意识之中,是“我”的感觉、观念的产物。如中国宋朝的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英国的贝克莱说,事物是“感觉的组合”。另一种叫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个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所谓“客观”的“世界精神”,这种“世界精神”就是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宋朝朱熹说的“理”,德国黑格尔说的“绝对精神”,就是“世界精神”。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它产生。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说法不一,实质相同,都把精神作为一世界的本原,把物质作为精神的产物,是对客观世界本来面貌的歪曲反映。唯心主义的思想早在原始社会就已萌芽,是原始人的蒙昧无知的产物。唯心主义哲学,是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和对立、社会产生阶级过程中形成的,它同宗教有着密切联系。唯心主义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也是一切机会主义、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理论基础。唯心主义一般是代表反动阶级的利益。反动阶级对劳动人民除了用武装镇压外,还用唯心主义从精神上进行奴役。唯心主义是反动阶级的工具,这是唯心主义的阶级根源。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是主观同客观相分裂,认识同实践相脱离,用孤立、片面、静止、僵化的形而上学观点来看待复杂的认识过程,把认识过程的 某个侧面过分地加以夸大。列宁说:“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412页)

  唯心主义是唯物主义的死对头,两者的斗争乃是阶级斗争在哲学上的表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虽然也同唯心主义进行了长期曲折的斗争,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才给唯心主义以彻底的致命的批判。随着阶级斗争的深入,唯心主义经常变换形式。如古代有孔孟之道、柏拉图的理念论等;近、现代有新托马斯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以及刘少奇、林彪鼓吹的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等等。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永远不会完结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灭了,但由于仍然存在着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存在着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的矛盾,因此,仍然存在着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不懈地同唯心主义进行斗争。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主观感觉、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只存在于“我”的感觉、意识之中,是由“我”的感觉、意识产生的。中国先秦的孟轲说:“万物皆备于我”。明朝的王守仁说:“宇宙万物皆吾心中之物”。英国的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奥地利的马赫认为物是“感觉的复合”等等。这些都是主观唯 心主义。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只有“我”的主观感觉、意识才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事物不是真实存在的。贝克莱以苹果为例,胡说苹果不过是“我”的色、香、味、硬度等感觉的组合而已。如果没有“我”的感觉,就没有苹果,也没有一切事物,这显然是荒谬的。主观唯心主义在认识上的错误在于它不是把感觉、意识看作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相反地把人的感觉、意识绝对化、神 秘化,片面夸大为唯一的真实存在,颠倒了感觉、意识同客观事物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是感觉、意识的内容,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离开了客观事物的感觉、意识,只能是纯粹主观的臆想。主观唯心主义从世界只是“我” 的感觉、意识出发,不可避免地要否认在“我”之外的一切客观事物。列宁说:“整个世界只不过 是我的表象而已。从这个前提出发,除了自己以外,就不能承认别人的存在,这是最纯粹的唯我论。”(《列宁选集》第二卷 36页)

  主观唯心主义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是剥削阶级利益在哲学上的表现。现代主观唯心主义流派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等。它们都是帝国主义腐朽堕落、悲观绝望思想在哲学上的反映,是垄断资产阶级垂死没落的哲学。如存在主义宣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人的“自我”的表现,周围世界是和“自我”格格不入、相互敌对的;每个人都是孤单的,人的存在就是期待着死亡的来临,活着就是等死,“研究哲学就是研究死亡”,“谁自觉走向死亡,谁就是自由”。这些反动谬论,既是资产阶级垂死前的悲鸣,也是他们麻痹人民的反动思想工具。一切机会主义者、修正主义者也用主观唯心主义疯狂地向马克思主义进攻,妄图阻挠和破坏无产阶级革命。例如,在我党历史上,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的“左”倾机会主义者,便是最狂妄的主观唯心主义者。他们推行的错误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林彪及其死党鼓吹反动的天才论,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否认认识来自实践,也是十足的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派别之一。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有一种神秘的不依赖于主观意识的客观精神,它是世界的本原,一切事物都由它产生。如我国南宋儒家朱熹说:“未有天地 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①他说的这个 “理”是在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独立的精神,天地万事万物都由这个客观的“理”产生。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绝对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绝对精神”在世界之前就己存在,世界万物都由“绝对精神”产生。在客观唯心主义者肴来,物质世界的各种事物,如日月星辰、人类社会、动物、植物、原子、电子等等,都不过是“理”、“绝对精神”的体现;没有“理”、“绝对精 神”,便没有世界的一切。这是对客观世界本来面貌的歪曲反映。 ①《朱子语类》卷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精神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精神无非是人们对客观书物的反映,是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以后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现象,即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离开了物质就没有精神,根本不存在什么独立的精神,世界也不是什么“理”、“绝对精神”产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在认识上的错误,在于把认识的某一方而绝对化,神秘化,把它看作脱离客观书物的东西,并片面夸大为宇宙万物的基础。客观唯心主义的超自然、超人类的所谓“理”、“绝对 精神”,实际上是上帝的代名词,不过是哲学化了的上帝创造世界的反动宗教说教而已。

  客观唯心主义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是剥削阶级的利益在哲学上的表现。现代帝国主义在新形势下抛出的新托马斯主义便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变种。它宣称私有制是符合上帝的自然法的,人同上帝要合作,赞扬不抵抗精神。它主张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经验的世界,一个是超经验的世界。前者 可以通过理性来认识,后者只有通过信仰才能把握。超经验的世界对于科学家来说一是不可知的,要克服这种不可知,必须承认宗教信仰。它疯狂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认为只有信仰宗教,才可以得到“真正的民主自由”,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才可以和好相处。新托马斯主义妄图从思想上解除工人阶级的武装,对抗无产阶级革命,挽救垂死的资本主义制度。

物质

物质 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二卷 128页)列宁的这个物质定义说明,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它是可以认识的,一切精神现象都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由无限永恒运动着的物质构成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人类出现以前,物质就客观存在着;人类出现以后,它也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着。人的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意一识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

  物质是永恒存在的,不生不灭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世界上存在的各种事物、现象,如原子、细胞、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社会中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等等,都是物质的不同形态。世界上各种具体事物的产生和消失,只是物质的不同形态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如人们把钢铁造成机器、人类社会形态的变化等,都(不是创造或消灭物质,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自然科学上的物质不灭定律,就是讲物质能够依一定的规律在形态上发生转化。但不论怎样转化,物质总的质量不会有任何增加或减少,这是自然界的最重要规律之一。自然科学关于物质不灭定律的大量论据,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不灭基本原理的正确。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根本不存在有不依赖于物质的所谓独立的精神的东西。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不同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结构概念。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指的是整个物质世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指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两者有区别,又有联系。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一切自然科学研究的出发点,而自然科学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深化,又会以新的内容不断丰富哲学的物质概念。

  围绕物质概念,哲学上展开了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一切唯心主义者对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无不恨之入骨,他们为了攻击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说了许多胡话。如阿芬那留斯说:“‘物质’只不过是一种抽象,也就是一切中心项都被抽象掉的对立项的总和。”①马赫说:“我的称之为物质的东西,只是要素(‘感觉’)的一定的有规律的联系。”②贝克莱说:哲学家所说的物质,或心外对象的存在,《圣经》中没有任何地方提到。他叫嚷,“物质只要被逐出自然界,就会带走很多怀疑论的和渎神的体系,带走无数的争论和纠缠不清的问题”③。唯心主义者总是主张把物质赶出自然界,要消灭物质。十九世纪末电子的发现,推翻了物理学上原子不可分的陈旧观念。可是马赫主义者又跳出来大叫:“物质消失了”,(还胡说什么“新”物理学把唯物主义驳倒了,乘机向辩证唯物主义进攻。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彻底批判了他们的谬论。列宁讽刺攻击唯物主义的哲学和神学教授们说:“他们曾经一百次、一千次地宣告唯物主义已被驳倒,可是直到现在,他们还在一百零一次、一千零一次地继续驳斥它。”(《列宁选集》第二卷 16页)叛徒、卖国贼林彪继承历史上唯心主义者的衣钵,反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胡说思想可以代替物质,推行一条从意识到物质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为他们反革命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制造理论根据。但是,不论唯心主义者采取怎样的手法攻击唯物主义,他们总是以失败而告终。

①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 144页

②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 145页

③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 22页

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 同主观意识相对而言,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即物质。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客观实实在在的东西,也就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人们通过感觉来感知客观实在,即客观实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关于表达这个客观实在的哲学概念,列宁曾说:“这个概念很早以前就制定出来了,它就是物质。”(《列宁选集》第二卷 128页)自然界、人类社会、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等等,都是客观实在。

  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是“无”,否认物质是客观实在;或者把客观实在说成是感觉、精神的产物。这都是错误的。

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 指世界统一于物质,离开物质就没有世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永久与普遍存在的,是不生不灭的,不论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世界上存在着无机物、有机物、生物以及人类社会等等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

  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83 页)这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由于世界的物质性,因而才有各种事物的统一性。如细胞学说阐明了植物、动物、有机体都由细胞组成,揭示了生物发生过程的统一性;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从自然界的机械、物理、化学等物质运动形态的相互转化,揭示了它们的统一性;物种起源学说阐明了一切有机体都由单细胞胚芽长期发展而成,揭示了生物各物种之间的统一性;从陨石的分析中看到,地球上存在的化学元素同其他星球上是一样的,揭示了地球同其他星球的原子构成的统一性;历史唯物主义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中,揭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一切社会形态的基础。可见,不论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是世界物质性的表现。

  世界的物质性的观点,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唯心主义根本否认世界的物质性,认为世界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精神的产物。客观事实和科学实践彻底驳斥了唯心主义的谬论。旧唯物主义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观点,但由于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它是形而上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的观点,是在实践基础上总结了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丰富经验,它深刻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既反对了唯心主义,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唯一正确的。世界物质性的观点,指导我们一定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实践中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唯物主义哲学最根本的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产生意识、决定意识。自然科学的实践证明,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地球约有六十亿年的历史。开始时地球上根本没有生物,以后才从无机物产生有机物,产生有生命的物体。最初出现的生物体只有刺激感应,没有意识;后来低级生物逐渐发展到高级生物,从类人猿经过长期劳动变成了人。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和人脑的加工而产生了人的意识。列宁说:“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完全一致,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东西,意识、思维、感 觉是第二性的东西”。(《列宁选集》第二卷 40页)

  唯心主义反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例如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第一性的,客观世界是“绝对精神”产生的,是第二性的。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宇宙万物都是由精神的“理”产生的)。他们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完全是头脚倒置的哲学。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但在社会观上却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它在社会领域里背叛了唯物主义,因而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不仅在自然界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并把它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认为物质和意识存在着辩证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理论基础。在革命实践中坚持这 一原理,对增强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分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是十分重要的。

自然界

  自然界 指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自然界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它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的运动变化之中,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在不断地产生发展和消灭之中,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形成至今已有六十亿年,最初没有有机物,更没有人类。由于自然界的内部矛盾,才从无机物 发展到有机物,从无细胞结构的原生生物发展到细胞结构的有机物,从植物发展到动物,以至在一百多万年前产生了人类。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把自然界说成是上帝的创造,或者人的思想的产物,形而上学把自然界的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循环往复、只有量的增一减而无质的变化。自然界发展变化的事实,彻底驳斥了唯心主义、宗教神学和形而上学的谬论。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自从自然界出现了人类以后,不仅自然界作用于人,而且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人们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不断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并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例如,毛主席亲自树立的全国农业的一面红旗——大寨,解放前是“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灾情多”,产量很低,人穷、地穷、村子穷。解放后,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贫下中农坚定地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完全大变样,将“七沟八梁一面坡”变 成大片的梯田和小平原,低产变成高产,用大干战胜大灾,特大灾年保丰收,为国家作出很大贡献。这说明只要路线对头,又有冲天干劲,就可以不断改变自然面貌。

  自然科学就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对自然界斗争和认识的理论概括。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自然科学的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发展。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是受着阶级性制约的,和阶级斗争密切相关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我们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从自然界的客观实际出发,把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紧密结合起来,遵照毛主席的伟大教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无机界

  无机界 同有机界相对,指无生命的自然领域。无机界和有机界是自然界的两大领域。无机界由各种无生命物体组成。无生命物体又叫作非生物(如水、空气、土壤、石头等)。无机界内部的矛盾斗争,是无机界运动的根本原因。无机界按照自己内部的特殊规律发展着。无机界的运动,根据自然科学已发现的,有机械、物理和化学三种基本形态。三者性质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一种运动形态过渡到另一种运动形态。

  无机界和有机界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都统一于物质,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无机界和有机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地球上本来只有无机界,没有有机界。有机界是从无机界发展转化而来的。无机界是有机界产生、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无机界就没有有机界。有机界和无机界是相互作用的,如有机界的有机体森林,对无机界及整个环境面貌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唯心主义把无机界的发展看作是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把无机界和有机界割裂开来,看成是互不相关的、不发展的、不转化的,这都是错误的。

有机界

  有机界 同无机界相对,指有生命的自然领域。有机界和无机界是自然界的两大领域。有机界由有机体组成。有机体又叫生物体,或生物有机体。它是一切有生命的个体的统称,包括植物、动 物、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无细胞形态的物质以及人类本身。

  有机界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有机界的物体通过新陈代谢、同化异化、遗传变异等矛盾斗争,不断地运动变化着。地球上原来只有无机界,没有有机界。约在二十亿年前,地球上由于物质运动,出现了有生命的蛋白体。从此,自然界由无机界产生了有机界。恩格斯说:“一切有机体,除了最低级的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即由很小的、只有经过高度放大才能看得到的、内部具有细胞核的蛋白质小块构成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116页)有机界一形成,就有着自己的发展过程,从生命发生,进化到单细胞、多细胞生物,约经历了十五亿年。随着生物种类的逐渐增加,在动物方面,由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鱼类),由鱼类进化到两栖动物、爬虫类;植物方面,由低等的藻菌类过渡到适于陆生的原始藏类,裸子植物(如松柏)等,约经历了三 亿五千万年。鸟类、哺乳动物的形成,约有一亿五千万年。人类的出现,约有一百多万年。由此可见,有机界的物体,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辩证发展过程。

  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都统一于物质,都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无机界是有机界产生、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无机界就没有有机界。有机界是无机界发展的更高阶段。

  唯心主义认为,无机界向有机界的转化,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转化,是概念的转化。这就否认了无机界和有机界的客观性,否认了两者转化是物质世界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是完全错误的。形而上学认为,细胞只能产生细胞,物质是没有运动变化的,有机界的物体是彼此孤立没有发展的。有机界发展的事实告诉我们,地球上本来没有细胞,细胞是从原生质发展而来的。细胞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的,高等生物就是由低等的单细胞到多细胞到植物、动物发展而来的。我国科学工作者,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经过反复实践,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就进一步证明了无机物和有机物、简单有机物和复杂有机物都是可以转化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和发展 着。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是不符合事实的,是违反辩证法的。

宏观世界

宏观世界 同微观世界相对,又叫大宇宙,是宏观物体、宏观现象的总称,通常指行星、星系 等巨大物质体的领域。在物理学中,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是根据不同的物质结构、层次、时空关系 和运动的规律性来区分的。宏观世界是经典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一般地说,宏观物体指自然界中大于一亿分之一厘米的物体,如大分子、晶体、行星、恒星等等;宏观现象指宏观物体在宏观空间范 围内的各种现象,如人走路、地球运转;有时动量很大的微观粒子在大范围内的现象,如加速器中基本粒子的运动等,由于经典力学的原理也适用,所以也叫宏观现象。宏观物体的长度以厘米、米、千米计算,运动的时间间隔以秒、小时、年度计算。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宏观世界是以微观世界为基础,宏观世界的物体都由微观世界的原子、电子、基本粒子等组成。不论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物体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是统一于物质的。

  唯心主义认为宏观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形而上学认为宏观世界是静止的、没有运动发展的。这都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都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随着事物的发展、实践的深入、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宏观世界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的。在十八世纪以前,人类心目中的宇宙只是太阳系。现在,人们知道的大宇宙已是由千千万万个银河系组成的星系团、超星系团以至于总星系。太阳系范围可说是大了,它的直径有一百二十万万公里。同太阳系比较,地球只是沧海一粟。而银河系的直径大约有十万光年(光行的速度是每秒三十万公里,光行一年的路程叫“光年”,接近十万亿公里),厚度大约是一万光年。太阳在银河系中运转一周,大约需要二亿年。太阳同银河系相比,也只是大海一滴。而在大宇宙中,银河系又只是一颗沙粒而已。总之,宏观世界是无限的。

微观世界

微观世界 又称小宇宙。微观物体和微观现象总称微观世界。在物理学中微观物体一般指自然界中小于一亿分之一厘米的物体,例如原子、电子、基本粒子等,微观现象是指微观物体在微观空间范围内的现象。有时动量很大的微观粒子,在大范围内的现象,如加速器中基本粒子的运动,由于适用于经典力学的原理,则属于宏观现象。微观物体运动时间间隔以一亿分之一秒计算。微观世 界是相对于宏观世界而言的。自然科学在研究原子、电子、基本粒子过程中,发现这个领域同宏观世界的物体一样,充满着复杂多样的矛盾运动。微观世界同宏观世界虽有不同特性,但它同宏观世界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物质结构、时空关系和运动的规律性。

  马赫主义从主观唯心主义立场出发,认为凡是感官不能直接感觉到的电子、原子等东西,都是 “纯粹思维的东西”,从而否定微观世界物体的客观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微观世界同宏观 世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宏观世界的宏观物体,都由微观世界的原子、电子、基本粒子等组成;微观世界的物体是宏观世界物体的基础。但它们都统一于物质,都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永恒运动着的客观物质世界,都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有限的,原子是不可分的,这也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大宇宙、小宇宙都是无限的,都是可分的,无论在时间、空间上都是没有穷尽的。银河系外有无数个银河系,原子可以分,原子核、电子、基本粒子也都是可以无限地分下去的。

存在

  存在 也叫客观存在,指思维以外的客观物质世界。在哲学基本问题中提出的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存在和物质这两个概念,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指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黑格尔认为“存在”是“绝对精神”,这都是唯心主义的,是对存在的歪曲。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列宁说:“一般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真实的存在(物质)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感觉、经验等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杜会存在不依赖于人类 的社会意识。在这两种场合下,意识都不过是存在的反映”。(《列宁选集》第二卷 332页)

  有时,存在这个概念是相对于不存在而说的。存在指“有”;不存在指“无”。这里“存在” 的含义与上面一种不同。江湖骗子杜林说,“世界统一于存在”,这是妄图利用“存在”概念的不同含义,耍弄花招,搞混阵线,以此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贩卖唯心主义货色。

运动

运动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是物质多样性的表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 动是有规律的,物质的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 的运动。整个物质世界,小至微观粒子,大到日月星辰,从非生物到生物,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物质运动必取一定的形式。根据现代科学已经达到的认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物质运动,可以归结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物质运动是不生不灭的,物质运动形式都是互相依存的,本质上又互相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实践证明,摩擦生热、生电,是机械运动转化为物理运动。热引起燃烧,是物理运动转化为化学运动。无机物经过化 学作用出现有机物,产生生命运动。生物发展,出现了类人猿,在劳动中类人猿变成了人,产生了人类的社会运动。物质运动形式的转化和发展,又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无限前进的过程。以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形成了各门科学。毛主席说:“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矛盾论》)

  “运动本身就是矛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160页)物质的运动是由于物质内 部存在着矛盾,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是物质运动的源泉。运动不是外来的,是物质内部本身固有的。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性的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

  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事物的发展还没有变为另一事物以前的一种运动形态。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统一的物质运动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唯心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属性,认为运动不是物质的运动,而是离开物质的某种精神的活动或上帝作用的结果。形而上学否认世界是运动的,汉朝的儒家董仲舒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宇宙和社会的本质看作是永远不变动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运动观都是为剥削阶级反动统治服务的。旧唯物主义虽然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不了解物质和运动的内在联系,以及运动的辩证性质,把一切运动都归结到机械的运动,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是错误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达尔文主义,抹杀复杂的社会运动形式和生物运动形式的区别,混淆两种不同性质的运动形式,企图以生物运动形式来代替社会运动形式,胡说弱肉强食、生存斗争也是社会的运动规律,这是为帝国主义侵略、掠夺政策效劳的反动谬论。

静止

  静止 相对于运动而言,是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即事物处于不显著的量变或平衡的状态。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静止则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情况。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矛盾论》)运动中包含着静止的因素,静止只有在事 物运动发展中才存在的。如火车停在车站,在地面上位置没有移动,这种在力学意义上的静止,并不妨碍火车参加地球的运动,也不妨碍组成火车这一物体的分子、原子的运动变化。

  正确认识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相对静止,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重要作用。恩格斯说:“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563页)物质所以表现千千万万种不同形态,正是由于它们有着相对静止和暂时平衡的状态。只有看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区别各种事物的性质,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具体形态。

  形而上学把相对静止绝对化,把运动的特殊情况当作普遍情况。如我国汉朝儒家董仲舒宣扬 “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宇宙和社会看作是绝对静止、永远不变的,这种反动思想曾长期为腐朽的剥削阶级所拥护。诡辩论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把客观世界看成混沌一团,认为事物性质是不能区别的,客观事物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我国战国时期的没落奴隶主阶级思想代表庄周,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性,抹杀生和死、可和不可之间的质的差别,从而得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的相对主义结论。这些都是错误的。

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 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时间是表现物质运动发展的顺序和持续性。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时间的特点是一度性,就是说朝着一个方向发展,是一去不复返的。空间是表现物质运动的位置、范围和伸张性。物质世界的任何事物在运动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位置,并且不断地变化着;空间的特点是三度性,就是说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都不是独立的脱离物质的东西。世界上既不存在离开时间空间的物质运动,也不存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比如光速每秒三十万公里,说明光的运动既在时间中,又在空间中。一切运动着的物质无不如此。列宁说:“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 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列宁选集》第二卷 176页)运动着的物质世界是永恒的、无限的,时间空间也是永恒的、无限的。具体事物是有生有灭、暂时的、有条件的,具体的时间空间也是暂时的、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时间和空间也是这样。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通过有限表现自己,无数有限的时间空间,构成无限的时间空间。

  人们关于时间空间的认识,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实在的时间空间的反映,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空间的观点,是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康德把时间空间看成是先天就有的直观形式,马赫主义认为时间空间是依赖于人、为人所产生。他们都把时间空间看成是主观的,否认时间空间的客观性,这是唯心主义的,是错误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性,但是不理解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辩证关系。如牛顿提出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并把时间和空间看作是彼此分开的,这显然是错误的。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空间的观点,对我们进行革命实践有着重大意义。不论社会主义革命或社会主义建设,都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如速度、布局、计划、群众运动的规模和深度等等,都是与时间空间联系着的。没有时间和空间观念,对现实和历史问题就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因此,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要有科学的时空观。

三维空间

  三度空间(三维空间) 指客观存在的空间。空间具有三度的特性,即长度、宽度和高度,这个三度也叫三维。空间的三度性,表现在经过空间的任何一点,可以并且只能做出三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任何物体都存在于三度空间之中。物质世界的三度空间是无限的,具体物体的三度空间是有限的。无限的三度空间通过有限的三度空间表现出来,无数有限的三度空间组成无限的三度空间。

  马赫主义认为,凡是人们感官不能直接感觉到的东西,如化学元素、电子等,都是“纯粹思维的东西”,不存在于三度空间中,而存在于“非三度空间”中。它的所谓“非三度空间”,就是离开现实的三度空间之外的“空间”。戳穿了说,不是别的,无非就是上帝居住的那个“天国”。这样,它从否认化学元素、电子的物质性,进而否认空间的普遍性、客观性,否认三度空间的普遍性、客观性。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批判这种唯心主义观点时指出:“自然 科学毫不怀疑它所研究的物质只存在于三维空间中,因而这个物质的粒子虽然小到我们不能看见,也‘必定’存在于那个三维空间中。”(《列宁选集》第二卷 182页)马赫主义反科学的“非三度空间”谬论,不过是为信仰主义大开方便之门而已。

思维

  思维 指理性认识以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思考过程。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将丰富的感觉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得出反映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概念和理论。思维不同于感性认识,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平常说的“开动脑筋”,“让我想一想”,都是运用概念来作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活动。概念的形成过程,判断的形成过程,推理的过程,都是思维的过程。思维能动地反映存在,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存在。思维要通过语言来进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就无法进行思维,思维和语言是密切相联的。

  思维这个概念,有时相对于存在而说,就是指精神、意识。唯心主义把思维看作是世界的本原,是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思维不能离开物质,不能离开社会实践,不然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恩格斯指出:“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223页)庸俗唯物主义把思维看作是人脑的分泌物,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是把思维和物质混为一谈,是错误的,其结果必然导致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和人脑是有区别的,人脑只是思维的器官,思维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如果把思维活动和生理活动等同起来,这就抹杀了思维的社会性。

  思维在人们社会实践和认识过程中有着重大作用。“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实践论》)我们应该在实践中,遵循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凡事都要用脑筋好好想一想,多想出智慧,不断夺取革命新胜利。

精神

  精神 同物质概念相对,是物质的反映。人们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观念、思想、理论、学说、路线、政策、计划、办法等,都是精神的东西。精神来源于物质,物质决定精神,没有物质就没有精神,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唯心主义把精神神秘化、绝对化,认为精神是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产生物质、决定物质;形而上学否认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这都是错误的。

  精神是社会现象,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受着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制约,同人们的相互交往和语言的产生、发展紧密相联。精神的内容,不管所反映的是正确的、错误的或者是幻想,都可以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源。每一个社会都有和它相适应的社会意识(精神)。随着社会的变化,社会意识也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社会精神现象即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在阶级社会中,精神有着阶级性。敌对阶级之间精神力量的斗争,是阶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52页)反动阶级的反革命精神,歪曲地反映了客观现实,逆历史潮流,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阶级的革命精神,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符合历史潮流, 推动社会前进。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彻底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埋葬帝、修、反,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是彻底革命的精神,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在革命实践中起着巨大作用。每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都必须具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充满革命信心、精神焕发、干劲冲天的。毛主席说:“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有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英勇的大庆工人,以“两论”(《实践论》、《矛盾论》)起家,运用唯物辩证法,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大搞群众运动,艰苦奋斗,同天斗,同地斗,同阶级敌人和帝、修、反斗,高速优质地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使精神变成了物质力量。那种对社会主义事业,拖拖沓沓,百般强调困难,把经过努力本来可以做到的事却认为做不到。这种右 倾保守思想是一种萎靡不振的非无产阶级的精神,是懦夫和懒汉世界观的表现。我们一定要发扬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永葆革命青春,不断前进。

意识

  意识 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等都属于意识范畴。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人类以后才有的精神现象,是人类在同自然界斗争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30页)自然科学证明:在地球上没有人类以前,意识是不存在的。在低等有生命的有机物中,只有刺激感应。低等动物发展到高等动物,专门从事反映机构的神经系统才逐步发展。动物界向人类的发展,劳动是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也是人脑这个复杂的思维器官和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因素。意识不是别的,就是发展到高度完善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总之,人的意识的 产生、发展,不但同生理发展中的高级神经系统不可分离,而且同社会发展中的劳动生产不可分离,和语言也是紧密相联的。意识在认识过程中,通过低级的生动直观和高级的抽象思维这些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客观物质世界是意识的内容。物质产生意识,意识依赖物质。意识产生后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物质。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228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有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具有阶级性。

  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坚持了意识来源于物质、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的正确观点。但由于受着阶级、历史等社会条件和自然科学水平的限制,它认为意识只是对物质消极的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而不了解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不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意识的反作用。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由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液汁,人脑分泌这种液汁,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样便把作为人脑这个物质的一种属性即意识,与物质等同起来了,抹杀了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取消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严格界限,否认了意识的反作用,实质上把意识作为第一性的东西,以致陷入唯心主义泥坑。唯心主义把意识绝对化,人为地把意识加以夸大和歪曲,认为意识是脱离物质、产生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本体。客观 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归结为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或上帝的启示;主观唯心主义把意识说成是个人头脑的自由创造,这都是错误的。

  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意识和物质、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都是同一含义的对称概念。

意识的相对性

  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指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意识具有一定的独立作用。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几个方面:在意识的作用上,旧意识并不随着产生它的物质条件的消失而立即消失,还可能在一个相当时期,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先进意识在客观物质基础上一经产生,对事物发展 起着促进作用。在意识对物质的关系上,同一形态的国家之间,意识的发展同物质经济发展的水平 并不都是一致的。有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思想意识的发展水平可能超过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如十八世纪末,法国的哲学和政治思想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英国。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正处于经济高涨的阶段,当时国内阶级矛盾特别尖锐,是经济、政治上的大变革在思想上的反映和表现。当然,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特定条件下,所以能出现先进的思想意识,仍然以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为前提的。如果没有经济上的高涨和政治上的变革,也不可能有思想意识上的发展。恩格斯曾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但是,不论在法国或是在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文学的普遍繁荣一样,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485页)在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关系上,哲学、政治、法律、文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式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如无产阶级的政治,对革命文艺的发展就起着重大作用。每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哲学、文艺等意识形式,都同以前这方面的意识形式有继承关系;意识的历史继承性,是受阶级性制约的。反动阶级的政治、哲学、文艺等意识形式,继承历史上反动落后的东西;先进阶级的意识形式,继承了历史上的优秀成果;无产阶级的意识形式,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最优秀的成果。

  机械唯物主义否认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把意识看作是客观事物简单的消极的反映,是没有能动性的,意识完全机械地随着客观事物的消失而立即消失。这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唯心主义把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绝对化,得出了意识决定物质的谬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脱离物质 而绝对独立的意识是不存在的。没有物质,就没有人类,就没有人的头脑,没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但是,意识对物质有它的能动的反作用和自己的发展特点。当然,意识的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观点,对革命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占着统治地位,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具有优越条件。但正如列宁所说:“旧社会灭亡的时候,它的死尸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它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并且毒害我们。”(《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卷 407页)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要从 旧制度的基地上建立起来,它就必须清除这个基地。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的残余,总是长期地留在人们的头脑里,不愿意轻易地退走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继续批判旧制度和旧思想,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批林批孔斗争,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批判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巩固和扩大无产阶级思想阵地,并在斗争中不断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思想

  思想 哲学上所说的思想这个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开始得到的是感性认识,毛主席说:“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正确思想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错误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实践是检验思想是否正确的标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任何思想都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并随着它的改变而改变。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70页)

  在阶级社会中,思想有着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思想,不存在超阶级的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思想上的斗争是社会上阶级斗争的反映。我国先秦时期的儒法斗争,是没落奴隶主阶级同新兴地主阶级阶级斗争在政治、思想上的反映。在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斗争,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和其他一切剥削阶级之间阶级斗争 在思想上的反映。思想斗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阶级内容、表现形式和特点。人们的思想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着反作用。反动阶级的错误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推动历史的前进。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类的思想发展史,就是一部正确思想同错误思想斗争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同各种剥削阶级、修正主义反动思想斗争并战胜它们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指。出了思想的来源、本质、特点和作用。唯心主义把思想看作是天上掉下来的或者是人脑里固有的,形而上学否认思想对存在的反作用。这都是错误的。

  毛主席指出:“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掌握思想教育,是无产阶级团结广大革命群众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无产阶级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批林批孔运动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继续,是上层建筑领域里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在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战斗中,我们必须加强思想工作,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批判资产阶级,批判修正主义,这是思想战线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思想体系

  思想体系 一定阶级或一定社会集团的思想观点的总和。政治、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是思想体系的表现形式。在阶级社会里思想体系有着阶级性,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经济上政治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它的思想体系也占着统治地位。在过去的阶级社会里,都是剥削阶级的思想体系占着统治地位。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占着统治地位。

  思想体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它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其服务。思想体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着反作用。不同阶级的思想体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进步阶级的思想体系推动社会的发展;反动阶级的思想体系阻碍历史的前进。敌对阶级之间思想体系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腐朽没落的思想体系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进步的革命的思想体系是在斗争中产生发展的。现代反动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是对社会存在的歪曲反映,它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为了挽救其垂死的命运,资产阶级总是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渠道,散发毒气,争夺阵地,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较量。修正主义者是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同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一道,坚持资产阶级压迫、剥削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他们都企图倒转历史车轮,但这只能是痴心妄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是在近代大工业和工人运动的基础上,同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思想体系斗争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它是客观世界规律的科学反映,是指引人们向共产主义迈进的指路明灯,真正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类历史上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武器。毛主席说:“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中国自有科学的共产主义以来,人们的眼界是提高了,中国革命也改变了面目。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共产主义去指导是决不 能成功的,更不必说革命的后一阶段了。”(《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646—647页)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

观念

  观念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形式。观念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 217页)唯心主义把观念看作是天赋的或者是主观自生的,这都是错误的。观念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正确的观念,反映了客观现实的本来面貌,如“群众是英雄”的观念,它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反映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真正创造者是人民群众;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的主人;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错误的观念是对现实的歪曲反映,如宗教观念,它宣扬的上帝和鬼神,实际上是没有的。鬼神观念只是把现实事物的不同部分,经过人脑的想象虚构出来的。观念是对现实的反映,对现实有着反作用。在实践基础上得到的正确的观念、思想,又反作用于实践,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革命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观念、思想则起着阻碍社会历史前进的作用。实践是检验观念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的观念具有阶级性,一定的观念反映了一定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的利益。资产阶级私有观念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的反映,又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观念上的斗争是阶级斗争的反映和表现。观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观念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71-272页)

  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观念的东西可以变成实在的东西。列宁说:“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对于历史是很重要的。”(《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117页)

知识

  知识 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积累和总结。“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一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干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773-774 页)

  知识来源于实践,是后天才有的。把知识看作是先天就有的,这是唯心论的先验论,是错误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群众的实践是一切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源泉。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就要积极投入广大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去。实践是知识的基础,也是检验知识的标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即一切古代和外域的知识。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个部分。在我为间接经验,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离开实践。书本知识是重要的,但它是知识的“流”,而不是“源”。否认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活动,否认知识来自实践,这就否定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感性知识,这是对客观事物局部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认识,第二阶段是理性知识,这是对客观事物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感性知识是理性知识的基础,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发展。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否定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发展,这就否定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需要我们抱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有一种人忽视实际经验,重视现成的书本知识;另一种人轻视书本知识,偏重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这两者都有片面性。只有两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能获得好的和比较完全的知识。因此,有书本知识的人,要向实际方面发展,深入群众,接触斗争实际,在三大革命实践中把书本知识和革命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认真读书,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知识来自实践,但真正的科学知识对实践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我们应积极投入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使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更好地指导革命实践。

  列宁曾多次赞扬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以及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并得出结论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列宁选集》第四卷 347- 348页)毛主席也教导我们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498 页)这都说明,要想真正做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必须自觉地在革命实践中坚持为革命而刻苦学习革命理论、历史知识和三大革命斗争的实际知识。

才能

  才能 属于知识范畴,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才智和能力,即通常说的才干和本领。人们的才能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的。你要有造机器、种田、打仗、绘画的才能,你就一定要参加做工、种田、打仗和绘画的实践。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离开实践就不可能有什么才能。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个人才能的获 得和发展都离不开群众。社会实践越多,接触联系群众越多,并且善于向群众学习,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这种人的才能就越大。在某种意义上说,最聪明最有才能的是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

  才能的发展是受着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制约。在古代,人们只能有制造石器、铜 器、铁器的才能,不可能有制造万吨水压机和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才能。才能是随着事物的发展、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才能的大小不是凭主观吹嘘决定的,而是要受实践检验的。

  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对才能都有不同的看法,并利用才能来为自己的阶级服务。资产阶级把才能当作剥削和压迫人民、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为名为利和升官发财的资本。无产阶级从彻底革命的观点出发,把才能看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条件。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劳动人民的才能的使用和发挥,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在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广大工农群众的才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充分的发挥。如我国大庆石油工人,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进一步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大大发挥了聪明才智。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八年,原油产量以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三十一的速度持续跃进。才能又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要推进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巩固无产阶级专 政,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就要在无产阶级的政治统帅下,积极参加斗争实践,刻苦学习革命理论、历史知识和三大革命斗争实际知识,增长才干,又红又专。

  围绕着才能从那里来的问题,几千年来的哲学家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唯心主义鼓吹天赋才能,叛徒、卖国贼林彪宣扬天才论,自比天马,把才能说成是先天就有的,否认才能来自实践、来自群众,否认才能是后天才有的,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是为其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服务的。

语言和思维

  语言和思维 语言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思想认识的工具,思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语言和思维都是社会现象。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形式,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思维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表达。语言必须有思维活动的成果(即思想),才成为人们交流思想认识的工具。没有思维的语言,和没有语言的思维,都是不存在的。斯大林说:“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的词和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语言的‘自然物质’的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思想的实在性表现在语言之中。”(《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语言和思维都是在劳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人类由于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在猿变成人的过程中,外界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产生了思维。社会生产劳动,要求社会成员彼此必须交流思想认识,才能有协调的共同活动,于是就产生了语言。

  随着实践的不断丰富,人们的思维能力就不断提高,思维活动的成果(即思想),也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语言的词汇也由少到多,由内容贫乏到愈益丰富。随着实践的发展,许多新思想随着新事物的出现而出现,许多新词汇、新术语也随之产生;有些概念和词汇也增添了新内容。

  在实践基础上,思维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对人们巩固思维成果,提高思维能力,掌握和使用人类已经得到的知识,传授经验,交流思想认识,也起着促进作用。

  语言和思维都有各自的规律。语言的规律,一般是指语法。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语法,它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思维规律是客观事物规律的反映,是哲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江湖骗子杜林说有一种抽象的和纯正的思维,是不通过语言来进行的。这种把思维和语言割裂开来的论点,是为他宣扬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作辩护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狠狠地批驳了这个谬论,并讽刺他说,“这样说来,动物是最抽象的和最纯正的思维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 123页)了。现代资产阶级的语义哲学,把语言看作是主观任意确定的、不表达思维、不反映客观内容的符号。他们认为,只要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等名词去掉,世界上的阶级斗争也就不存在了。这种反动的唯心主义哲学,不过是反映了资产阶级自欺欺人、腐朽 没落、垂死挣扎而已。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也叫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来源、内容、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它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基础上,在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斗争中,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列宁、斯大林和毛主席进一步加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彻底贯彻从物到意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依赖关系。它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生产斗争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在阶级社会里,各阶级成员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因此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生产活动,并通过生产活动逐 渐了解自然界,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了解人和人的关系。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认为客观世界是辩证运动的,人的认识也是辩证发展的,即是由不知到知、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们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 指导革命实践,而后一个飞跃比起前一个飞跃意义更加伟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它认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毛主席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 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无产阶级和一切革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理论基础。一切修正主义者总是竭力歪曲、篡改、攻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唯心论的先验论来冒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可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论的先验论的斗争,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毛主席说:“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如果我们不懂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不了解人的思想、意见、政策、方针、计划、结论、大块的文章,滔滔不绝的演说是从那里来的,不理解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这样就往往会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中分不清是非,甚至上当受骗。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搞好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伟大义务。

认识论

  认识论 关于认识的来源、内容、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在哲学史上,几千年来围绕着人的认识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才有的问题,展开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唯心主义认识论从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否认人们的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一条从意识到物的错误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认识论中有一派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们把认识看作是天上掉下来的,认为世界是精神的,不是物质的。这种“精神”,中国的朱熹称为 “理”,德国的黑格尔称为“绝对精神”,意大利的托马斯.阿奎那称为“天主”。他们胡说人的认识是由“理”、“绝对精神”或“天主”给的;“圣人”、“天才”是“理”、“绝对精神”的体现者,或者是由“天主”决定的。另一派是主观唯心主义者,他们把认识看作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认为客观世界只是人的感觉、观念的产物。中国的孟轲说“万物皆备于我”,英国的贝克莱说 “存在就是被感知”,奥地利的马赫说物体就是“感觉的复合”。一句话,他们都把认识看成是主观自生的。刘少奇鼓吹先知先觉,林彪宣扬天才论,这都是否认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唯心论的先验论。另外,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人们可以认识世界或可以彻底认识世界,这是一种不可知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都不能正确解决认识世界的问题。

  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认识的,人们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这是一条从物到意识的正确的认识路线。中国的公孙龙说:“天地与其所产者,物也。”“夫名,实谓也。”①认为天地和它所产生的东西都是物,即实际事物;“名”,即认识是对“实”的称呼、反映。荀况认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②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客观事物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法国的狄德罗说:“物质是我们感觉的普遍原因”。唯物主义认识论也就是反映论,承认还是否认反映论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重要区别。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古代是朴素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发展到近代成为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由于它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不能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因此,它们的认识论是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才是唯一正确的认识论。它坚持从物到意识的认识路线,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这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科学地全面地解决了认识论中一系列根本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彻底驳斥了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①《公孙龙子.名实论》 ②《荀子.解蔽》

主观与客观

  主观和客观 主观指人们的认识和思想;同主观相对的是客观,即被认识的对象。客观是不依赖于主观而独立存在的,是主观的来源;主观是客观的反映。在一定条件下主观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对客观起着决定的作用。

  客观事物总是作为过程向前发展的。任何一个过程都由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相互斗争而得到发展。人的主观反映客观也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曲折、复杂的。在革命实践中,主观同客观有时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其中有阶级的和认识的原因,如站在错误的立场上,用绝对化、简单化的方法,片面和表面地去认识客观事物,就会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要解决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周密思索,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才能逐步使主观符合客观,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毛主席说:“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203页)

  唯心主义认为主观决定客观,它夸大主观的作用,颠倒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形而上学认为主观不能反作用于客观,抹杀主观的能动作用。修正主义、机会主义都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历史上的右倾机会主义者,他们的思想落后于客观事物的发展,企图把历史车轮拉向后退;历史上的“左”倾机会主义者,他们的思想超过了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甚至把幻想当真理,把可能当现实,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叛徒林彪鼓吹 “从思想的形成过程来说,是从客观到主观”,“从办事情的过程来说,倒过来,是从主观到客观”。他完全否认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必须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把密切相联的思想形成过程和办事情的过程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这种“倒过来”的哲学,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主体与客体

  主体和客体 认识论的一对范畴。主体指人或人的思想。客体指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它是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着、并能为主体所反映的客观实际。

  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展开了两条路线的尖锐斗争。“唯物主义承认‘自在客体’或心外客体,认为观念和感觉是这些客体的复写或反映。与此相反的学说(唯心主义)认为:客体不存在于‘心外’;客体是‘感觉的组合’。”(《列宁选集》第二卷 20页)唯心主义从意识到物的认识路线出发,认为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主体产生客体,客体依赖于主体。马赫主义把物这个客体看作是由感觉这个主体产生的,即是感觉的复合,认为主体和客体是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它以“结合”为幌子,把客体“结合”到主体(感觉的复合)中去,以此否定客体对主体的决定作用。旧唯物主义从物到意识的认识路线出发,认为客体决定主体,主体依赖于客体,没有客体就没有主体;但它把主体仅仅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不了解主体对客体的反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又辩证地看待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它认为客体决定主体,主体对客体又起着反作用。主体同客体组成一对矛盾。主体作为矛盾的一方,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客体,而是把客体作为自己活动的对象,通过实践,能动地影响和改造客体。在改造客体的同时,也不断改造主体自己。主体不仅指个人,也指集体。人民群众、阶级、政党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如无产阶级在初期是一个自在阶级,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还不认识;以后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无产阶级的斗争经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以教育无产阶级,这样就使无产阶级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理解了社会阶级的剥削关系,理解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这时就成为自为阶级。作为主体的无产阶级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这个客体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主体和客体的观点,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彻底驳斥了唯心主义。

知行统一观

  知行统一观 关于认识和实践统一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辩证地阐述了知(认识)和行(实践)统一的原理,认为行是知的基础。要得到知,必须亲自参加行,没有行就没有知。但人们不可能事事都直接去行,还需要间接的经验,这就是一切古代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归根结底也是古人和外人从行中得来的。一切真知都发源于行,随着行的发展而发展。行是知的目的,又是检验是否真知的标准。人们通过行开始得到的是感性知识,感性知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物质变为精神,得到理性知识。这种理性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反过来可以指导行,使精神变为物质,这是认识过程中一个更重要的飞跃。毛主席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 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论》)

  唯心主义从意识到物的认识路线出发,认为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表现,没有知就没有行。中国南宋唯心主义者陆九渊提出“知先行后”。明朝唯心主义者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认为知和行是一件事,都由主观的心产生,知的时候就是行了,行本身就是知的体现。他说:“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①这种用知来代替行、排斥行的谬论,是唯心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旧唯物主义在知行的关系问题上,坚持了从物到意识的认识路线。先秦唯物主义者荀况说:“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②有了知识不去实行,知识虽多也没有用处。清初唯物主义者王夫之认为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③行可以得到知,而知不能离开行。由于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他们把行看作是个人的行为,不是看作社会实践,不了解知对行的反作用,因此对于知行的统一问题,不能给予正确的科学的解决。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既彻底地批驳了唯心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上的局限性,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全面地解决了知行的统一问题。 ①《传习录》 ②《荀子.儒效》 ③《尚书引义.说命中二》

  马克思主义知行统一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于说明世界,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它要求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在改造世界的斗争中,做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者右的错误思想。

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 也叫认识路线,指人们在认识上所遵循的方向和道路。对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两条根本对立的思想路线。一条是从物质到意识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另一条是从意识到物质的唯心主义思想路线。与此同时,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正确的思想路线,如实地反映着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错误的思想路线,歪曲地反映着客观现实。

  思想路线的斗争,在阶级社会里反映着敌对阶级之间的根本利害冲突,是阶级斗争的表现。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斗争,也是思想路线上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反映着没落奴隶主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斗争。代表进步阶级的正确思想路线是在同代表保守、反动阶级错误思想路线的激烈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决定了思想路线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舍,阶级消灭了,由于仍然存在着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而反映这些矛盾的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的两条思想路线的斗争依然会存在。

  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思想路线的斗争往往是政治路线斗争的先导,又是政治路线斗争的反映,并为政治斗争服务的。林彪反党集团鼓吹的天才论,贯彻的是一条抓意识到物的唯心主义思想路线。这条路线就是为他们在政治上反党篡政的反革命活动服务的。

  毛主席说:“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我们要在实践中,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为指导,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

  思想路线归根结底是一个世界观问题。批林批孔和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是上层建筑领域里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世界观、进行反修防修的重大措施。我们要在这场斗争中,不断提高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加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恩格斯说:“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 221页)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称为不可知论,主要代表是休谟和康德。大多数哲学家 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但其中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唯心主义主张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以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为基础的,它同唯物主义关于这个问题的主张是根本对立的。旧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原则出发,承认思维能反映存 在,两者有一致的关系,但它不懂得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不懂得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把思维看作只是对存在的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这是形而上学地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原则,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认为思维和存在是对立的统一,即思维和存在在实践基础上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毛主席说:“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矛盾论》)思 维和存在这对矛盾同一切矛盾一样,它们相互依存,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科学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问题。

  一切修正主义者都拼命反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原理。伯恩施坦公开反对这个原理,把它歪曲成唯心主义的思维和存在等同论。刘少奇及其在哲学界的代理人杨献珍抛出思维 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反动谬论,胡说“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是唯心主义”;林彪又变换手 法,鼓吹“思想可以代替物质”、“超过物质”;他们都反对把革命的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否认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否认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原理,为他们复辟资本主义制造反革命舆论。

  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等光辉哲学著作,精辟地阐明了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这个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伟大真理,这是批判一切修正主义、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

世界可知性

  世界可知性 指客观世界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这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肯定回答。

  在哲学史上,存在着关于世界是否可知的斗争。不可知论者休谟和康德声称,世界是不可知的。然而绝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但其中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分歧。唯心主义由于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错误观点出发,虽然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但是不能真正解决认识世界的问题。如黑格尔把客观世界当成绝对精神的产物,他所说的世界可知性,实际上只是指绝对精神的可知。旧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出发,承认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唯物地解决了世界可知性的问题;但由于它不懂得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不懂得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把认识看作只是对客观世界直观、消极的反映,仍然不能真正解决认识世界的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认为客观世界不是不可捉摸的,在反映和被反映之间没有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思维和存在有着同一性,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存在是思维的来源。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检验世界可知性的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不可知的事物,只有已经认识的事物和尚未认识的事物之间的差别。过去没有认识的,现在可以被人们认识,现在尚未认识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将来可以被人们认识。每一次革命斗争的胜利和科学技术的发明,都充分证实世界及其规律是可知的。比如过去人们并不认识从煤焦油中提炼出茜素,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人们不仅从煤焦油中提炼出茜 素,还提炼出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塑料等化学工业原料。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可知性的观点,是无产阶级与革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它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可知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可知论的局限性。

唯物论的反映论

  唯物论的反映论 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同唯心论的先验论相对立。它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出发,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一切唯物论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法,把认识看作是照相式的机械的反映,这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反映论。它不能科学地解决认识论的问题,也不能彻底粉碎唯心论的认识论和不可知论。

  我们通常讲的唯物论的反映论,指的是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不仅肯定物质决定意识,而且肯定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它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并从人的社会性,从人的历史发展来考察认识问题,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它认为人们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反映客观世界的表面现象,而且能深入地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客观世界是复杂的矛盾运动的过程,因而反映这个过程的人的思想,也是复杂的、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运动。列宁说:“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应当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的。”(《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208页)唯物论的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能动的飞跃,又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能动的飞跃,即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两个飞跃过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既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又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克服了旧唯物论的反映论的局限性。唯物论的反映论是同唯心论的先验论根本对立的。叛徒、卖国贼林彪鼓吹反动的天才论,竭力以唯心论的先验论来冒充唯物论的反映论,妄图篡改党的理论基础,从根本上改变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政策。是唯物论的反映论,还是唯心论的先验论,人的知识、才能是后天才有 的,还是先天就有的,这个认识论的根本问题,是几千年来两条认识路线斗争的主要内容。这个斗争到今天还在继续,它是政治上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路线同修正主义路线斗争的反映。我们必须坚持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彻底批判唯心论的先验论。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灵魂,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它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不懂得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不懂得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人看成是脱离社会的超阶级的生物学上的人,把人的认识看作象照镜子一样,消极、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更不懂得认识的根本任务是能动地改造世界。它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反映论。在哲学史上,唯心主义曾经对认识的能动的方面有所发展,但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 “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16页)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它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实践的观点,把实践的观点作为反映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就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不仅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且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深入的辩证发展过程。人们得到正确认识后,又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社会实践是无穷尽的,人们对事物能动的反映和改造过程也是无止境的。毛主席指出: “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他又说:‘从来的哲学家只是各式各样地说明世界,但是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这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第一次正确地解决意识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的规定,而为后来列宁所深刻地发挥了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之基本的观点。”(《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624-625页)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彻底地否定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唯心论的先验论

  唯心论的先验论 同唯物论的反映论相对立的一种唯心论的认识论,是剥削阶级的反动哲学。它把人的知识、才能说成是先于客观事物、先于实践经验,是先天就有的,根本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否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唯心论的先验论早就有了,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丘说,圣人是“生而知之”,“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孟轲说,“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良知良能,就是先知先觉)古代希腊的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不死的,知识是人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康德,公开宣称自己的哲学是“先验的唯心主义”,认为决定知识的先验范畴是“理智中先天赋有的”。在哲学史上,唯心论的先验论有两种:一种是客观唯心论的先验论,认为人的思想是天上掉下来的;另一种是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认为人的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它们鼓吹的都是一条从意识到物的认识路线。

  一切机会主义者、修正主义者总是利用唯心论的先验论来攻击马克思主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江湖骗子杜林公开宣扬唯心论的先验论,猖狂攻击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写的《反杜林论》,彻底粉碎了杜林的进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头子伯恩施坦,跟在资产阶级教授的屁股后面,叫嚷要“回到康德那里去”,妄图用康德的哲学来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二十世纪初,俄国的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等鼓吹唯心论的先验论,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给予彻底的痛斥。刘少奇宣扬“头脑制造法则”,林彪鼓吹反动的天才论,他们都以唯心论的先验论作为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理论根据,向马克思主义猖狂进攻,妄图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

  人的知识、才能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才有的,是唯心论的先验论还是唯物论的反映论,这是几千年来哲学史上两条路线斗争的大问题。在现代,它反映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也是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毛主席的《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等光辉哲学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从政治、思想、理论上彻底揭露和批判了唯心论的先验论,粉碎了刘少奇、林彪的反革命罪恶阴谋,在斗争中进一步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天才论

  天才论 主张知识才能先天就有、历史是由英雄创造的反动谬论。天才论的哲学基础是唯心论的先验论。它认为人的知识才能是先于感觉、先于经验、先于实践,是上帝赋予的或是人脑里固有的。天才论在社会历史观上,就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把历史看作是由英雄人物凭主观意志随意创造的。人的知识才能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才有的,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是唯心论的先验论,还是唯物论的反映论,这是几千年来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从物到意识的认识路线出发,认为人的知识才能是属于认识范畴,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没有客观就没有主观,认识是后天才有的,不是先天就有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认识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社会实践是千百万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革命活动。没有实践,没有千百万劳动群众 的实践,就没有知识才能。离开实践的天才是根本没有的。天才就是比较聪明一点,天才不是靠一个人或儿个人,天才是靠一个党,是靠群众路线、集体智慧。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因此,坚持实践的观点同承认奴隶们创造历史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天才论历来是剥削阶级维护和巩固反动统治的思想工具。我国先秦没落奴隶主阶级代表孔丘, 为了“克己复礼”,挽救和复辟奴隶制,宣扬天才是“生而知之”的,自称“天生德于予”。叛徒、卖国贼林彪也竭力鼓吹天才论,叫嚷什么“天赋之才”,自比“天马”,以“至贵”、“超人” 自居,无耻地标榜他是应当统治人民的所谓“天才”人物。天才论是林彪篡党夺权的反动理论纲领,是他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反革命工具。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反动的天才论曾经作过严厉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八五〇年就指出,天才论是要“人们必须向天生的贵人和贤人屈膝”,“最后得出一个答案:应该由贵人、贤人和智者来统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 307页)这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天才论的反动实质。毛主席的《实践论》也是对天才论最有力的批判。毛主席在同林彪一类骗子的天才论的斗争中,戳穿了他们的谣言和诡辩,揭露了他们反党篡权的反革命阴谋,进一步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内省的经验论

  内省的经验论 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一切知识只是由人的纯粹主观的内省体验(人的心灵活动)产生的,否认经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主要代表有贝克莱、休谟、马赫、阿芬那留斯等。如马赫认为,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感觉,经验不过是感觉的复合而已;阿芬那留斯认为,经验是心理的东西,经验同客观世界毫无关系,是纯粹心理活动的体验。内省经验论者用人的心理活动即内省体验来解释经验,否认客观世界是经验的来源和内容,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认识的实践性,目的是宣扬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路线,为反动阶级服务。

  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为内省经验是没有的,经验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对事物认识的总结,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并表现出来的。生产经验是从生产实践中产生的,阶级斗争经验是在阶级斗争实践中得来的。物质世界和社会实践是经验的基础,脱离物质和实践的内省经验论是完全错误的。

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它否认人们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一种学说。不可知论的思想,早在古希腊皮浪的哲学中就存在。哲学史上不一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有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休谟认为认识不能超出感觉,感觉以外的客观世界是不是存在,是无法知道的。康德认为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着“自在之物”,但又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休谟和康德的差别只是表面的,他们的共同点,都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不可知论者路线的本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就是他不超出感觉,他停留在现象的此岸,不承认在感觉的界限之外有任何‘确实可靠的’东西。关于这些物本身……,我们是根本不能确实知道的,这就是不可知论者的十分肯定的声明。”(《列宁选集》第二卷 105页)

  不可知论妄图回避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抹杀哲学上的两条路线斗争。实际上它否认感觉之外存在客观世界,把感觉同物质分离开来,否认客观实在,就是在唯心主义地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不可知论把认识局限于感觉,这样,感觉成了隔离认识和外部世界的屏障。不可知论认为人们只能认识现象,可是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人们在实践中可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可知论割裂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实质上否定了认识的辩证法。

  不可知论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极为流行,如马赫主义、实用主义鼓吹世界是不可认识的,认为人们只能认识“感觉”或经验,否认社会发展的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以此来麻痹和愚弄人民。这说明不可知论是剥削阶级的反动工具。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都曾经批判过不可知论,特别是黑格尔在唯心主义的范围内揭过不可知论的老底。但是他们由于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的局限性,不可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不存在不可知的事物;只有已经认识和尚未认识的事物之间的差别。过去未被认识的,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现在尚未认识的,随着实践的发展,将来可以被人们认识。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也是检验认识的标准。所谓路线斗争不可知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是错误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在三大革命实践中,特别在两条路线斗争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这对区分什么是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用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怀疑论

  怀疑论 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表示怀疑的一种哲学学说。怀疑论把怀疑作为认识一切事物的原则。怀疑论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古希腊怀疑论的创始人是皮浪,他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事物是不是存在也是不能知道的,因此知识是不可靠的。他主张对事物不作任何判断,对现实生活不要关心,这样可以避免一切纠纷,保持安静生活。这反映了古希腊没落奴隶主阶级垂死绝望的思想,说明他们面对无法解决的现实矛盾,只能苟安贪生、得过且过。蒙田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怀疑论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个有神论者,但他从资产阶级个性自由原则出发,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抱怀疑态度,认为经院哲学是混乱不堪的,内容是彼此矛盾的,其中没有确实可靠的东西。这种观点在反对经院哲学和封建蒙昧主义斗争中,起过一定作用,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它的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毕竟是唯心主义的东西。笛卡儿是十七世纪怀疑论的主要代表。他主张对任何事物都要怀疑,唯独对“我思故我在”是不容怀疑的。到了十八世纪,怀疑论以不可知论的形式出现,主要代表有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休谟认为,认识只能来源于感觉,感觉来源于什么是不知道的。康德承认意识之外存在着自在之物,但又认为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休谟和康德都把认识停留在感觉和现象上,都怀疑人们可以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实际上是怀疑客观世界的存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怀疑论,从笛卡儿的重视理性到休谟、康德的贬低理性,为宗教信仰开辟地盘,更加暴露了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怀疑论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广泛流行,如马赫主义、实证主义等都在继续散布怀疑论思想。怀疑论在现代是极端反动的,是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的思想工具。林彪一类骗子利用怀疑论,竭力鼓吹“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以此制造混乱,搞混阵线,干扰和破坏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贯彻执行,为他们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复辟资本主义服务。一切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在实践面前都是站不住脚的。恩格斯说:“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221页)

感觉论

  感觉论 也叫感觉主义。它认为人的感觉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感觉论从感觉出发,可以走向唯心主义,也可以走向唯物主义,关键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如何回答。唯心主义感觉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出发,认为认识的来源只是感觉,除此而外,就什么也不存在或什么也不知道了。如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物体只不过是感觉的组合。休谟说:“人心中从来没有别的东西,只有知觉”,①并且无论如何也不会获得有关知觉和客体的关系的任何经验。马赫主义认为,感觉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基础,客观事物是“感觉的复合”,只有感觉才能被设想为存在着的东西。唯心主义的感觉论,把感觉看作主观自生的,否认感觉反映的内容是客观世界,这完全是一条从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列宁说:“唯心主义哲学的诡辩就在于:它把感觉不是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而是看作隔离意识和外部世界的屏障、墙壁;不是看作同感觉相符合的外部现象的映像,而是看作‘唯一的存在’。”(《列宁选集》第二卷 46页)

①《人类理解研究》135页

  唯物主义感觉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出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认识的来源是感觉,感觉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感觉的本原。如古希腊的伊壁鸠鲁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感觉是认识的来源,错误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对感觉的错误解释和判断造成的。十八世纪法国唯 物主义者狄德罗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感觉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源泉”。拉美特利说:物质是我们感觉的普遍原因,“除了感官以外,再没有更可靠的向导”。①如果想认识真理,就必须永远从感觉开始。唯物主义感觉论承认感觉来源于客观世界,这是贯彻了从物到意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但旧唯物主义者在承认感觉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的同时,却把感觉作为认识的全过程。它不懂得感觉只是事物表面、片面和不完全的反映,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不懂得感性认识必须上升为理性认识,不懂得认识过程的历史性和辩证法,因而不能建立起科学的认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实践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开始于经验,离开感觉经验人们就不可能产生认识。但是,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经验,认识有待于深化,即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说,“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实践论》)

①《十八世纪法国哲学》196页。

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 也叫经验论。它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片面地夸大经验的作用,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分为两种不同的经验论,即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在欧洲哲学史上,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主要代表有培根、霍布斯、洛克、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经验的内容是客观物质世界,一切知识都由经验产生。唯心主义经验论的主要代表有贝克莱、休谟、康德等人。他们所说的经验都是主观自生的,否认客观物质世界是经验的来源和内容,从而否认世界的物质性。马赫主义者鼓吹心理经验决定物理经验,把经验看作是纯粹主观的东西,说它是世界的本质,这完全是贝克莱唯心主义经验论的翻版。马赫主义者利用经验这个字眼,耍弄花招,贩卖唯心主义黑货。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唯心主义经验论的流毒较广,如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都属于这一流派,是为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服务的反动工具。

  唯物主义经验论,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对经验的了解是狭隘的,不懂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内在联系,不懂得认识依赖于实践和认识的历史性、辩证性,因此,它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形式,它和教条主义一样,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经验主义对革命事业的危害是很大的,它使人们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革命队伍中的经验主义者,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中,往往不能及时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容易上当受骗,甚至成为机会主义的俘虏。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毛主席说:“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776-777页)一切革命者都要自觉地避免和克服经验主义。

唯理论

  唯理论 也叫理性主义,是一种片面夸大理性认识作用的学说。它不承认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毛主席说:“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并进一步指出:“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实践论》)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分为两种不同的唯理论,即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在欧洲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唯理论的主要代表有笛卡儿、莱布尼茨、黑格尔等。他们把理性作为世界的本原,或者认为理性是离开感性而独立存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颠倒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客观事实。

  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他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则出发,承认理性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正确的。但他认为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正确认识世界,这就夸大了理性认识的作用,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辩证性,不懂得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来源于感性。因此,唯物主义唯理论只有部分的真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 错误的。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意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正确地阐明了认识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既彻底地揭穿了唯心主义唯理论的错误实质,又克服了唯物主义唯理论的片面性。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活动的总称,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实践。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实践也就是阶级实践,三大实践都是阶级的实践。离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对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说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自然也就更谈不上有人的认识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就是不懂得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它是决定人类的一切活动的基础,因而也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但是,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如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都是人的社会活动形式。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后,几千年来的人类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在任何阶级社会里都居于主导地位,是一切活动和斗争的纲。因此,阶级斗争的实践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离开了社会实践即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就失去判断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例外。毛主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实践论》)所以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毛主席在《实践论》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等著作中,深刻地阐明了社会实践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意义,反复强调实践出真知,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毛主席把实践性明确地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主席又进一步指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人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是使无产阶级能够和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实行民主专政的可靠保证。”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极其重要的发展。林彪反党集团拼命鼓吹唯心论的先验论和反动的天才史观,反对社会实践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决定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妄图从根本上改变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政策,复辟资本主义,结果彻底垮台。这说明一切反对革命实践,站在人民群众反面的反动派,都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实践和认知

  实践和认识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认识是人们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依赖于实践。人们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人的正确认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只能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从根本上说,要认识就要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必须为实践服务。毛主席说:“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实践论》)实践也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的发展推动着认识的发展。实践经历着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人们的认识也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认识依赖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人们在实践中得到的认识,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广大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实践的主体是工农群众,群众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党的路线和政策来自群众的实践,又指导群众的实践,并在群众实践中得到检验、实现和发展。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在阶级社会里,实践和认识是受着阶级性制约的。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只是到了伴随大工业而出现了近代无产阶级时,才能有对社会历史的 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伯哲学,都没有正确地解决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认识的深化运动,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毛主席在《实践论》中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作了全面的阐述,“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毛主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中,又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的著名论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切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的特征,都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我们必须彻底批判这些错误思想。林彪反党集团宣扬天才论,把人的认识归结为天赋,否认实践的决定作用,抹杀认识来源于实践,这是道道地地的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是为其篡党夺权,建立法西斯王朝的阴谋服务的。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 相对于理性认识而言,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表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即感觉和印象的阶段。毛主席说:“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 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感觉、知觉、印象等都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对客观事物具体、生动、形象、直接的反映。

  感性认识在认识中有着重要作用。人们的认识过程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步,没有这个第一步,就没有以后的第二步,就不可能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依赖于感性认识的,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是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表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认识,是不完全、不深刻的认识,还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如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只能认识白天黑夜的交替,星辰位置的变化,却不能把握天体运行的规律。毛主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实践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理性认识的阶段。如果满足于感性认识,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因此,有了感性认识,还必须把它上升到二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都是否认认识论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错误的。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 相对于感性认识而言,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人们开始得到的是感性认识。毛主席说:“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概念、判断、推理等是理性认识的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对客观事物抽象、概括、间接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发展而来的。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一方面必须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的感性材料,这样,才能充分地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为了使实践中得到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还必须经过头脑这个加工厂的思考加工,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去粗取精,如同沙里淘金;去伪存真,就是对材料鉴别,分清真假,由此及彼,就是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就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这种改造制作功夫,才能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理性认识在认识中有着重要作用。认识的真正任务,是由感觉到达思维,由感性到达理性,由现象进到本质。感性认识只是属于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东西;理性认识则推进了一步,到达了能够认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的联系,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理性认识比之感性认识,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理性认识是对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这种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抽象,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它在实践中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因此,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从人们整个认识运动来说,到了理性认识阶段,认识运动并没有完结,而只是完成了非十分重要的一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这一个飞跃。这是由于理性认识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是否可靠,它本身是不能证明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加以检验。从认识的目的来说,不仅在于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拿了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或片面夸大理性认识作用,认为它可以不受实践检验并指导实践,这都是违背认识论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是错误的。

物质变精神 精神变物质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也叫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物质变精神,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指人们在实践中,无数客观外界的事物,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反映到头脑中来,经过多次反复,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即由物质到精神、由存 在到思想的阶段。精神变物质,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指把第一阶段得到的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看这些精神、思想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地说,成功的就是正确的,失败的就是错误的。有时有些失败并不是由于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所以暂时失败了,但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精神变物质,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统一的,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第一个飞跃实现了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化,在认识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人们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到达理性认识,了解事物的规律性。但它是否正确反映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没有得到证明。精神变物质,这是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考验后产生的飞跃,比前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因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别无其他目的。精神、思想、理论也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修改、补充和发展,此外别无其他办法。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基础是实践。只有实践才能使客观物质变成主观精神,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精神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的认识运动,经历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两个阶段,算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在实践中由于客观过程的反映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得人们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即思想、理论变成或大体上变为事实时,对某一事物一定阶段的认识运动算完成了。但一般说来,由于受着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实践和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同时,由于事物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认识也必然随着 发展。因此,从过程的发展说,人们的认识运动又是没有完成的。毛主席说:“一个正确的认识, 往往需要经过由一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

  毛主席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精辟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重大发展。阶级敌人对这个原理总是进行恶毒攻击。刘少奇、杨献珍抛出所谓“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谬论,认为精神不能变物质,胡说“精神变物质是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同时又认为,精神对物质有着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反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不但不是什么唯心主义,恰恰相反,正是避免了机械论,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原理,是千真万确的普遍真理,它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

经验

  经验 也叫“感觉经验”,属于感性认识。它是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 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人的脑子里所形成的感觉、印象的东西。也就是人们亲身从社会实践中直接 获得的关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第一手材料。毛主席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实践论》)这句话阐明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原理。人们如果只看重书本知识而忽视亲身参加实践的经验,就不可能达到真知,难免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但是,直接的感觉经验,在知识发展的过程中,还只属于感性阶段。所以毛主席又说: “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776-777页)因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果片面地夸大了经验的重要性,贬低理论的重要性,那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总之,贬低经验的作用或片面地夸大经验的作用,都是违背辩证法的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

  在对经验这个概念的理解上,从来就存在着两条认识路线的斗争。在经验问题上,除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之间的斗争外,还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列宁说:“我们从哲学史中知道,对经验概念的解释,使古典的唯物主义者和古典的唯心主义者划分开来了。”(《列宁选集》 第二卷 149页)例如英国的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和不可知论者休谟等人,都是打着“感觉经验” 的旗号向唯物主义进攻的。而他们所谓的“经验”,不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是人的头脑中主观自生的东西。并且在贝克莱看来,“经验”还是上帝安排在人的心灵中的。又如马赫主义者利用 “经验”一词,挂出了“经验批判主义”、“纯粹经验哲学”、“经验一元论”、“经验符号论” 等五花八门的招牌,同时又挖空心思造出了什么“感觉的复合”、“世界要素”、“心理经验”、“物理经验”等一系列冒充科学的新名词,用来代替物质,取消经验的客观内容,贩卖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破烂货色。尤其是俄国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之流,更妄图用他的伪科学来“修正” 马克思主义。列宁指出:“马赫主义者用来作为其体系的基础的‘经验’一词,老早就在掩蔽各种唯心主义体系了”(《列宁选集》第二卷 151页),又说:“目前,各色各样的教授哲学都以侈谈 ‘经验’来掩饰它们的反动性。”(《列宁选集》第二卷 149页)

  “经验”一词,在日常用语中,有时也指理性认识。例如,上升成为理性认识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便和“感觉经验”不是一回事。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指人们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所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指别人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所获得的知识,包括古今中外别人的知识。毛主席说:“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实践论》)人们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首先必须重视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取得直接经验。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否认直接经验,否认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就不是一个唯物论者,也就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但一个人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即使他的经验再丰富也是有限的,事实上多数的知识来自间接经验。因此,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既要注意利用自己的直接经验,也要注意利用别人的间接经验。对待别人的经验,既要虚心学习,又要分析研究,不要生搬硬套。对正面经验要认真对待,吸取有益的东西;对反面经验也要善于总结,引以为戒。学习别人的经验,也不能离开自己的实践,只有以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为基础,才能真正理解和判断间接经验,从而正确吸取别人的经验,避免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并不是别人的经验不重要,如果古人、他人在获得直接经验时,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这些知识就是可靠的,就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重视直接经验而又不忽视间接经 验,并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做到把别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东西。外国的经验,古人的经验,对我们来说,都是间接经验。为了吸取其有益的东西,必须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只强调直接经验而否认间接经验,或者只强调间接经验而否认直接经验,都是错误的。

感觉

  感觉 客观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觉是物质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引起的。如一面红旗,当人们看到它时即有红颜色的感觉。同人的眼、耳、鼻、舌、身五个官能相应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每种感觉器官都分工执行不同的反映职能,如眼睛管看,耳朵管听,等等。人的感觉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与动物的感觉有着根本的区别。人们的实践越丰富,对事物的感觉也就越敏锐。感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是感性认识的一种形式,为思维提供认识材料。任何知识都离不开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知识来源于感觉,必然导致否认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就不是唯物主义者。

  在感觉问题上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唯心主义走的是一条从感觉到物质的认识路线,否认感觉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例如马赫主义认为“物体是感觉的复合”,把整个物质世界看成是“我的感觉”显然是荒谬的。唯物主义走的是一条从物质到感觉的认识路线,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感觉的本原,感觉只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这是一条正确的认识路线。

  对事物的感觉是认识的开始,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但感觉有它的局限性。毛主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实践论》)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感觉阶段,而要在感觉的基础上使认识不断深化,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知觉

  知觉 人们对客观事物表面的各个特性综合的直接反映。如一面用布做的红旗,有红的颜色、长方形状、软的质料等特性。人们对这面红旗这些特性综合的直接反映,就是知觉。知觉是比感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感觉只反映事物表面的个别的特性,知觉则反映事物表面的各个特性的总和及其外在联系。人们的知觉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丰富、发展,并受实践的检验。知觉、感觉和表象都是感性认识,有着局限性。有了对事物的知觉,还必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提高,上升到理性认识。

表象

  表象 客观事物的现象在人脑中再现的形象。如人们离开北京后脑海中重现的雄伟的天安门;老工人回忆旧社会生活时头脑中出现的地主、资本家凶狠的面目,这都叫表象。表象来源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列宁说:“恩格斯在他的全部论述中总是把‘感性表象’解释为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的映象”。(《列宁选集》第二卷 112页)实践是表象的基础,又是检验表象的标准。表象还没有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列宁说:“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它不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则能够把握而且应当把握。”(《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246页)有了对客观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还有待于把它提高到理性认识上去。

映像

  映象 也叫模写,是客观事物的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映象作为反映形式是主观的,而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没有客观就没有主观,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映象。实践既是映象的基础,又是检验映象的标准。人们的感觉、知觉和意识等都是客观世界的映象。唯心主义从感觉到物的错误认识路线出发,否认人们的感觉、知觉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映象。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揭露和批判了这种谬论。他说:“唯心主义哲学的诡辩就在于:它把感觉??一不是看作同感觉相符合的外部现象的映象,而是看作‘唯一的存在’。”(《列宁选集》第二卷 46页)在映象问题上,同整个哲学问题一样,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条路线斗争。唯物主义把映象看成是外部一世界的反映,唯心主义把映象看作是神秘的、主观的东西。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对于唯物主义者说来,‘实际感知的’是外部世界,而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对于唯心主义者说来,‘实际感知的’是感觉,而外部世界被宣称为‘感觉的复合’。”(《列宁选集》第二卷 l09页)

科学的抽象

  科学的抽象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一种认识方法。抽象就是透过现象,找出本质,把在实践基础上得到的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去掉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找出主要的、本质的特性,形成对事物的念。人的阶级性这个概念的抽象,是把各种各样的人,抽掉了人的男女性别、年纪大小、个子高矮、身体强弱、不同籍贯等非本质的、次要的特性,找出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特性,这就是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都是从属于一定阶级的,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唯心主义借口抽象的东西不象具体的东西那样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从而否认概念内容的客观性,这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抽象不是胡思乱想。人的阶级性这个概念的抽象,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以阶级社会的客观现实为依据,反映了人的阶级的本质。由科学抽象得出的概念不是更空虚而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列宁说:“那一切科学的 (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181页)毛主席称这种科学的抽象“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实践论》)毛主席批评那些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的庸俗事务主义者不懂得科学抽象(即理论)的重要意义,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实践论》)

概念

  概念 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一种理性认识。概念是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形成的。人们在不断实践基础上,对丰富的感性材料反复思考,撇开事物的表面、次要和非本质的因素,抽象和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在人们的头脑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就产生了概念。如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概念,它把市场上各种各样商品,抽掉了商品的关于吃的、用的、穿的、大小、形状、花式品种等非本质的次要特性,找出所有商品的一个共同本质特性,就是商品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都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从而得出商品价值这个概念。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毛主席说:“概念这种东西己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实践论》)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思维的过程,调查研究的过程。概念是通过语词表现的。概念产生后,对人们的实践和认识起着重要作用。各门科学的认一识成果,都是通过形成各种概念来加以总结和概括的。

  概念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概念作为反映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它的内容来自外界事物,是客观的。唯心主义把概念说成是光天的,或纯粹思维的产物,否定概念的客观性,割裂裂主观和客观、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这是错误的。概念的矛盾运动是客观事物矛盾运动的反映和表现。如价值概念,反映了商品两重性的矛盾运动;国家概念,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压迫的工具,反映了社会的阶级矛盾运动。随着事物的矛盾运动、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可能性就愈大,原有概念的内容也得到不断丰富、发展并得出新的概念。毛主席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等概念,标志着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认识的新发展,从而使人们在新事物面前,处于更自觉、更主动的地位。

  概念反映了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具体的东西。如房子,谁也没有看见过普遍的抽象的房子,看见的都是具体的房子。房子的概念是各种具体房子的抽象和概括。个别包含着一般,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

  概念是灵活性和确定性的辩证统一。由于客观事物的发展,反映它的概念一也是发展的、灵活的。同一概念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如人民的概念,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 就有不同的内容。同时,概念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着相对稳定性,所以概念又是确定的。把概念僵化,否定灵活性,这是形而上学;主观任意改变概念内容,否定确定性,这是相对主义,也是诡辩论。

判断

  判断 理性认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运用概念对事物有所断定,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论断。以 “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个判断来说,就是断定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具有纸老虎的性质。判断由概念组成。一个简单判断有主词、宾词和联词三个部分:主词(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表明被断定的对象;宾词(纸老虎)表明对主词作出的断定;联词(是)是把主词和宾词联结起来。由两个以上简单判断组成的判断是复合判断。平时在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如生产任务能否完成,调查研究后怎么下结论,发生了事故,究竟是政治事故还是责任事故等,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判断是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判断的形成,都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实践和思考。如军事指挥员进行作战部署,使用一切侦察手段取得敌情,又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加上自己方面的情况,研究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判断作出后是否正确,还必须由实践检验。只有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判断,才是正确的判断。有了正确的判断,还要有比较恰当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观点、判断、思想传给别人。因此,判断的形成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思维的过程,调查研究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唯心主义否认判断的客观性,把判断说成是主观自生的,或者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这都是错误的。

  判断反映事物的矛盾运动,每一个判断都包含着个别与一般的联系。如“赫鲁晓夫一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是马克思主义的敌人”这个判断:赫鲁晓夫一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是个别;马克思主义的敌人是一般,因为一切阶级敌人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因此,这个判断已经包含着个别与一般的辩证法。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判断不断地深化,各种判断的形式,也随着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如人们对能量转化定律的认识,开始得到的是“磨擦是热的一个源泉”,这是个别判断。随着实践的发展,又得出“一切机械运动都能借磨擦转化为热”,这是特殊判断。通过不断的再实践、再认识,又得出“在每一情况的特定条件下,任何一种运动形式都能够而且不得不直接或间接地转变为其他任何运动形式”,这是一般判断。判断的这种从个别到特殊到一般的辩证过程,表明人们能够认识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充分反映了思维形式和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致性以及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

  判断对实践有着反作用。人们根据错误的判断去行动,就会使工作受到挫折,甚至失败;正确的判断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则有着指导作用。

推理

  推理 理性认识的一种形式,是从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过程。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得到了对事物的概念,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以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人们平常说 的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让我想一想”,都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推理由前提(一个或几个)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推理的前提是已知判断,结论是被推出的新判断。我们已知“修正主义上台就是资产阶级上台”和“勃列日涅夫是修正主义者”这两个判断,经过推理,必然得出“勃列日涅夫上台就是资产阶级上台”的结论。推理依据前提的数目,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只有一个前提的推理叫直接推理。有二个以上前提的推理叫间接推理。推理依据前提和结论联系的性质,又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如“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如“希特勒是纸老虎,国民党反动派是纸老虎,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所以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是密切联系、相互转化的。推理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形成的。实践是推理的基础,是检 验推理是否正确的标准。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加深、扩大,又促进推理的不断发展。

  正确的推理都是事物客观联系通过实践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推理中各个判断之间的关系,就是反映了客观事物所固有的个别、特殊、一般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事物最常见、最普遍的关系,在任何一个简单的事物和判断中都存在着。推理中的各个判断就反映了这种最常见、最普遍的关系。如“一切修正主义者都是人民的敌人,伯恩施坦是修正主义者,所以伯恩施坦是人民的敌人”。伯恩施坦有着他自身固有的区别于其他修正主义者的特征,有着一切修正主义者的特征,又有着一切人民敌人的特征。客观事物的这三种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推理形式的物质基础。推理就是反映了个别、特殊、一般三个客观环节的联系。推理就是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概念、判断所反映的事物内在矛盾,加以揭露和展开。推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揭露矛盾、分析矛盾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思维的过程,调查研究的过程。

  推理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前提要真实,即判断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二、前提和结论之间联系要符合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在推理中得出正确的结论。缺少任何一个基本条件,推理就会是不正确的。运用虚假前提或主观臆造的荒谬论断,是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和一切反动派进行诡辩的常用手法,也是林彪反党集团制造谣言进行诡辩的惯用手法。

历史的和逻辑的一致

  历史的和逻辑的一致 也叫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的一致。历史的东西指客观事物和人们的认识的发展过程,逻辑的东西指人们用概念、范畴对历史的东西的概括反映。辩证唯物主义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和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的观点出发,认为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虽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两者实质上是一致的。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122页)这就是说,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的概括。只有逻辑的东西,没有历史的东西,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 之木。只有历史的东西,没有逻辑的东西,就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历史的东西的本质和规律,不是赤裸裸地表现的,只有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概念、范畴、理论体系等逻辑的东西,才能得到揭示和把握。历史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常常是跳跃式的、曲折的、发展的,其中交织着次要和主要、现象和本质、偶然和必然等等因素。如果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处处跟着它转,势必要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受到各种干扰,使工作漫无止境,始终停留在无数现象上。因此唯一适当的方法,就是逻辑的方法,只有它才能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例如,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发展,是有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列宁从帝国主义的客观实际出发,写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该书在科 学地分析大量实际材料后,从资本主义生产集中和垄断、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资本输出等特征中得出了帝国主义的概念,反映了历史上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的、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这些逻辑概念出现的顺序,是同历史的东西的发展是一致的。列宁在这本书中,既阐明了资本 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化及帝国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又阐明了这一过程的逻辑的发展,从而指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给无产阶级指明了革命方向。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历史的和逻辑的一致的原理,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战斗武器。坚持这一原理,就要求我们在三大革命实践中,必须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理论和实践、思想和现实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逻辑 辩证法 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致

  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列宁说:“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357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工资、资本积累、无产阶级贫困化、经济危机等等经济范畴,是同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辩证法相一致的。《资本论》首先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交换。从对商品交换 这一最简单现象的分析中,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以后又叙述了这些矛盾怎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展开和激化的。这些经济范畴出现的顺序,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在逻辑上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从个别到一般、现象到本质、由低到高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论,也是科学的逻辑。它研究自然界、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研究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发生和发展、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辩证过程,研究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在思维中的反映形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辩证法、认识论 和逻辑,都是探讨自然界、社会和人们思维最一般的规律的。因此三者虽各有所侧重,但实质上却是一致的,有时可以说就是一个东西。

  辩证法、认识论、逻辑的一致,是以唯物辩证地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为前提的。辩证唯物主义以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基础,从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反作用于存在的观点出发,认为思维和存在有着同一性,客观物质世界是辩证运动的,人们的认识和思维也是辩证发展的,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它同认识论、逻辑一样,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的反映,三者在内容上是一致的。辩证法、认识论、逻辑的一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旧哲学把三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或者把三者统一在唯心主义基础上。这都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的一致的原理,对无产阶级、革命人民的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普列汉诺夫把反映论同唯心主义的象形文字论混同起来,把人们的认识看 作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文字符号,根本不懂得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一致,不懂得唯物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三者割裂开来,最后滚入机会主义泥坑。因此,我们懂得这个原理,就能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修正主义划清界限,并战胜它们。

规律

  规律 也叫法则,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规律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它存在于各个具体事物之中,具有普遍的不断重复出现的特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是在物质的各种不同形式(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形式)基础上起 作用的。离开了客观物质,就不存在规律。人们既不能消灭规律,也不能创造规律。规律是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都客观地发生着作用。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规律,在哥白尼发现之前早已存在。唯心主义者、修正主义者和一切反动派都否认规律的客观性。他们违背客观规律,逆历史潮流而动。如刘少奇、林彪之流妄图扭转历史车轮,复辟资本主义,遭到了彻底的失败,都是由于他们违反了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这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不管反动派怎样企图阻止社会发展,社会主义要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是一定要实现的。

  根据规律所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分为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普遍规律也叫一般规律,指一类事物或各种事物都具有的共同规律。特殊规律指某种事物具有的规律。一般说来,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场合是普遍规律,在另一场合是特殊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从社会领域来说,是一切社会形态的共同规律,而从整个客观世界来说,又是特殊规律,它只限于人类社会这一领域起作用,不包括自然界。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它发生作用的范围最广泛,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之中,在一切时间、地点、条件下都起着作用,任何人的实践都逃不出它的范围。修正主义借口情况变化,否定普遍规律,否定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社会达尔文主义夸大特殊规律的作用范围,把自然界中生物的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规律搬到社会领域,否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它们都是为反动资产阶级效劳的。

  根据规律的内容和所属领域的不同,又分为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它们除了具有共同的特点外,还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如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起作用的,主要特点是自发地盲目地 发生着作用,社会规律是在人类社会中起作用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发生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社会规律要通过阶级斗争的实践来实现的。

  认识和掌握规律很重要。毛主席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实践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规律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虽然规律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但只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调查研究,开动脑筋,用心多想想,从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中,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通过个别认识一般,是可以认识客观规律的。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并以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来武装人们。当人们一旦认识和掌握了客观事物的规律,就能正确地指导行动,能动地改造世界,推动事物发展。

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 也叫自觉的能动性,是在实践基础上,人们的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动,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主观能动性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从实际出发,使思想和行动符合于客观规律,这是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脱离实际,思想和行动不符合客观规律,这是一种主观主义,是错误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阶级社会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有阶级性的。革命阶级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它起到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这是一种革命的主观能动性。反动阶级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只能阻碍社会历史的发展,这是一种反动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要批判反动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扬革命的主观能动性。林彪同一切机会 主义路线头子一样,站在反动阶级的立场上,违背历史规律,错误地估计客观形势,他们发挥的这种反革命的主观能动性,是唯心主义的,是极端反动的,结果都毫无例外地落得自取灭亡的可耻下场。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科学文化水平、实践经验以及阶级地位的制约。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程度是不同的。在原始社会里,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程度很低、范围很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比较小的。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工人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严重的压抑。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广大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好多本来认为办不到的事情办到了,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步伐加快了。如我国国产万吨级远洋货轮“风庆”号广大船员和造船工人,批判了修正主义路线,首次远航欧洲获得成功,为我国造船、航运史上增添了光辉一页。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是同客观规律性联系在一起的,两者是辩证的统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客观规律性。只有建立在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毛主席说:“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必须发扬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必须发扬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毛泽东选集》一卷一本 445页)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人类通过实践取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能够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即得到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二、能够用已经获得的理性认识,能动地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这是主观能动性作用表现的更重要方面。

  唯心主义抽象地夸大主观能动性,认为人们可以脱离客观规律,随心所欲,任意行动;机械唯物主义抹杀主观能动性,认为人们只能消极地依从客观规律,而不能利用客观规律,有所作为。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中国的一句古语。毛主席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作了解释,赋予了新的含义。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说,“实事”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指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找出事物的规律性,从而指导人们的行动。“实事求是”深入浅出地表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理论和实践、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论认识路线的具体体现,是指导人们认识、掌握事物规律性的唯一正确方法,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作风。

  实事求是与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是对立的。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防止理论脱离实际,批判只凭主观臆想的盲目行动和无所作为、消极悲观的错误思想。要注意加强调查研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形势和情况,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毛主席关于实事求是的教导,在我国已深入人心,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指南。他们在掌握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我国工业和农业战线上的大庆和大寨,就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坚持实事求是,针对实际情况,分析研究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具体规律,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取得了石油和农业生产的丰富经验和辉煌成绩,成为全国工业战线和农业战线的红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革命作风,随着三大革命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科学的预见

  科学的预见 根据客观规律对事物发展趋势所作的正确推测和判断。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要作出科学的预见,必须深刻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科学预见的客观基础。人们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从偶然到必然、从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逐步得到规律性的认识,就能大体预测事物发展的方向及基本进程。毛主席依据中国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规律,在一九六六年就曾预言:“中国如发生反共的右派政变,我断定他们也是不得安宁的,很可能是短命的,因为代表百分之九十以上人民利益的一切革命者是不会容忍的。”一九七一年九月,林彪反党集团妄图发动反革命政变的阴谋被迅速粉碎,充分证明毛主席英明预见的正确性。

  科学预见不是神奇的东西,也不是主观臆断和宗教预言。主观臆断和宗教预言是以主观幻想猜测为依据的。科学预见来源于客观,它是客观存在经过思维反映出来,是以深刻认识客观规律为依据的。列宁说:“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卷 16 页)

  科学预见不可能周全地预知事物发展进程的一切细节。毛主席说:“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03页)科学预见是由于人们实践活动的需要才产生的,它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科学预见对指导实践有着重要意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重要方面。科学预见不是最终目的,有了科学预见还必须通过革命实践变可能性为现实性。人们根据客观规律制订的行动计划、方案和远景规划等,其中包括了科学的预见,如果计划、方案等愈符合客观规律,人们的行动就愈能达到预期目的,加速事物的发展进程。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定资 本主义的必然灭亡,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这个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预见,对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起着伟大的指导作用。

  科学的预见对正确确定战略方针,夺取革命的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毛主席经常以革命战争的规律和事例教导我们:“还要想到下一战略阶段的文章”,“估计前途的远景是必要的。那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指导方式,对于政治是不利的,对于战争也是不利的。”(《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205页)只有努力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认真总结经验,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我们才能不断提高科学预见的能力。

动机和效果

  动机和效果 动机指人们行动的主观愿望,效果指人们实践行动的客观结果。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动机和效果是辩证统一的。动机是效果的行动指导,效果是动机的行动表现。判断事情既要看动机,又要看效果。有为人民服务的动机和被人民欢迎并对人民有益的效果是分不开的,必须使二者统一起来。为个人和狭隘集团的动机是不好的;有为人民服务的动机,但没有被人民欢迎和对人民有益的效果,也是不好的。唯心主义强调动机否认效果,机械唯物主义强调客观效果否认动机,它们把动机和效果割裂开来,都是错误的。

  动机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正确的动机是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在其指导下的行动,一般会取得好的效果。反之,错误的动机是不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在它指导下的行动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实践是动机和效果统一的基础。没有实践,既不能反映动机,也不能表现效果。动机见之于效果,是通过实践实现的。检验动机是否正确也离不开实践。毛主席说:“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标准。”(《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825页)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每个人的动机、行动都受阶级利益的支配。对待动机和效果的问题都有一个立场问题。无产阶级的动机反映着客观规律和人民的利益。无产阶级在实践中必然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并事前顾及事后的效果。如果由于形势变化,缺乏经验,主观和客观发生矛盾,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暂时不一致,即工作中产生了缺点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具有无产阶级的立场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必定能够完全有诚意进行自我批评,欢迎别人批评,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纠正错误,继续革命,那么在复杂的实践中,就能不断解决矛盾,使主观和客观、动机和效果得到辩证的统一。如果做事只凭动机,不问效果,或者工作中已经出现缺点和错误,即产生坏的效果时,不认真对待,这都不是无产阶级的立场。

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

  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 “自在之物”也叫“物自体”,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常用的哲学名词。康德的自在之物指的是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但又是不可认识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有时也用“自在之 物”这一术语,指的是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为我之物”,是指人们认识了的自在之物。康德把自在之物和“现象”分为两个不同的世界。认为自在之物是超验的、不可认识的彼岸世界,即根本不存在的所谓天国;“现象”是主观的、可以认识的此岸世界。这样,康德在自在之物和 “现象”之间掘了一条鸿沟,脱离本质谈现象,割裂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康德是一个二元论者,当他承认自在之物是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时候,他是唯物主义者;当他认为这个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超验的、彼岸的时候,他是唯心主义者。康德的自在之物是调和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质上就是抹杀哲学上的两条路线斗争,反对唯物主义,是为巩固唯心主义、信仰主义、宣扬不可知论服务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客观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现在未被认识的,将来一定会被认识。康德的这种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是不存在的。现象同本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脱离本质的现象是没有的。人们在实践中可以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康德把事物的现象同本质割裂开来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列宁说:“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只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列宁选集》第二卷 100 页)“自在之物”是可以认识的,当人们认识它时,就变成“为我之物”了。如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结晶胰岛素,在未被人们认识之前是自在之物,当我国科学工作者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后,初步揭开了生命起源的秘密,它就由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又如电在未被人们认识之前是自在之物,当人们在实践中把电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上为人类服务时,就变成为我之物了。实践是把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的决定条件,实践也是对康德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最彻底的驳斥。正像恩格 斯所指出的:“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照它的条件产生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末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221页)

认识的世界和改造的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改造世界指人们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离不开实践,两者在实践基础上辩证统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要改造世界必须认识世界。只有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人们只有通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项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受着阶级性的制约。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体。千百万群众的革命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广大群众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毛主席说:“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实践论》),我国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一下,掌握客观规律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已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是永远存在的,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务也永远不会完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世界的目的,不仅在于说明世界,更重要的还在于改造世界。这是同一切旧哲学根本区别的。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19页)这一名言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指明了无产阶级的斗争方向。旧哲学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割裂开来,根本没有提出改造世界的任务,更不懂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对认识世界的决定意义。这是一种为少数人垄断和服务的书斋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行动指南,是广大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行动都是有阶级性的,因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始终存在着激烈的斗争,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为了使我们的党和国家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前进,“只能依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党,改造世界”。(《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832页)

真理

  真理 作为科学知识的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判断一切知识是否为真理,就是要看它们是否反映客观规律。真理是客观的,相对的,又是绝对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真理首先是客观的。所谓客观真理,就是说,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我们的知识或概念的内容之唯一来源,再也没有别的来源。只有唯心主义者,才否认客观真理,主张知识或概念是主观自生的,鼓吹自欺欺人的主观真理。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所以是错误的,就是因为它们与客观规律相违背,完全是主观的妄想。列宁说:“对客观真理的承认是最要紧的。”(《列宁选集》第二卷 125页)

  客观世界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因而反映客观世界的科学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人类的思维,就它的本性说,能给我们以绝对真理。绝对真理乃由许多相对真理积集而成,只有通过相对真理才能逐步认识绝对真理。每一科学原理的真理界限却总是相对的。毛主席说:“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

  真理总是具体的,只有具体的真理,而没有抽象的真理。一切主观真理的谬说,归根到底,都是妄想用抽象的真理代替具体的真理。任何真理的本身都是对立统一的,都是充满了矛盾和斗争的。没有对立就没有斗争,没有斗争也就没有发展,这是一切事物所具有的辩证性质,也是真理所具有的辩证性质。为了发现、证实和发展真理,既要有实践第一的观点,又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毛主席说:“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实践论》)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伟大历史使命,就是“要教育人民认识真理,要动员人民起来为解放自己而斗争”。(《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217页)每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神圣职责,就是要自觉地 为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奋斗终身。为真理而奋斗,就必须不断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具有自我牺牲精神,敢于反潮流。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 指客观物质世界是人们科学知识内容的唯一来源。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个人、阶级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不同的阶级在反映同一个社会现象时,由于立场、观点、方法的不同,会得出两种根本相反的结论。但是对同一对象的真理,只能有一个,只有符合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才是真理。任何一种知识或概念,如果不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就不是科学知识,就不是真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革命的科学知识,是真理,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毛主席关于“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著名论断,来源于阶级斗争的客观实际,反映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客观规律性。客观事实证明,路线不正确,即使掌握了政权也会丧失政权。路线正确,没有政权也会有政权。中国共产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都证明,这个真理是客观的。一个认识、思想、理论是不是真理,必须通过客观的社会实践的检验,看它是不是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623页)

  唯心主义从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出发,走的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知识、概念都是主观自生的,不要任何客观的内容,把真理看作是主观的东西,从而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例如波格丹诺夫认为,一般公认的就是客观真理。按照他的看法,一切宗教迷信都成客观真理了。这完全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颠倒了是非,抹杀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为他推行机会主义路线服务的。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指出:“波格丹诺夫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就是不可知论和主观主义。”(《列宁选集》第二卷 122页)真理是客观的,我们就要反对唯心主义、主观主义,力求使自己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这样才能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达到预想的目的。

真理的阶级性

  真理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真理是有阶级性的。毛主席说:“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实践论》)

  在阶级社会中,反映社会领域真理的阶级性是十分明显的。这不仅由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都具有自己的阶级立场、为一定的阶级服务,而且还由于阶级社会的发展规律本身就具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内容。列宁说:“马克思的学说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先进阶级服务”。(《列宁选集》第二卷 1页)在历史的进程中,只有先进的、革命的阶级,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代表,才能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社会领域中的真理;反动没落阶级是做不到这一点的。随着阶级地位的变化,真 理也会发生变化的。毛主席说:“‘鸡毛’不能上天’这个古代的真理,在社会主义时代,它已经不是真理了。穷人要翻身了。旧制度要灭亡,新制度要出世了。鸡毛确实要上天了。”这说明在阶级社会中社会领域的真理始终是阶级的真理。

  自然领域的规律本身虽不存在什么阶级内容,但反映自然规律的自然科学,总的说来,同样也是具有阶级性的。因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也都具有自己的阶级立场,也有一个为谁服务的问题。列宁说:“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说: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的。” (《列宁选集》第二卷 1页)另外,列宁在谈到二十世纪初新物理学陷入唯心主义时还指出:“主要就是因为物理学家不懂得辩证法。”(《列宁选集》第二卷 267-268页)他们所以不懂得辩证法,主要是“这些人的整个生活环境,使他们厌弃马克思和恩格斯,使他们投入庸俗的御用哲学的 怀抱里去”。(《列宁选集》第二卷 269页)这说明自然科学家的世界观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有 直接影响的。

  刘少奇一伙曾大肆鼓吹“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一资产阶级口号,妄图用它来保护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反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根本否认真理的阶级性,为复辟资本主义大造反革命舆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彻底揭穿和粉碎了这一反动谬论和反革命阴谋,深刻指出,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关系、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基本问题上,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平等,也不允许有什么平等;实际存在的只能是革命与反革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你死我活的斗争,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关系,即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独裁或专政的关系,而不能是什么别的关系,例如所谓平等关系、被剥削阶级同剥削阶级的和平共处关系、仁义道德关系等等。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具体过程的正确认识,是对客观世界近似的、不完全的、相对正确的反映。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对立的统一,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是真理发展过程中统一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或者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都是不存在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每一个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的颗粒。它们好比长河与水滴的关系,长河由无数水滴汇成,而水滴又是长河中的一点。每一个科学理论的发现和发展,都为绝对真理的长河增添新的水滴。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统一。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反映人们正确认识客观现实的历史过程。客观世界发展总的过程是无限的,而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又是有限的,整个世界就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发展过程。人们的认识是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任何历史时期人们的认识都是相对的、有限的,但通过人类无限发展的认识能力,是能够不断接近绝对真理的。不承认绝对真理,必然导致唯心论和不可知论。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既反对相对主义,又反对绝对主义。相对主义把相对性无限夸大,以此否定客观真理,否定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绝对主义把绝对性无限夸大,认为人们可以一下子把握最终的绝对真理,如江湖骗子杜林所虚构的“终极真理论”,就是这类货色。林彪鼓吹的“绝对权威论”,乃是绝对主义的变种。他们都以绝对主义来否定相对真理,否定真理发展的辩证过程,从而达到反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罪恶目的。相对主义和绝 对主义都是把相对和绝对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正确认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对革命实践有着重大意义。如果只承认绝对真理,否认相对真理,就会在走向绝对真理的道路上使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如果只承认相对真理,否认绝对真理,就会抹杀真理的客观性以及真理和错误之间的原则界限,以致是非不分,真假不辨,陷入相对主义、诡辩论的泥坑。

普遍真理

  普遍真理 对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的正确认识。它反映的不是个别具体事物的本质,而是关于某一类事物或各种事物的共同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学说,反映了各种社会形态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社会领域是带有普遍性质的科学理论。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反映了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

  普遍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它来自实践,不是凭空产生、主观臆造的,而是人们通过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获得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普遍真理对人们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活动起着指导作用。在普遍真理的指导下,人们能更加顺利地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并自觉地遵循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是因为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同 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巨大的威力。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在普遍真理问题上,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普遍真理的观点,才是唯一科学的、正确的。经验主义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教条主义把普遍真理看作僵死的东西,都是错误的。一切修正主义者,为了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都竭力否认和攻击普遍真理。如列宁关于时代的学说,指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阐明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列宁逝世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时代没有变,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今天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可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借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荒谬地提出现在是“三无世界”(没有军队、没有武器、没有战争)、“和平过渡”的新时代,否认列宁关于时代的学说是普遍真理,充分暴露了他们无产阶级叛徒的嘴脸。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彻底地驳斥了这伙叛徒的无耻谰言。

真理的标准

  真理的标准 指检验真理的尺度。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是否正确,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一般说来,如果人们运用从实践中获得的思想、理论,又通过实践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就说明这种思想、理论是正确的,是真理。反之,是错误的。社会实践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标准,这是由于真理是人们的思想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要检验人们的反映是否正确,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使主观见之于客观,才能得到证明。

  社会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只有社会实践才能检验人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除此没有别的标准,这是绝对的。但它又是相对的,因为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实践都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所以社会实践证实某种认识的正确性也是有限度的。有些在今天的实践中不能证明的,在今后的实践中可以得到证明。列宁说:“这个标准也是这 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列宁选集》第二卷 142页)

  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从来没有人作过科学的解决。一切唯心主义者从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出发,从精神本身寻找真理的标准,或者以自己的观念作标准,如我国古代的儒家提出“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又如美国反动哲学家詹姆斯、杜威 及其在中国的忠实信徒胡适认为,对“我”有利就是真理,对“我”不利,就不是真理。这种把对 “我”是否有利作为真理的标准,完全是为反动阶级进行剥削、为帝国主义进行侵略效劳的。马赫主义认为多数人承认的道理就是真理。这种以多数承认作为真理的标准,必然要把一定历史阶段为许多人承认的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也当作真理,显然是很荒谬的。旧唯物主义虽以思想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作为标准,但不理解社会实践对认识的作用,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地解决真理的标准问题。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毛主席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毛泽东选集》 一卷本 623页)既然社会实践是真理的标准,就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我们的认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使它更好地指导革命实践。

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 认识论的一对范畴。真理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们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同真理相对的是谬误,它是与客观事物不相一致的错误认识。

  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对立的,两者的界限不容混淆。如果混淆了界限,就会变成唯心论的相对主义、诡辩论和不可知论。真理和谬误又有着相对性。真理是具体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如果离开一定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波义耳定律证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压力限度内,气体的容积同它所受的压力成反比,体积愈小,压力愈大。如果超出一定温度和一定压力限度这两个条件,到处运用,那就变成谬误。

  真理和谬误同一切矛盾着的事物一样,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恩格斯说: “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 130页)列宁说:真理“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列宁选集》第四卷 257页)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这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谬误,或者谬误本身就是真理,比如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并不是说坏事本身就是好事。真理同谬误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要使谬误转化为真理,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去批判错误。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通过对错误进行批判斗争,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划清是非界限,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所以说,谬误转化为真理,如同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一样,也是离不开一定条件的。

  毛主席说:“真理是同谬误对立的”,“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间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当着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们普遍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们普遍地接受时,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就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世界论

一元论

  一元论 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的哲学学说。由于对世界本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一元论。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各种表现形态,物质是不依赖于 精神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精神是物质的反映,这是唯物论的一元论。如中国先秦唯物论者荀况,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总根源;法国十八世纪唯物论者拉美特利说,具有广延性和运动的物 质实体是一切自然现象(包括意识在内)的基础。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精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精神的产物和表现,这是唯心论的一元论。如中国宋朝的朱熹,把精神的“理” 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理”产生的。德国的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以前,就存在着绝对精神,它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源,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都是绝对精神的表现。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俄国的波格丹诺夫鼓吹经验一元论,把纯粹主观的单一“经验”作为 他的哲学基础。他把物理世界叫做人们的经验,并且主张心理经验在物理经验之前就存在。这样,他把整个世界都归结为是主观意识的产物。这不过是马赫主义的变种。列宁在批判经验一元论时指出:“以为用人类的意识代替个人的意识,或者用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代替一个人的经验, 哲学唯心主义便会消失,这等于以为用股份公司代替一个资本家,资本主义便会消失一样。” (《列宁选集》第二卷 235页)

  一元论和二元论是对立的,但一元论中又有唯物论的一元论和唯心论的一元论,这是两条不同的哲学路线。唯物论的一元论同唯心论的一元论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一般说来,唯物论的一元论代表进步阶级、阶层的利益;唯心论的一元论代表反动阶级、阶层的利益。列宁说:“哲学上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就在于:彻底或不彻底地贯彻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列宁选集》第二卷 296 页)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由于不能把唯物论的一元论贯彻到底,因此在解释社会历史问题时,都成了历史唯心论,最后背叛了唯物论的一元论。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一元论,它把辩证唯物论的一元论贯彻到一切领域,正确地说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一切现象,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哲学变成了科学。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二元论

  二元论 关于世界有两个本原的哲学学说。二元论同一元论相反,认为世界不是只有一个本原,而是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这两个本原不分先后,不分主次,互不相关,是平行地存在和发展的。在哲学史上,法国的笛卡儿是一个典型的二元论者。他认为世界存在两个独立的实体,即具有广延性的物质实体和具有思维属性的精神实体,两者是互不依赖的。但他又认为这两种实体,都服从于第三种实体——上帝。笛卡儿的二元论哲学,反映了十七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反封建中的妥协性。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康德的二元论哲学,也是当时德国新兴资产阶级软弱、动摇、妥协的政治态度在哲学上的表现。

  二元论表面上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力求调和两者的对立和斗争。但它既然否认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理,也即否认了精神对物质的依赖关系,把精神同物质割裂开来,又把精神绝对化,所以实质上就是一种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二元论妄图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逃避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抹杀哲学上的两条路线斗争,但事实上它却错误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对抗唯物主义,对抗辩证法。林彪反党集团鼓吹的“英雄和奴隶共同创造历史”的谬论,就是妄图用二元论掩盖反动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在对待二元论的问题上,从来就存在着两条哲学路线的斗争。唯物主义者主张排除二元论中的唯心主义成分,即主张精神不是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是外部世界的反映;唯心主义者主张排除二元论中的唯物主义成分,即主张精神不是肉体的机能,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产生和主宰外部世界的。辩证唯物主义彻底坚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这就是物 质。辩证唯物主义既反对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也反对二元论。

本体论

  本体论 旧哲学的一个名词,是研究关于存在性质的唯心主义学说。它的特点是脱离客观物质世界,从抽象概念出发来谈论存在的本原及其性质。本体论者认为,本体论和认识论是彼此孤立的。这反映了它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把哲学分为本体论、宇宙论等部分的是十八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沃尔夫。本体论的论证法是论证上帝存在的一种方法,由欧洲中世纪大主教经院哲学家安瑟伦所炮制。安瑟伦从上帝这一概念出发,抽象地推论出上帝一定存在的结论。在他看来,美好的首先是存在的,上帝是最美好的,所以上帝是存在的。这种方法只管字面上合乎语法习惯,不管内容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完全是一种诡辩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精神(思维)是物质(存在)的反映, 对存在有着反作用。旧哲学的本体论离开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基本原理,抽象地去谈论什么存在的性质,只能是唯心主义的谬论。

宿命论

  宿命论 一种反动的宗教唯心主义学说,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命运这种神秘莫测力量决定的。宿命论根本否认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可知性和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否认群众、阶级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认社会革命。把人看作是“命运”的奴隶,受着“命运”’的摆布,在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宿命论思想产生的认识根源,是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无知,其社会根源是由于阶级产生后,反动阶级维护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宿命论是反动阶级麻痹和毒害人民的反动思想工具。古罗马的贵族奴隶主代表斯多葛派,宣扬世界是由命运决定的,要劳动人民服服帖帖地顺从命运,胡说在命运面前,愿意的人由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由命运拖着走。我国春秋时期没落奴隶主阶级代表孔丘鼓吹天命,说什么“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要“畏天命”。封建地主阶级接过孔丘的天命论,宣扬人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都由天命决定,要人们信八字望走好运。这些都是反动阶级把自己意志假托天命或上帝之命,来统治和压迫劳动人民,要劳动人民乖乖地甘心情愿受苦受难,忍受剥削、压迫。现代资产阶级也大肆宣扬宿命论观点,胡说无产阶级命该忍受剥削、贫困和无权,革命是没有用的。这是为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维护反动统治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同宿命论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神秘的“命运”。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它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完全可以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利用它为人类谋福利。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人。革命的阶级、政党、领袖在推动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创造性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受苦受难,并不是命运决定的,而是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造成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和皇帝。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全靠自己解放自己,只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有一条正确的路线,完全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目的论

  目的论 一种反科学的唯心主义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被一定的目的所决定和支配。最早提出目的论的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主要代表是德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沃尔夫。在意大利的托马斯.阿奎那、德国的莱布尼茨、黑格尔和中国的董仲舒等人的哲学中,也都包含有目的论思想。

  目的论的基本观点是,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合乎目的的。沃尔夫认为,一切事物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上帝或神有目的地安排和创造的结果。这种赤裸裸地直接抬出上帝来的做法,是一种浅薄的目的论。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运动的,由于“内在的目的”的作用,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转化为自然界,化学反应就转化为生命。这种披着哲学外衣的做法,是一种精巧的目的论。江湖骗子杜林认为,从无机界到有机界的转化,是合乎目的的举动;自然界不但有目的,而且还有意志。他根本不懂得也不重视必然性的问题。这不过是黑格尔的“内在的目的”拙劣的抄袭。汉朝儒家董仲舒说:“天之生物也,以养人。”天创造自然万物的目的是为了养活人类。他还举例说什么,人有小骨节三百六十六,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有大骨节十二,天有十二个月;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哀乐,天有阴阳;人有伦理,天有天地。他把一切都归结为“天”的有目的安排,这是一种神学目的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对目的论作 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他指出:按照这种观点看来,“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而整个自然界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 49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根本没有目的的,更不是按照上帝或神的目的创造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按照自己内部固有的规律运动着。只有人类的行动才具有自觉的目的性,这是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人的目的性新能离开客观规律性,否则就会到处碰壁。只有合乎客观规律性的目的,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才能起着积极的主动的支配作用。目的论不仅是科学的死敌,严重地阻碍了科学的发展,而且在思想政治上,又以安于现状、听天由命的观念,来麻痹劳动人民的斗志,反对无产阶级革命,这完全是为剥削阶级反动统治服务的。

有神论

  有神论 同无神论相对立的宗教唯心主义哲学学说。它主张有“神”,神是超自然的、万能的、至高无上的。神创造世界,支配万物,决定人类的命运。有神论的思想早在原始社会中就已产生。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极端低下,人们知识的极端贫乏,对于风雨雷电、做梦等现象,不能作科学解释,以致把自然的力量神秘化、人格化。在氏族、部落内部形成了人们共同信奉的神,但这个神只是在本氏族、部落内部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一旦离开这个氏族、部落就不起任何作用。

  到了阶级社会,随着经济和阶级斗争的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形成了有神论学说。有神论思想从多神论发展为一神论,氏族神、部族神逐渐被民族神和世界神所代替。那些经济上发达、政治上强大的民族所信奉的神,也被看作是强大有力值得崇拜的。

  有神论学说的存在,反映了人们受着自然的压迫和社会的压迫。它是剥削阶级维护和巩固反动统治的工具。恩格斯说:神“最初仅仅反映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的幻象,现在又获得了社会的属性,成为历史力量的代表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355)反动统治阶级总是竭力散布有神论和宗教迷信,鼓吹“天上有玉皇,海里有龙王,人间有帝王,阴间有阎王”。皇帝叫天子,即天的儿子,是受命于天,专来统治人间的;而百姓都应服从天上玉皇、人间帝王的统治。中国汉朝儒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认为万物都由有意志的“天”产生的,人间的一切都由天的意志安排的,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一起,建立起他的王权神授和封建神学体系。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主要代表托马斯.阿奎那,提出整个世界是以上帝为中心的等级系统,地上的秩序必须服从天上的秩序,地上的封建等级制度是整个等级系统的一部分。帝国主义者也竭力散布有神论,提倡所谓“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一切权力都由上帝而来”。俄国马赫主义者宣扬造神说。这都是为剥削阶级麻痹人民斗志、维护反动统治服务的。

  有神论是一切宗教信仰鬼神迷信的思想基础,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是剥削阶级从精神上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是麻醉人民的鸦片。有神论就是唯心主义,是一切唯物主义和科学的敌人。在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彻底消灭剥削制度的战斗中,我们必须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有神论和唯心主义。但要牢记列宁的教导:“不应当根据抽象的、纯粹理论的、始终不变的宣传来进行反宗教斗争,而应当具体地、根据当前在实际上所进行的、对广大群众教育最大最有效的阶级斗争提出这个问题。”(《列宁选集》第二卷 380页)

无神论

  无神论 同有神论相对立,一种否定鬼神存在的哲学学说。它反对一切宗教迷信,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无神论的理论基础是哲学唯物主义。它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则,否认有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否认世界是由神或上帝创造的,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按照自己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无神论的产生和发展是同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知识的发展密切联系的,是在同有神论的斗争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历史上的无神论者都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和反对有神论的宗教世界观,从而建立和发展了无神论学说。如公元一世纪时,我国东汉的法家著名代表王充,在同宗教神秘主义斗争中,提出了无鬼论和无神论的思想,驳倒了反动儒家董仲舒一伙的“天人感应”说(认为万物都由有意志的“天”产生,人间的一切都由天的意志安排),批判了反动阶级的愚民神学。公元五世纪南朝的范缜,是一个著名的无神论战士。他同宗教迷信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著有《神灭论》一书,有力地批驳了佛教的灵魂不灭的谬论,揭露了佛教的欺骗性,动摇了佛教的理论基础。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梅叶、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等,都是战斗的无神论者。如梅叶以唯物主义观点,深刻地批判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论。他指出:在世界上根本没有“创造主”的地位,宗教是有势力的人捏造出来欺骗人民的工具,教会和政府是两个互相袒护的强盗。他还号召人民起来斗争,反对世俗压迫者和宗教神秘主义。

  无神论是进步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思想武器。我国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在同没落奴隶主阶级及其思想代表儒家的斗争中,提出“用时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①即认为迷信鬼神是衰亡的象征。他还说,“乱弱者亡”,“治强者王”,国家兴亡是由于力量强弱的对比,与天命鬼神无关。他的无神论思想为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提供了理论根据。历史上的无神论者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有神论的斗争中,曾经起过重大的进步作用。但由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无神论者都受着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虽然揭露和批判了宗教迷信的罪恶、危害,但对宗教和鬼神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消灭宗教的真正途径,还不能作出科学的阐明。 ①《韩非子.亡征》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建立起了真正科学的战斗的彻底的无神论。它第一次深刻地阐明了宗教有神论的产生、存在、实质及其消灭的途径,并指出宗教是剥削阶级从精神上奴役人民的鸦片,是维护反动统治的工具。因此,无产阶级在进行革命斗争中,要把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有神论,作为自己一项长期的战斗任务。列宁在《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中指出:“恩格斯早就嘱咐过现代无产阶级的领导者,要把十八世纪末叶战斗的无神论的文献翻译出来,广泛地传播到人民中去。”(《列宁选集》第四卷 605页)要把各种无神论的宣传材料供给人民群众,“要善于唤起最落后的群众自觉地对待宗教问题,自觉地批判宗教”。(《列宁选集》第四卷 606页)

泛神论

  泛神论 流行于十六到十八世纪西欧的一种哲学学说。它认为神就是自然界,自然界就是神;神和自然界是等同的,神融化在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之中,不存在什么超自然的精神力量。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布鲁诺和荷兰的斯宾诺莎。

  泛神论不同于有神论。有神论认为,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凌驾于世界之上的神,它创造一切、支配一切。泛神论否认有神论的这些观点。泛神论讲的神,实际上就是自然界。泛神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自然界,而不是超自然的神。因此,泛神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披着泛神外衣的唯物主义。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泛神论是神学的无神论,是神学的唯物主义,是神学的否定,但是它本身是站在神学的立场上的”①。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 138-139页

  从历史的分析可以看到,由于当时神学和经院哲学占着统治地位,泛神论表面上在讲神,实际上以泛神论为掩护来宣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在批判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斗争中,泛神论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原因,泛神论不得不带着神学的色彩,这也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软弱性和反对有神论的不彻底性。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日益深入人心,唯心主义的不断破产,现代资产阶级抽掉了历史上泛神论的唯物主义内容,把泛神论说成是主张世界是存在于神之中的一种学说,这是利用泛神论的形式来调和科学和宗教的对立,宣扬唯心主义与宗教,因而泛神论便成为一种反动的学说了。

自然神论

  自然神论 流行于十六到十八世纪欧洲某些哲学家和神学家中的一种哲学学说。它认为神只是创造世界,创造以后就不管世界了,世界一切就由自然规律来支配,不受神的干涉。主要代表在英国有柯林斯、托兰德;在法国有伏尔泰、卢梭。

  自然神论并不否认神的存在、神创造世界。但它不同于有神论。有神论认为神创造世界,又支配世界。而自然神论则否认神支配世界,认为世界是由自然规律支配的。这样,就限制了宗教的作用。自然神论者反对神的启示和奇迹,尖锐地批评封建教会的信条和仪式,宣传了自由思想。在当时封建教会的世界观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自然神论在神的外衣掩护下,宣传了唯物主义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反对封建正统宗教的一种理论武器,起过进步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自然神论——至少对唯物主义者来说一一不过是摆脱宗教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罢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165页)但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毕竟不同,自然神论承认神创造世界,它的学说中还有不少神秘色彩。现代资产阶级利用自然神论来抵制无神论,反对辩证唯物主义,宣传宗教迷信和唯心主义,为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反动统治服务。

主义与哲学

神秘主义

  神秘主义 宗教唯心主义的一种谬论,认为人和神之间有精神交往,人能够借助于神的“启示”或“灵感”,了解存在的秘密。例如古代罗马帝国衰亡时期的新柏拉图主义,就是反动的神秘主义哲学派别。它认为不可理解的神,是万物的本原,人只能通过神秘的“出神”状态,才能达到哲学的最高阶段。在“出神”状态中,人以灵魂的神圣部分离开肉体同神接近。我国汉朝儒家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人和天是相通的,天能够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天不仅可以授意某人来作统治者,而且还通过灾害、吉祥等预兆,来表达神对人的惩罚和恩赐。这都是极端神秘的东西。

  神秘主义戳穿了也并不神秘。马克思说:“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10 页)神秘主义和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剥削阶级用来麻痹人民斗志、巩固反动统治的手段。一切宗教学说和唯心主义如柏拉图、黑格尔等人的哲学,都充满了神秘主义。现代许多资产阶级反动哲学家,已经公开走上宣传鬼神和神秘主义的道路。林彪鼓吹的反动的天才史观,也都浸透着神秘主义,反映了现代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哲学的极端腐朽性和反动性。

信仰主义

  信仰主义 也叫僧侣主义,是以信仰来代替科学知识的极反动的唯心主义哲学。信仰主义公开承认上帝创造一切,只相信宗教信条。如西欧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代表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教权和神学高于一切,地上的秩序必须服从天上的秩序,政治必须服从宗教,现世必须服从来世,哲学必须从属于神学,知识必须让位于信仰。十八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把上帝看作是世界的来源和归宿,宣扬信仰高于理智,宗教高于科学的神秘主义“天启哲学”。“现代的有修养的信仰主义”,是披着科学外衣的宗教神秘主义。如英国的唯灵论者华德,认为灵魂、精神是唯一实体,自然科学的各种理论是毫无客观内容的,只是精神信仰的产物。这样,使自然科学变成信仰主义的附属品。一切怀疑论和不可知论贬低理性的作用,贬低知识,是为信仰主义开辟地盘的。信仰主义是露骨的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圆滑的信仰主义。列宁说:“唯心主义不过是信仰主义的一种精巧圆滑的形态”。(《列宁选集》第二卷 366页)

  信仰主义是一切剥削阶级愚弄劳动人民,维护反动统治的工具。现代帝国主义宣扬的新托马斯主义,便是极端反动的信仰主义。它胡说只要相信宗教,就可以得到真正的民主自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就可以和好相处,公然同马克思主义相对抗。修正主义者推崇信仰主义。俄国的卢那察尔斯基宣扬“造神说”,赫鲁晓夫要当“世界牧师”,刘少奇、林彪鼓吹尊儒崇孔,都是妄图放纵牛鬼蛇神出笼,为他们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服务。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对信仰主义和唯心主义展开不调和的斗争。

直觉主义

  直觉主义 反动的资产阶级主观唯心主义学说。它认为一种神秘的不可言传的内心体验的直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直觉主义否认人们的感觉、经验、理性和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用,认为只有依靠一种神秘的直觉才能认识世界的本质。其主要代表是法国的柏格森。他把整个世界看成是精神性的有生命的过程,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神秘的生命之流,生命的冲动。人们只有依靠直觉,“置身于对象的内部,以便与对象中那个独一无二、不可言传的东西相契合”①,这样才能 深知“生命的奥妙”,把握世界的本质。直觉主义并不是什么新货色,早在古代罗马,反动的新柏拉图主义,就鼓吹人通过直觉作用可以达到与神合而为一。直觉主义不过是新柏拉图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翻版。

①《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137页

  直觉主义所说的直觉,同唯物主义所说的对事物直接反映的直观是根本两码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不是什么精神性的有生命的过程。人们对世界本质的认识过程,也决不是什么脱离实践不用脑子思索的一种内心体验的神秘的直觉,而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的过程。直觉主义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它用主观的神秘的直觉来代替人们的认识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公开反对实践,反对科学,贬低理性认识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凶恶敌人。直觉主义在政治上宣扬主观直觉的行动是最“合理”的,胡说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是直觉的行动,是本能的“生命的冲动”,是“合理”的。它是直接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是极端反动的理论。

客观主义

  客观主义 资产阶级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它以“纯客观”、“超阶级”、“超党派”为原则来解释社会现象。它反对对社会历史作阶级分析,而抽象笼统地谈论历史过程的必然性,否认阶级斗争是这个必然性的根本内容,否认腐朽的资产阶级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反动力量,否认无产阶级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力量。它千方百计地掩盖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歪曲客观的事实真相,颠倒是非,混淆黑白,颂扬资本主义,把资产阶级的利益说成是全民的利益。

  资产阶级的客观主义是违背客观事实的。阶级社会的客观实际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根本不存在“超阶级”、“超党派”的“纯客观”的东西。要客观地正确地分析社会现象,首先必须正视这个客观现实。从这出发,才能有科学的分析,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客观主义不过是打着“纯客观”、“超阶级”、“超党派”的幌子,掩饰资产 阶级的反动立场观点,是十足的主观主义。客观主义是资产阶级用来麻痹人民、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工具。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有时从主观认识来源于客观存在的意义上运用客观主义这个概念,这和资产阶级的客观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例如,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根据阶级斗争的客观主义异常深刻地正确地了解政治现实”。(《列宁全集》第十八卷 324页)

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 以自然条件决定历史发展、用自然规律解释社会现象的错误学说。这种学说认为社会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服从自然规律的,人同动植物都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心理、文化高低、国家强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听命于气候、地理、土壤等自然条件的支配。历史上十七、十八世纪的自然主义,用自然原因否定以上帝意志来说明社会发展的经院哲学时,曾起过反宗教、反封建的进步作用。随着阶级斗争的深入,自然主义日益趋向反动。马尔萨斯主义、社会有机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等自然主义的谬种,已公开成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为帝国主义侵略掠夺辩护的御用工具。俄国修正主义者波格丹诺夫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贩卖反动的自然主义,鼓吹生物社会学和社会唯能论,用生物学的观点解释社会现象,胡说社会发展决定于社会能量(指生产力)的增减,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生存斗争的一种表现,其目的就是抹杀阶级斗争,修正马克思主义。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狠狠地揭露和批判了这种谬论。

  自然主义否认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本质区别,用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说明社会发展的原因,这是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外因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社会的变化发展原因,主要是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才推动了社会的前进。自然条件只是社会变化发展的外部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自然主义完全否定人类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恩格斯说:“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 574页)

主观主义

  主观主义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一种表现。它不根据客观实际,只按照主观愿望来认识事物、对待事物。毛主席说:“主观主义是一种不正派的学风,它是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它是和共产党不能并存的。”(《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770-771页)

  主观主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教条主义,脱离具体实践,把理性认识绝对化,认为只有理性的东西靠得住,感性的东西靠不住,把马克思主义不是看作行动的指南,而是当成教条,不分析具体情况,生搬硬套;另一种是经验主义,把感性认识绝对化,认为只有感性的东西靠得住,理性的东西靠不住,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不管客观情况的变化,到处搬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思想,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毛主席说:“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两者都是主观主义,是从不同的两极发生的东西。”(《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777页)它们都是只看到片面,没有看到全面,把感性和理性任意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各自强调一面,忽视另一而,并加以绝对化。它们把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主观和客观相分裂, 强使客观的东西服从主观的东西。

  一切阶级敌人都是落后的腐朽的反动派,他们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违背。他们用以想事的方法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因此他们对阶级力量的对比和形势发展的估计总是错误的。林彪过高估计他们的反动力量,过低估计人民的革命力量,妄图扭转历史的车轮,结果自取灭亡。革命队伍内部的主观主义是社会上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思想的反映和表现,是“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对革命事业有着极大的危害性,是共产党的大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马克思主义同主观主义的斗争,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毛主席深刻地指出:“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758页)因此,“号召同志们对于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加以抵制”。(《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780页)

  为了反对主观主义,我们必须认真读马列和毛主席的书,宣传唯物辩证法,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按照客观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洗刷唯心精神。

教条主义

  教条主义 也叫本本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毛主席说:“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把它看成僵死的东西,这是教条主义。”(《在全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教条主义的主要特点是,脱离实践,空谈理论,轻视感性认识,夸大理性作用,只从抽象定义、概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拒绝分析具体情况,用千篇一律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教条主义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在革命队伍内部的反映和表现。教条主义除社会根源外,还有认识根源。它把主观愿望当成客观实际,主观地片面地看待一切事物,不愿认真分析具体事物的本质,把片面当全面、局部当整体、树木当森林,完全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毛主席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反对本本主义》)

  教条主义是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对革命事业有着极大的危害。如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机会主义路线头子王明一伙,不从实际出发,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拒绝了解中国革命的特点,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以机会主义路线压制毛 主席的革命路线,致使白区的党组织几乎损失百分之百,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损失百分之九十,对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毛主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疑地,这全部的理论和实际都是错了的。这是主观主义。……这是鲁莽家和门外汉的理论和实际,是丝毫也没有马克思主义气味的东西,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190页)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反对修正主义,而且必须反对教条主义。教条主义容易装出马克思主义的面孔,利用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吓唬工农干部和天真烂漫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它来自实践,又是在实践中获得证明和发展的理论,是同实践紧密相联的。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是没有用的。教条主义者是思想懒汉,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成是凭空出现的。否认理论的实践性。他们把理性认识绝对化,否认理性 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他们否认事物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抹杀事物的一般和个别的区别,抽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使理论和实践相分裂,主观和客观相脱离。毛主席的《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整顿党的作风》等一系列光辉著作,从思想、政治、组织、军事等各方面全面地清算了教条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进了中国革命。现代修正主义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刘少奇、林彪等,在口头上挂着马克思主义,他们也在那里攻击 “教条主义”,但是他们所攻击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东西,他们反对或者歪曲辩证唯物主 义和无产阶级专政,污蔑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在现在情况下,修正主义比教条主义有着更大的 危险性。因此,在批判教条主义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对修正主义的批判。

烦琐哲学

  烦琐哲学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一种思想方法。烦琐哲学的主要特点是,严重脱离实际,死钻牛角尖,咬文嚼字,玩弄概念游戏,专搞形式主义。烦琐哲学来源于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由于经院哲学在论证基督教教条时,采用极端烦琐的、形式主义的抽象推理方法,从已定的教条中,推演出烦琐空洞的结论。经院神学家们还辩论一些极为荒谬无聊的问题,如“一根针尖上究竟能站 得住几个天使”,“田鼠有没有眼睛”等,成年累月地争论不休。以后,人们就把空谈玄理、烦琐无聊地谈论或争论问题,统称为“烦琐哲学”或“经院习气”。马克思说:“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16页)

  烦琐哲学是剥削阶级反动统治的工具。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和反动儒家,鼓吹和推行一套上尊下卑、等级森严、名目繁多的礼节仪式,也是烦琐哲学的一种表现,目的是为了维护反动统治。林彪惯用“最最最最”、“灵魂的灵魂”、“核心的核心”等空洞、烦琐字眼,把烦琐哲学作为他反党篡权的反动工具。

  在革命队伍内部烦琐哲学的表现,如写文章、做报告,无的放矢,空话连篇,既不提出问题,也不分析问题,更不解决问题,只是罗列一大堆表面现象,拼凑一大堆枯燥无味的词句,使人得不到要领,这是资产阶级思想的反映,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对革命事业有着极大的危害性。

  毛主席一贯教导我们,要反对烦琐哲学,反对一切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反对主观主义。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关于党八股第五条罪状(“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的揭露和批判,就是针对烦琐哲学的。毛主席斥责烦琐哲学的这种形式主义方法,“实在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795页)因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揭露和批判烦琐哲学,在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做报告、写文章,要简明扼要,反映客观实际,作具体分析,抓住实质;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践斗争中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


文章作者: 上海人民出版社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上海人民出版社 !
评论
 上一篇
哲学小词典(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下 哲学小词典(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下
一切共产党人和革命干部...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2021-03-24
下一篇 
西行漫记 西行漫记
从字面上讲,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上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的,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使这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
2021-03-15
  目录